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ntent Design
DOI: 10.12677/CES.2022.108302, PDF, HTML, XML, 下载: 299  浏览: 1,89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罗 川, 王雪梅, 张万明, 李小菊:西昌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 西昌
关键词: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环境规划与管理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ntent Desig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摘要: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因为重视专业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思政教育。本文深挖了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并进行思政教学内容的设计。通过将“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责任感,深植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养文化认同,激发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和“培养工匠精神,明确个人社会责任感”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实现本课程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Abstract: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s the core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often ignored because of the emphasis on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content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nd design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ntent. By integr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establishing the ideological responsibilit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eply embedding the concept of gree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ultivating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stimulating the feelings of home and country, enhancing national self-confidence” and “cultivating craftsman spirit, clarifying personal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to the professional classroom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in this course.
文章引用:罗川, 王雪梅, 张万明, 李小菊.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8): 1912-1916.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8302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的内涵即表现为高校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高校只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完成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更好地服务大局,不断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理工科课程主要以自然知识为基础,反映事物的运行状态与规律,具有较强的客观性,相对缺乏思想政治元素。因此,在理工科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价值导向的传递。本文试以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为例,探索如何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进一步提高理工科类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2.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主要讲述环境规划的起源与发展,规划的流程,规划的方法与内容,区域环境管理和环境监察等内容。在绪论部分环境规划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我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早在古代就孕育了环境规划的思想,从这个方面可以深挖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信等思政元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与此同时,社会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可从中国环境的发展史中挖掘保护环境与绿色发展的思想;此外,还可以从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挖掘家国情怀与民族自信方面的思政元素。在环境规划的内容与方法部分,需要学生灵活掌握各个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预测分析,并根据研究区域的特点制定恰当的规划方案。规划方案的制定是一个反复调整,精益求精的过程,因此,可以从这部分的内容中挖掘工匠精神与科学思维等思政元素。课程内容中可挖掘的思政元素见表1

3. 思政教学内容设计

3.1. 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责任感,深植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讲述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史,向学生介绍不同时期我国环境的基本情况,以及不同时期我国环境规划的侧重点,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思想责任感。

例如在绪论部分向学生介绍我国环境规划经历了“起步探索–全面推进–加速发展–转型跨越–开创新篇”等五个阶段 [1]。在起步探索阶段(1976~1985),我国环境受到工业三废的影响,导致水和大气环

Table 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mining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表1.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境污染严重;规划重点围绕工业三废治理、重点城市环境保护、水域污染治理等方面。在全面推进阶段(1986~1995),我国城市环境恶化趋势有所控制,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工业化进程进入第一轮重化工时代,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呈现加剧趋势;环保规划仍以治理工业三废为主,并且更加注重工业污染防治及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出污染防治从浓度控制转为总量控制,从末端治理转为全过程污染防治。在加速发展阶段(1996~2005),这一时期,点源污染基本得到控制,面源污染成为主要环境威胁。国家提出了“三同步”方针,开展了“33211”污染治理工程。在转型跨越阶段(2006~2015),这一时期,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重化工加快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国家审时度势,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发展的战略任务。在开创新篇阶段(2016至今),在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指引下,统筹生态与环境两个方面,更加突出绿色低碳发展,形成了五年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为统领,专项规划为支撑,突出重点战略区域、重点领域的生态环境规划体系 [2]。党和国家领导全体人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才铸就了今天的美好生活。通过讲述这段历史,让学生牢记今日之美好来之不易,以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思想责任感。并在开创新篇阶段中讲解社会、经济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引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等报告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2. 培养文化认同,激发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曾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介绍学科发展的时候,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环保思想以及近代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果是培养文化认同,激发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的优质素材。

我国的环境保护与规划思想启蒙于古代。三皇五帝时期的大禹治水,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誉;西周时期,人们就已意识到保护山野蔽泽是国富民强的保障,《管子立政》中提到“山泽救于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与习总书记提出的“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思想不谋而合。《道德经》提出的“道法自然”思想,要求人们遵从自然、效法自然、以自然为法则。此外,中国在古代就已开始设立环保机构。《尚书》记载,尧舜时就已开始任命管理山林川泽的专职官员;《周礼》中同样记载设立了山虞、泽虞、川衡、林衡等负责管理山川资源的官员。这些远远早于西方国家的中国古代文明会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在党的带领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首先,环境保护思想日益成熟。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主体内容是森林保护和水土保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污染问题频发,绿色发展思想开始形成并日渐完善;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明确了保护环境是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的通过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战略,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一起成为发展的三大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其次,水土流失治理取得良好进展。我国是多山国家,受地形地质特征以及人为开发的影响,我国是全球水土流失最严重国家之一。随着党中央对水土流失问题的重视,2019年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271.1万平方千米,相比于2013年水利部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公报中294.9万平方千米,减少了23.8万平方千米 [3]。再次,植被保护工作成效显著。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达到2.2亿公顷,森林蓄积量达到175亿立方米。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8.6%,1978年为12.7%,2020年达到了23.04%。2000年到2017年,我国贡献了全球1/4的绿色增量,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全球森林资源大幅下降的趋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全球森林资源评估(2020)》显示,1990~2020年,全球共有4.2亿公顷的森林遭到人为毁坏,但同时期在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实现了全球最高净增长 [4]。然后,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0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87.0% (目标84.5%),PM2.5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28.8% (目标18%)。全国10,638个农村“千吨万人”水源地,全部完成保护区划定。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8.2%,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83.4% (目标70%),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到0.6% (目标5%) [4]。最后,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这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一批国际智库和专家认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是最有可能引领其他国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 [5]。我国在环境保护上取得的成果可以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深化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3.3. 培养工匠精神,明确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对于我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责任感是在知识文化基础上的一种精神文化,明确个人社会责任感有助于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现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在讲述环境规划内容与技术方法的过程中,深入灌输工匠精神,并在课堂讨论中明确个人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讲环境功能区划分中引入塞罕坝机械林场的事例:跨越60年,几代塞罕坝人奋斗不息,通过植树造林把“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成广袤的林海,在新时代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特色工匠精神。通过这个事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了解植树造林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向学生引入工匠精神养成的重要性。在讲环境评价中的遥感技术时引入我国的北斗系统建设事例,为什么我们要研发北斗系统?它能做什么?它对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何帮助?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大国重器的意义和自力更生、精益求精、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在课程讨论环节,以“当前形势下的环境保护,个人能做什么?”为主题进行课堂讨论,最后总结时嵌入以下思政元素: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拥护习总书记关于“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论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方针。

4. 结语

通过挖掘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内容与课程知识点深度融合,是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有效手段。这样的课堂避免了单一的知识讲解,思政元素的融入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并拓宽了课程的广度与深度,学生也更乐于接受。

基金资助

四川省教研教改项目(304240421);西昌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04240263)。

参考文献

[1] 王金南, 万军, 王倩, 等. 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生态环境规划发展[J]. 中国环境管理, 2018, 10(6): 5-18.
[2] 王金南, 秦昌波, 万军, 等. 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发展历程及展望[J]. 中国环境管理, 2021, 5(9): 21-28.
[3] 郑清英, 李雅停. 中国共产党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百年历程与成就[J]. 经济研究参考, 2021(22): 77-92.
[4] 龚维斌. 百年来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与经验[J]. 行政管理改革, 2021(10): 4-11.
[5] 李干杰.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EB/OL]. https://www.mee.gov.cn/gkml/sthjbgw/qt/201706/t20170607_415619.htm, 2017-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