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成就动机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ediating Effect of Life Satisfaction
DOI: 10.12677/AP.2022.125218, PDF, HTML, XML, 下载: 287  浏览: 56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
作者: 童 歆, 张 珂: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天津;张琪涵, 白学军*: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天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
关键词: 网络成瘾避免失败动机生活满意度女大学生Internet Addiction Motivation to Avoid Failure Life Satisfactio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摘要: 为了探究成就动机与生活满意度对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对安徽某高校230名女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 当代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8.70%;2) 女大学生避免失败动机得分显著大于追求成功动机得分;3) 避免失败动机对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直接效应显著,生活满意度在避免失败动机与女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的中介效应也显著。表明女大学生避免失败动机更强,该动机不仅能正向预测女大学生的网络成瘾,还能通过生活满意度影响女大学生的网络成瘾表现。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o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Scale were used to test 230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 a university in Anhu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detection rate of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contemporary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was 8.70%; 2) The score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motivation to avoid failu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motivation to pursue success; 3) The direct effect of failure avoidance motivation o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is significant,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life satisfaction between failure avoidance motivation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is also significant. It shows that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stronger motivation to avoid failure, which can not only positively predict the internet addiction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affect the internet addiction performance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life satisfaction.
文章引用:童歆, 张琪涵, 张珂, 白学军 (2022). 女大学生成就动机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 心理学进展, 12(5), 1833-1843. https://doi.org/10.12677/AP.2022.125218

1. 引言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0%。伴随着如此高的互联网普及率,网络成瘾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在刘雪琴(2018)的研究中发现,有7.79%的高校大学生表示生活基本上已经无法离开网络,存在一定的网络成瘾行为。

网络成瘾,也被称为“网络成瘾障碍”(Internal Addiction Disorder, IAD),指个体上网行为的冲动失控且不是由成瘾物质所引起,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崔丽娟,2005)。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网络使用十分普遍,由于其长期暴露在网络环境之下,这大大增加了其罹患网络成瘾的风险(郝琪,程子尧等,2019)。大量研究证明网络成瘾会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Kitazawa et al., 2018; Bener et al., 2018)、心理健康(居文,2019)、人际交往(Yücens et al., 2018)、生活习惯(Chamika & Shavindra, 2018)以及学业(Truzoli et al., 2019)等产生消极的影响。

1.1. 女大学生的网络成瘾

刘奕蔓等(2021)发现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显著上升,且男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检出率高于女大学生。刘雪琴(2018)发现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5.22%。然而,在季文平等人(2019)的研究中,女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检出率为41.44%;王艳秋(2020)研究了安徽省5所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结果发现女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44.2%。上述研究结果的不一致可能原因是:第一,测量工具的不同。季文平和王艳秋所使用的网络成瘾测量工具是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量表》;刘雪琴使用的是白羽和樊富珉修订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张雪晴等(2021)研究发现Young的量表测量所得到的网络成瘾检出率高于其他同类量表。由于白羽等人的版本为中国大陆修订版,同时其修订之初所用的常模就是大学生群体,所以其更适合探讨中国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第二,测量时间不同。刘雪琴的研究时间为2018年,而季文平和王艳秋的研究时间为2019年和2020年。彭琳璐等人(2021)对2004~2018年间测量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报告进行分析,发现近15年来大学生网络成瘾水平的得分大致上升了0.30~0.85个标准差,且女大学生网络成瘾水平的变化趋势显著上升,男大学生网络成瘾水平变化不显著。由此,需要采用更本土化、更精确的测量工具,调查女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现状。

此外,女性网络成瘾的后果可能比男性更严重。Ko等(2014)发现相比较于男性青少年,女性网络成瘾者更容易并发抑郁症。Ha和Hwang (2014)研究发现在上瘾的互联网用户中,女性的不良自我评价更高、主观幸福感更低,并且抑郁的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Yen等人(2009)发现女性网瘾与注意力缺陷之间的关联比男性更为显著。

1.2. 避免失败动机对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

成就动机指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彭聃龄,2019)。它由个体所习得,与特定的情景有关(叶仁敏,Kunt A. Hagtvet, 1992)。阿特金森(1957)将成就动机分为追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动机。前者使人在行动上趋近目标以追求成功,后者使人回避目标以避免失败。

