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巷深处》浅谈妓女改造主题中女性意识的发展与局限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Limitations of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Prostitute Transformation from In the Back Alley
摘要: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发起的妓女改造运动意图消灭罪恶的娼妓制度,无数妓女接受改造焕发新生。而十七年文学也并不缺乏关于妓女改造主题的作品,其中以《小巷深处》最为典型。这些作品体现了十七年文学鲜明的时代特色,展现了妓女得到解放后截然不同的生活,也在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描绘中展现了新时代女性意识的觉醒。然而在男权意识占主导的社会下,妓女这一特殊群体在突破身份藩篱向往新社会生活时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其女性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受限。本文意在从上述几个方面对《小巷深处》进行浅析,探究其中妓女这一群体所反映出的女性意识的突破与局限。
Abstract: The prostitute reform movement launched by new China in the 1950s was intended to eliminate the evil prostitute system, and countless prostitutes were transformed and rejuvenated. The se-venteen-year literature is not lack of works on the theme of prostitute transformation, among which In the Back Alley is the most typical. These works reflect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venteen-year literature, show the different lives of prostitutes after liberation, and also show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the new era under the description of this special group. However, in a society dominated by male chauvinism, prostitutes, a special group, will still be restricted by various factors when they break through the barriers of identity and yearn for a new social life, which also limit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ir female consciousnes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In the Back Alley from the above aspects, and explore the breakthrough and limitation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reflected by the group of prostitutes.
文章引用:尚咿彤. 从《小巷深处》浅谈妓女改造主题中女性意识的发展与局限[J]. 世界文学研究, 2022, 10(2): 87-91. https://doi.org/10.12677/WLS.2022.102013

1. 引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1949年到1966年之间的文学统称为“十七年文学”,这是一段特殊的历史,其间文学与时代、政治紧密联系。这一阶段的文学在强调文学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同时,不断涌出一大批表现人情人性的作品,他们在以宏大壮丽为诉求的文学时代里守护了一种可贵的小说诗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女性地位的提高,十七年文学的主题中不乏体现妇女解放与女性意识的觉醒。新时代的妓女改造运动是一场具有典型意义的底层解放,《小巷深处》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写旧社会的妓女在接受改造之后对于新生活的向往、奋斗以及对爱情的追求,充分体现了这一特殊群体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突破,然而在当时社会环境的制约以及男性话语权的主导下,妓女的解放与平等仍存在重重阻碍,特殊群体女性意识的发展仍任重道远。

2. 妓女主题与其女性意识的时代背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妇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婚姻法的颁布禁止了封建卖妻、典妻、一夫多妻等愚昧习俗;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成立注重维护妇女权利等。而新中国的妓女改造也随之拉开了序幕:一夜之间,北京封闭了全市的所有妓院,并对收容妓女进行集中改造。1949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正式宣告,从此,在人民的首都,妓院绝迹,妓女解放。在当时建立的妇女收留所中,解放后的妓女们多要经历半年到一年的改造。贺萧(Gail B. Hershatter)曾经指出:“娼妓业不仅是妇女在其中讨生活的、不断变迁的场所,它也是一个隐喻,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媒介。” [1] 对于“娼妓业”“妓女”的轰轰烈烈的改造,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行业调整,它同时包含着对隐喻的重新构造:意识形态的介入,情感伦理的演变,新的社会结构对于女性的重新想象与塑造。而在其重启的生活中,旧社会罪恶的妓女制度曾对其产生过的荼毒并不会消逝。《小巷深处》即是通过描绘惨遭旧社会蹂躏过而现在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的精神生活,展现其对于世俗偏见以及传统观念的勇敢挑战。徐文霞便是通过妓女改造从一位典型的旧社会妓女身份成长为新时代劳动女性的形象。徐文霞在爱情中的纠结,对过去经历的自卑都是当时现实社会妓女改造后形象的反映,甚至更加理想化。新时代的妓女改造不仅着眼于在身体与社会地位上,更是一场彻底的对于其精神以及灵魂的荡涤,唤醒妓女这一特殊女性群体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意识。纵然身处于男性话语权主导之下,女性仍受到重重枷锁的束缚,但这一改造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以解放女性思想为主体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十七年文学也开始拓展妓女主题这一新领域,以大胆的角度描绘这一底层群体,着墨于女性挣脱父权文化和男权文化束缚的逃离意识,从而揭开了妓女主题的新篇章。

