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下的语言焦点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Foc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DOI: 10.12677/AP.2022.124163, PDF, HTML, XML, 下载: 550  浏览: 886 
作者: 聂洪爽: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建 福州
关键词: 焦点语言心理学语调语言理解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Foc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摘要: 对焦点问题的研究是语言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简要介绍了焦点的界定、焦点的分类以及不同种类焦点的功能。此外,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语言焦点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在语调、语篇理解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Abstract: The study of focus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study of psychology of language.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definition of focus, the classification of focus and the functions of different kinds of focus. In addition,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d the recent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language focus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including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in intonation and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文章引用:聂洪爽 (2022). 心理学视角下的语言焦点研究进展. 心理学进展, 12(4), 1374-1379. https://doi.org/10.12677/AP.2022.124163

1. 引言

焦点问题是形式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等语言学学派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徐烈炯,2001),也是心理学、人类工效学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 (1967)用“focus”指代句子中用以凸显句子韵律的部分,最早提出了“焦点”这一概念。20世纪70年代,焦点问题闯入了生成语言学家的视野。与功能语言学家对焦点结构和语用特性的关注不同,生成语言学派更关注语言的信息结构与焦点标记之间的交互作用(Rebuschi & Tuller, 1999)。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开始了对焦点问题的研究,语言学、心理学和人类工效学都对该问题给予了足够关注。语言学上,研究者关注焦点本身,主要从焦点的概念、韵律、功能等方面入手,结合本土语言特点,进行中国本土化的语言焦点研究。例如,夏全胜等人(2019)通过考察“都”字句中,主语作为语义焦点的韵律表现,发现语义焦点可以通过语音手段标识和凸显;林巧莉(2021)认为“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时间副词,而是兼备焦点敏感算子的功能,并通过句子分析证实了“已经”具有焦点敏感算子的某些特征;人类工效学上,研究者更注重焦点的应用价值。例如,葛列众等(2012)将“焦点”引入到教学课件的设计,探讨了采用焦点–背景技术对提高学习绩效的影响,发现学生在焦点–背景课件的学习绩效明显高于线性课件的学习绩效;相似的,郑燕等(2014)也发现运用焦点–背景技术涉及的PPT标题,能够更好地提高PPT课件的教学效果。而在心理学上,研究者更多地将研究重点放在焦点作用背后的认知机制上。通过运用眼动、ERP等先进技术,将焦点作用机制可视化。本文将重点讲述心理学领域语言焦点研究的进展。

2. 焦点概念的界定

国内研究者由于基于的理论体系、分析的角度与研究的方法均有所不同,所以研究者对焦点概念的界定也不尽相同。范开泰(1985)认为,如何选择焦点是由对话中个体的心理因素所决定的,所谓焦点就是说话个体所表达的中心信息或者社交中的兴趣中心;张黎(1987)认为,“focus”是指在对话里最为交际者所关注的部分。一方面,它可以是说话人所要传达的信息重点;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是新信息;方梅(1995)从语义角度出发,认为一个句子的焦点,是句子语义的重心所在;刘丹青和徐烈炯(1998)则从语言功能的角度出发,认为焦点是个体最想让谈话中的另一方注意到的内容。

当前语言界比较常见的看法是认为焦点是新信息或者是句子中未预设部分,但是这种看法是不够严谨的。Schmerling (1973)指出,不只新信息才是焦点,旧信息也可以是焦点。实际上,想要对焦点下一个单一的定义是不现实的,而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焦点存在不同的类型,我们要根据焦点的不同类型对焦点进行定义(黄瓒辉,2003),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焦点应是话语中想要被人重视的信息。

3. 焦点的分类与功能

3.1. 宽焦点与窄焦点

Lambrecht (1996)根据句子单位的大小将焦点分为宽焦点(Broad Focus)和窄焦点(Narrow Focus)。窄焦点是句子中的某一单一成分,被用来确认某个单一对象。宽焦点根据功能的不同又可以被分为句焦点(Sentence Focus)和谓语焦点(Predicate Focus)。句焦点实现表达要借助整个句子,用来报道某件事或引入某个新话题的指示对象;而谓语焦点表达只需要借助谓语部分,其功能是评论某件事。曹文(2010)认为,在中文里,宽焦点一般用来回答“出什么事了?”“要做什么?”等比较宽泛的问题;而窄焦点则用来回复“你吃了什么?”“谁吃的?”等比较具体的问题。

