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研究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Local Universities Serving Regional Economy
DOI: 10.12677/ASS.2022.116283, PDF, HTML, XML, 下载: 288  浏览: 449 
作者: 姬广超: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关键词: 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Local Universities Social Service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Strategy
摘要: 高校制定发展战略对于明确发展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进入了战略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发展对地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高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上还存在着服务意识薄弱、服务机制不健全以及各方合作深度和力度不够等问题。只有将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上升到高校的发展战略层面,通过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主动提供智力支持、产学研融合等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切实有效的实现高校的服务职能的发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universiti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larifying development direction, optimizing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improving core competitivenes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entered a new stage of strategic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local universities, and universities’ integration into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serving regional economy, such as weak service consciousness, imperfect service mechanism and insufficient cooperation. Only by raising the social service functions of universities to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level of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of professional structures, the initiative to provide intellectual support,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and other effective measures, can we effectively realiz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ervice functions of universities, and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s 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文章引用:姬广超.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6): 2061-206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6283

1. 大学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

1.1. 战略管理的初步发展

战略是指为实现特定目标,制定的具有整体性谋略的规划。20世纪70年代,企业管理领域首先引入战略方法,并得到广泛运用。紧接着,西方大学为了解决现实困境将战略管理引入了高等教育领域,以求为大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大学作为资源依赖型组织,依靠国家政府及社会提供的办学资源运行。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学经费不断增长、生源数量持续上升、学校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快速的发展使美国大学面临财政削减和生源减少两大挑战,除此之外的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大学面临各种激变应进行明确的规划,构建一种更有生机、对变革更具适应性的管理方式,学校战略规划的时代已经到来 [2]。

在众多运用战略规划和管理的学校中,许多学校运用战略管理取得了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先后制定了三部战略规划,并设立相关部门负责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学校在经费、教育质量、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3]。杜克大学在历次制定修改发展战略时,都紧紧围绕核心战略,保持了战略规划的一致性,使杜克大学在短时间内发展为国际一流大学 [4]。除此之外,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大学在战略管理上都取得了成功。战略规划在一些高校中的成功使得美国大部分高校都积极引进战略规划来指导学校的工作。然而,并非所有采用战略规划的大学都获得了预期的成效,战略规划在大学中的应用是部分成功的。失败的反思促使大学管理研究者和实践者重新认识大学战略规划的特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学战略规划的科学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2. 我国高校进行战略规划的思考与实践

随着西方国家大学进行战略管理取得一些成效,我国学者开始对大学战略问题进行思考。国内学者对西方大学战略管理的相关经验进行了探究,顾秉林以斯坦福大学的服务社会经济战略为例,认为发展规划应上升到战略高度,在统筹全校资源、有效实施评估和反馈、及时优化调整中发挥作用 [5]。戴力介绍了高校战略管理的基本内容,将高校战略管理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在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及战略评估的不同阶段重点关注点都有所差异,在三者的动态发展中,实现高校的战略目标 [6]。刘强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想要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实现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就要运用战略管理理论与思维,谋求推动高校组织管理的变革与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7]。在战略管理思想涌入到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后,学者不仅在理论方面对战略管理进行了研究,众多高校也开始制定自己的战略规划。1982年,清华大学提出了“注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的战略原则和高校发展的战略任务。1988年,河海大学举行战略讨论会,讨论“七五”以至未来20年左右的发展设想。此外,“七五”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也都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而随着我国高校的发展,发展战略也在高校间普及了起来,并成为指导高校发展的纲领。

2. 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威斯康星思想的提出使高等教育正式拥有了教学科研之外的社会服务职能,大学不再是与外界隔绝的象牙塔。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系逐渐加强,大学开始直接参与社会经济建设,并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寻求新的发展。

2.1. 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是实现高等教育职能的内在要求

高等教育的三大主要职能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实现的,是存在于高校日常运行之中的,这样的特性使得高校具有巨大的生产力属性,具备良好的服务条件,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价值体现在人才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与科技成果的转化上,这些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可以有效体现出来。高校不仅是知识的生产场所,也是知识的再生产场所,对于知识与科研成果的创造与应用的落脚点,地方经济社会可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所以,在参与地方经济中实现高校服务职能,不但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的内在要求。

