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你好,李焕英》台词幽默性的语用预设视角分析
An Analysis on the Humorousness of Movie Hi Mom from the Aspect of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DOI: 10.12677/ML.2022.108246, PDF, HTML, XML, 下载: 408  浏览: 838 
作者: 李雯佳, 王飞华*: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关键词: 语用预设《你好李焕英》幽默效果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Hi Mom Humorous Effect
摘要: 电影《你好,李焕英》上映后广受影迷的关注,口碑极佳。本文主要基于语用预设理论对该电影的台词幽默性进行解读。从误解语用预设、否定语用预设、撤销语用预设、顺应语用预设、双关语用预设、隐蔽语用预设、转换语用预设七大方面分析其中的幽默性,以期帮助观众从语用学视角来解读该电影的言语幽默。
Abstract: The movie Hi, Mom is widely watched by fans and has a good reput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umorousness effects of the lines in the movie from the aspect of the theory of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Seven angles of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are considered: misunderstanding, negation, revocation, adaptation, pun, covert, conversion. The study can help the audience interpret the verbal humor of the film from a pragmatic perspective.
文章引用:李雯佳, 王飞华. 电影《你好,李焕英》台词幽默性的语用预设视角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8): 1834-184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8246

1. 绪论

奇幻喜剧电影《你好,李焕英》作为2021年春节档最大的一匹黑马,揽获54亿票房,广受观众喜爱。它为观众演奏了一曲笑容和泪水交织的温情乐章。主人公贾晓玲在医院因妈妈遭遇意外而伤心欲绝之时,意外穿越回了20年前。从小顽皮的她想凭借自己来自未来,有超前先知的能力让年轻的妈妈李焕英改变原来的命运,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原来妈妈李焕英也穿越了回去,但她并没有接受女儿贾晓玲给自己铺设的“幸福坦途”,而是依旧选择原本属于自己的看似“糟心的生活”。

有关该电影的研究在不同领域均有涉及,主要集中在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文化经济、中等教育、新闻传媒、字幕翻译等方面。例如:在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方面,研究者们主要从《你好,李焕英》的艺术意蕴、叙事特征、情感表达、电影舆论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在文化经济方面,主要从电影营销策略、高票房现象、市场启示等方面来进行探究。另外还有从情感教育、字幕翻译策略等方面入手的相关研究。

文献检索发现,从语用学视角对电影《你好,李焕英》进行的分析少之又少,运用语用学中的预设理论对其进行分析的研究更为空缺。因此,本文拟运用语用预设理论,结合具体实例,探索在语用预设的相关理论视角下该电影台词所表达的幽默性。本文研究的意义:1) 促进对该电影言语幽默的理解,帮助观众从多样化的视角来解读该电影的幽默性;2) 可以拓展该电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视角,丰富该电影关于语用以及语用预设方面的研究,并对其他喜剧影视作品的创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3) 通过深挖电影台词语料的艺术性,还可以在丰富有趣的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提供对话交流的范本,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2. 语用预设的相关研究介绍

预设(presupposition),也称“前提”、“先设”、“前设”,是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Frege)首次提出的概念 [1],后来语言学家把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两个类别。莱文逊(Levinson)认为语用预设是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是进行成功交际的必要条件 [2]。何自然提出“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于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即预设)关系” [3]。

国内外学者对语用预设理论所下的定义虽然各有差异,但都基本认同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在进行会话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和受话人双方对于所谈及的话题有一定共识,对当前的言语语境有着共同的心理预期和前提设想。并且,从定义中抽象概括其特性,可以发现学者对语用预设特征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共知性、主观性、合适性、可撤销性、隐蔽性这几大方面。

此外,通过调查发现,相关学者对于语用预设应用于影视作品中的分析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且成熟的系统与模式。大致是从语用预设的特征和预设的使用策略两方面入手对影视作品的幽默性进行分析,从而探讨语用预设对于形成影视作品,特别是喜剧作品幽默效果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及其现实指导意义。受此启发,笔者以语用预设的基本特征为指南,在先贤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梳理出了误解、否定、撤销、顺应、双关、隐蔽、转换语用预设这七大方面,并将其运用到对电影《你好,李焕英》台词幽默性的解读当中。

3. 语用预设视角下电影台词幽默性研究

预设理论的特征有共知性、主观性、合适性、可撤销性等。在言语交际中可能因为破坏共知性、合适性等特征,形成一定的幽默效果。本文运用语用预设理论对电影《你好,李焕英》中的台词进行解读与分析,可以分为误解语用预设、否定语用预设、撤销语用预设、顺应语用预设、双关语用预设、隐蔽语用预设、转换语用预设七大类。

