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Think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OI: 10.12677/VE.2022.114063, PDF, HTML, XML, 下载: 197  浏览: 33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高 燕, 肖红波:四川开放大学,四川 成都
关键词: 高职课程思政要素主体Higher Occupation Curriculum Thinking Elements Principal
摘要: 课程思政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应当受到重视,与此同时还应关注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与本科院校的诸多不同,建议从微观和实践出发,从要素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开展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在这过程中充分协调各层级关系,逐步提升思政育人水平,扩大思政育人覆盖面,最终实现全流程、全环节、全员协同发展的思政教育体系。
Abstract: “Curriculum Thinking” construction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s an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 is recommended to start from micro and practice, carry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s from the element level, management level and executive level, fully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l levels in this process, gradually improve th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pand the coverag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finally realiz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the whole process, the whole link,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taff.
文章引用:高燕, 肖红波. 高职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 职业教育, 2022, 11(4): 399-406. https://doi.org/10.12677/VE.2022.114063

1. 引言

课程思政建设是我国大思政教育背景下的产物。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但课程思政建设涉及面广,包含的内容繁多,各地区高校情况差异较大,高职学院与本科院校相比,又有很大不同,导致高职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存在诸多困难。基于此,为探索高职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本文将以自身学院为例,从课程思政建设微观角度和实践经验出发,提出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以期为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依据。

2. “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述评

关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韩宪洲(2019)认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关键问题上深入实践,在制度上不断改进,建立资源整合机制 [1]。王振雷(2019)认为,课程思政建设要有系统性思维,在价值导向、目标协同、动力支持等方面协同并进 [2]。何玉海(2019)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建立显性和隐性课程体系,建立全员参与体系,推行“四位一体”教育模式,建立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 [3]。张大良(2021)认为课程思政建设,其基础在课程,根本在思政,重点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 [4]。石定芳、廖婧茜(2021)认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多主体角度出发,通过系统化、协同化和个性化等思路进行 [5]。黄泽(2021)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永续性、平衡性、生机性原则,通过理性审思、理念深化和系统整合的方式进行 [6]。

关于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王石,田洪芳(2018)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应考虑高职院校与研究型高校的差异,协调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7]。陈荟洁、黄海菲(2019)提出“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教师队伍素养提升,教育方法与工具创新融合,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8]。李睿淳(2019)提出,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思想与工具融合、技能与人文融合、显性与隐性融合、系统与协同融合 [9]。冯宝晶(2020)认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注重党委领导、制度设计、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先进典型示范 [10]。林素琴(2021)提出,坚持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四个融合 [11]。

关于课程思政专业建设的研究。严交笋(2018)提出,专业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是基础,育德是评价的重点 [12]。邱秋云(2020)认为,课程思政专业建设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育生态和教育品牌进行,加强顶层设计、提升育德本领、用活思政元素、完善保障机制 [13]。林瑾、徐向飞(2020)提出,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是实施主体的育德意识和能力提升,基本措施是融通机制和实践路径拓展,有效支撑是制度设计和评价体系构建 [14]。

综上,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比较丰富,从思政理念的转变、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保障、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给予了建议。但这些研究大部分都停留在宏观或理论层面,对微观和实践层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将重点关注高职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微观层面,结合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和拓展,提出切实可行的高职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3. 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及主体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从提出、认识、领会直至建设完成需要较长时间,需要不断总结、完善,直至形成比较成熟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当然,在这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政府、学校、二级学院、专业负责人、专任教师、学生是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政府、学校是主要的管理主体。管理主体提供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并及时进行评估、指导。二级学院、专业负责人、专任教师是主要的执行主体。执行主体需要高效、准确、及时地计划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反馈实施效果。各主体需要协同发展,共同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水平。

3.1. 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

1) 分步走

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高职学院资源有限,因此需要以分步走的形式完成。第一步,领会内涵。学习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及意义,领会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对高职学院来说就是“德技兼修,以德为先”,注意避免“重技轻德”。第二步,树立典范。课程思政建设要先树立一批典范。鼓励优秀教师积极申请各级课程思政教研课题,如申请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等。在学院内部形成示范效应,以此鼓励更多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第三步,全面普及。在走好前两步的基础上,全面普及课程思政教育,将全部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并对课程思政教育成效实行全过程考核,对未达标的课程实行淘汰制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

2) 因材施教

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如高职与本科学生的差异,以及高职学生内部之间的差异。一是,针对高职与本科学生的差异,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较弱,更偏好于实践类、互动性强的课程。因此,在高职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加强实践类、互动类教学内容,注意在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理念,同时注重学生间的互动、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二是,针对高职学生内部的差异,可实行分层教学模式。学习主动性强、领悟能力高的学生,可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寻找解决方案–学生成果展示。学习主动性一般、领悟能力一般的学生,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小组成员自由分工,在合作中提升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创新精神、职业精神等。学习主动性差,领悟能力差的学生,可采用情景演练的形式,教师进行现场引导和评价,及时反馈、纠正学生表现,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升学生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职业素养。同时,在评价学生表现时,按照学生层次,实行不同标准。

