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标记“就这”的话语功能及成因探析
Discourse Functions and Cause Analysis of Negation Marker “Jiuzhe”
DOI: 10.12677/ML.2022.105137, PDF, HTML, XML, 下载: 231  浏览: 353 
作者: 刘欣扬: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关键词: “就这”否定标记话语功能演变动因“Jiuzhe” Negative Mark Discourse Function Motivation of Evolution
摘要: 否定标记“就这”体现了说话人对当前某件事物或某种现象低于预期信息的否定评价。其由最初和其他成分搭配使用的现象逐渐演变成可以独立使用的否定标记,主要受到了语调、语言的经济原则以及言者自身对社会共享信息的看法等因素的影响。否定标记“就这”可以较好地体现说话人的情感需求,且形式较为简洁,因此较快传播开来。
Abstract: “Jiuzhe” as a negative mark reflects the speaker’s negative evaluation of a current event or phe-nomenon that is lower than expected information. It has gradually evolved from the phenomenon of being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omponents into a negative marker that can be used independently, mainly affected by factors such as intonation, the economic principles of language, and the speaker’s own perception of socially shared information. The negative mark “Jiuzhe” can better reflect the emotional needs of the speaker, and the form is more concise, so it spreads quickly.
文章引用:刘欣扬. 否定标记“就这”的话语功能及成因探析[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5): 1019-102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5137

1. 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就这”往往不作单独使用,而是后跟其它成分,比如“就这” + “样”或“就这” + “么”组成“就这样”或“就这么”使用,通常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总结:

(1) 就这样,她们激战半个月,不仅开荒五十六亩,还与全队社员一道,提前完成了春播任务。(1960《福建日报》)

(2) “对一些事——我不能知道就算,我要实实在在的,”她有点感慨,就这么自然的说了出来。(严沁《斯人独憔悴》)

有时“就这”之后没有后缀成分,但会辅以一定的动作、表情、语气、手势等同时出现作为使用,比如:

(3) 就这么一会儿,我们已到了天母。乌鲁木齐。“就这?”我一边用手理一理被风吹得乱七八糟的头发,一边问正蹲在地上锁车的小薇。(凯子《挪威森林记》)

(4) 她一挑眉毛用嘴吹着手指甲说:“就这?”我说还有其它的事想和她谈谈。(迟子建《原野上的羊群》)

例(3)中的“我”配合着理头发的动作,体现出了“我”对于所到地点的质疑。例(4)中说话人在使用“就这”的同时配以表轻视的动作和手势,体现出其不以为意的态度。

在“就这 + 后续成分”的组合中,“就”作为特例的语法标记用来凸显后面的情况 [1],而“这”作为指示代词通常用来回指上文 [2]。“就这”一直存在着负预期用法,具体体现为当前信息量低于预期的信息量,比如例(3)中的情况。在使用过程中,“就这”使用的范围逐渐扩大,逐渐产生了否定用法,甚至有演变为表主观否定评价的否定标记的倾向。

2. 否定标记“就这”

“就这”虽然早已出现在文学作品人物对话或者现代汉语口语中,但其被更多人开始使用出现在“就这”被电竞圈主播“炫神”当作口头禅之后。每当该主播击杀高段位玩家或主播时,通常会说“就这”,并常和“真是有够好笑呢”一起使用来讥讽对面的操作,表达对对方的蔑视。随后“就这”逐渐出现在微信、QQ、微博、贴吧、哔哩哔哩等网络语言中,甚至被制作成表情包使用,且在年轻群体中广泛流行,并逐渐演化为否定标记。

2.1. 否定标记“就这”的界定

关于话语标记,已经有众多学者对进行了研究。虽然看法多样,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话语用作交际的过程中,话语标记语对于话语的理解、吸收、生成、解释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关于话语标记的界定,我们可以借助胡丽珍,曾欣(2022) [3] 的观点,从语法、语用、语义三个方面出发进行考察,比如:

(5) 被评价“极好”的课件,点进去一看,就这?(微博语言)

