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非常嫌疑犯》的叙事结构——基于罗伯特·麦基的故事理论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e Film The Usual Suspects—Based on Robert McKee’s Story Theory
DOI: 10.12677/ARL.2022.113014, PDF, HTML, XML, 下载: 338  浏览: 999 
作者: 唐莎莎: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关键词: 罗伯特·麦基故事理论《非常嫌疑犯》Robert Mckee Story Theory The Usual Suspects
摘要: 1995年上映的电影《非常嫌疑犯》,并在1996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电影以嫌疑犯金特和警察大卫的讲述展开,以巧妙的叙事手法吸引观众,结局也让人出乎意料。本文结合于罗伯特·麦基的电影叙事理论,以《非常嫌疑犯》为分析对象,理解故事理论如何在电影叙事结构中表达导演及编剧的情感与观念。
Abstract: The Usual Suspects was released in 1995 and won an Academy Award for Best Original Screenplay in 1996. The film, which follows the story of the suspect Kint and the policeman David, engages the audience with a clever narrative and a surprising ending. Based on Robert McKee’s film narrative theory, this paper takes The Usual Suspects as the analysis object to understand how story theory expresses the emotions and ideas of directors and scriptwriters in the film narrative structure.
文章引用:唐莎莎. 浅析电影《非常嫌疑犯》的叙事结构——基于罗伯特·麦基的故事理论[J]. 艺术研究快报, 2022, 11(3): 93-96. https://doi.org/10.12677/ARL.2022.113014

1. 罗伯特·麦基及其叙事理论

1.1. 罗伯特·麦基

罗伯特·麦基是好莱坞的金牌编剧、小说家和剧作家,1997年出版了《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以下简称《故事》)一书,被国内外的影视剧作者进行广泛借鉴和学习。《故事》和其他讲述银幕制作的方法不一样,它注重的是形式而不是公式,作者在书中举了一百多部例子,给读者讲述了一种银幕制作的原理。《故事》从银幕剧作各要素的概念到定稿都有详细的阐述,将写作从理性的角度转变为感性的高度,并且将银幕剧作的方法转变为一种艺术形式。

国产电影《我不是药神》的导演文牧野曾发表论文《罗伯特·麦基<故事>的局部解读“主控思想”的分析与应用》,论文主要分析了“主控思想”对电影剧本创作的主要脉络,以此证明了“主控思想”对电影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电影《活着》《霸王别姬》的编剧芦苇先生对罗伯特·麦基的《故事》进行反复观摩和学习。这些事例足以证明《故事》对电影业界的影响力之广泛。

1.2. 叙事理论

麦基认为一个故事是一个由五部分组成的设计,分别是:激励事件、进展纠葛、危机、高潮、结局。

当一个激励事件发生时,它必须是一个动态的、充分发展了的事件,而不是一个静态的或模糊的事件 [1]。就是说激励事件必须是在本质上有变化的,而不是只有表面上的变化。比如说,一个人厌倦了此前的生活,要搬家到其他地方去,这不是一个激励事件,因为他只有地址的改变,而他生活中的价值并没有变化。但如果说他把上百张停车罚单贴在了冰箱门上面,这时,有人来敲门,警察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张逮捕证,因为他背负着一大笔逃单。看到警察,他慌忙从消防楼梯出去,向北方出逃。这就可以算是一个激励事件了,因为它打破了主人公生活中各种力量的平衡。

第二个部分是进展纠葛,进展纠葛是故事的主体部分,从激励事件开始一直贯穿到后面的危机或者高潮。纠葛是指让人物在事件中经历困难和磨难,而进展纠葛是意思是,当人物在事情的发生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冲突,创造出其他事件,这些事件发生之后,是不能从头再来的。作者想要一个故事产生纠葛就必须不断地给人物创造冲突,一直到人物求索之路的终点。

危机是五部分结构的第三部分,它是指决定。当人物说的是“这个”而不是“那个”时,就是人物自己在做决定。几乎每一个场景他们都会做出一个决定,但是大写的危机是一个终极决定。从激励事件开始,观众就开始期待影片中人物所面临的危机,想要看到人物与他生活中的对抗力量的斗争。

