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探究——以江苏海洋大学为例
Research on Logistics Personnel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ouble Circulation—A Case Study of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DOI: 10.12677/AE.2022.128462, PDF, HTML, XML, 下载: 262  浏览: 411 
作者: 张得银, 王祥翠, 董绍增: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江苏 连云港
关键词: 双循环CAL维度物流人才培养Double Circulation CAL Dimension Logistics Personnel Training
摘要: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新时期物流人才培养必须以“以变求新”的指导思想为指导,走品格、能力与素养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路径。坚持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信息技术、跨境合作的有机结合,积极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新时期应用型物流高级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素质担当、专业复合、智能一体、智慧应用且拥有宽视野、大格局的专业化高级物流人才为目标。
Abstract: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ouble circulation, the training of logistics talents in the new period must be guided by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change and innovation”, and take the training path of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ion of character, ability and accomplishment. Adhere to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ross-border cooperation,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training mode of application-oriented logistics senior talents in the new era around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goal is to cultivate professional high-level logistics talents with quality responsibility, professional integration, intelligent integration, intelligent application and broad vision and large pattern.
文章引用:张得银, 王祥翠, 董绍增. 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探究——以江苏海洋大学为例[J]. 教育进展, 2022, 12(8): 3025-303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8462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总书记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统揽“两个大局”所做出的战略擘画,是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和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主动调整与谋划,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目的在于通过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立足并站稳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实现国内国际双循化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在新冠疫情全球疫情蔓延、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全球经济下行、世界经济模式重构背景下,应对国内经济发展中的新的科技、教育、医疗、收入差别、国企改革等梗阻问题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核心而构建的新发展格局,是顺应我国发展新阶段、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也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符合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国家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人才培养计划的深化,新商科人才培养作为新文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物流人才作为新商科人才的培养内容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既发挥着实现产供销有效流通的作用,又是三次产业有序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全社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直接影响因素之一,物流人才在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发展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基于此,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指引下,不断创新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并积极探索实践,是新时代赋予全国各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基层组织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是全国各高职院校培养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相一致的物流人才的重要任务之一。

2. “CAL”三位一体的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

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剧烈变化,国际国内商品流通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人才必须在社会经济的变局、变革、变化中擅于理性识变、主动求变、适时应变。“以变求新”既是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指导,也为各大高等院校的物流人才高质量培养、高质量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物流人才培养应从培养人才的品格(Character)、能力(Ability)和素养(Literacy)三位一体的维度(CAL维度)进行全方位地探索与实践 [1] [2]。

2.1. 品格(C)是人才培养之根本,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关键

关于品德,徐世昌有云:“凡建立功业,以立品为始基”。故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培养物流人才首先必须注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的培训与养成,要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八字核心价值观为基标,立足于培养具备家国情怀、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将品格培养贯穿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大学生的个人品格考核作为学生毕业考核的必要内容之一纳入其中。

2.2. 能力(A)是人才培养之核心,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基础

就物流人才而言,其个人能力综合体现在专业知识的扎实性、专业技能的熟练性、业务能力的可靠性,是个人智商、情商以及逆商的综合体现。故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培养专业化物流人才首先必须注重学生关于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与训练,与此同时结合日常教学、社会活动、科学研究等与当代大学生的业务知识学习与业务能力提升、自我情绪管理与人际关系处理、承受压力能力与逆境环境应对等有机结合,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物流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得到贯彻和落实。

2.3. 素养(L)是人才培养之保障,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载体

关于修养,孟子有云:“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平天下”。就当代大学生而言,素养包含良好的个人修养,健康的心理、意识与能力,以及对事物本质的灵感、顿悟与直觉思维能力。故培养有素养的专业化物流管理人才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构建与实践中全过程重视并贯彻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训练,通过但不限于课程设计、团队活动、综合素养训练等多途径、多形式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个人素养的强化训练与培养,让大学生毕业生具备独立修身的基本能力,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推进与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保驾护航培育生力军。

3.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物流人才培养的困境

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与推进,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在面对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深度融合的发展局面,厘清培养符合双循环发展格局要求的物流人才之困境是探索并实践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础。

第一,通过产教融合促进物流人才培养既是趋势,又是当前制约物流人才的主要因素。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已成为制约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如何打破企业与学校两种教学资源的壁垒,促进校内校外两种教学资源的有效融合,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实现全社会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已引起业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庄西真(2018)、多淑杰(2021)、郎永峰(2021)、肖志亮(2021)和赵林度(2021)等学者 [3] 提出通过产权设计、目标协调、制度供给、政策支持和培养模式转型、专业品牌提升、课程结构重构等方面化解产教融合的不利影响,并发挥产教融合在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当前相对较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单亲家庭以及现行的中高考教育制度等多种因素导致当代大学生上大学前在个人品格、素养、心理、综合能力、格局等方面获得的教育、培养与训练相对较少,如何在有限的大学学习阶段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项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人才培养问题后延,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物流人才培养必须面对地挑战。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堂及课程改革等方面要充分协调知识与能力、品格与素养、社会需要与学生成长等方面的关系,立足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以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之间不对称、不平衡的矛盾。

第三,现行高校教育体制中关于人才培养中课程结构的设计与安排一方面束缚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手脚,另一方面相关的课程固化越来越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专业物流人才应具备核心素养的要求,致使现行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培养出大量符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新商科要求的高品格、高素养、专业化、复合型物流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化人才培养应遵循的基本路径。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高等教育的融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校内校外融合和学科交叉融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并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满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物流人才要求的有效路径。