3.2. 常规焦点和对比焦点

方梅(1995)将焦点分为常规焦点和对比焦点。她将靠近句子末尾的成分叫做句末焦点也叫做常规焦点,根据句子的常规编排原则,这部分的信息通常是比较新的;若某个成分已经在前文语境中直接或间接地出现,且讲话者提及它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对比,则这一成分被称为对比焦点。

刘丹青和徐烈炯(1998)将焦点在不同背景下的性质进行了定义。当背景为句子内部除焦点外的其他内容时,其性质为“突出”;当背景为句子外部内容时,其性质为“对比”。根据[±突出]和[±对比]两组功能,将焦点分为自然焦点、对比焦点、话题焦点。自然焦点以句子的其他部分为背景,具有“突出”的特征。对比焦点是句子中最突出的信息,所以有“突出”的特征;同时又是针对上下文或预设存在的特定对象,有跟句外的背景对象对比的作用,所以又兼有“对比”的特征。话题焦点只强调与句外成分的对比,所以只具有“对比”的特征。

3.3. 心理焦点、语义焦点和话题焦点

Gundel等(1999)针对焦点不同的表达功能,将焦点分为心理焦点、语义焦点、话题焦点。心理焦点是对话双方当前的注意点,一般作为对话的话题。语义焦点的作用是陈述新信息,通常用于回答特殊疑问句。对比焦点是指说话者由于某种原因而需要特意强调的句子要素,用来表示对比或强调。

4. 焦点加工的优势及其生理机制

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个体对焦点与非焦点进行信息加工的认知机制是不同的,二者会诱发完全不同的两种脑电波(黄健平,邓亮,2021)。Bornkessel等(2003)的研究发现,无论焦点信息位于主语位置还是宾语位置,都可以诱发位于顶部时间窗口的280~480 ms正波,而陈黎静(2012)则发现在上述情况下,其正波时程在200~800 ms之间,她认为该正波可能是一个反映信息即时整合过程的P3b成分,揭示了焦点信息即时整合到语篇语境中的过程。Wang等(2009)则发现在顶枕区,相对于非焦点信息,焦点信息诱发了更小的N400成分,这反映了焦点信息的加工和整合过程较为容易。焦点信息由于其特有的性质,因而能够吸引更多的注意资源,进而在大脑中形成更深的心理表征,以提高人们对焦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汪玉霞,常辉,陈莉,2016)。

此外,焦点信息在代词回指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代词回指指的是代词本身的可指代性,它对文本的衔接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句字变得简洁,避免了冗赘。研究证明,先行词和焦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会影响代词回指的可能性,焦点内的备选先行语更容易被代词回指(Cowles, Walenski, & Kluender, 2007)。徐晓东和陈庆荣(2014)考察了语言焦点和非语言焦点对代词回指影响的差异,并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拟定了从P600、N400波幅和潜伏期的变化上考察句法和语义信息对回指加工影响的方案。

除了对代词回指、语篇理解的影响,焦点信息在其他的领域研究中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章节将从阅读、语调与焦点的关系来介绍焦点问题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简要概述近几年来焦点问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4.1. 焦点对阅读具有促进作用

焦点信息能够促进个体在阅读时对文本的理解。冷英和张莉(2009)采用了移动窗口和探测词技术,证实焦点信息和非焦点信息的激活机制是不同的,焦点信息是可以被自动激活的,而非焦点信息是被动激活的。在语篇阅读中,要理解自然话语,人们需要能够准确地建立起先行词和代词之间的句法依存关系,这一处理的关键在于如何提取正确的先行词。研究发现,当备选先行词处于焦点位置,更容易被提取,此时先行词和代词可以更好地建立起依存关系(Chen et al., 2012)。

唐颖(2020)系统考察了焦点标记词在中文阅读中的作用。她认为,在阅读和对话中,读者或听众可以通过某些线索来识别关键信息(焦点信息)。线索可以是语音、焦点敏感算子或焦点标记词等,它们通常被用来传达焦点信息。她用焦点标记词“有”和“才”操纵焦点,发现被试对焦点信息的处理时间明显长于非焦点信息,这反映出焦点信息涉及更深层次的处理,消耗了更多的认知资源。同样的,Birch和Rayner (2010)也通过眼动实验发现了在进行文本阅读时,无论是第一次阅读还是第二次阅读,被试都对焦点信息给予了更长的注视时间,他们认为个体对焦点信息的强化记忆表征可能是由于个体对焦点信息和非焦点信息的阅读模式不同。但是,Birch和Rayner (2010)与唐颖(2020)都忽略了世界知识对阅读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在这个方向上继续研究。

综上所述,焦点信息对阅读的促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体对焦点信息的加工时间更长;

