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音特征分析——以两位英语学习者语段及超语段分析为例
A Phon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Speech of L1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DOI: 10.12677/OETPR.2022.43015, PDF, HTML, XML, 下载: 333  浏览: 1,045 
作者: 翟家杰:新东方国际教育培训事业部,北京
关键词: 英语教学语音语段特征超语段特征English Teaching Phonology Segmental Features Suprasegmental Features
摘要: 在英语教学中,很多中国学生希望自己的英文发音更像英语母语者,即使他们目前的英文发音并不影响整体理解。基于此现象,本文将进一步探究中国学生英语发音特征来进一步提升我的课堂英语教学。通过分析中国英文学习者英语样本中的语段和超语段特征,从而进一步探究改善学习者发音的相关教学建议。
Abstract: In English teaching, many Chinese students hope to improve their accents and sound more native-like, even though their pronunciation does not affect general intelligibility. Therefore, this essay will explore more on the phonological features that highlight the speech of L1 Chinese learners as foreign sounding in order to assist my English teaching. This essay analyses the segmental and suprasegmental features in a sample of English taken from two L1 Chinese speakers. Then, it will be followed by teaching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learners’ pronunciation.
文章引用:翟家杰.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音特征分析——以两位英语学习者语段及超语段分析为例[J]. 国外英语考试教学与研究, 2022, 4(3): 133-138. https://doi.org/10.12677/OETPR.2022.43015

1. 引言

我最近有一个难忘的教学经历,一位母语为中文的学生表示希望改善自己的英文口音,让自己的发音更像英文母语者,尽管她现在的英文发音并不影响整体理解。因此,我想更多地探究中国英文学习者的语音特征,从而帮助我的教学。这篇文章分析了两位中国英文学习者英语样本中的语段和超语段特征。文中还将对如何改善学习者的发音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2. 学习者简介和研究方法

两位选入录取样本的学习者为同一考试班的同学,均为雅思中高阶到高阶的学习者。学习者A是一名高中生,在一所本地高中学习。她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并已拿到英国一所大学有条件录取通知。平时,她只在学校使用英语。学习者B在一家跨国公司工作了五年左右,上雅思课是为了准备申请香港研究生。日常生活中,他经常使用英语与英语为母语的同事们交流。

我们用标准英语(Received Pronunciation)做了一个广泛的音位转录,与学习者的表现进行比较。

对话

A: Hi how was your trip yesterday?

B: Great thanks. Well, apart from a bit of a delay on the Manchester train.

A: Well I hope it didn’t make you late for your appointment?

B: No, it was fine. Anyway, what should we have to drink?

A: I quite fancy a hot chocolate. What about you?

B: Mm I think I’ll have green tea. I’ll go and order, shall I?

A: Thanks. Actually, I think I’ll just have a coffee instead.

B: Sure, no problem, I’ll be back in a minute.

标准英语转录

A: ˈhaɪ ˈhaʊwəzjə ˈtrɪp ˈjestədeɪ‖

B: ˈgreɪ(t) ˈθæŋks‖wələˈpɑ:tfrəm ə bɪʔəv ə dɪˈleɪənðə ˈmæntʃestə ˈtreɪn‖

A: wəlaɪ ˈhəʊpɪtdɪdn ˈmeɪkju: ˈleɪtfəjərəˈpɔɪnʔmənt‖

B: ˈnəʊɪtwəz ˈfaɪn‖ˈenɪweɪ ˈwɒ(t) ʃədwi: əftuˈdrɪŋk‖

A: aɪkwaɪʔ ˈfensi ə ˈhɒʔ ˈtʃɒklət‖ˈwɒʔbaʊtʃu‖

B: m aɪθɪŋkaɪlhæv ˈgri:n ˈti:‖aɪl ˈgəʊ n̩ ˈɔ:dəʃəlaɪ‖

A: ˈθæŋks‖ˈæktʃuəliaɪθɪŋkaɪl ˈdʒʌsthæv ə ˈkɒfi: ɪnsˈted‖

B: ˈʃɔ: nəʊ ˈprɒbləm‖aɪlbɪ ˈbækɪn ə ˈmɪnɪt‖

3. 对学习者语音的分析:语段特征

两位学习者在录音前已熟悉了对话内容。他们对各自英语发音期待是能有所改进,更接近英语母语者发音。他们表示对辅音/n/和/l/以及辅音群的发音缺乏信心,尽管在听他们的对话时,这一点并不明显。下面是他们的录音转述:

