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情障碍对研究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坚韧人格的调节作用
The Influence of Alexithymia on Postgraduates 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enacious Personality
DOI: 10.12677/AP.2022.124145, PDF, HTML, XML, 下载: 279  浏览: 431 
作者: 史秀玉*: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浙江 杭州;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聂爱青#: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浙江 杭州
关键词: 网络利他行为述情障碍坚韧人格调节作用研究生网络育人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Alexithymia Tenacious Personality Moderating Effect Postgraduates Network Education
摘要: 网络利他行为是互联网时代研究生群体典型、常见的网络行为代表。为考察互联网时代下研究生述情障碍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机制,采用网络利他行为量表、述情障碍量表、坚韧人格量表对157名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 在控制了性别、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后,述情障碍、坚韧人格对研究生网络利他行为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 坚韧人格在述情障碍和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本研究对高校引导学生的积极网络行为,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效,建设和谐网络环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Abstract: 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is a typical and common network behavior representative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Internet era.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alexithymia on 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157 graduat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Scale, Alexithymia Scale and Tenacious Personality Sca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After controlling gender, economic status and family structure, alexithymia and tenacious personality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postgraduates’ 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2) Tenacious personality plays a moderating role between alexithymia and 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This study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guide students’ positive network behavior, give full play to the effect of network education, and build a harmonious network environment.
文章引用:史秀玉, 聂爱青 (2022). 述情障碍对研究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坚韧人格的调节作用. 心理学进展, 12(4), 1218-1227. https://doi.org/10.12677/AP.2022.124145

1. 引言

随着网络“微文化”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群体是作为当代网民的庞大主体之一,网络生活已成为研究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行为也和其现实生活行为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叠和补充,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之一——网络利他行为便是典型的网络行为代表。网络利他行为是研究生行为特点的镜像和反映,成为该群体的正能量行为,是值得学校教育和社会提倡和引导的网络行为,因而加强对研究生网络利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和对研究生网络利他行为进行引导和培养研究是深化利他行为相关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支撑,也是高校加强思政教育的题中之义,更是充分发挥新时代“网络育人”载体在和谐网络环境建设、和谐校园建设中引领作用的体现。

近年来,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青睐。综合诸多对网络利他行为定义的阐述(彭庆红,樊富珉,2005;危敏,2007;郑显亮,2010),本研究认为网络利他行为是个体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不具有显著的自私动机从而使其他个体、群体、社会受益且发生过程中可能损害自身利益的一种自觉自愿行为。研究者们主要从利他者特征、受助者因素、网络环境特点探讨影响网络利他行为的因素(彭庆红,樊富珉,2005;卢晓红,2006;危敏,2007;丁迈,陈曦,2009)。从利他者人格特征来看,郑显亮(2012)发现大五人格中的外向性、尽责性和开放性均与网络利他行为存在积极相关关系,神经质与网络利他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具有创新性人格特质的个体会争取更多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办法和经验,他们乐于与人进行知识交流和经验分享(Jadin et al., 2013)。乐观、自尊也被证实与网络利他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郑显亮,2012;郑显亮,顾海跟,2012;郑显亮,张婷,袁浅香,2012)。网络自身的虚拟性、跨时空性、便捷性等特征使得网络利他行为有着发生频率高、发生可能性大、受惠面更广等特点,网络利他行为也更具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必然与现实利他行为存在很大区别,因此,需要也应该扩展利他行为在互联网时代下的研究范围。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总结发现,目前对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研究都是针对内涵、特点、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做简单描述和归纳,系统性和深度不够。如影响因素研究存在很大争议,有学者发现在网络环境下不存在性别差异(Wright & Li, 2011),另有学者则发现男性的网络利他倾向显著高于女性(徐庆春,2016)。目前,人格因素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研究较少,更缺乏探讨积极人格和消极人格的交互影响机制研究。当前关于网络利他行为主要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但也缺乏将“网络育人”载体下的网络利他行为与高校德育工作及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并在研究基础上提出引导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专业建议。由于研究生群体相对大学生群体年龄较大、认知成熟度更高、情感情绪调节能力较强,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网络利他行为结果不一定适用于研究生群体,且随着高校研究生人数的不断增多,有必要针对研究生群体开展研究以提出更具指导性的思政教育策略。