3.1. 误解语用预设

误解语用预设是指说话人和受话人双方在进行言语交流的过程中,其中一方因为信息的缺乏而破坏了语用预设的共知性,说出了与听话人或观众前期预设不一致的言语,于是幽默效果由此产生。语用预设的共知性是指“预设是交际双方的共有信息,这种共有信息既可以是共有的知识体系,也可以是共同的言语环境,也可以是共同的文化背景,这种共识性的存在保持了交际的有效性” [4]。首先,如果会话双方缺乏共有信息,共有言语环境等因素,就会出现交流的不顺畅,产生交流障碍,最终形成误解。其次,交际双方思维的差异性和主观性也会破坏语用预设,同样也会导致一定的幽默语言效果的产生。

例1:

贾晓玲穿越回80年代时意外砸晕了妈妈李焕英,安全员张江要抓贾晓玲去派出所,但被李焕英拦住了。于是就有了以下这段对话:

李焕英:等会儿,张江,我看这姑娘有点眼熟。咱俩是不是认识啊?

贾晓玲:绝对认识。

李焕英:省城二姑家表妹,李乐莹。

贾晓玲:多少年没见了,表姐。

李焕英:咱俩就没见过啊。但是我一眼就把你认出来了啊。跟我二姑长得太像了。

贾晓玲:是吗?

其实作为旁观者,我们知道贾晓玲和李焕英两人其实处于信息不对等的情况,贾晓玲知道李焕英是自己的母亲,但此时的李焕英还不知道贾晓玲是自己未来的女儿。在这段对话中,李焕英突然发现贾晓玲看着眼熟,贾晓玲深情而又激动地回答“绝对认识”,这或许让贾晓玲和观众都以为接下来可能就会上演一场“母女相认”的感人戏份。但是李焕英却以为贾晓玲是省城二姑家的表妹,打破了原本贾晓玲以为的“我们是母女”的预设。所以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出现了信息不对等,缺乏共有信息背景的情况。李焕英的回答,从贾晓玲和观众的角度来看,就是误解了自己的预设。这种沟通障碍或误解,就形成了幽默的效果。在接下来的对话前,还出现了一个预设误解的情况。那就是李焕英了解表妹李乐莹的信息,但贾晓玲并不知道。可贾晓玲为了不被抓去警察局,顺势对自己的“表姐”表示两人好久不见,谁曾想李焕英却说“咱俩就没见过啊”。这里贾晓玲按正常的人际交际推理,把“表姐妹应该会见面”作为预设,但这一预设存在误解,由于说话人和听话人缺少共有信息背景,破坏了语用预设的共知性,出现了意料之外的回答,从而产生了幽默诙谐的效果。

例2:

贾晓玲为了让妈妈李焕英参加这次可能改变“命运”的排球比赛,积极号召其他队员一起参加。队员包玉梅前去邀请,可大家因为各种事务的羁绊,拒绝参加此次排球比赛。李焕英决定亲自请队员们加入排球队。于是有了以下这段对话:

李焕英:我去吧,可能是玉梅力度不够,我亲自出马的话,她们多多少少能给我点面子。

……(下一幕)

白雅文:打不了,秋收就这几天,我真走不开。

李焕英:是,玉梅都跟我说了,这不,我亲自来找你了吗?

白雅文:那你俩不都一样吗?你俩可真有意思,还一人来一趟。

李焕英:确实有点忙啊。(尴尬地说)

在这个对话中,李焕英和队员白雅文有着共同的背景信息,白雅文知道排球队缺人手,李焕英在四处找排球队员组队参赛。李焕英也知道白雅文在忙着秋收割麦子,没时间参加排球赛。此时观众和李焕英一样,都预设如果李焕英亲自去请白雅文来参赛,白雅文或许会顾及李焕英的面子从而回心转意。因此李焕英说:“这不,我亲自来找你了吗?”这句话隐含的预设是,李焕英更有号召力,她来请大家一般会给她面子。但白雅文却反问道:“那你俩不都一样吗?”这个回复显示白雅文误解了李焕英那句话的预设,使观众的心理期待落空,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幽默性。

例3:

化工厂厂长的儿子沈光林带领工厂职工排练文艺汇演,但沈光林教唱职工四遍粤语版的《万里长城永不倒》以后,职工们似乎还没学会,于是有了以下这段对话:

沈光林:标准的粤语就是这样。四遍了,记住没。还没记住?

工厂职工:主要你四遍四个样啊。

沈光林:王婶,你一直在这听着呢,我是四遍四个样吗?

王婶:不就应该四遍四个样吗?你唱的不是四首歌吗?