(6) 他刚说到在梦里从操场上把孟梦带到那其实挺不适合幽会的地方时,发现他妻子的面孔越来越像校长的面孔,知道大事不好,跟着他犯了第二个错误,唾沫一咽,话题戛然而止,把他一辈子做的第一个美梦珍藏起来了。“就这?”(李国文《说不说在你》)

从语法层面来看,例(5)和例(6)中的“就这”都不作语法成分,而是一个独立于句法结构的成分。从语义层面来看,例(5)中的“就这”表达了说话人主观否定的意味,例(6)中的“就这”也体现了一种负面评价。它们不能简单地从概念义去理解,而是体现出说话人的态度与情感。从语用层面来看,两例中的“就这”都较好地体现出语篇衔接功能,凸显出一定的信息焦点,使行文更通畅,且传递出了说话者的言外之意。例(5)中的“就这”表面看好像是在询问,实际上表达了对课件的失望之情,因为这明明是评价“极好”的,结果实际情况不尽人意。例(6)中的“就这”则反映了说话人的不相信与质疑,认为应该还有别的情况没说,属于意在言外。

由此可以基本判定“就这”属于否定标记,通常用作说话人对某件事物或某种现象的否定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情绪。

2.2. 否定标记“就这”的话语形式

否定标记“就这”在话语中出现的位置相对自由,并非局限在某一个位置,有时出现在话语之首,有时出现在话语中间,有时出现在话语末尾。根据我们对语料的搜集,发现否定标记“就这”多出现在口语中,且可细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 “就这”作为独立小句后跟标点符号使用,包括问号、逗号或省略号等,比如:

(7) 就这……还是别出来丢人了。

2) “就这”处于句中,与其他成分组合使用,比如:

(8) 我直接就这?

3) “就这”的重复使用,比如:

(9) 就这??就这??

虽然个人独白中的“就这”形式丰富,但其无不反映出说话人对当前事件或现象的否定评价,传递出说话者的主观负面情绪。如例(7)中的欲言又止,例(8)中的不屑,以及例(9)中的难以置信。

除去口语中的使用情况,“就这”还逐渐出现在了新闻标题中作为书面语体出现,比如:

(10) 绿媒称陆配惊讶台湾人素质太高感叹“被教育”,大陆网友:就这?(“观察者网”文章标题)

(11) 粉色汽车车展吸睛,“女性向”汽车就这?(《北京青年报》文章标题)

新闻标题通常需要夺人眼球,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吸引读者注意并产生阅读兴趣。将“就这”置于标题中,不仅能吸引读者的目光,而且可以使读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由此可见,“就这”使用的范围也是比较广泛的。

3. 否定标记“就这”的话语功能

否定标记“就这”出现在口语中时除了必要的语篇功能外,在人际互动方面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4]。否定标记“就这”存在着负预期功能,同时因为预期值没有达到说话人心中所想,而往往传递出消极情绪。除此之外,在交际中“就这”还存在着承接与维持话轮的话语功能,能在言语交际中迅速抓取焦点,使听话人最大限度地理解自己的情绪与想传达的信息。

3.1. 负预期功能

前文曾提到过“就这”原本就存在负预期用法。在语言中往往包含着一定的信息量,有些为正预期信息,有些为中性信息,有些则体现了负预期量信息。齐沪扬,胡建锋(2006) [5] 认为负预期量信息是指当前信息量未达到或者说低于预期信息量的信息。此时的负预期量信息属于一种新信息,相对于中性信息而言更有价值。预期信息量可能是说话人心中自我认定的标准,也可能是社会公认的标准,比如:

(12) 二奶奶睁开眼来,打了两个嗝,一眼看见山上有座城,马上问:“到哪儿啦?”“重庆。”窝囊废神气活现地答道。“就这?”二奶奶颤巍巍的手指头指着山上。“我不上那儿去!我要回家。”(老舍《鼓书艺人》)