述情障碍,又称“情感难言症”,主要表现为描述自己情绪困难、区分自我感觉和情绪困难、具有外向性思维特征(宫火良,2009)。认知心理学认为述情障碍是个体在情绪上的认知加工缺陷所导致的(万尚姝,2018),它是一种多维度的人格特质,也是对心理困扰和疾病的反应(吴志辉,2020)。目前对述情障碍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心理异常人群,而针对正常人的研究也主要探讨述情障碍的影响因子,研究表明述情障碍可预测网络行为,如具有述情障碍的大学生其网络成瘾行为也较一般大学生突出(万尚姝,2018),但当前研究缺乏述情障碍与个体积极行为之间关系的探讨,更缺乏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研究。本研究认为,虽然述情障碍作为消极人格特质,但当具有述情障碍的个体处于隐蔽性强、匿名度高的网络环境中,不需要像现实生活中一样表达情绪情感,其自我悦纳程度会有所上升,可能会出乎意料地增加积极网络行为,即述情障碍能正向预测网络利他行为。因此,本研究的第一个目的是探讨研究生的述情障碍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

坚韧人格是一组能够帮助人们应对困难的态度、信念和行为的特质,一般包括投入、控制和挑战(卢国华,2008),其中投入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参与、感知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不封闭、孤立和排斥接触周围的人或物;控制是个体积极改变困境,正向影响事件发展方向;挑战是个体敢于创新和挑战,获得成长的经历。从坚韧人格定义和维度来看,具有坚韧人格的个体无论在任何困境中都能保持乐观进取、坚韧不拔的积极认知和情感状态,有助于个体形成和保持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较高的自尊水平,很可能转化成利他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能显著正向预测网络利他行为(寇明秋,2019)。本研究认为,预测坚韧人格和网络利他行为存在正向相关。网络利他行为正是利他者参与投入网络情境的行为结果,是改变现实困难,积极寻求解决方法,控制事态发展方向的表现,也是敢于突破常规,借助外力解决问题思维方式的表现,更是吸取和学习别人智慧的过程。因此,本研究预测研究生坚韧人格和网络利他行为存在正向相关关系,这是本研究拟探讨的第二个问题。另外,在网络环境中研究生述情障碍和坚韧人格、网络利他行为是否存在关系?消极人格特质——述情障碍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是否通过积极人格特质——坚韧人格来调节?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是本研究的第三个目的。

2. 方法

2.1. 被试

通过网络平台发放问卷,剔除问卷作答时间低于600秒的调查对象,共回收157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36名(22.9%),女生121名(77.1%);独生子59人(37.6%),非独生子98人(62.4%);18~23岁(含23岁)47名(29.9%),24~27岁(含27岁)70名(44.6%),28岁及以上40名(25.5%);家庭经济状况良好54人(34.4%),一般91人(58%),贫困12人(7.6%);原生家庭132人(84.1%),非原生家庭25人(15.9%);农村户籍62人(39.5%),非农村户籍95人(60.5%);理科85名(54.1%),文科72名(45.9%);985或(和) 211高校有74名(47.1%),一本院校62名(39.5%),二本院校18名(11.5%),三本院校3名(1.9%);平均每日上网时长:1~3小时22人(14.0%),4~6小时49人(31.2%),7~10小时58人(36.9%),10小时以上18人(11.5%);网络操作技能熟练106人(67.5%),基本会操作50人(31.8%),不会操作1人(0.6%)。

2.2. 研究工具

2.2.1. 网络利他行为量表

选用郑显亮编制的《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郑显亮,2010)。共设置26个题目,包含网络支持(9题)、网络分享(6题)、网络提醒(5题)、网络指导(6题)四个维度。该问卷为四点量表,1~4代表从“从不”到“总是”四个频率水平。得分越高说明越具有高频次的网络利他行为。本研究中,网络支持、网络分享、网络提醒、网络指导四个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911、0.886、0.877、0.904,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63。

2.2.2. 述情障碍量表

述情障碍量表采用目前国内被验证具有较好信效度的修订翻译版(蚁金瑶等,2003)。该量表共20个题目,包括难以识别主观情感(Difficult to Identify Feelings, DIF)、难以向他人描述情感(Difficult to Describe Feelings, DDF)、外向性思维(Export-Oriented Thought, EOT)三个因子。该问卷为五点计分,1-5代表“很不同意”至“很同意”,本研究中各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910、0.812、0.865,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91。

2.2.3. 坚韧人格量表

坚韧人格采用卢国华修订的量表(卢国华,2008)。量表共27个条目,含韧性、投入、控制和挑战4个维度。该量表采用四点评分法,1~4分代表“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本研究中各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38、0.879、0.870、0.863,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62。