A: ˈhaɪˈhaʊwɒzjə ˈtri:p ˈjestərdeɪ‖

B: ˈgreɪt ˈθeŋks‖ˈwələˈpɑ:rtfrɒm ə bi:tɒv ə dɪˈleɪɒnðə ˈmentʃestə ˈtreɪn‖

A: ˈwəlaɪ ˈhəʊpɪtdi:dnt ˈmeɪkju: ˈleɪtfəjərəˈpɔɪntmənt‖

B: ˈnəʊɪtwəz ˈfaɪn‖ˈenɪweɪ ˈwɒtʃʊdwi: hævtu ˈdrɪnk‖

A: aɪkwaɪ ˈfensɪ ə ˈhɒˈtʃɒkəleɪt‖ˈwɒtəˈbaʊˈtʃu:‖

B: m aɪθɪŋkaɪwɪlhæv ˈgri:n ˈti:‖aɪl ˈgəʊən ˈɔ:dəʃəlaɪ‖

A: ˈθeŋks‖ ˈæktʃuəliaɪθɪnkaɪl ˈdʒʌshəv ə kɒˈfi: ˈɪnsted‖

B: ˈʃʊənəʊ ˈprɒbləm‖aɪlbɪ ˈbekɪn ə ˈmɪnɪt‖

3.1. 元音

元音被定义为空气从喉咙传到嘴唇时发出的声音,气流没有受到任何阻碍 [1]。标准英语(Received Pronunciation)中的元音可以根据舌头的高度、舌头的前部和后部以及嘴唇的位置分为7个短元音、5个长元音和8个双元音 [1]。总的来说,两个学习者在发音的可理解性方面表现很好。然而,在元音方面,我们注意到有几个问题,如下所示:

/æ/ vs /e/

录音显示,两个学习者都将开放/æ/和半开放/e/之间的前元音混淆了。例如,在第2行,当学习者B说“thanks”时,“thanks”/ˈθæŋks/中的/æ/被替换为前半部分接近的非圆形元音/e/。另外,“Manchester”/ˈmæntʃestə/中的/æ/被替换成/e/,成为/ˈmentʃestə/。其他/æ/被替换成/e/的例子可以在录音的第8行“back”/bek/这个词中找到。同样的问题学习者A的发音中也有体现,例如将录音的第7行“thanks”发成/θenks/。然而,她对“actually”/æktʃəli/这个词的发音却没有问题。选择/e/代替/æ/是大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一个常见的发音问题。一个可能的原因是/æ/在中国的声音系统中没有对应的声音 [2]。另外,由于英语中有10多个元音,而中文中只有5个元音 [3],英语元音的发音位置对比要比中文小。因此,中国的学习者,包括这两位学习者,可能会发现很难区分这两个元音的开放程度。因此,他们一般选择使用/e/而不是/æ/。

/i:/ vs /ɪ/

录音中显示的另一个问题是,前面的近义元音,嘴唇轻张的长音/i:/和短音/ɪ/被混淆了。例如在第1行,当学习者A说“trip”时,“trip”/trɪp/中的/ɪ/被长元音/i:/取代。另一个例子可以在录音的第3行找到,在“didn”/di:dnt/这个词中。以同样的方式,学习者B将bit读成/bi:t/,而不是/bɪt/。然而,这两个人在发音其他的/i:/和/ɪ/音时却没有问题,比如第三行的“it”/ɪt/,第二行的“delay”/dɪˈleɪ/。因此,来自母语的负迁移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ɪ/音会被误读这一现象。

3.2. 辅音

英语中总共有24个辅音。根据它们在声道中产生的位置和方式,它们被划分为有声和无声。有声的声音涉及到声带的振动,而无声的声音则不涉及。就衔接点而言,辅音可以分为6种方式——扩音、摩擦音、平舌音、鼻音、侧音和近似音 [1]。总的来说,从语音上看,两位学习者的发音和标准英语之间关于辅音的差异甚微。他们没有表现出任何在典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中常见的问题,例如混淆/l/和/n/,将/θ/ /ð/替换成/s/ /d/,将/h/替换成[x] [4]。然而,在录音中仍然发现有问题的地方。