Wartberg等人(2011)发现网络成瘾的个体有着较低的成就动机,且成就动机降低是网络成瘾的原因之一(Chou et al., 2005)。贾黎斋(2009)发现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和非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在成就动机得分上差异极其显著。该现象同样存在于女性群体中,例如中职的护士生(褚梅林等,2012)。这说明女大学生的网络成瘾也受成就动机的影响。

目前这两个成就动机因子如何影响女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尚不可知,但相关大学生群体的研究成果,对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部分相关研究发现,只有避免失败动机能够显著预测网络成瘾行为(冀婷婷,2014;刘玎,卢宁,2017)。沈潘艳等(2019)研究表明追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动机均对网络成瘾有作用。可见,这两个成就动机因子如何影响女大学生的网络成瘾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察。

女大学生正处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阶段,心智尚未成熟。因社会文化对女性角色的要求,使追求成功对女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意义。郝嘉佳,牛宏伟(2017)研究发现,随着大学年级的升高,女生中女性化性别角色的比例显著增加,而男生没有变化。这也就说明女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趋向于传统女性的角色。依据社会性别文化理论,女性角色是被建构的,比如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女性角色被限定为“贤妻良母”、“家庭主妇”等,极少参与社会意义较强的成就活动(秦文, 2012)。同时,王萍(2002)认为女性在男性角色相关领域中的成功会带来消极的后果。事业心重、能力强、成就高的女性常会具有较多的男性气质,因而失去女性特有的吸引力,会时时受到非议。这样的社会性别文化差异使得男生多趋向于追求成功,而女生多趋向于避免失败(王丽芳,2017)。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大学生对前沿知识、先进思想的学习,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社会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岗位,当代女大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日益高涨(Freudenthaler et al., 2008),她们更愿意在大学期间获得更高的分数和更多的奖项。但张向荣等人(2017)发现成绩目标与避免失败动机呈显著正相关。换言之,女大学生追求这些目标的行为可能是避免失败动机驱动的,避免因学业失败而被社会淘汰或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等。由此,女大学生避免失败的动机更为明显,其网络成瘾水平可能更容易受避免失败动机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假设1:避免失败动机影响女大学生的网络成瘾。

1.3. 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

成就动机不仅能够直接影响网络成瘾,还可能通过调节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来影响网络成瘾(史滋福等,2018)。生活满意度是人们按照自己心中的既定标准对其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和认知评价(Shin & Johnson, 1978)。已有研究发现,成就动机影响个体的满意度体验。高成就动机会产生高生活满意度(刘敏等,2019)、高工作满意度(仰和芝等,2013)、高学习满意度(李珺婷,2012)等。穆雪和姚本先(2015)的研究也表明,成就动机是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一个关键因素,并且对生活满意度有预测作用。

此外,根据Young (1997)提出的ACE模型可知,网络的匿名性(anonymity)、便利性(convenience)和逃避现实性(escape)三个特点导致了网络成瘾。网络成瘾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润滑剂,用来应对生活中不愉快的事件或情况造成的需求缺失或未得到满足(Young, 1999)。当个体对现实生活不满意时,即生活满意度较低时,则会转向网络生活,以使得自己的消极心理、不愉快的心情得以缓解。部分研究也证实,生活满意度对网络成瘾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周芳艳,2018;张宇,2014)。因此,成就动机可能通过改变生活满意度来影响个体的网络成瘾。

对于女大学生而言,她们避免失败的动机更强,而非追求成功动机。宋勃东等人(2015)发现不同动机类型的个体,其注意偏好不同。避免失败动机较强的个体更倾向于加工消极信息,从而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感,这将导致生活满意度的降低(贾茹,2015;刘敏等,2019);而追求成功动机较强的个体则与此相反。Gable (2006)发现避免失败动机较强的个体感受到更多的孤独感、更低的生活满意度以及更少的社会关系。对现实生活的满意度降低会迫使个体转向网络生活,以缓解、疗慰自己的消极情感,这增加了个体罹患网络成瘾的风险(周芳艳,2018)。基于此,提出本研究假设2:生活满意度在避免失败动机与女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综上,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来探索成就动机及生活满意度对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研究假设概念图可见图1。该研究不仅在性别特异性层面丰富了网络成瘾的相关理论,也为当下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措施提供了新的见解。