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25.0分析数据。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本研究均采用自我报告进行心理测量,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在正式统计分析前,利用Harman单因素方法对问卷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周浩,龙立荣,2004)。对研究中所有题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13个,且最大的方差解释率为27.746%,小于临界值40%,说明本研究结果可排除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

3.2. 网络利他行为现状

对研究生网络利他行为各维度得分加总后取平均值做描述性统计(见表1)。以性别、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专业分类、学校类型、户籍类型、是否独生子、年龄作为自变量以网络利他行为四个维度为因变量进行检验。从表1可见,研究生网络利他行为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网络支持、网络分享、网络指导、网络提醒,对照四维度的理想均值来看,网络支持、网络分享稍高于理想均值(18分和12分),网络提醒和网络指导略低于理想均值(10分和12分)。此外,男生在网络分享(p < 0.05)、网络提醒(p < 0.05)和网络指导(p < 0.01)上均显著高于女生,在网络支持上不存在性别差异。非原生家庭研究生在网络支持(p < 0.05)、网络分享(p < 0.05)、网络指导(p < 0.05)上均显著高于原生家庭研究生。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研究生在网络支持上显著高于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研究生(p < 0.05)。此外,虽然研究生网络利他行为在家庭排行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检验发现,在家庭排行中最大的研究生和最小的研究生在网络支持(p = 0.031)、网络指导(p = 0.037)上存在显著差异(p = 0.031)。研究生网络利他行为在学校类型、专业分类、户籍类型和年龄上均无显著差异(p > 0.05)。

Table 1. Differences of 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M ± SD)

表1. 网络利他行为的差异性(M ± SD)

注:*p < 0.05,**p < 0.01。

3.3. 研究生网络利他行为与述情障碍、坚韧人格关系分析

3.3.1. 研究生网络利他行为与述情障碍、坚韧人格相关分析

对研究生网络利他行为与述情障碍、坚韧人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研究生网络利他行为与述情障碍及其三个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 < 0.01),说明识别自我感受困难、识别自我情感困难、外向性思维越多的学生越容易出现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生网络利他行为与坚韧人格及其四个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 < 0.01),说明韧性、投入度高、挑战、控制感越强的学生越容易产生网络利他行为。此外,外向性思维和坚韧人格及其四个维度存在弱正相关(p < 0.05),即外向性思维较多个体在人格韧性、投入度、控制感和挑战上的表现会更强。

Table 2.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of postgraduates’ 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alexithymia and tenacious personality (N = 157)

表2. 研究生网络利他行为与述情障碍、坚韧人格相关(N = 157)

注:*p < 0.05,**p < 0.01。DIF = 难以识别主观情感,DDF = 难以向他人描述情感,EOT = 外向性思维。

3.3.2. 研究生网络利他行为与述情障碍的调节效应分析

表2可知,研究生网络利他行为与述情障碍、坚韧人格的相关显著,满足调节作用检验的要求。用侯杰泰等(2004)的调节变量检验方法来分析坚韧人格的调节作用,即使用分层回归来检验连续变量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中的调节效应分析步骤如下:首先做网络利他行为对述情障碍、坚韧人格的回归,即网络利他行为 = a1述情障碍 + b1坚韧人格 + e1,求测定系数 R 1 2 ;再做网络利他行为对述情障碍、坚韧人格和交互项的回归,即网络利他行为 = a1述情障碍 + b1坚韧人格 + c交互项 + e1,求测定系数 R 2 2 ;若 R 2 2 显著高于 R 1 2 ,或者ΔR2显著,则说明调节变量的调节效应显著。因此,将网络利他行为作为因变量,性别、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作为控制变量作为第一层回归方程,述情障碍和坚韧人格作为自变量引入第二、三层方程检测述情障碍和坚韧人格的交互作用,最后一步引入方程用分层回归来检验调节效应。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由下表可知,性别和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对研究生网络利他行为有显著影响;述情障碍和坚韧人格的主效应显著(p < 0.001),对研究生网络利他行为的解释变异量增加了21.7%;坚韧人格对研究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显著(p < 0.001),对预测研究生网络利他行为也做出新贡献,解释的变异量增加了9.4%;述情障碍和坚韧人格的交互作用显著(p < 0.01),对研究生网络利他行为的解释变异量增加了3.4%,共能研究生网络利他行为解释的40.1%。因此,坚韧人格在述情障碍和网络利他行为关系中起调节作用。述情障碍与坚韧人格的交互作用见图1