3) 创新性

课程思政建设是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在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创新。高职学生不喜欢说教,对枯燥的思政理论知识灌输接受程度较低。高职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运用创新思维、创新方式、创新手段进行,从高职学生特性出发,需要运用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既不能说教,也不能脱离专业背景。因此,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对专业教师的思政育人水平有很高的要求,高职学院需要注重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创新能力,满足高职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4) 多渠道

高职学院相较于本科院校,学生内部差异更大。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注重运用多渠道进行教学,灵活增加在线学习、外出参观、行业名师进课堂等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以宽松的教学环境满足高职学院不同层级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5) 可持续性

高职课程思政建设需注重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实施方案都要以可持续性为标准,否则最终会影响课程思政建设进度和效果。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制定、实施方案选择上,需要反复推敲,广泛听取参与者的意见,同时参考他人经验,保证课程思政建设有序进行。

6) 协同性

高职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注重协同性。一是,注重课程思政建设主体间的协同性。充分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统一思想认识、统一建设目标、统一行动方案,避免主体内部不协调带来的负面效应。二是,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协调性。既要注重完善要素,也要注重提升管理手段和执行力度,充分保证各层级内容协同并进,减少人财物浪费。

3.2. 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主体

1) 政府

教育部等政府部门作为重要的管理主体,对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有着重要作用,体现在:一是,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政府提出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要求,让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章可循。二是,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指导和监督。政府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监管,以防止“形式主义”。三是,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统筹管理。四是,对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进行评估。

2) 高校

高校作为重要的中间管理主体,对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起着关键作用,体现在:一是,领会传达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意义。二是,对高校内部的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统筹管理。三是,制定高校内部的课程思政建设总体实施方案。四是,高校内部的课程思政建设评估主体。

3) 二级学院

二级学院是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执行主体。体现在:一是,制定二级学院内部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二是,根据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实施效果,对内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指导、纠正。三是,优化调整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性。

4) 专业负责人

专业负责人是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执行主体。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主要以专业为单位,专业负责人对课程思政专业建设起着统筹作用,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思政资源建设,课程思政教研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等。高职学院专业负责人的执行力尤为重要。

5) 专业教师

专业教师是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执行人。专业教师按照二级学院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反馈课程思政教学情况,接受学校、二级学院和专业负责人的监督、评估和管理。专业教师需要不断提升思政素养,进行课程思政相关教学活动,总结提炼课程思政教研成果。

6) 学生

学生是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主要的参与者,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作用对象、受益人,也是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主要评估者。在这过程中,学生可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主体作用。

4. 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应以“德技兼修”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以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为载体,通过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同时,构建课程思政教育监管平台,实时管理与监控课程思政教育情况,为课程思政教育质量监控提供条件。总体,高职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应以要素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为突破口,全方位、全流程、全员协同推进。

4.1. 要素层是基础

1)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在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下,高职学院尤其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及价值观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法律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精神,以提高学生思政素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个人思政综合素质为抓手,改革和重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扩大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覆盖面,全面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素质、创新精神等协调发展。

2) 确立统一标准

课程思政建设标准可分别从课程性质和定位、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设计、课程改革、课程考核、课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团队、课程教学资源、课程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定,明确具体的建设标准和要求,为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提供依据。

3) 打造优质课程资源

高职学院要优先鼓励有良好思政素养的教师组成团队,打造优质课程思政资源。课程思政资源建设团队应定期开展思政建设交流会,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充分保证思政元素的创新性。课程资源建设以专业公共课程为基本,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依托,围绕“德技并修”的培养目标,融入了不同的思政元素,有序开展课程思政资源建设。比如,有的课程可侧重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规范教育,有的课程可侧重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培养,有的课程可侧重创新精神教育。所有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需重点明确、特色鲜明,课程思政培养目标清晰。此外,课程资源建设应线下、线上同步进行,最终形成系列配套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资源库,为实现课程思政育人全覆盖提供基础。分类课程思政培养重点见表1

Table 1. Classification courses focu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raining

表1. 分类课程思政培养重点

4) 保证课堂质量

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保证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线下课堂可采用小组任务、情景模拟、实践操作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线上课堂可采用讨论、问答、互评、微课等形式,增强学生的互动性、参与性。通过线上、线下混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全方位、全流程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同时课程教学过程资料需完整记录、存档,为课程思政建设评估提供依据。

5) 建设监管平台

高职学院应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一体化数据平台,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标准模块化植入,平台可全方位采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数据,并形成档案资料。教师能快速在平台完成课程思政教学资料的登记。平台能对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进行统计分析与预警,为及时纠正课程思政教育不良行为提供重要依据。同时,通过平台还可不定期开展课程思政培训活动,分享优秀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共同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水平。