第四部分是故事高潮。故事的高潮不一定需要背景音乐、画面或者节奏的冲击感,最重要的是必须要有意义。这一部分给观众展示出来的意义一定是清晰明了的,没有过多的解释,可能就单单通过对白和叙述呈现给观众。高潮是故事结构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想象力的飞跃,高潮一旦出现,故事便已进入一种从尾到头而不是从头到尾的重大意义的改写状态。

第五部分是结尾。影片的结尾紧接在高潮之后,它一般有三个作用。第一,故事的讲述没有让次情节高潮在主高潮之前达到高潮,所以它在故事的结尾需要一个属于它自己的场景。第二,结尾需要向观众展现出高潮对故事发展的影响。第三,如果说前面两种结尾的作用都用不上,那么也必须要有一个结尾以示对观众的尊重。

2. 电影《非常嫌疑犯》的叙事结构分析

《非常嫌疑犯》是一部上映于1995年的美国犯罪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罗杰∙金特和警方大卫·库科的对话,大卫审问金特停靠在加州圣佩德罗湾洛杉矶港上的一艘货轮的爆炸原因,但由于大卫对另一个和金特一起作案的同伙有偏见而一直想要引导金特相信他对凶手的推测,审问结束,当大卫以为自己的推断是正确的时候,影片告诉我们真正的罪魁祸首其实就是金特。

整个电影是由警察对金特的审问展开的,由在警局办公室的审问和金特的讲述构成。片中有两条故事线索,一条描述现在发生的事情,一条是讲述过去发生的事情。现在发生的事情有双线叙事的两个场景,一是在警察局,警察大卫对金特的一对一审讯;二是在医院,警察根据货轮上幸存下来的目击者的证词进行画像。把现在和过去拆成一个个片段,按照讲述的顺序依次排列,最后以现在结尾。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把故事串联起来,可以梳理出完整的故事情节,一条讲述过去的叙事线索,交代了六周前金特以及另外四个合作的人是如何抢劫警车、珠宝商和货轮的,一条现实的叙事线索是警察一直在找谁才是烧毁货轮的凶手。

现实的叙事线索从联邦调查局杰克∙巴尔来货轮上调查开始,金特被带到警局办公室询问,另一边幸存的烧伤海员在医院抢救。我们知道现实发生的事情在影片中一定是真实的,但是金特所讲述的事情不一定是真实的,影片最后金特走出了警局办公室,警察大卫本以为自己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线索,但当他边喝着咖啡边看着墙上的人物信息时,才发现刚刚金特所讲述的事情都是根据他所看到的信息编出来的。观众也和大卫一样,在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被金特骗了。

麦基的故事理论告诉我们,故事的背景是四维的,这四个维度分别是:时代、期限、地点、冲突层面 [2]。时代指的是发生的故事在时间中所处的位置,影片中叙述的时代如果就是观众生活的年代,那故事将会更能让观众感动和共情;期限是影片中发生的故事在时间上的长度,在《非常嫌疑犯》中,期限就是金特在警局的办公室里被一对一审讯的两小时;地点是影片中的故事在空间中的位置,在《非常嫌疑犯》中,地点是在警局大卫的办公室里;冲突层面是故事在人类斗争等级体系中的位置,表面上我们以为的是大卫想引导金特对基顿改观,让他承认基顿是凯撒,想让金特认为自己被基顿骗了,而实际上却是金特一直在引导大卫,并且成功了,他的目的就是让大卫觉得基顿就是凯撒。

麦基认为一个故事的组成包括激励事件、进展纠葛、危机、高潮和结局五个部分。上文我们已经对其理论部分进行了概述,接下来我将结合影片内容对这个理论进行分析。

激励事件。在《非常嫌疑犯》中,激励事件是芬斯特和麦克玛纳斯在监狱中提议抢劫警车,于是金特开始劝说基顿加入组织,后面又一起抢劫珠宝商和货轮。如果芬斯特和麦克玛纳斯没有提议去抢劫警车,故事的情节就很有可能不一样。

进展纠葛。影片中的人物无法通过生活中较小的改变来恢复生活的平衡。进展纠葛包括三个方面的冲突:内心冲突、个人冲突和个人–外界冲突。基顿等五人抢劫警车和珠宝商是故事中的进展纠葛。个人冲突是金特劝说基顿入队时引发的争执,内心冲突是基顿犹豫要不要加入金特四人的时候,个人–外界的冲突就是他们去抢劫警车和珠宝商。