Figure 1. Concept map of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图1. 研究假设概念图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用G*Power 3.1.9.7软件对研究所需样本量进行事前估计。以效应量f2 = 0.25,统计检验力0.8 (α = 0.05)估计最小样本量为68。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安徽某高校254名女大学生作为本研究被试,用问卷法对其进行测量。剔除有缺失值(8份)、模糊不可辨认(3份)以及重复填写同一个选项(13份)的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30份,回收有效率为90.55%。其中,大一170人(73.9%),非大一60人(26.1%)。

2.2. 工具

2.2.1. 成就动机量表(The Achievement Motive Scale, AMS)

使用叶仁敏和Hagtvet协作修订而成《成就动机量表》的中文版(叶仁敏,Kunt A. Hagtvet, 1992)。量表共包含30个题目,分为两个分量表,分别是追求成功动机分量表和避免失败动机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包括15道题。问卷整体采用四点计分(完全符合计4分,完全不符合计1分)。成就动机总分得分(Mt)等于追求成就动机(Ms)得分减去避免失败动机(Mf)得分,此量表的总分得分越高就表明受测被试的成就动机越高。在本次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64;追求成功动机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9;避免失败动机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

2.2.2. 成就动机量表(The Achievement Motive Scale, AMS)

使用由白羽和樊富珉(2005)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量表包含了19个题目,采用四点计分(非常符合计4分,极不符合计1分),共包含4个因子(人际与健康问题、强迫性上网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时间管理问题、网络成瘾耐受性)。该量表得分小于46分为正常群体,得分为46~53分为网络依赖群体,得分大于53分为网络成瘾群体。在本研究中,此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

2.2.3. 成就动机量表(The Achievement Motive Scale, AMS)

使用由Diener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共计5道题目,采用7级计分(完全符合计7分,完全不符合计1分)。量表的得分越高表示被试当下的生活满意度就越高。在本研究中,此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7。

2.3. 实验流程

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测量,线上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发放(https://www.wjx.cn/vj/wvffvPw.aspx)。被试填写性别年级等人口学信息后,依次完成网络成瘾问卷、生活满意度问卷以及成就动机问卷。填写完成后获得相应实验报酬。

2.4. 数据分析

使用SPSS21.0软件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和验证。1) 运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来探测此次研究中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2) 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女大学生在追求成功动机与避免失败动机上的差异表现。3) 用Pearson积差相关检验本研究各变量间的相关程度。4) 通过SPSS的宏程序process来实现Bootstrap方法,将成就动机总分(X)作为自变量,网络成瘾总分(Y)作为因变量,生活满意度总分(M)作为中介变量,在95%置信区间下选择抽样5000次以检验生活满意度的中介效应。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由于本研究方法只采用了问卷法这一种方法进行研究,且自我报告又是唯一作答方式。所以本研究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方法对单一实验方法所带来的误差进行一定的统计控制(周浩,龙立荣,2004)。结果显示,在本研究中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数为14个。总变异量的16.70%由第一个因子所解释,远小于临界值40%。因此,在本研究中并不存在单个因子检验力过大的情况,此次研究中没有重大的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

3.2. 女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网络成瘾得分在46~53之间的人数为55人,即网络依赖人数占本次研究总人数的23.91%。得分高于53分的人数为20人,即网络成瘾人数占总人数的8.70%。

3.3. 女大学生的成就动机表现

对女大学生成就动机表现进一步分析后发现,追求成功动机得分显著小于避免失败动机得分(t(229) = −5.28, p < 0.001, Cohen’s d = 0.57)。说明本研究中的女大学生更倾向于避免失败动机。

3.4. 相关分析

网络成瘾、生活满意度和成就动机三个变量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详见表1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Internet addiction, life satisfaction, achievement motivation (n = 230)

表1. 网络成瘾、生活满意度、成就动机的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n = 230)

