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探赜
An Exploration of the Marxist Concept of Matter
DOI: 10.12677/ASS.2022.115210, PDF, HTML, XML, 下载: 430  浏览: 691 
作者: 胡晓丽, 廖香云: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物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Matter Marxism View of Matter
摘要: 哲学要从总体上把握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首先就必须思考世界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首先指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作为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指导。因此,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进行探赜,梳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建构过程,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涵与特性,从而得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所蕴含的当代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Abstract: To gras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the world as a whole, philosophy must first consider what the nature of the world is. Marxism first pointed out that the world is material in nature, and the unity of the world lies in its materiality. As a scientific dialectical materialist view of matter, the Marxist view of matter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us to understand and transform the world.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Marxist view of material, sort out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Marxist view of matter, and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rxist view of matter, so as to obtain the contemporary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value contained in the Marxist view of matter.
文章引用:胡晓丽, 廖香云.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探赜[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5): 1545-154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5210

1. 引言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找到了“物质”发展的正确道路。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必须对“物质”这一哲学范畴有清楚的认识。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建构过程,系统总结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概念与特性,探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对当今时代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使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与现实社会实践相结合,发挥其指导实践的作用。

2.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建构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中,马克思对物质的理解经历了一个深刻的从实体到关系再到历史的发展过程。代建鹏认为,“在马克思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无生命的基质、实体被马克思理解为物质自身,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将具体事物作为出发点,到了《德法年鉴》时期被确立为理解物质问题的关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立足于对象化理论,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视为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神圣家族》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观点做了清晰的阐发。《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实践概念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将历史性存在理解为物质的本质样态,标志着青年马克思物质概念的完成。” [1]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就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王宏波、曹睿认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一本重要著作,它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及其相关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 [2] 列宁确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给“物质”下了经典性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可以看出在物质观的萌芽时期,马克思头脑中已经有了初步的物质概念,但只能从实践和历史角度理解物质,还不能从本质角度去理解物质。在其物质观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继承了恩格斯、列宁关于物质定义中的核心内容,从实践、历史和本质去理解物质,突出实践的观点和唯物主义思想,并彻底与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主要体现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不是凭空想象和随意提出来的,而是基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概念与特性

马克思主义主张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人类对所有能够在感觉上认识的事物的共同本性的抽象。因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既包含了所有能够从感觉上认知的自然界事物,又包含所有能够从感官上认识的人的情感活动,即社会实践活动等。

3.1.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概念

从内涵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各有不同但同时又存在着联系。马克思主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就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3] 恩格斯认为不能将物质的哲学范畴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物质等同,物质这一哲学概念是从各个具体实物中的共性抽象出来的,是对这些实物的共同本质的最高概括。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给“物质”下了经典性定义,列宁强调反映论,这种反映论指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中的能动的反映论,他没有把物质理解为人类感性活动的结果,而是把物质看作是一个直观的对象,所以他在对物质概念的定义中认为,“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所感知的。”列宁的物质观尤其体现在他对物质的定义上面,他没有把物质理解为人类感性活动的结果,而是把物质看作是一个直观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物质概念不是一开始就马上形成的,而是从“实践物质概念”到“辩证物质概念”再到“客观物质概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结合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三者关于物质的定义的思想,最终诞生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3.2.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特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先在性。人是如何从自然界中产生出来的?自然科学或许可以通过收集实证材料来说明这一问题,社会科学貌似做不到这一点。但作为社会科学的唯物主义哲学可以从人的生活经验出发,再结合自然科学的某些科学成果,探索出自然的先在性,自然界的长期发展为人的出现提供了关键性基础,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关于对物质的理解,也是在长期的实践和思考中得出:物质对精神、意识的派生作用即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起决定作用。物质在自然界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形态,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是物质的外在表现。物质不依赖于意识,意识只是人的发达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物质的产物。世界统一于物质,客观物质性是世界的基本属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实践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根本首要观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离开实践的支撑作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就是空洞的甚至说是不存在的。自然物质、人工物质和人类社会是基于实践为基础的三种物质形态。自然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着,在人类实践活动的作用下,自然物质被对象化为多元的、丰富多彩的自然物质。人工物质本来是不存在的,它是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在世界的活动中被创造出来的,随着人类创造能力的不断升级,人工物质也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形态。人类社会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是一种独特的物质存在,它的产生离不开劳动。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人类通过发现和认识人类社会的规律,在劳动或者是实践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作为感性直观、感性对象的基础与根源的正是人类实践活动和社会历史关系。马克思始终是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这一角度来关注物质世界的事实本质和价值属性。从实践观的角度来看,作为“微观主体”的现实的个人正是一定的肉身存在物、一定的物质活动与一定的经验条件的有机结合体。