Table 3.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enacious personalit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exithymia and 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表3. 坚韧人格在述情障碍和网络利他行为关系中的调节效应回归结果

注:*p < 0.05;**p < 0.01;***p < 0.001。

Figure 1. Interaction between alexithymia and tenacious personality

图1. 述情障碍与坚韧人格的交互作用

图1可看出,在高坚韧人格的学生中,高水平述情障碍个体的网络利他行为(M = 83.778, SD = 4.883)显著高于低水平述情障碍个体的网络利他行为(M = 44.800, SD = 6.552);在低坚韧人格学生中,高水平述情障碍个体的网络利他行为(M = 33.500, SD = 10.359)显著高于低水平述情障碍个体的网络利他行为(M = 31.000, SD = 10.359)。

4. 讨论

网络利他行为在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分析发现,性别对网络利他行为的网络分享、网络提醒和网络指导三个维度存在显著影响,男生更易表现出网络利他行为,这与郑显亮(2010)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一般情况下,男生使用网络更为频繁,和网络的亲近感更浓,网络技能更为娴熟,他们在网络虚拟世界里更容易表现出自信和主动,因而更愿意表现出网络利他行为。家庭结构也对网络利他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尤其是非原生家庭(离异、单亲、重组)研究生的网络支持、网络分享和网络指导好于来自原生家庭的研究生,这是因为遭遇家庭变故的研究生情绪感受性更强,同情感和移情更强烈,因而更愿意去帮助和自己有相似经历的人。家庭经济状况对网络支持存在影响,家庭经济良好研究生得到的网络支持高于家庭经济一般或贫穷的研究生,这是因为自尊心对网络利他行为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郑显亮,顾海根,2012),而家庭经济良好的学生自尊心更容易得到满足,从而表现出更多的网络积极行为。

相关分析发现,述情障碍、坚韧人格均与网络利他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这符合本研究的假设。由于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相比隐蔽性更强,个体不用直接和他人产生面对面的互动,因而不太会被自身的情绪情感所干扰,网络互动也变得更容易、更开放,所以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定述情障碍的学生也愿意表现出更多网络利他行为。坚韧人格作为积极的人格特质也易产生积极的行为结果,具有坚韧人格的研究生在虚拟空间里表现的很自信、主动,愿意帮助别人,也对更多的可能性和知识存在好奇。因此,坚韧人格越强越容易表现网络利他行为。此外,述情障碍的外向性思维和坚韧人格及其四个维度存在弱正相关,即外向性思维较多的个体更注重自身以外的事物,其人格韧性、投入度、控制感和挑战感会更强。

在上述相关分析基础上,对坚韧人格在述情障碍和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发挥的调节作用进行检验发现,述情障碍、坚韧人格对网络利他行为均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并且坚韧人格能调节述情障碍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坚韧人格对高述情障碍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更大,即即使是述情障碍高的研究生,高水平的坚韧人格也能帮助其有着更肯定的和正面的自我认知,从而较多表现出网络利他行为。

5. 启发

在大多数研究只关注网络带来消极影响的背景下,本研究聚焦网络的积极影响——网络利他行为,通过选取述情障碍、社会支持两变量分别作为消极和积极人格特质,对影响研究生网络利他行为的人格特质交互作用进行探讨。研究发现,述情障碍和坚韧人格均对研究生网络利他行为产生正向预测作用,且坚韧人格调节述情障碍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网络利他行为以现实利他行为为雏形,本质亦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它是学生满足自我社交需要、尊重需要的体现。因此,网络利他行为是值得被提倡和引导的积极网络行为。社会心理学家施瓦茨(Schwartz, 1997)提出的“规范激活理论”将利他行为的心理过程划分为注意、动机、评估、防卫和行为阶段,每个阶段的心理活动都体现个体的人格和情绪情感特点,每个阶段的心理感受都携带着述情障碍的三个维度及坚韧人格的四维度的烙印,从而决定个体是否表现出网络利他行为以及选择网络利他行为的表现形式。该研究拓宽了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范围,加深了对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发生的个体特点的理解,深化了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干预研究,对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和谐校园建设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 高校要注重网络利他行为观念引导,唤醒利他意识。鉴于网络利他行为是积极的亲社会行为,且研究生网络支持和网络分享较理想平均值略多,而网络提醒和网络指导较理想均值少的调查结果来看,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育人”的作用,创新网络利他行为实现的路径,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触碰到网络平台;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群体意识形态引导,着重培养和引导网络利他行为,坚决抵制消极网络行为(如网络成瘾、网络赌博、网络贷等),加强对正能量网络利他行为的宣传,不断强化并固化利他意识并成为当代学生首选的、自然的网络道德行为。

