大学生成就动机、价值观与悦纳进取的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hievement Motivation, Values and Positive Acceptance and Striving of College Students
DOI: 10.12677/AP.2022.124133, PDF, HTML, XML, 下载: 350  浏览: 3,444 
作者: 黄灵星: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
关键词: 大学生成就动机价值观悦纳进取College Students Achievement Motivation Values Positive Acceptance and Striving
摘要: 目的:探究大学生悦纳进取和价值观对成就动机的影响。方法:采用价值观量表、悦纳进取量表和成就动机量表,对30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 大学生悦纳进取对成就动机有正向预测作用;2) 价值观在大学生成就动机和悦纳进取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的悦纳进取、价值观会对成就动机产生影响,其中,悦纳进取除了直接影响成就动机,还会通过价值观间接影响成就动机。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positive acceptance and striving and values on test achieve-ment mo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304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Achievement Motivation Scale, Values Scale and Positive Acceptance and Striving Scale. Results: 1) Positive acceptance and striving positively predicted th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2) Values played a partially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itive acceptance and striving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clusion: Positive acceptance and striving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an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mong which, positive acceptance and striving not only directly affects achievement motivation, but also indirectly affects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rough values.
文章引用:黄灵星 (2022). 大学生成就动机、价值观与悦纳进取的关系. 心理学进展, 12(4), 1121-1127. https://doi.org/10.12677/AP.2022.124133

1. 引言

美国学者MeClelland (1958)正式提出了成就动机的概念,他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追求成就感、寻求成功的欲望。我国学者朱智贤(1989)提出成就动机是指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情,个体不仅非常愿意去做,而且力争获得成功的心理过程。在阿特金森的期望–价值理论中,他将成就动机分成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两个维度:前者的目标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追求成功,并对自己的目标充满把握、饱含热情;后者由于对自己不够自信的心理,会使得个体对成功把握不大,从而以避免失败为目标,逃避挑战和难题,进而容易放弃、很难坚持长期目标。由此可见,个体拥有积极的价值观也是至关重要的,当学生想要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时,需要个体内部心理资源的高度配合,如果个体对自己自信,认为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也会使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其内部的追求成功的成就动机才能更容易被调动起来(邹媛园,魏书堂,2016)。成就动机作为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在个体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大学生学习成绩、心理健康、职业探索等方面都密切相关(李力,郭进,漆岚,2020)。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大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对个体的学习和工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庞维国,2010)。

根据Rogers (1951)的定义,价值观是一种外显或内隐的、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Schwartz和Bilsky (1987)提出,价值观是个体的一系列不同的、有差别的目标,是个体的行为准则。国内学者朱智贤(1989)则认为价值观是帮助个体采取行动的信念和行为准则,引导人们对生活的判断,进而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观念及行为方式。辛志勇与金盛华(2006)主张,价值观是人们在确定目标、通过什么方法来达到这些目标以及在遵守原则的过程中会反映出来的观点,这种观点甚至可以决定个体的行为方式。黄希庭(2007)对价值观的定义则是,价值观是一种人们对事物的是非、对错、好坏进行区分的心理偏向,并通过这种偏向来引导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价值观往往带有情感和意志色彩,由此可见,让人们具备正当的、合理的价值观对于个体的行为选择、形成积极的成就动机具有重要意义。

“悦纳进取”是由戴吉等人(2013)根据心理接纳理论提出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概念。“悦纳”一词初次由郭长桑(1983)在《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维护》里提出。随后,王登峰(2007)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八条标准中提出“悦纳自我”。“悦纳”因其积极层面被大众所接受,并且广泛用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各项研究中。在国外学者看来,“心理接纳”又称“接纳”或者“经验接纳”,“接受与承诺疗法”的创始人Steven Hayes (Hayes et al., 1996)将心理接纳定义为“愿意体验所有积极或者消极的心理事件而不逃避、回避或者控制”,并认为其是二维过程:首先愿意体验所有的心理事件,如思想、情感和感觉,然后通过接受这些心理事件把用来回避、抛弃和控制这些事件的力量转为行动,以实现自己的目标。Cordova (2001)从行为主义角度出发,将“接纳”定义为“准许、忍受、接受或触碰一系列之前会引起自己逃避的不愉快刺激”,Butler和Ciarrochi (2007)将其定义为“一种经历消极心理事件而不逃避或不让消极事件影响自身行为的心理倾向”。国外学者Jimenez等人(2010)的研究就发现,自我接纳与更高水平的积极情绪呈显著正相关,如:希望、喜悦和兴趣。大学生如果具备高水平的自我悦纳能力,那么通常能够掌握更加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同时更愿意追求成功,不轻言放弃。Schwartz等人(2005)指出,21世纪的大学生面临着更多复杂和不确定的社会环境,这使得他们的身份难以得到社会的一致认同,从而影响他们的自我接纳能力。因此,如何使大学生个体能够提升悦纳进取能力需要通过研究来进一步解答。