4.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关于江苏海洋大学物流人才培养的思考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新科技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广泛运用,社会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经济效率、行业(企业)规模与产品品质、经济生态及环境生态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赋予了物流行业及物流人才更大的历史使命及更重的历史责任。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为国家培养专业化物流管理人才的基层组织,2008年以来陆续向社会输送了近千名专业化物流人才,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涵盖物流人才培养大商科课程体系、物流人才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物流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平台等方面。尽管我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面临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新时期对物流管理人才的新要求,我校现有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仍然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持续强化并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并拓展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影响力,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全方位对接,持续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培养个人品格优、业务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基于此,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将立足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物流人才的核心要求,从人才的品格、能力与素养三个维度立体化探索,确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向并兼顾当代大学生中具有相当比例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或者单亲家庭等现实情况,尝试创新或突破现有高校教育体制的束缚,探索品格、能力与素养三位一体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并总结经验,找出一条适应新时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物流人才培养要求的江苏海洋大学物流人才培养路径。

5.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江苏海洋大学物流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随着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快速推进与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在各高校地深入探索,本文立足于江苏海洋大学人才培养定位及商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核心目标,结合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特点和社会发展对物流人才的基本要求,在“四跨”(跨科、跨域、跨界、跨境)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 [1],探索具有江苏海洋大学特色的“五强化”物流人才培养实践。具体如下:

第一,强化思政教育,培养“素质担当型”物流人才。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立足高等教育育人目标,推动思政教育进课堂,实现思政教育常态化、普及化、一体化并逐步深化,立足思政核心课程教学的同时,将物流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与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既提升学生的物流管理理论知识水平,又强化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多层面、深化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致力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养、有担当,能够为国家新时代经济建设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的具备家国情怀的新时代物流专业人才。从思政目标导入、思政内容设计、思政与专业融合等方面再思考思政与物流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关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科学设计物流人才立体化思政体系,按照思政目标、思政时间和思政内容三条脉络布局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思政培养,解决了思政零散不聚焦的问题,通过系统化设计改善了思政效果,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强化学科融合,培养“专业复合型”物流人才。结合社会发展要求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培养专业复合型物流人才作为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的根本定位,立足大商科通识课程设计基础,在适度范围内突破专业学科限制,一方面重视物流专业学生关于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与训练,另一方面将经济学思维、理工科逻辑思维以及人文情怀等以课程、实践或其他形式写入培养方案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致力于培养符合后市场化、后国际化、后工业化、后信息化(“后四化”)时代发展需要的复合型物流人才。优化设置公共基础平台、素质拓展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能力平台四大平台的课程群和课程类,充分考虑社会和学生个人成长的双重需要,解决了社会需要与人才供给、个人成长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有效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强化校企协同,培养“知能一体化”物流人才。立足新文科发展要求,突破校企壁垒,以培养“知能一体化”物流技术人才为目标,促进学校和企业两类资源的“跨界”融合,不断提升教学资源的产出率。强化与校外实习基地的深度合作,将“企业进学校”和“学生进企业”贯彻进校企融合发展实践与物流人才培养实践中,进一步提升物流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着重学生专业技能、熟练化、精细化培训 [4]。一方面,积极探索校内校外两种教学资源的融合,聘请物流企业高管作为学生培养的第二指导老师,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进行辅导和培养;另一方面,与连云港港口集团共建产业学院,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通过校企共振,增强了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有效缓解了社会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四,强化信息科技,培养“智慧应用型”物流人才。坚决打破闭门造车、不做井底蛙,将“走出去”与“引进来”进行深度结合,鼓励专业课教师走出去,向企业和同行就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物流专业人才的信息化、科技化、智能化培养汲取经验和建议,充分利用和协调校企资源、社会资源进行智慧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探索。将信息技术植入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经验成长、知识获取和探索创新,突出从培养“知识人”向培养“智慧人”的根本性转变 [5]。将高新技术与教学目标识别、教学过程实施和教学效果评价的教学全过程进行融合。借助高新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入融合,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着眼于学习自主性、自觉性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基于社会和学生个人成长需要识别教学目标,探索培养“智慧型”物流人才培养实现路径。融合MOOC,SPOC等在线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设计。借助全过程评教系统,通过文本分析,全面准确的评价教学效果,围绕教学问题持续改进。

第五,强化跨境交流,培养“宽视野大格局”物流人才。全力实现“本土学生走出去,国际学生本土化”并举的跨“境”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中国灵魂、国际视野、世界眼光、多元文化融合”的培养原则,一方面鼓励并创造机会提升学生国际交流频率与人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省内外、市内外以及校院两级资源加强物流管理专业的国际沟通与合作,通过包括留学生培养、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多类型、高水准的国际国内物流相关竞赛和会议等形式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无缝对接,致力于向社会输送契合不同企业需要的视野开阔、格局宏大、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的新时代物流人才,进一步拓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现有格局,持续探索学生国际化跨境交流与个人境界双提升并举的无差别培养路径。

基金项目

感谢“全产业链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XJG2017-3-24)、基于感知价值的高校课程质量提升路径与模式创新研究(JGX2021027)、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教改课题“‘后四化’背景下‘四跨’融合培养新商科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模式探索与实践”(2019JSJG023)等项目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宣昌勇, 晏维龙. “四跨”融合培养新商科本科人才的模式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6): 51-53.
[2] 徐永其, 宣昌勇, 孙军. 新商科创新创业人才跨界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24): 44-46.
[3] 赵林度. 产教融合视域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 中国大学教学, 2021(12): 18-23.
[4] 杨明宇. 基于珠江-西江经济带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创新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 2017(35): 96-97+100.
[5] 吴琼, 郑峰, 王星月. 基于大智移云物量区的物流人才培养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21, 43(4): 19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