(13) 范青稞把先生的号码报了,说,也没什么别的事,就是我一切都好,请他放心。三大伯嘬着牙花子,说,就这?(毕淑敏《红处方》)

例(12)中二奶奶说“就这”的意思体现出了她对当前所到之处的不满意,严重低于自己内心的预期,所以才说要回家去。例(13)中三大伯的“就这”则体现出的是其认为当前做法不符合社会公认标准。在社会判定的标准中,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打电话所通知的一般是重要或紧急的消息。而此刻范青稞想要告知他人的消息却仅仅是报平安,这似乎和常理相违背,自然也就不符合处于公认标准影响下的三大伯的想法。

如今“就这”的负预期功能发生了变动,原先说话人对于某件事物或某种现象是抱有一定预期的,而现在却产生了说话人可以不抱有期待的直接否定用法,比如:

(14) 一群小鸡仔,就这,还想兴风作浪?(微博语言)

(15) 就这也能发Nature??年度奇葩论文大赏(《网易新闻》标题)

例(14)中说话者判定某个群体为“小鸡仔”,小鸡仔通常是瘦弱的、幼稚的,用来形容人则带有轻视、轻蔑之意。说话者本就不认为他们能兴风作浪,对其不抱有期待,因此看到他们有所动作后进行了否定的评价。例(15)中作者列举了一些人们觉得不能发论文的事物或现象最终成为了论文的内容,比如有人在医学权威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预测漫威电影宇宙中五位超级英雄衰老轨迹的文章。通常人们认为医学杂志应该发的是比较高端的研究人体的文章,结果发的却是电影中虚拟人物的内容,因此下意识否定。

3.2. 传递消极情绪

作为否定标记,“就这”表达的是说话者的否定评价,因此传递出的往往是诸如失望、愤怒、斥责、嘲讽等偏消极的情绪,这要归结于当前信息量低于预期值的缘故,比如:

(16) 就这?说好的暴雨呢!(“中国气象局”文章标题)

(17) 香港示威者“道歉”,就这?(《环球时报》标题)

例(16)中的“就这”传递出了失望的情绪。可以推断,说话者是非常期待暴雨到来的,然而当前情况却是晴天,信息量低于自身预期。例(17)的语境为香港示威者认为自己的行为过激,所以想通过道歉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支持。在说话者看来,这种行为是令人发笑的,而打上引号的“道歉”也体现出了说话人浓浓的嘲讽之情。说话人认为香港示威者应该从心底真正感到羞愧并发自内心地道歉,然而当前其做法却远远低于预期量。

3.3. 承接与维持话轮

否定标记“就这”如果出现在口语对话中,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抢夺话轮并占据话语的主导地位,将注意力转移到己方,以便更好地控制局面,同时表达出自己的否定态度,比如:

(18) A:如果只留下一个英语老师你会留下谁?

B:就这?问题也太简单了。(微博语言)

(19) 朱铁汉说:“你买的是地主的砖,必须研究……”张金发简直又要大笑了:“我的天,就这,还要整人?”(浩然《金光大道》)

(20) 史野把车停了下来,“到了,下车吧。”“什么——就这?”我有点不敢相信。(孙德平《都市男女》)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到,“就这”分别出现在在话轮之首、话轮之中和话轮末尾,位置相对灵活。例(18)中以“就这”作为说话人回应的开头,迅速将话题与注意力引至自己,承接了下文内容。例(19)中“就这”出现在了话轮中间。说话人张金发以“我的天”打断了朱铁汉的话语,又利用“就这”与后续内容来维持话轮。例(20)中的“我”在说完“什么”之后有一个明显的停顿,为了打破沉默以及缓解尴尬的局面,说话人紧跟“就这”来维持自身话语的继续,有修正与弥补之意。