Needham和Austin (2010)提出,自我接纳为大学生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使得其选择性地内化个人价值体系(Tulviste & Tamm, 2014)。例如,Ceyhan和Ceyhan (2011)发现,在大学生中,提高自我接受度的人提高了整体幸福感,并且对其成就价值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Hofmann-Towfigh, 2007)。Bernard等人(2013)和Schwartz (1994)的研究表示价值观和自我接纳都描述了年轻人对自己的内在立场。姜良杰和周爽(2018)提出个体的成就需求会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影响。但是国内外学者将三者联系起来的实证研究不足。因此,本研究通过探究价值观、成就动机和悦纳进取间的关系,验证价值观在大学生成就动机与悦纳进取间的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随机抽取大学生在校学生,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04份,有效回收率95%。其中,男生46人,女生258人;大一学生76人,大二学生46人,大三学生136人,大四学生46人;理科生95人,文科生172人,艺术生37人;城市184人,农村120人。

2.2. 测量工具

2.2.1. 成就动机量表

成就动机量表由叶仁敏(1992)修订。量表共30题,分两部分,每部分15个题目,分别用来测量被试的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采用4点记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为0~3分,成就动机的得分由追求成功得分减去避免失败得分构成。得分越低,成就动机越弱。本次测验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9,0.85;总量表的α系数为0.75。

2.2.2. 价值观量表

价值观问卷由张麒(2001)编制。该量表比较成熟,有明确的信效度,包括个人生活价值取向、社会生活价值取向以及权威意志取向三个维度,共有45个因子。采用5点计分,从“一点也不”到“非常”分别为1~5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1。

2.2.3. 悦纳进取量表

悦纳进取量表由戴吉、邓云龙教授等人(2013)编制,共由25道题目组成,包括悦纳和进取两个维度。悦纳维度由自我接纳、社会接纳和挫折接纳因子组成,进取维度由主动规划、注重过程和行动活力因子组成。采用5点计分,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为1~5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2.3. 数据处理

问卷收集后,将合格问卷录入系统,采用SPSS25.0和Amos24.0进行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素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在未旋转的情况下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14个特征大于1的公因子,其中第一个公因子可以解释所有变异的37.732%,小于40%的临界值,因此本研究受到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

3.2. 大学生成就动机、价值观与悦纳进取的相关

表1结果表明,大学生悦纳进取与价值观呈显著正相关。悦纳进取与价值观的各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

Table 1. Correlation matrix of positive acceptance and striving and values

表1. 悦纳进取与价值观的相关矩阵

注:*P < 0.05,**P < 0.01,***P < 0.001。

表2表明,大学生悦纳进取与成就动机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悦纳进取与成就动机中的追求成功维度呈现显著正相关,悦纳进取与成就动机中的避免失败维度呈显著负相关。

Table 2. Correlation matrix of positive acceptance and striving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表2. 悦纳进取与成就动机的相关矩阵

注:*P < 0.05,**P < 0.01,***P < 0.001。

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价值观与成就动机相关性较为显著,其中,价值观中的各维度与成就动机中的追求成功维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价值观中的各维度与成就动机中的避免失败维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

Table 3. Correlation matrix of values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表3. 价值观和成就动机的相关矩阵