危机。自称为凯撒办事的小林拿着他们以前的犯罪证据威胁基顿等五人,让他们去抢劫货轮上的毒品,基顿不想为凯撒做事,准备杀了小林,不料小林又以五人的家人和朋友作为威胁,无奈,他们只好选择答应小林,因为拿家人和朋友作为威胁足以将他们置于生活最大的压力之下。

高潮。基顿、金特、麦克、托德四人在货轮上和金特和大卫在警局办公室最后的对话是影片故事中的高潮。在货轮上,基顿、麦克、托德井然有序地执行任务,但却相继被杀害。在托德被枪杀的时候观众心里肯定产生了疑惑,而后麦克和基顿也被杀死了,但我们始终没有看到杀人的是谁。货轮上,阿图罗马奎斯躲在仓库里一直大喊:“是他来了,是凯撒来了。”这个唯一见过凯撒的证人最后也被杀害了。警局里,大卫听了金特的讲述依旧坚定认为基顿是整件事情的主使者,基顿就是凯撒,他以为他的推断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其实已经入了金特的圈套,并且情绪越来越激动,认为基顿放过金特是因为他是最没用的。

结局。本片的结局无疑是金特走出警局后,跛脚走着走着突然就变正常了,手也变正常了,手上戴着一只金手表,并且用金打火机点了支烟,这里给了个特写,呼应了片头,开枪杀死基顿和丢烟头烧毁货轮的那个人也是这个金手表和金火机,这里说明了金特才是凯撒,所有人都被他骗了。根据麦基的理论来看,这部片子应该是闭合式结局。因为在影片的最后交代了凶手是谁,解开了观众的疑惑,满足了观众的所有情感。

3. 总结

结合麦基的故事理论,通过对电影《非常嫌疑犯》内容结构的分析,发现讲故事者是通过以下几个点来讲述的:第一,平衡角色在观众心中的分量,给予配角更多的故事,混淆观众的判断,最后的结局才能足以让观众震惊。但也不是完全不给观众线索,在前面的讲述中,有给到一些线索,比如说大卫喝咖啡时,金特盯着大卫的杯子底部看,后面还说到金特被基顿骗了,金特没有说话,只是在偷笑。第二,通过其他人的口对核心人物凯撒进行塑造,给予观众神秘感。麦基认为,人物的塑造必须和情节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人物的性格必须要在他面对冲突和压力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来。当然,人物的解释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能“表现人物本性真相的发展轨迹或变化”。被烧伤的匈牙利海员口中喊着“凯撒”,小林说他为凯撒做事,并且还有他们五个人的历史犯罪证据,这些信息让观众觉得凯撒是一个神秘又厉害的人物。第三,影片在情节上观众引导走向误区,基顿的女友对他说“我爱你”的时候,基顿表现的很冷血和麻木,金特和大卫最后的对话也让观众开始相信基顿是凯撒了。在镜头上,为了让观众觉得金特不可能是凯撒,当凯撒杀害托德的时候,金特在外面,并没有与托德待在一起。

《非常嫌疑犯》可以说是非常经典的一部犯罪电影,通过最巧妙的故事设计讲述最普通的故事,节奏、场景交替都非常紧凑,以同理心与观众建立纽带。导演和编剧将社会现实的各个层面进行挑选,再安排和布局。结构是指对人物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的选择,然后将选择出来的事件进行一个组合,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序列,激发特定的情感以表达一种具体的人生观。把复杂的故事简单化可能不是很难,但如果说将简单的故事复杂化则就需要一定的技巧了。基于罗伯特·麦基《故事》的理论分析,让观众明白了简单的故事是如何通过复杂的情节交替讲出来的,如何将各个情节融合扣人心弦又回味无穷。就像罗伯特·麦基说的那样,一个讲得优美的故事就像是一部交响乐,其结构、背景、人物、类型和思想融合为一个天衣无缝的统一体 [3]。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麦基.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 周铁东, 译.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 21+39+83+211+932.
[2] 张倩南. 电影《蓝色情人节》叙事结构分析——基于罗伯特∙麦基的故事理论[J]. 青年文学家, 2011(18): 119-122.
[3] 吴童. 《老手》: 旧领域的新突破——基于罗伯特∙麦基的故事理论分析[J]. 西部广播电视, 2016(19): 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