2) 个体对焦点信息分配了更多的注意和加工资源;

3) 焦点信息更容易被提取;

4) 个体能对焦点信息进行主动的、有意识地建构。

4.2. 语调与焦点的作用关系

重音是语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和其他语言中,经常被用来标记焦点信息,二者在句法和语义结构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王丹,杨玉芳,2005)。Birch和Clifton (2002)认为焦点与重音之间的关系可以影响个体对对话的理解。当对焦点成分重读时,听者会认为其是合适的韵律;而对非焦点成分重读时,他们会认为其是不合适的韵律。王丹和杨玉芳(2005)讨论了汉语修饰语中焦点和重音的关系对句子理解的影响。实验发现,带重音的新修饰语和不带重音的旧修饰语对参与者来说都比较合适,而且修饰语不投射焦点。

除了上述研究之外,李卫君等(2017)还采用了ERP技术,对不同位置的对比焦点和重读的一致性对口语语篇理解的影响展开研究,发现不论位于句子内部还是末尾,对比焦点相对于非焦点都会诱发反映焦点加工的正波,而且重读相对于不重读在小句内部和末尾诱发了更正的效应。他们认为实验结果可能反映了听者需要将更多的认知资源分配到所加工的重读词汇上,解释了重读对信息加工的影响。

在焦点类别与声调的关系上,郑子龙(2019)探究了不同类型焦点信息加工及其对声调的影响。他运用ERP技术,采用问答句对探讨了不同类型焦点信息的加工以及信息结构调控连续三声变调的认知神经过程,发现读者加工信息焦点和对比焦点的方式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焦点位置也会对两种焦点的加工方式产生影响,表现为:在句中,读者会将更多的注意资源分配到信息焦点上,而在句尾,读者会在将更多的注意资源放在思考对比焦点上是否存在潜在的对比信息。此外,他还发现听者会以更加精细的方式加工变调词上的声调信息。如果异常的声调只是违反变调规律,这种较为反常的发音方式只会对语义整合过程产生影响;如果异常的声调是错误的,则会引起听者直接修复该错误。类似地,秦鹏(2021)指出了区分信息焦点和对比焦点的语调证据。他通过实验发现,两类焦点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相比于对比焦点,信息焦点在凸显焦点信息时对焦点本身的音强等语调要素具有更高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对比焦点对非焦点成分在语调要素上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相应的信息焦点。

综上所述,焦点与语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焦点信息的重读对个体来讲会被认为是合适的;

2) 个体会将更多的注意资源放到重读的信息上;

3) 语调有利于区分不同的焦点类别。

5. 小结

在国外,此类研究成果被大量地运用在外语教学中;而在国内,无论是汉语教学还是英语教学都鲜有正式的机构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在这样的大前提下,语言焦点问题的研究仍在一个发展期。在焦点问题的相关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都仅仅是通过操纵焦点标记词或句法结构去考察焦点对阅读过程的影响。然而,言语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不仅要提取与整合句子中所含单词的语义,还要考虑与整合相关的世界知识及其他影响因素,在语用学水平上形成对句子的理解。在最新的研究中,不断有研究者对焦点问题的研究引入了新的研究要素,比如于水清(2021)研究了共情在中学生语言信息加工中的作用,发现高共情能力有利于促进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这是非常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极具指导作用。除此之外,汪丽芳(2019)改变了一般语言焦点的研究对象,研究了对比重音和焦点标记词在留学生汉语句子焦点信息感知中的作用及其认知机制,通过实验推断出留学生重音和焦点标记词习得特点和规律及其识别汉语句子焦点信息的认知模式,对留学生语言教材的编写以及成年人语言学习策略的编制做出了巨大贡献。

可以看到,国内目前的研究已经渐渐开始与国际接轨、与生活接轨、与应用接轨,在焦点问题上的研究结果已经开始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语言教学提供指导与借鉴。随着更多领域与焦点的交叉研究结果出现,随着更多的因素被引入焦点研究,该领域的成果定能为新世纪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色彩。