注:*P < 0.05,**P < 0.01,***P < 0.001。

3.3. 大学生成就动机、价值观对悦纳进取路径分析

为了考察大学生成就动机、价值观对悦纳进取的路径关系,价值观是否是大学生成就动机和悦纳进取的中介变量。采用温忠麟和叶宝娟(2014)的线性回归分析检验中介效应。结果显示:1) 以成就动机为因变量,价值观为自变量时,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性;2) 以悦纳进取为因变量,价值观为自变量时,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性;3) 以成就动机为因变量,悦纳进取和价值观为自变量时,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性。因变量成就动机和自变量价值观具有显著相关性,当在它们之间加入中介变量悦纳进取后,成就动机和价值观之间的回归系数明显降低(偏回归系数从0.097降低到了0.014)。见表4

Table 4.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values and positive acceptance and striving

表4. 成就动机、价值观和悦纳进取的多元回归分析

3.4. 价值观在成就动机与悦纳进取之间的中介效应

在对成就动机影响的路径中,有三条显著的路径,一是“悦纳进取–成就动机”;二是“悦纳进取–价值观–成就动机”;三是“价值观–成就动机”。为了验证中介效应模型,我们采用SPSS25.0和Amos24.0对价值观的中介效应进行了分析和检验,结果显示价值观在成就动机和悦纳进取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β = 0.712, P < 0.001)。模型的主要拟合指数见表5。具体模型见图1

4. 讨论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悦纳进取、价值观和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考察价值观在悦纳进取和成就动机间的中介作用。首先,通过相关关系矩阵可以看出,悦纳进取与价值观、追求成功动机、避免失败动机均相关。其次,悦纳进取能够正向预测价值观,悦纳进取程度越高,价值观就越正向。不难理解,悦纳进取是个体接受自我的程度以及积极进取的程度,如果大学生悦纳进取程度越高,其就越容易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陈万芬,刘俊升,李丹,陈欣银,2018)。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也提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体最高层次的需要,也就是说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追求更令自己满意、更完美的自己。这就必须要经过3个环节: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改变(王璇,2008)。因此,大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调节、控制自己的活动,接着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改变自己,弥补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当大学生完全做到悦纳进取也就是无条件接纳自己的全部的时候,其自我价值观才能不断地趋于完善。最后,我们还发现,大学生悦纳进取和成就动机呈显著正相关。习总书记表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群体成就动机越高,越愿意追求成功并坚持下去,国家的前途和兴旺发达就越有希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正确的成就动机,要做到对自己的认识客观全面、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对优点感到欣慰而又不狂妄自大,对缺点不回避并能够努力改进,悦纳自我,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总之,自我接纳是个体人格完善和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因此其作为预测大学生成就动机的重要因素,作用不可忽视。

Table 5.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values on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positive acceptance and striving

表5. 价值观在成就动机与悦纳进取间的中介效应

Figure 1. The mediating effect model diagram of values on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positive acceptance and striving

图1. 价值观在成就动机与悦纳进取间的中介效应模型图

中介效应研究表明,价值观在大学生悦纳进取和成就动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一方面,悦纳进取直接影响成就动机,另一方面,悦纳进取通过价值观间接对成就动机产生影响。同时,悦纳进取和价值观的中介作用对于成就动机的影响有所差异,大学生个体悦纳进取程度高,价值观也积极、正向时,那么个体更趋向于追求成功的动机,反之,个体会更倾向于避免失败的动机,但是这样会使得个体无法接纳自己不完美的一面甚至会形成错误的价值观(王丽,2018)。由此可见,为使大学生个体能够形成追求成功的成就动机,学校或者有关部门可以采取措施,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手,帮助个体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让个体能够积极地接纳自己,鼓励个体能够更加自信,在行动上能够更加主动、坚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追求成功。

本研究还存在以下局限。首先,样本的抽取范围有局限,本研究的问卷主要以在线形式发放,因此还需要扩大样本抽取的数量和范围,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此来提高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其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有局限,仅限于大学生群体,在后续研究中还可以将中小学生群体也纳入到研究群体中去。最后,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也有待提高,由于问卷题目数量较多,存在漏答、乱答现象,因此问卷的有效回收率较低。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使用小礼品等方式奖励被试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作答,从而提高问卷的有效回收率。