4. 否定标记“就这”的演变动因

“就这”演变为否定标记经历了一个过程,这其中“就”和“这”的作用不可忽视。“就”最初作为动词使用,意为“靠近”,后虚化为副词并进一步虚化;“这”在句中通常用作指示代词,具有指称等作用,但其意义也在发生虚化。方梅(2002) [6] 认为“这”有虚化为话语标记的现象,曲溪濛(2017) [7] 认为“这”的虚化过程为指示代词 > 连词 > 话语标记。在这两方词义虚化的影响下,“就这”自然也受到了影响。除此之外,“就这”的演变可能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具体请看下文分析。

4.1. 语调的影响

在语言使用中,说话人的感情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甚至同一句话如果使用不同的语调,意思都是截然不同的。如“梅花开了”这句话,如果用平直的语调读就是陈述句,叙述梅花开放的事实;如果用高升的语调读就是疑问句,询问旁人梅花是否开放。只有上扬的疑问语调的“就这”才可以表达出说话人否定的含义,平调的则不可以,比如:

(21) 2021年度最好看的10部华语电影,就这水平?(公众号标题)

(22) 你得了解:爱情的基础,就这两个字。(公众号标题)

例(21)使用的是上扬的疑问语调,体现出说话人对最好看电影的否定,如果使用平直的语调则无法体现出这种情感。例(22)使用的就是平直语调,说话者只是在叙述爱情的基础不过就是两个字这个事实。如果将之改为上扬语调,意思则截然不同,请看:

(22) 爱情的基础,就这两个字。→爱情的基础,就这两个字?

修改之前的平直语调只是在阐述“爱情的基础就是两个字”这一事实。修改之后的上扬语调的句子带有否定的含义,此时说话人认为爱情的基础并不只是所谓的那两个字,产生了否定的评价,在句中起着否定标记的作用。由此看出,语调对“就这”有着极大影响。

4.2. 经济原则导致的“文字失语”现象

否定标记“就这”的形成和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不无关系。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因为语言经济原则的影响,同样的意思,人们倾向于通过更简单的语言单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产生了“文字失语”。前文曾提到过“就这”最初不能独自使用,可以和“样”组成“就这样”使用。上扬疑问语调的“就这样”和否定标记“就这”有着相同的否定功能,比如例(20)中的“就这”改成“就这样”意思完全不变。正是因为人类在交际时存在着惰性,要求在言语活动中尽可能地减少力量的消耗,所以才促成了这种演变。

4.3. 言者基于社会共享信息的看法

处在社会中的人们共享整个社会的信息,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对信息保持同一看法。根据沈家煊(2001) [8] 的观点,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会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而“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对于某种社会共享信息,言者如果拥有自己的看法,就意味着该信息经历了某种主观化过程。比如“就这”,其最初并不表否定,但在主观化过程中被打上了主观烙印,可以适时地根据说话人的情感需要逐渐演生出一定的情绪,最终演变成否定标记。

5. 结语

本文描写了否定标记“就这”及其话语功能,同时探讨了其作为话语标记的成因。“就这”的话语功能包括负预期功能、传递消极情绪以及承接与维持话轮。否定标记“就这”的广泛使用在于其形式简洁且功能丰富,符合人们的交际需求。当然,本文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就这样”与“就这”还存在着诸多功能上的不同,需要辨析与讨论。在现代汉语中像“就这”用法变迁的例子还存在着许多,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以便推动汉语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易正中. 副词“就”的基本义及语法化[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6):79-80.
[2] 冯慧茹. 浅析指示代词“这”、“那”的回指用法[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7(31): 51-52.
[3] 胡丽珍, 曾欣. 话语标记“绝了”的功能及其形成研究[J]. 保定学院学报, 2022(1): 76-84.
[4] 苗茜. 引发语前话语标记的话语功能[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4): 140-143.
[5] 齐沪扬, 胡建锋. 试论负预期量信息标记格式“X是X” [J]. 世界汉语教学, 2006(2): 31-39.
[6] 方梅. 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J]. 中国语文, 2002(4): 343-356
[7] 曲溪濛. 应答话语标记“这”研究[J]. 外语学刊, 2017(5): 58-62.
[8] 沈家煊.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J].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2001(4): 268-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