参考文献

[1] 曹文(2010). 汉语焦点重音的韵律实现: 普通话同文异焦句的实验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 范开泰(1985). 语用分析说略. 中国语文, (6), 401-408.
[3] 方梅(1995). 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 中国语文, (4), 279-288.
[4] 葛列众, 魏欢, 郑燕(2012). 焦点-背景技术对学习绩效的影响研究. 人类工效学, 18(3), 45-48.
https://doi.org/10.13837/j.issn.1006-8309.2012.03.012
[5] 黄健平, 邓亮(2021). 焦点结构的神经认知研究综述. 外国语文, 37(4), 65-73.
[6] 黄瓒辉(2003). 焦点、焦点结构及焦点的性质研究综述. 现代外语, 26(4), 428-438.
[7] 冷英, 张莉(2009). 文本阅读中焦点信息与非焦点信息的激活. 人类工效学, 15(4), 54-57.
https://doi.org/10.13837/j.issn.1006-8309.2009.04.011
[8] 李卫君, 张晶晶, 杨玉芳(2017). 对比焦点的认知加工及其与重读的关系. 心理学报, 49(9), 1137-1149.
[9] 林巧莉(2021). “已经”的焦点敏感算子功能探究. 语言研究集刊, (1), 105-119 + 454.
[10] 刘丹青, 徐烈炯(1998). 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 中国语文, (4), 243-252.
[11] 秦鹏(2021). 汉语信息焦点和对比焦点区分的语调证据. 当代语言学, 23(1), 74-86.
[12] 唐颖(2020). 焦点标记词促进中文阅读.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13] 汪丽芳(2019). 对比重音和焦点标记词在留学生汉语句子焦点信息感知中的作用及其认知机制.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暨南大学.
[14] 汪玉霞, 常辉, 陈莉(2016). 焦点信息的在线加工研究. 当代外语研究, (6), 13-18 + 22 + 108.
[15] 王丹, 杨玉芳(2005). 修饰语的焦点和重音对话语理解的影响. 心理科学, 28(3), 537-540.
[16] 夏全胜, 蒙紫妍, 吴羲淼(2019). 汉语“都”字句语义焦点的韵律表现——“都”关联句首主语的实验分析. 南开语言学刊, (2), 83-90.
[17] 徐烈炯(2001). 焦点的不同概念及其在汉语中的表现形式. 现代中国语研究, 3(11), 10-22.
[18] 徐晓东, 陈庆荣(2014). 汉语焦点信息影响代词回指的电生理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22(6), 902-910.
[19] 于水清(2021). 共情在中学生语用信息加工中的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20] 张黎(1987). 句子语义重心分析法刍议.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63-67.
[21] 郑燕, 曾国芬, 余晓雯, 刘宏艳(2014). 焦点-背景技术在PPT课件标题制作中的应用.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32(12), 530-534.
[22] 郑子龙(2019). 不同类型焦点信息加工及其对声调的影响: 来自ERP的证据.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3] Birch, S., & Clifton, C. (2002). Effects of Varying Focus and Accenting of Adjuncts on the Comprehension of Utterance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47, 571-588.
https://doi.org/10.1016/S0749-596X(02)00018-9
[24] Birch, S., & Rayner, K. (2010). Effects of Syntactic Prominence on Eye Movements during Reading. Memory & Cognition, 38, 740-752.
https://doi.org/10.3758/MC.38.6.740
[25] Bornkessel, I., Schlesewsky, M., & Friederici, A. D. (2003). Contextual Information Modulates Initial Processes of Syntactic Integration: The Role of Inter-Versus Intrasentential Predic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9, 871.
https://doi.org/10.1037/0278-7393.29.5.871
[26] Chen, L., Li, X., & Yang, Y. (2012). Focus, Newness and Their Combination: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Structure in Discourse.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042533
[27] Cowles, H., Walenski, M., & Kluender, R. (2007).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Prominence in Anaphor Resolution: Topic, Contrastive Focus and Pronouns. Topoi, 26, 3-18.
https://doi.org/10.1007/s11245-006-9004-6
[28] Gundel, S., Fleszar, A., Faschinger, W., & Hanke, W. (1999). Atomic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the CdTe (001) Surface: LDA and GW Calculations. Physical Review B, 59, 15261.
https://doi.org/10.1103/PhysRevB.59.15261
[29] Halliday, M. A. (1967). 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 Part 2. Journal of Linguistics, 3, 199-244.
https://doi.org/10.1017/S0022226700016613
[30] Lambrecht, K. (1996). 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Sentence Form: Topic, Focus, and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Discourse Referents (Vol. 7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1] Rebuschi, G., & Tuller, L. (1999). The Grammar of Focus. John Benjamins.
https://doi.org/10.1075/la.24
[32] Schmerling, S. F. (1973). Aspects of English Sentence Stres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33] Wang, L., Hagoort, P., & Yang, Y. (2009). Semantic Illusion Depends on Information Structure: ERP Evidence. Brain Research, 1282, 50-56.
https://doi.org/10.1016/j.brainres.2009.05.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