参考文献

[1] 陈万芬, 刘俊升, 李丹, 陈欣银(2018). 新时代青少年早期文化价值观的发展轨迹: 同伴接纳的作用. 心理科学, 41(6), 1302-1309.
[2] 戴吉, 张玉桃, 邓云龙(2013). 悦纳进取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1(1), 9-12+16.
[3] 郭长桑(1983). 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维护. 四川教育, (11), 46-47.
[4] 黄希庭(2007). 心理学导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5] 姜良杰, 周爽(2018). “90后”大学生成就动机与社会责任意识关系调查研究.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 74-76.
[6] 李力, 郭进, 漆岚(2020). 大学生成就动机对担当的影响: 基于心理资本视角. 教育学术月刊, (11), 81-86, 105.
[7] 庞维国(2010). 大学生学习拖延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 33(1), 147-150.
[8] 王登峰(200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湖南大学出版社.
[9] 王丽(2018). 高职单招学生的专业认同、成就动机与职业生涯规划.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10] 王璇(2008). 大学生社会比较倾向、自我接纳和抑郁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11] 温忠麟, 叶宝娟(2014). 中介效应分析, 方法和模型发展. 心理科学进展, 22(5), 731-745.
[12] 辛志勇, 金盛华(2006). 大学生的价值观概念与价值观结构. 高等教育研究, 27(2), 85-92.
[13] 叶仁敏(1992). 成就动机的测量与分析. 心理发展与教育, (2), 14-16.
[14] 张麒(2001). 上海大学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15] 朱智贤(1989). 心理学大词典. 北京大学出版社.
[16] 邹媛园, 魏书堂(2016). 大学生心理资本、成就动机与学习倦怠的相关性. 商洛学院学报, 30(4), 72-76+87.
[17] Bernard, M. E., Vernon, A., Terjesen, M., & Kurasaki, R. (2013). Self-Acceptance in the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of Young People. In M. E. Bernard (Ed.), The Strength of Self-Acceptance (pp. 155-192). Springer.
https://doi.org/10.1007/978-1-4614-6806-6_10
[18] Butler, J., & Ciarrochi, J. (2007). Psychological Accept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Elderly.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16, 607-615.
https://doi.org/10.1007/s11136-006-9149-1
[19] Ceyhan, A., & Ceyhan, E. (2011). Investig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elf-Acceptance and Learned Resourcefulness: A Longitudinal Study. Higher Education, 61, 649-661.
https://doi.org/10.1007/s10734-010-9354-2
[20] Cordova, J. V. (2001). Acceptance in Behavior Therapy: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Change. The Behavior Analyst, 24, 213-226.
https://doi.org/10.1007/BF03392032
[21] Hayes, S. C., Wilson, K. G., Gifford, E. V. et al. (1996). Emotional Avoidance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A Functional Dimensional Approach to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4, 1152-1168.
https://doi.org/10.1037/0022-006X.64.6.1152
[22] Hofmann-Towfigh, N. (2007). Do Students’ Values Change in Different Types of Schools?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36, 453-473.
https://doi.org/10.1080/03057240701688010
[23] Jimenez, S. S., Niles, B. L., & Park, C. L. (2010). A Mindfulness Model of Affect Regula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Positive Emotions, Mood Regulation Expectances, and Self-Acceptance as Regulatory Mechanism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9, 645-650.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10.05.041
[24] MeClelland, D. C. (1958). Methods of Measuring Human Motivation. In J. W. Atkinson (Ed.), Motives in Fantasy, Action and Society (pp. 7-42). Van Nostrand.
[25] Needham, B. L., & Austin, E. L. (2010). Sexual Orientation, Parental Support, and Health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Young Adulthood.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9, 1189-1198.
https://doi.org/10.1007/s10964-010-9533-6
[26] Rogers, C. R. (1951). Client-Centered Therapy. Houghton-Mifflin.
[27] Schwartz, S. H. (1994). Are There Universal Aspects in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s of Human Value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0, 19-45.
https://doi.org/10.1111/j.1540-4560.1994.tb01196.x
[28] Schwartz, S. H., & Bilsky, W. (1987). Toward a Universal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Human Valu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 550-562.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53.3.550
[29] Schwartz, S. J., Côté, J. E., & Arnett, J. J. (2005). Identity and Agency in Emerging Adulthood Two Developmental Routes in the Individualization Process. Youth & Society, 37, 201-229.
https://doi.org/10.1177/0044118X05275965
[30] Tulviste, T., & Tamm, A. (2014). Brief Report: Value Priorities of Early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7, 525-529.
https://doi.org/10.1016/j.adolescence.2014.0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