注:*p < 0.05,**p < 0.01

表1可见,网络成瘾和生活满意度、成就动机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生活满意度和成就动机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考察成就动机的两个分量表得分与网络成瘾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网络成瘾与避免失败动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追求成功动机之间无显著相关。生活满意度与避免失败动机呈显著负相关,与追求成功动机呈显著正相关。除此以外,成就动机总分与避免失败动机呈显著负相关,与追求成功动机呈显著正相关。追求成功动机与避免失败动机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3.5. 中介效应分析

在本研究中,采用对间接中介效应a × b的自主抽样检验(bootstrap test),其中a代表成就动机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b代表生活满意度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在样本选择为5000次、95%的置信区间下,通过bootstrap分析发现间接中介效应是显著负向的(a × b = −0.04, 95%CI [−0.103, −0.002])。高成就动机会提高生活满意度(a = 0.16, t = 4.03, p < 0.001),生活满意度对网络成瘾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b = −0.25, t = −2.21, p = 0.028)。最后,成就动机对网络成瘾的直接影响显著(c' = −0.16, t = −2.30, p = 0.023;如图2)。这些结果表明成就动机不仅能够直接预测网络成瘾,还能通过影响生活满意度来间接影响个体的网络成瘾表现。其中,成就动机的直接效应(−0.16)占总效应(−0.20)的80.00%,生活满意度的中介效应(−0.04)占总效应(−0.20)的20.00%。

Figure 2. The main effect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life satisfaction

图2. 成就动机的主效应以及生活满意的中介效应

为了探究成就动机的两个因子在网络成瘾机制中的具体作用,分别将追求成功动机得分(X1)和避免失败动机得分(X2)作为自变量,网络成瘾总分(Y)作为因变量,生活满意度总分(M)作为中介变量,探究成就动机各因子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只有避免失败动机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显著,证实了假设1,结果如图3所示。其中a1代表避免失败动机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b1代表生活满意度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在样本选择为5000次、95%的置信区间下,通过bootstrap分析发现间接中介效应是显著正向的(a1 × b1 = 0.05, 95%CI [0.01, 0.14])。高避免失败动机会降低生活满意度(a1 = −0.20, t = −3.10, p = 0.002),生活满意度对网络成瘾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b1 = −0.25, t = −2.33, p = 0.021)。最后,避免失败动机对网络成瘾的直接影响显著(c1' = 0.29, t = 2.62, p = 0.009)。这些结果表明,避免失败动机可以直接影响网络成瘾,也可以通过生活满意度来影响网络成瘾,支持了假设2。其中,避免失败动机的直接效应(0.29)占总效应(0.34)的85.29%,生活满意度的中介效应(0.05)占总效应(0.34)的14.71%。

Figure 3. The main effect of failure avoidance motivation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life satisfaction

图3. 避免失败动机的主效应以及生活满意的中介效应

4.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1) 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8.70%;2) 女大学生避免失败动机得分显著大于追求成功动机得分;3) 避免失败动机对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直接效应显著,生活满意度在避免失败动机与女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的中介效应也显著。

4.1. 女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的时间特点

本研究女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8.70%。然而,孙经等人(2009)的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4.30%。在刘雪琴等人(2018)的研究中,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5.22%。总体来看,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检出率存在随时间升高的趋势。Chiu等人(2013)的研究结果支持了这一观点。女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上升的原因可能在于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互联网设备的便捷。首先,女大学生承担着学业、就业甚至创业的压力。这些压力及其所带来的挫折很容易引起个体的消极情绪,甚至导致抑郁(丁光申,2020;林莎,2011)。对女性来说,倾诉是排解消极情绪的一种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的普及、互联网交流平台的搭建,都促进了女大学生的网络使用。Liang等人(2016)发现女性更喜欢在网上与匿名的网友交流,分享她们的感受和情绪。Ha和Hwang (2014)的研究也发现女性的网上活动主要集中在聊天(21.5%)和写博客(20.5%)。这些均说明女性上网目的更多的是在于满足沟通、表达、倾诉等需求。网络的匿名性为其提供了一个可以放下面具,畅所欲言的环境。所以近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各方压力的增大,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涌入网络以寻求排解内心的苦闷,这增加了女大学生成瘾其中的分享。因此,表现出女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随时间上升的现象。

4.2. 女大学生的成就动机表现

本研究中女大学生成就动机表现为避免失败动机显著大于追求成功动机。这一结果与王迪(2013)的研究一致,均支持了社会性别文化差异理论,说明女大学生的避免失败动机更强。