2.2. 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高校的资源依赖性和生产性决定了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的是相互依靠的,高校走出象牙塔的第一步就是与地方产生联系,将人才与科研成果输送到地方产业,在参与地方经济发展中克服教学、科研与实际脱离的问题,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使高校的发展落在实处。在高等教育同质化的背景下,高校要依托区位优势,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在高校和地方经济的交互中,服务不是单方面的,在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强化自己的办学特色,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打造高校特色名片,提高学校社会声誉。此外,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会给高校带来更多的资金与机遇。

2.3. 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产业竞争更加激烈,科学技术成为主要竞争因素,知识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地位更显得事关重要。地方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及自身情况确定办学定位与服务面向,解决地方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理论问题与现实困境,高校的人力资源与科技成果对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起着重要作用。高等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大量的人力资源为支撑。高校所培育的学生和企业所需要的员工成为了联结高校与地方的纽带,企业、行业的需求理所应当的成为了高校培养人才的导向。知识经济下,人才与科技成果成为了区域创新经济的发展动力。

3.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现实问题

地方高校发展依托于地方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理应起到的推动作用被削弱了许多。

3.1. 地方高校的服务意识薄弱

首先,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学区别于西方,高校以公办为主,学校管理中行政色彩较重,地方高校未得到充足的办学权力,导致高校的办学比较传统与保守 [8]。高校作为事业单位与企业具有思想上的隔阂,高校也缺乏服务地方经济的教育理念。其次,高等教育的演化历程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育人,部分高校将重点工作放在了教育水平上的提高上来,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看作是高校发展的负担,没有意识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内在关系。再次,由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排名导向,高校以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的大学排名作为是否得到良好发展的依据。而在各方趋于一致的评价指标中,多以量化和即时性成果作为评价标准,使得高校更加注重短期成果、量化成果,从而忽视了高校的服务职能。此外,从人的因素上来说,高校教师和学生群体受教学、科研、思想观念等方面的限制,也难以开展社会服务。

3.2. 地方学校为社会服务的机制不健全

我国高校发展计划性较强,管理中行政化严重,高校中的管理体系机制革新难以推动,无法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满足外界需求。

1) 在地方高校的合作机制上,由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对接是综合性的,地方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对区域产业发展产生作用,区域内的高校要建立校内、校际之间的合作机制。就单个高校而言,服务区域经济涉及到诸多部门,需要学校层面的协调整合各二级学院及职能部门之间的资源。校际之间也需要良好的沟通与协调,共同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而目前我国地方高校校内、校际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合作运行机制,资源分散、协调性差,缺乏发展合力,削弱了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2) 在高校发展的动力机制上,高校具有资源依赖性的特点,其生存与发展主要依靠从外部获取的办学资源 [9]。高校办学经费的数量取决于办学绩效的情况,而现阶段高校的绩效指标体系注重可量化的方面,再加之社会各高校排名的指标因为办学质量难以衡量,也是以科研或教学方面的数量为重。这就导致了高校的发展动力受外界影响较大,更多来自于可量化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内容。

3) 在校企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上,科技研发是一个多维度投入的长时间过程,在科技成果或专利的权益分配上,企业与高校难以达成一致。企业的资源投入与高校的智力投入难以在成果分配上形成双方满意的局面。就会造成校企合作难以深层次、长时间的进行,在科研成果转化上也会造成一定阻力。

3.3. 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力度不够

大学和企业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机构,教育具有独立性,属于准公共产品,培养人才是高校最为核心的使命,高校的发展不以创收作为目的,更加注重社会效益。而企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以盈利作为企业的发展目的。合作要拥有一定的共同利益,发展追求的差异会导致校企合作中存在观念上的偏差。企业的逐利性导致在校企合作中偏向短期合作,重视应用型较强的科研成果,寻求在短时间内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而高校在校企合作中更注重人才的联合培养,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社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观念上的偏差与发展需求的差异导致校企之间很难自发形成长期协调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往往需要第三方机构或政府进行推动。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还未形成制度性的深度长期合作模式。