重读最后辅音/t/

在录音中,有好几次,无声辅音/t/在词尾位置被强调得太厉害,使得这个声音看起来像/tə/。例如,当学习者B在第2行说“bit”/bɪt/时,“bit”中的/t/过于强烈,使得“a bit of”/əbɪtəv/的发音像/əbɪtəəv/。同样地,学习者A在“didn”/dɪdnt/这个词、第3行的“appointment”/əˈpɔɪntmənt/和第5行的“chocolate”/ˈtʃɒklət/这个词的辅音/t/上强调太多。虽然,这些额外的强调/t/音并不影响学习者A在后面的发音。这个问题发生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标准中文中不使用尾音 [3]。另外,这两个高阶的学习者可能太过刻意防止最后一个辅音消失,这也是低阶学习者常犯的错误。因此,他们有时会加上一个短元音,以确保他们保留最后的辅音。

美式英语中的/r/

虽然只发生了两次,但录音显示,学习者A在第一行将“yesterday”发音为/jestərdeɪ/,在第二行将“apart”发音为/əˈpɑ:rt/,而在标准英语的转写中没有/r/音。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EFL环境中与讲标准英语的人交流的机会不多,大多数英语接触来自美国的电视节目和其他在线媒体。另外,学校里使用的许多教科书材料都是由美国教科书改编的。因此,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倾向于模仿美国口音。

4. 对学习者语音的分析:超语段特征

除了有关语音的语段特征外,英语还利用了超语段特征,包括重读、弱读和语调。本节将从超音节的角度对录音进行分析。

4.1. 重音和节奏

重音是强调某些音节的效果,导致一个音节比没有重音的音节更响亮,持续时间更长,音调更高 [5]。在词的层面上,重音指的是一个词中一个音节的突出程度。在句子层面上,重音通常被放在有意义的词中,以更好地达成交流目的——重音和非重音音节之间的对比创造了英语中独特的节奏。

在词的层面上,录音中学习者B发音没有出现问题,而学习者A在第7行的“coffee”和“instead”这两个词上放错了重音。她没有把重音放在“coffee”的第一个音节上/ˈkɒfi:/,而是把重音放在第二个音节上/kɒˈfi:/。此外,虽然重音应该放在“instead”/ɪnsˈted/这个词的第二个音节上,但她把它误读为/ˈɪnsted/。

在句子层面上,学习者B发音没有出现大问题。然而,学习者A倾向于给每个词同等的突出地位。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在第2行,她说:“I hope it didn’t make you late for your appointment”。她把重点放在不太重要的代词上,如“it”、“you”和“your”,使句子听起来很平淡。出现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母语中文的干扰。中文是一种音节计时语言,所有的音节在时间上都有相对相等的价值。因此,当这种情况被运用在英语时,听者就会对句子中的重要信息感到不确定。

4.2. 弱读和弱化元音

强调包含重要信息的词,即内容词,可以帮助人们掌握讲话的内容。相反,功能词在口语中通常是不强调的,以形成强烈的对比。非重音音节中的元音会被减弱或由分裂音/ə/代替。

在录音中,两位学习者都很少使用弱读。例如,在第1、2、4行,“was”/wəz/,“from”/frəm/,“of”/əv/,“should”/ʃəd/,“have to”/əvtə/是功能词,它们应该以弱读出现。然而,两个人都使用全元音,结果是/wɒz/,/frɒm/,/ɒv/,/ʃʊd/和/hævtʊ/。Deterding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可能的解释 [4]:

“在中国,单词往往是孤立地学习的,虽然分音符很可能出现在内容词的引文形式中,但它永远不会出现在孤立的功能词中。如果学习英语主要依赖于对孤立的单词的记忆,那么功能词的弱读可能永远不会出现。”

因此,尽管录音中缺乏弱读并不影响可理解性,但它却使学习者听起来很陌生。

然而,有两个学习者展示了一些在单词中使用弱化元音的好例子。例如,学习者B在第2行的 ˈapartˈ/əˈpɑ:t/这个词的发音中使用了/ə/。另外,学习者A在第3行的“appointment”/əˈpɔɪntmənt/的发音中使用了/ə/。

4.3. 同化作用

同化发生在一个音素受邻音影响而发生变化时 [5]。(Underhill, 1994, p. 60)。根据录音,两个学习者的发音中均体现了同化的意识。例如,当学习者A在第3行说“what about you”时,你/ju:/中的/j/变成了/tʃ/,因为在“关于”这个词中有最后一个/t/。同样,学习者B在第4行将“have to”发音为/hæftu/,并将“have”中的/v/变为相应的无声唇齿音/f/。