3. 女性意识的进步与微末的突破

十七年文学的元话语是:“旧中国的妓女都受尽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她们卖淫是被迫的,是无可奈何的;而新中国成立后,妓女翻身获得了解放,她们被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2] 妓女曾经所遭受的悲剧时代的产物,50年代的妓女改造正是帮助误入歧途的女性重返常态世界,在新的社会结构下对于妓女这一底层群体意识的重新塑造。

《小巷深处》讲述了徐文霞作为妓女的身份接受改造,取得了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解放。由于新思潮以及女性文学运动的影响,小说主人公展现出了女性挣脱父权文化和男权文化束缚的逃离意识。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她感受到了新历史母亲般的生育和养育的温暖而蜕变为一个崭新人,接受了技术员张俊的爱情并主动踏入常态社会。曾经作为阿四妹的历史却仍然横亘在徐文霞的生活之中,给其带来心理以及现实的阻碍,但徐文霞在迷茫与矛盾中仍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并没有因为曾经的黑暗历史而缺失了对新生活的憧憬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徐文霞站起在房间里走动,把所有的杂念都赶掉,翻开小代数,叹了口气,自语道:‘把工作让给我,把爱情让给别人吧。’” [3] 这是徐文霞在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与自给能力时,已经萌发了女性本体的自我意识,并了解到妓女的独立意识,凸显了徐文霞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以及触及女性生存和精神文化处境的自我选择意识。后文中徐文霞将一切义无反顾地告诉了张俊,并“象一个出征的战士”一样,带着“一副毅然的神色”准备调离苏州,更体现出即使在痛苦之中,她仍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坚强地面对自己曾经作为妓女的历史,勇于反抗曾经嫖客朱国魂的反复侵扰,并将一个女性内心最痛苦的经历坦然告诉了自己的爱人,这些都体现了其作为有意识的个体所进行的自主选择。

在两性关系上,徐文霞敢于打破自己在两性关系之间所树立的美好形象,袒露曾经的污点,主动将自己处于关系地位的劣势端。小说表面展现了张俊处于选择地位,实际则是徐文霞已经接受这段爱情的破裂所造成的全部结果,这也是徐文霞进行自我选择与主动出击的表现。徐文霞在离开时也未放下自身尊严,且始终在精神与灵魂上将自己与爱人摆在同一层面上,不因自己曾经的经历而使自己在这段爱情中趋于卑微。这体现了女性独立的爱情观与价值观,即与男性追求精神上的平等以及地位上的尊重,是一种在传统道德训诫的要求下现代女性主体性的建构。

在小说的开头,徐文霞在接受改造之后认为“人间的幸福就莫过如此吧,最大的幸福就是在阳光下抬着头做个正直的人!” [3]。当“阳光”可以普照在曾经的妓女头上的时候,意味着改造后的妓女终于走出使她沉沦于幽灵世界的黑夜,成功地重返了常态世界。徐文霞并未因为她曾经的妓女身份而想要再度依附于他人,她所选择的是一条真正的“阳光之下”的重生之路。改造后的徐文霞重返常态社会并不是低眉俯首的,而是昂首挺胸的,“抬着头”这一姿态明显是将改造后的妓女与传统的从良妓女区分了开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尊严的女性的形象,更加凸显出其建构起的通过改造而产生的女性自主意识。

4. 小巷深处下女性意识的局限性

十七年文学中,部分作家或主动或被动的将女性意识融入他们的写作,女性意识也在这一推动力下不断深化。然这并无法改变历史所遗留下的社会意识中男女不平等的观念,社会话语权仍然以男性为主导,女性仍处于受压迫、受歧视的群体之中,女性缺乏的不仅是在外在譬如经济政治上的权利,还有内在精神甚至于灵魂上的平等。《小巷深处》作为一篇仍然处于男性话语权下的文学,纵然可以体现出某些方面的女性意识的发展,但其受限于时代,仍不可避免的具有众多局限性。