4.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战略选择

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相对应的,我国高校也普遍制定学校的五年发展战略规划。地方高校要将服务区域经济上升到战略高度,制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战略,通过战略规划的整体性来调动高校有利资源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战略规划明确高校行动方向、凝聚学校发展合力、统筹高校服务职能,在战略指引下通过改进各项措施促进服务职能实现。

4.1. 学科专业建设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助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学科专业是高校发展的核心部分,也是战略规划应该重视的内容,按照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应随着区域产业结构需求而及时优化调整。一方面,地方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要重点发展优势学科专业、打造特色学科专业。高校现在面临专业设置同质化问题,学科专业的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分离,盲目追求大而全,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过度分配,得不到良好的利用,资源利用效率低。因此,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上,要大力发展优势学科,依据区位优势开办特色学科专业,打造办学特色,支持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要及时优化调整。专业设置以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但高等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特点,再加之专业调整或新专业的设置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地方高校与政府部门要时刻把握市场的动向,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及时的对高校专业设置进行调整。最后,高校可以灵活办学形式,开展非全日制、短周期的培养模式,通过技术培训、校企联合培养、线上教学等形式,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

4.2. 加强地方高校与政府、企业联系,发挥“智库”的作用

高校在成为服务主体的时候,地方政府和企业就成为了服务对象。在服务区域经济战略中就要切实加强与社会各方的联系,以战略为导向的利用地方高校的优势资源发挥服务职能。地方高校拥有众多学科专业,汇集研究社会各个方面的大量人才,所以高校要充分发挥知识资源,为地方政府、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地方政府应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聘请相关专家担任政府顾问,在政策方针制定上提供意见、参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企事业单位与地方高校间可建立信息交流平台,高校可对企事业单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专业性建议。地方高校主动的投入到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服务中去,对于在人文社科研究方面,应面向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需求,积极为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类咨询服务,提供决策参考;开展地方经济发展论坛,深入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人才技术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参考;通过对中小企业开展技术指导职工培训等社会服务等。这些积极有效的发挥高校智力优势的措施,是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

4.3. 推进产学研合作,优化人才的培养、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因为囿于高校内部,所以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上会有一定的局限,难以对接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产学研合作的开放性与实践性弥补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不足。在校企的产学研合作中,社会资源进入了学校教育系统,学生在学校内进行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并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实地应用,在人才培养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克服了学校教学的短板。同时,企业也可参与培养过程,将需求直接反映到人才培养之中,能够得到专业知识丰富、实践能力扎实的员工。我国现有产学研合作的自主性以及合作层次较低,多为政府引导下的产学研合作,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渠道较少、合作深度不足,应加快向市场为导向的合作方式转变。高校在战略制定与实施中,充分重视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与作用,并以战略为导向,转变发展观念,主动与企业寻求合作,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校企合作中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以期实现双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束义明, 李莉. 西方大学实施战略管理的最新动态及其对我国高校发展的启示[J]. 辽宁教育研究, 2007(11): 105-108.
[2] 乔治•凯勒. 大学战略与规划[M]. 别敦荣, 译.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5: 29.
[3] 胡瑜芩, 黄容霞. 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战略管理研究——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为例[J]. 高等教育评论, 2017, 5(2): 70-81.
[4] 全守杰, 高鑫. 大学战略规划何以推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杜克大学的个案研究[J]. 高校教育管理, 2021, 15(4): 54-63.
[5] 顾秉林. 国外大学的管理改革及其启示[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3): 15-18.
[6] 戴力. 高校战略管理的内容、依据与标准[J]. 教育评论, 2022(3): 53-59.
[7] 刘强. 论战略管理与高校内涵式发展[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6): 6-11.
[8] 朴雪涛, 申晨. 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制度变迁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J]. 当代教育论坛, 2021(5): 40-47.
[9] 蔡文伯, 曹元洁. “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影响因素:制度环境与资源依赖[J]. 山东高等教育, 2020, 8(1):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