4.4. 音节省略

在音节省略中,一个音节由于后面有另一个类似的声音,所以被省略了。录音中,学习者A在快速说话时省略了/t/。例如,当她在第5行说“I quite fancy a hot chocolate”时,“quite”/kwaɪt/这个词中的/t/和“hot”/hɒt/这个词中的/t/被省略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中文中只允许有六个最后的辅音;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可能会习惯性地在他们的讲话中丢掉所有最后的清辅音 [6]。

4.5. 语调

“语调是学习者对其声音音调的有意义的使用” [7]。它由最后一个词的重音节上的音高轮廓峰值组成,在一个语调组中给出新信息。在这段对话中,学习者在有的时候正确使用了上升音调表示提问并在陈述时使用下降音调。例如,当学习者A在第3行说“I hope you didn’t late for your appointment”时,“appointment”这个词是用上升的语调,表示这是一个问句。学习者B用下降的语调回应说“No, it was fine”,以表达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然而,当学习者A在第1行说“How was your trip yesterday?”时,就出现了问题。学习者A使用了下降的语调,而此处我认为应该使用上升的语调,表示希望开始对话的意思。另一个问题在第5行,学习者A说:“What about you?”她又一次用了下降的语调而不是上升的语调。总而言之,学习者B对英语语调模式的掌握比学习者A略好。

5. 教学意义

总的来说,虽然两位学习者在语段特征上有几个问题,但在可理解性方面的表现都相当不错。对于超音节特征,学习者B比学习者A在重音和节奏上表现得更有控制力。两位学习者都能使用同化和省略,但他们都必须提高对使用弱读和弱化元音的意识,以便发音更流畅、更接近母语者。因此,我建议在教学中应分配大量时间提高他们对英语节奏的认识,鼓励他们使用弱读和弱化元音,并帮助他们纠正元音和辅音的发音错误。

5.1. 弱读和弱化元音

在中国,如上所述,由于单词通常是单独教授的 [4],这使得学习者很难意识到音节是相互关联的。Kelly指出接受性意识 [8],如听力活动,可以帮助学习者注意到独立的单词在组合起来后会有不同的声音。Kenworthy提出了关于练习弱读的有用方法来帮助这些学习者 [9]。另外,类似操练这样的重复练习,应该用来让学习者不那么注意他们所说的内容,这样他们就能更快地注意到他们是如何说的,并最终做到说出来的同时关注自己的表现。

5.2. 元音和辅音的准确度

Rogerson-Revel使用的听、模仿、产出(LIP)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区分相似音节之间的区别,并提供练习以加强记忆、肌肉运动和控制 [6]。它包括听一个最小配对的单词录音,并选择与正确发音相匹配的单词。在教师示范目标语言后,学习者将有机会练习并准确地发出目标音。这种方法肯定能帮助学习者A和B清楚地了解元音/æ/和/e/的区别。另外,为了处理元音长度的问题,如/i:/,Rogerson-Revell (2011,第219页)建议在学习过程中加入视觉或动觉元素 [6]。例如,使用橡皮筋可以表示元音的长度,使用镜子可以看到在说/i:/和/ɪ/时嘴巴和嘴唇的变化。

6. 总结

中国的高阶英语学习者在语音方面仍然遇到困难。录音中指出了在语段层面上的困难,即元音/æ/和/e/的混淆,长元音/i:/的长度,以及最后辅音/t/的强调。在超语段水平上,也就是针对连读特征如重音、节奏和弱读,应该给学生提供相关输入,帮助他们注意到音节是如何相互关联的,然后由教师进行示范与练习。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Deterding, D. (2006) The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 by Speakers from China. English World-Wide, 27, 175-198.
https://doi.org/10.1075/eww.27.2.04det
[2] Duanmu, S. (2000) The Phonology of Standard Chines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3] Kelly, G. (2000) How to Teach Pronunciatio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England.
[4] Kenworthy, J. (1987) Teaching English Pronunciation. Longman, England.
[5] Roach, P. (2009) Englis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A Practical Course. 4th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6] Rogerson-Revell, P. (2011) English Phonology and Pronunciation Teaching. Contin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London.
https://doi.org/10.5040/9781350934177
[7] Swan, M. and Smith, B. (2001) Learner English. 2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667121
[8] Thornbury, S. (2006) An A-Z of ELT. 1st Edition, Macmillan Education, London.
[9] Underhill, A. (1994) Sound Foundations. Heinemann,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