4.2. 管理层是关键

1) 成立领导小组

高职学院成立课程思政领导小组,明确团队成员分工,从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建设标准、教学团队管理、教学资源建设、课堂教学监督、教材选用标准、课程思政评价等方面开展工作,对课程思政建设全流程、全环节、全员进行管理。

2) 实行动态监督

高职学院要努力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监督机制,形成制度文件。尤其重视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从规范教学管理入手,对教学各环节提出要求,注重过程管理,强化质量监控,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督教督学活动。学校领导、教务处、领导小组和各二级学院组成听课小组深入课堂听课。通过开展示范课、说课等活动,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具体措施:以周为单位,对教学资源、课堂教学等进行监管,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建立持续改进机制,提高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保障课程思政建设质量。

3) 可持续保障

首先,学校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从建设目标、课程标准、主要任务、组织保障等方面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其次,成立专项资金。专项资金支出严格按照学校经费审批权限和财务制度办理,在实施过程中,厉行节约,避免浪费,使专项资金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资金使用计划及时下拨、财务处理及时、会计核算规范。最后,为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可持续性,将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体系,评比课程思政建设优秀部门、专业、团队、教师,给予相关奖励,并把奖励作为评优、选拔、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4.3. 执行层是核心

1) 组建教研团队

组建教研团队,推进高职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科研改革。学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相关课题实行绿色通道,鼓励教研团队通过内部合作或跨学科合作的形式,申报各项课程思政教研课题。鼓励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以各种形式提炼教学改革成果,形成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2) 完善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是高职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角,教师思政素养直接决定着思政育人的质量和效果。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高度重视师资作用,鼓励专业教师通过教学竞赛、专题会议、教研活动等形式,提升思政育人的理念,巩固立德树人的意识,明确思政育人的责任。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项进修、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思政素养提升可利用“线上 + 线下”的形式进行。线下活动,比如参与党支部活动,以党员大会、座谈交流、主题教育、主题沙龙、党课等形式进行。线上活动,比如利用“学习强国”为载体,学习党中央最新政策和指导思想,了解时事政治和社会、经济、民生等领域发展动态,提升思政素养。

3) 构建评价体系

高职学院应以课程思政评价为手段,持续监控课程思政建设效果。高职学院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主要围绕学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创新精神、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培养等方面进行,以定性评价为主,所以应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评价主体:学校和学生,即学生对教师,学校对教师进行评价;评价形式:调查问卷;评价原则:公开、客观、全面、及时;评价维度:教学资源建设、教师素养、课堂教学过程、教研成果、教学效果等;评价标准:100分满分,60分以下不及格,60~75中等,75~85良好,85~100优秀;评价方法:教与学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维度见表2

Table 2. Evaluation dimensio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curriculum

表2. 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维度

4) 完善共享机制

课程思政教育是多元化教育,课程思政资源应充分发挥跨学校、跨学科的优势,构建学校互通、学科互补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 + 思政”的方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开放、共享的在线课程资源,推动资源共享共建,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不断提高资源质量,实现学校内部、学校间课程资源互享、成绩互通、学分互认,为构建跨学科、跨学校的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打下良好基础。

5. 结论与启示

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具有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可从要素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入手,以要素建设为基本,以管理手段为关键,以高效执行为核心,全方位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合理评价建设效果,采用适宜的激励制度,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进行。针对高职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注意采用因材施教、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进行分层教学,合理评估学生表现,充分保证课程思政育人成效。当然,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长期工程,需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优化育人方案,完善育人机制,提升育人成效。

基金项目

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2022~2023年度重点教学改革项目:高职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G2022009Z)。

参考文献

[1] 韩宪洲. 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4): 1-6.
[2] 王振雷. 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三维进路[J]. 思想理论教育, 2019(10): 72-75.
[3] 何玉海. 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10): 130-134.
[4] 张大良. 课程思政: 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1): 5-8.
[5] 石定芳, 廖婧茜.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本真、阻碍与进路[J]. 现代教育管理, 2021(4): 38-43.
[6] 黄泽文. “新工科”课程思政的时代蕴涵与发展路径[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7(3): 162-168.
[7] 王石, 田洪芳. 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14): 15-18.
[8] 陈荟洁, 黄海菲.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模式探索[J]. 教育与职业, 2019(14): 88-91.
[9] 李睿淳. “现代职业人”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的价值生成及实现路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5): 121-124.
[10] 冯宝晶.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面临的困境与提升策略[J]. 职业技术教育, 2020(20): 76-79.
[11] 林素琴. 高职院校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路径[J]. 教育与职业, 2021, 987(11): 83-88.
[12] 严交笋.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策略[J]. 职业技术教育, 2018(35): 69-71.
[13] 邱秋云. 脱贫攻坚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J]. 高教探索, 2020(12): 93-97.
[14] 林瑾, 徐向飞. 高职院校理工科专业推进课程思政的价值分析与实践逻辑[J]. 教育与职业, 2020(24): 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