最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社会性。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还具有社会性,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不单单是一个学说,还带有社会意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社会性质首先表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家靠着手中的生产资料不断剥削劳动工人,榨取剩余价值,在此基础上又不断进行对外扩张,抢占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在虚假的自由和平等的面罩下,劳动工人被产品所制约,无法实现自身真正的价值。另外,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社会性还表现在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期许。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人类不再受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此外,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还包括物质的主体化、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归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所特有的人道主义精神等对于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都有着重大指导意义。

4.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当代价值

4.1.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理论价值

第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思维方式上对其他理论形成提供了指导。关于理论体系和思想层面观点的阐发和论述,都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为基础的。确立科学的物质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看到了大自然的物质性,又以实践为基础发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而确立起了统一的解释自然过程与人类历史过程关系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实现唯物主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内在统一提供了桥梁和纽带。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表明了关于世界本原的理论。哲学要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就要考察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以怎样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存在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者在物质观念上的相同之处都体现在双方的最根本、最少量的共性上,即都承认物质的优先性或自然的先在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念最根本的主张就是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或意志第二性。

第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表明了人的主体性理论。人工物质和人类社会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结果,是从自然界演变和发展而来的,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种存在形态。人工物质的产生需要实践,而实践的主体是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具有物质统一性,而劳动则也是人类社会产生的现实基础,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劳动的主体是人。马克思物质观强调了物质不过是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的、历史的要素。

4.2.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现实价值

第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对解决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有现实指导价值。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它是科学的理论,揭示了人类将从自然王国走向必然王国,资本主义终将灭亡,共产主义必将胜利的历史规律;它是人民的理论,始终为了人民并得到人民的拥护;它是实践的理论,在实践中形成并指导着实践;它是与时俱进的理论,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进步而丰富自身。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最基本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对物质的理解,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灯塔”,朝着“灯塔”指引的方向勇往无前。坚持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通过对物质观的研究,着力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对当代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状况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回答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对开展思想教育具有现实指导价值。思想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是教育者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端正政治品格而进行的符合社会发展和需要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实践活动。深刻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对人们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思想品德具有重要作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不仅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重要保障,而且也是提升全体党员思想境界的必要之举 [4]。同时,可以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人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产生于自然界并依赖自然界而存在,没有脱离自然界而存在的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强调了人要尊重规律,不可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可为了短暂的利益破环自然,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的报复。要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解,完善或丰富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发展过程的理论,正确定位人类自身及其意识或观念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这一观点与方法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教育的全过程,以培养理解和对待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基本观念、态度及思维方式 [5]。

参考文献

[1] 代建鹏. 实体概念的消解与历史性存在的出场——青年马克思物质概念演进的文本解读[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6, 2(3): 102-111.
[2] 王宏波, 曹睿. 批判“经验批判主义”捍卫和阐发物质观思想——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精神实质及其当代意义[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9, 5(4): 16-30.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556.
[4] 盛新娣. “四个全面”内生逻辑的方法论意义——兼论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学范式的优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20): 8-10.
[5] 康渝生.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J]. 奋斗, 2015(9): 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