(二) 高校要塑造学生的坚韧人格,增强主体意识。坚韧人格是积极人格特质,一个具有强坚韧人格的个体在遇到困难时会积极思考,敢于创新和挑战新的解决方法,敢于承担责任,对自我和他人负责。有研究表明,坚韧人格还能正向预测问题应对策略(卢国华,2008),有利于增强自我效能感,表现更多的积极现实行为和网络行为(蒋怀滨等,2016)。通过激发和塑造坚韧人格,可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和约束网络行为,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进一步促使他们在网络社会中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当然,坚韧人格的塑造是一个复杂、多方合作的长期过程。学校可将坚韧人格的培养寓于各项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中去,丰富教育形式,发挥学生在各类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切身体会自身价值。另外,学校可设置激励机制和过程性成长评价机制,通过外部奖励肯定强化积极行为,肯定成长和收获,记录成长轨迹,让学生不管在成长还是遇到困境中都能看到希望和肯定,更加激发坚持和坚韧的行事风格。

(三) 高校要区别对待学生在现实和网络中的述情障碍,引导学生处理好人际交往在现实和网络中的关系。鉴于网络的虚拟性、跨时空性、便捷性等特征,在现实生活中高述情障碍的人很难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会不利于现实人际交往。但本研究揭示述情障碍对网络虚拟的人际交往行为不但没有消极影响反而有促进作用。因此,高校要引导学生处理好人际交往在现实和网络中的关系。一方面需引导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准确表达自我情绪情感,觉察他人情绪情感,多参与群体信息和情感交流,但同时也要意识到学生在网络人际交往与现实人际交往的区别,帮助学生积极拓展网络人际交往范围,即使存在如述情障碍等消极人格特质,也并不影响其在网络社交上的表现,反而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特长,表现出更多的网络积极行为。

基金项目

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Y202146198)、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项目、浙江大学德育与学生发展研究中心项目、浙江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课题、浙江大学党建研究“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课题”重点课题、浙江大学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项目资助。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丁迈, 陈曦(2009). 网络环境下的利他行为研究.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32(3), 35-37.
[2] 宫火良(2009). 述情障碍的本质及其诊断. 中国误诊学杂志, 9(4), 770-771.
[3] 侯杰泰, 温忠麟, 成子娟(2004). 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 教育科学出版社.
[4] 蒋怀滨, 郑婉丽, 魏新益, 林婉清, 杨矗, 何誉博(2016). 坚韧人格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 网络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5(5), 465-468.
[5] 寇明秋(2019). 初中网络使用动机、网络自我效能感和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以昆明市某中学为例. 硕士学业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6] 卢国华(2008). 坚韧人格与应激、心身反应的关系. 博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7] 卢晓红(2006). 网络道德教育应关注网络亲社会行为. 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 26(27), 115-117.
[8] 彭庆红, 樊富珉(2005).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12), 49-51.
[9] 万尚姝(2018). 大学生述情障碍、孤独感、自尊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10] 危敏(2007). 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11] 吴志辉(2020). 述情障碍对功利主义道德判断的影响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12] 徐庆春(2016).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13] 蚁金瑶, 姚树桥, 朱熊兆(2003). TAS-20中文版的信度、效度分析.中国心理卫杂志, 17(11), 763-767.
[14] 郑显亮(2010).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编制与多层线性分析.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15] 郑显亮(2012). 乐观人格, 焦虑, 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利他行为关系的结构模型. 中国特殊教育, (11), 84-89.
[16] 郑显亮, 顾海根(2012). 人格特质与网络利他行为: 自尊的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2), 69-75.
[17] 郑显亮, 张婷, 袁浅香(2012). 自尊与网络利他信不过为的关系: 通情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4), 550-551.
[18] 周浩, 龙立荣(2004).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 心理科学进展, 12(6), 942-950.
[19] Jadin, T., Gnambs, T., & Batinic, B. (2013). Personality Traits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Online Communitie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ur, 29, 210-216.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2.08.007
[20] Schwartz, S. H. (1997). Normative Influences on Altruism.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0, 221-279.
https://doi.org/10.1016/S0065-2601(08)60358-5
[21] Wright, M. F., & Li, Y. (2011).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Young Adults’ Face-to-Face Prosocial Behaviors and Their Online Prosocial Behavior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7, 1959-1962.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1.04.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