然而,也有研究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的避免失败动机显著小于追求成功动机。刘予玲和王金冬(2013)发现医学院护理系女大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更强。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不一致,原因可能与不同职业的性别刻板印象有关。本研究的大多数被试今后所从事的职业为教师,教师群体虽然男女各半,但在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校领导这些高级别的专业技术和行政领导岗位上往往男性比例更高(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7)。这可能说明女性教师在从事高层职位上存在一定的性别刻板印象,进一步增加了女性群体对成功的额外压力(Spencer et al., 2016)。相比之下,护士这个职业领域女性占比非常高,为了推动该职业的发展,从业者较少受到性别歧视、传统文化要求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更有利于女性追求职业领域内的成功。

4.3. 避免失败动机对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作用

本研究发现,避免失败动机不仅能直接影响女大学生的网络成瘾,还能通过生活满意度间接影响女大学生的网络成瘾。

对于避免失败动机的直接影响。该发现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冀婷婷,2014;刘玎,卢宁,2017)。徐希铮等人(2019)认为避免失败动机在预测个体负向心理和行为时具有更好的预测效力。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可知,避免失败动机高的个体(例如:女大学生)往往回避目标,避免可能失败的结果(谢晓非,王晓田,2002)。网络为其逃避行为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避风港”,继而增加了个体网络成瘾的风险(郝琪,郝琪等,2019)。因此,个体的避免失败动机能够正向预测其网络成瘾行为。

对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首先,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了避免失败动机的高低会影响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刘敏等,2019)。由于女大学生避免失败的动机较强烈,使其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更多的消极认知、回避行为(Atkinson, 1957),更少的积极归因(闫凤霞,2015),感知到的消极情绪越来越多,最终导致生活满意度的降低(刘敏等,2019)。其次,较低的生活满意度会使个体产生逃避现实沉溺网络的行为,增加了网络成瘾的风险。认知平衡理论和补偿说认为,个体在遭受挫折或失败后会逃避当前活动,从另外的一些活动中寻求平衡以消除紧张和焦虑(徐希铮等,2019)。而逃避因素是组成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沈模卫等,2004),它增加了大学生罹患网络成瘾的风险。

4.4. 不足

在本研究中,由于被试皆为大学生,且大多来自大一,这对研究结论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5. 结论