4.1. 女性精神地位的主动让步

妇女解放不仅应只是在物质条件上的解放,更应是在其精神上建立起与男性平等且自身独立的思想。在历史的长期积淀下,女性成为男性附属品这一观念似乎很难被消除,而女人也自动接受这一观念,将自己的未来与其婚姻中男性的地位相挂钩。这种潜移默化的观念在当代文学史中不断被改造,当代众多女性作家不断为其作品注入女性意识,以女性的视角展现女性自身的内心世界。然而,《小巷深处》中却仍是男性话语权为主导的文学作品。文题小巷深处,是徐文霞的住所,隐喻着她仍无法真正面对作为屈辱的妓女的历史。她始终将自己隐藏在人群之外以及陌生的环境之中。她向往光明、美好的未来,却摆脱不了黑暗、绝望的过去。这是一个女性的内心侧照,徐文霞主观的认为自己只能在黑暗中生活,一旦暴露在阳光之下,所有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小说塑造的徐文霞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她经过改造后基本进入了新生活,拥有了自己的生存意识,并积极接受新的爱情。在将妓女的身份坦露之后,徐文霞也仍保持着自尊的态度。但既然在这样一个趋于完美改造的形象下,她的内心面对爱情的抉择时仍会不自觉地主动让步,“她恐惧,她怕。她不能失去张俊,不能没有张俊的爱情。徐文霞紧紧地搂着他:‘别离开我,俊,别丢掉我呀!不,就是丢掉我,我也不会怨你。’” [3] 徐文霞的恐惧在于其内心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她无法接受张俊的抛弃,却又认定了自己黑暗的过往是不被爱人所承认的,在这种纠结下其实已反映出她在两性关系之间的后退,从内心深处将自己处于下位。在女性将男性给予自己的爱看作不可多得的恩赐时,其女性意识以及其内心精神的独立已然踏入弱化的途中。

4.2. 社会环境对女性意识的潜在压迫

小说的结局为开放式,“张俊在踌躇多时之后敲响了徐文霞家的门” [3],这似乎暗示着张俊克服了心理的障碍,二人即将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可是事实真的会如此理想化吗?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有着新思想的进步青年,张俊或许可能同情并且理解妓女的苦楚。但面对心爱的女人曾作为妓女的身份存在时,他陷入了短暂怀疑与纠结之中。即使最后张俊敲开了徐文霞的门,二人愿意抛弃过往继续相爱,但作为男权社会的主体——男性,认同妓女成为自己光明正大的妻子本就阻碍重重,此类女性本就处于弱势群体,加之拥有恶劣的历史背景,极难在世俗的非议以及社会的重压下被接受。纵使《小巷深处》的徐文霞描绘的较为理想化,但党委书记的不愿提起,张俊的犹豫,社会对妓女的歧视等也都暗示了社会环境对于妓女改造后仍不会如期待般理想。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到“女人的特性没有一种可以证明她的本质或意愿原本就是堕落的:它们是处境的反映” [4]。正是当时的社会现实逼迫女性成为妓女这一屈辱的行业,也是社会现实中对妓女的歧视迫使改造后的妓女仍无法拥有自己真正的自信与自主选择权。这是时代的局限,也是文学中妓女主题最终的多数悲剧成因。

5. 结语

在十七年文学中,《小巷深处》以其独特的妓女改造主题体现了妓女在新生活中不易且向上的态度,在自身的不断改造中逐渐培养自身的自我意识与人格独立。然而其女性意识的发展受到社会思想等重重阻碍,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在男性话语权的压迫下,女性意识的培养仍需久久为功。女性意识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中国初期对妓女进行的解放仅仅只停留在物质层面,对其女性意识的培养以及内在精神的解放都有所欠缺。当妓女作为一名女性真正放下过去,没有依傍,不管在经济上,还是在精神上都能取得独立的姿态时,我们的妓女改造才算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而在其女性意识的培养中,只有不再完全处于男性话语权之中,让男性和女性共同营造一个从经济到精神都平等和谐的境界时,才能达到真正的女性解放。这也是女性研究以后将长期进行下去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美]贺萧. 危险的愉悦: 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和现代性[M]. 韩敏中, 盛宁, 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4.
[2] 姜磊. 妇女解放之路还任重道远——浅谈《小巷深处》与《红粉》中的妇女解放[J].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8(5): 4-8.
[3] 陆文夫. 小巷深处[M]//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卷)修订本.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92-103.
[4] 波伏娃. 第二性[M]. 北京: 中国古籍出版社, 1998: 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