女大学生避免失败动机更强,该动机不仅能正向预测女大学生的网络成瘾,还能通过生活满意度影响女大学生的网络成瘾表现。

致谢

非常感谢国家基金项目对科研的支持,唯有国家作为我们的支持力量,广大科研工作者才有更多的底气和勇气,在科研之路上走的更久,走的更远。同时也要感谢白学军老师和张琪涵老师在研究期间给予的指导建议,使得我可以顺利完成这项研究。除此以外,非常感谢张珂同学在研究期间与我的讨论和交流,最后共同合作完成了论文的撰写。也非常感谢身边所有人对我的支持和鼓励,陪我度过了这一段研究的时光。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20ZDA079)。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白羽, 樊富珉(2005). 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工具的修订与应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21(4), 99-104.
[2] 褚梅林, 龙学芬, 欧玉兰(2012). 中职护生网络成瘾成就动机与人格特征调查分析. 当代护士(上旬刊), (6), 42-43.
[3] 崔丽娟(2005).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界定、特性与预防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4] 丁光申(2020). 大学生压力与抑郁情绪.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5] 郝嘉佳, 牛宏伟(2017).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心理学进展, 7(7), 961-966.
[6] 郝琪, 程子尧, 李日东, 杨烁, 周平, 彭波, 李慧(2019).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职业与健康, 35(20), 2858-2862.
[7] 郝琪, 郝琪, 程子尧, 李日东, 彭波, 李慧(2019).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心理月刊, 14(11), 44.
[8] 季文平, 高荣, 张志华, 马双双, 万宇辉, 苏菲娅,李文强, 左俊, 章飞, 郝君强, 孙业桓(2019). 安徽省临床医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学校卫生, 40(8), 1230-1232.
[9] 冀婷婷(2014). 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成就动机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荆州: 长江大学.
[10] 贾黎斋(2009). 网络成瘾与非成瘾大学生自我和谐、成就动机和自尊的比较研究. 现代预防医学, 36(23), 4479-4481.
[11] 贾茹(2015). 海军飞行人员A型行为类型、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12]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7).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
[13] 居文(2019).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状态调查及心理预防措施.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7(2), 309-312.
[14] 李珺婷(2012). 初中生心理控制源在成就动机与学习满意度之间的调节作用及教育建议.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15] 林莎(2011). 成都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应付方式与抑郁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16] 刘玎, 卢宁(2017). 成就动机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 不成熟防御方式和职业决策困难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5(6), 1093-1097.
[17] 刘敏, 张欣艺, 赵银(2019). 硕士研究生成就动机与生活满意度: 人际归因的中介效应.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1), 50-55.
[18] 刘雪琴(2018). 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1), 103-104, 96.
[19] 刘奕蔓, 李丽, 马瑜, 梁忠环, 孙在福, 崔久岗, 刘政义, 赵非一, 付强强(2021). 中国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的Meta分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1(1), 61-68.
[20] 刘予玲, 王金冬(2013). 护理系女大学生成就动机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科技信息, (24), 131, 133.
[21] 穆雪, 姚本先(2015). 研究生自我效能感, 成就动机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见 中国心理学会, 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p. 59). 中国心理学会.
[22] 彭聃龄(2019). 普通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3] 彭琳璐, 郑显亮(2021). 大学生网络成瘾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 见 中国心理学会, 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pp. 586-587). 中国心理学会.
[24] 秦文(2012). 女硕士生成就动机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5] 沈模卫, 李鹏, 徐梅, 张锋(2004). 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模式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2(4), 63-70.
[26] 沈潘艳, 张梓涵, 王琳, 吴晓锋(2013). 成就动机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自尊间的中介作用. 中国学校卫生, 34(3), 260-262.
[27] 史滋福, 郑凯文, 李波, 谌俏, 张璐(2018).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时间管理倾向在微博成瘾与成就动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2(8), 705-709.
[28] 宋勃东, 李永娟, 董好叶, 方平, 王岩(2015). 无惧失败预测幸福: 成就动机对心理幸福感的预测作用. 心理科学, 38(1), 203-208.
[29] 孙经, 李晏, 潘登, 张建瑞, 胡巧云, 李昊(2009).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应对方式及情绪障碍关系. 中国公共卫生, 25(9), 1041-1042.
[30] 王迪(2013). 大学生成就动机研究综述. 才智, (27), 327.
[31] 王丽芳(2017). 普通高校大学生成就动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校园心理, 15(1), 34-37.
[32] 王萍(2002). 关于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分析与思考.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 41-42.
[33] 王艳秋(2020). 安徽省5所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况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芜湖: 皖南医学院.
[34] 谢晓非, 王晓田(2002). 成就动机与机会-威胁认知. 心理学报, 34(2), 192-199.
[35] 徐希铮, 周森林, 贺泳(2019). 成就动机、延迟折扣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 青少年学刊, (6), 8-12, 23.
[36] 闫凤霞(2015). 大学生归因风格、成就动机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37] 仰和芝, 张德乾, 刘飞兰, 彭春妹(2013). 成就动机与工作负荷对知觉管理者支持与工作满意度的调节效应. 见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pp. 2127-2128). 中国心理学会.
[38] 叶仁敏, Kunt A. Hagtvet (1992). 成就动机的测量与分析. 心理发展与教育, (2), 14-16.
[39] 张向荣, 侯佳君, 杨青松, 孙焕良(2017). 关于大学生成就目标取向性别差异的影响研究. 教育现代化, 4(9), 176-179.
[40] 张雪晴, 张珂欣, 朱云娇, 魏鸿园, 王田丽, 卢晓艳, 张江辉, 张志华(2021). 四种网络成瘾量表在大学生中应用评价. 中国学校卫生, 42(8), 1193-1197.
[41] 张宇(2014). 天津近郊地区初中生生活满意度与网络成瘾的调查及教育建议.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42] 周芳艳(2018). 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43] 周浩, 龙立荣(2004).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 心理科学进展, 12(6), 942-950.
[44] Atkinson, J. W. (1957). Motivational Determinants of Risk-Taking Behavior. Psychological Review, 64, 359-372.
https://doi.org/10.1037/h0043445
[45] Bener, A., Yildirim, E., Torun, P., Çatan, F., Bolat, E., Alıç, S. et al. (2018). Internet Addiction, Fatigue, and Sleep Problems among Adolescent Students: A Large-Scal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17, 959-969.
https://doi.org/10.1007/s11469-018-9937-1
[46] Chamika, R. M. A., & Shavindra, R. D. (2018). Relationship of Internet Addiction with Depression, Loneliness and Health Related Lifestyle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Health Science, 6, 310-315.
https://doi.org/10.17265/2328-7136/2018.04.010
[47] Chiu, S. I., Hong, F. Y., & Chiu, S. L. (2013). An Analysis on the Correlation and Gender Difference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Scholarly Research Notices, 2013, Article ID: 360607.
https://doi.org/10.1155/2013/360607
[48] Chou, C., Condron, L., & Belland, J. C. (2005).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Internet Addi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7, 363-388.
https://doi.org/10.1007/s10648-005-8138-1
[49] Freudenthaler, H. H., Spinath, B., & Neubauer, A. C. (2008). Predicting School Achievement in Boys and Girls.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2, 231-245.
https://doi.org/10.1002/per.678
[50] Gable, S. L. (2006). Approach and Avoidance Social Motives and Goa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4, 175-222.
https://doi.org/10.1111/j.1467-6494.2005.00373.x
[51] Ha, Y. M., & Hwang, W. J. (2014). Gender Differences in Internet Addiction Associated with Psychological Health Indicators Among Adolescents Using a National Web-based Surv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12, 660-669.
https://doi.org/10.1007/s11469-014-9500-7
[52] Kitazawa, M., Yoshimura, M., Murata, M., Sato-Fujimoto, Y., Hitokoto, H., Mimura, M. et al. (2018). Associations between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Japan.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72, 531-539.
https://doi.org/10.1111/pcn.12662
[53] Ko, C. H., Liu, T. L., Wang, P. W., Chen, C. S., Yen, C. F., & Yen, J. Y. (2014). The Exacerbation of Depression, Hostility, and Social Anxiety in the Course of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Adolescents: A Prospective Study.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55, 1377-1384.
https://doi.org/10.1016/j.comppsych.2014.05.003
[54] Liang, L., Zhou, D., Yuan, C., Shao, A., & Bian, Y. (2016).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Addiction and Depression: A Cross-Lagged Study in Chinese Adolescen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3, 463-470.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6.04.043
[55] Shin, D. C., & Johnson, D. M. (1978). Avowed Happiness as an Overall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5, 475-492.
https://doi.org/10.1007/BF00352944
[56] Spencer, S. J., Logel, C., & Davies, P. G. (2016). Stereotype Threa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7, 415-437.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sych-073115-103235
[57] Truzoli, R., Viganò, C., Galmozzi, P. G., & Reed, P. (2019).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nd Study Moti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36, 480-486.
https://doi.org/10.1111/jcal.12414
[58] Wartberg, L., Sack, P. M., Petersen, K. U., & Thomasius, R. (2011). Psychopathology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Adolescents with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raxis der Kin-derpsychologie und Kinderpsychiatrie, 60, 719-734.
https://doi.org/10.13109/prkk.2011.60.9.719
[59] Yen, J. Y., Yen, C. F., Chen, C. S., Tang, T. C., & Ko, C. H. (2009).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dult ADHD Symptom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e Gender Difference.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2, 187-191.
https://doi.org/10.1089/cpb.2008.0113
[60] Young, K S. (1997). What Makes On-Line Usage Stimulating: Potential Explanations for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I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The 105th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p. 12-30).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61] Young, K. S. (1999). Internet Addiction: Symptoms,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In L. VandeCreek, & T. Jackson (Eds.), Innovations in Clinical Practice: A Source Book (Vol. 17, pp. 19-31). Professional Resource Press.
[62] Yücens, B., & Üzer, A. (201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Addiction, Social Anxiety, Impulsivity, Self-Esteem, and Depression in a Sample of Turkish Under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 Psychiatry Research, 267, 313-318.
https://doi.org/10.1016/j.psychres.2018.0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