沈光林:行,你忙你的。(尴尬地说)

在这个例子中,大家都有共有的背景知识,那就是沈光林教唱粤语歌。但职工和沈光林本人,以及王婶都有着不同的想法。职工们责怪沈光林教唱粤语歌唱得不标准,而沈光林认为自己唱得没有问题,于是求证在一旁打扫卫生的王婶。如果此时王婶的回复是有关沈光林唱的粤语歌标准与否的问题,这都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但王婶却反问道:“不就应该四遍四个样吗?你唱的不是四首歌吗?”王婶对于沈光林话语中“我是四遍四个样吗”的反问的预设“我四遍唱得没有不同”并没有领会,反而认真证明就是唱了四首不同的歌,这一出乎意料的答复成功产生了笑料,幽默感由此产生。

3.2. 否定语用预设

否定语用预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进行对话时,说话的一方否定另一方的语用预设,从而使原有的预设遭到破坏,出现与其中一方或观众前期预设有一定落差的言语,由此渲染出幽默色彩。说话人带有一定目的性和意图展开一段对话,原本以为自己的心理预设即将达成,但受话者突然否定了原本的预设。而观众因为说话人的先入为主,和说话人有着同样的前期预设,此时也同样因受话人的否定而产生心理落差。这种心理落差带来了令人捧腹大笑的效果,增强了幽默感。

例4:

贾晓玲为了帮李焕英买电视,假装盲人博取售货员和其他顾客的同情,让他们把买电视的机会让给自己。于是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贾晓玲:同志,同志,请问这是卖电视的吗?是在这儿吗?

售货员:是啊。

贾晓玲:太好了,我要一台电视。

售货员:还剩最后一台,不过马上就卖了。

贾晓玲:那真是太遗憾了。我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在我六岁那年,我就失去了光明。我是多么渴望能够通过这台电视来感受一下这个精彩的世界呀。可是,可是……

售货员:小姑娘,别灰心,这个你拿着。

……

贾晓玲:这是……?

售货员:收音机。比起电视机,它更适合你,能听见。

贾晓玲:我能听见,这话说的,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按照观众的预期,售货员肯定上了当,被贾晓玲可怜的遭遇打动,要把最后一台电视机卖给她。没想到售货员突然否定了这个预设,递给了贾晓玲一台收音机,意料之外的反转与观众原本的预设落空,这种意想不到的惊愕,让观众捧腹大笑。

例5:

贾晓玲鼓励李焕英积极参加排球赛。但因为凑不齐队员,李焕英和包玉梅打算放弃。于是有了以下这段对话:

贾晓玲:我看你们不是不想参加,你们是不敢参加,你们是不是怕输,怕输给王琴。但你们知道吗?如果这次你们输了,将来有可能会输一辈子。

……

李焕英:激将法。哈哈哈哈哈哈。

包玉梅:不好使。哈哈哈哈哈哈。

在贾晓玲说完这么一段富有深刻内涵、激励人心的话后,观众预设在贾晓玲的激励下,李焕英和包玉梅会重燃斗志,重振信心。正当观众沉浸于如此正能量的话语中时,李焕英和包玉梅突然否定了这个预设,以为贾晓玲在用激将法,这让观众的心理期待落空,凸显了幽默效果。

3.3. 撤销语用预设

撤销语用预设是指改变或取消原来的预设,说话人的言语和听话人的预设之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使整个对话呈现一种不太和谐的状态。也就是说,说话人的前一句话明显有意引导听话人产生某种特定的预设,但又在话语中紧接着说出与自己此前所说相矛盾的话,从而与听话人和观众的前期期待形成落差,幽默感应运而生。

例6:

贾晓玲想让妈妈李焕英在亲朋好友面前有面子,但自己只拿到了成人教育的录取通知书。于是耍了一点小心思,托人帮自己办了一张正经一本的假证。但假证上的院长签名笔体稚嫩,不像院长签发的录取通知书。贾晓玲就自己胡乱加了几笔。但妈妈在看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不小心把刚签的笔迹擦花了。贾晓玲以为自己造假的事即将穿帮,内心焦灼不安。就在紧张忐忑之时,有了以下这段对话:

妈妈:首都戏剧学院每年发出去多少通知书啊?

贾晓玲:几千,好几百份吧。(声音颤抖,紧张)

李焕英:每一份都是院长亲手签发的,你说把孩子交到这样院长手上,咱能不高兴吗?(骄傲,自豪)

亲戚朋友:可不是嘛。太牛了,太牛了。哈哈哈哈哈哈。

就在气氛紧张万分之时,妈妈李焕英问道:“首都戏剧学院每年发出去多少通知书啊?”贾晓玲小心翼翼地回答道:“几千,好几百份吧。”于是观众预设下一秒李焕英就要揭穿造假证蒙骗自己的贾晓玲,一顿臭骂和指责即将袭来。观众都在坐等看贾晓玲好戏了。但李焕英话锋一转,用“每一份都是院长亲手签发的,你说把孩子交到这样院长手上,咱能不高兴吗?”成功撤销了观众的前期预设,幽默感就在这种心理落差中得以构建起来,充满浓厚的趣味性。

例7:

贾晓玲让朋友冷特帮助自己撮合李焕英和厂长的儿子沈光林两人在一起,于是在李焕英和贾晓玲到电影院门口时,冷特急匆匆地跑过来假装自己有急事,急忙拉走贾晓玲,想留下李焕英一人,制造“偶遇”沈光林的契机。计划成功后,有了以下这段对话:

贾晓玲:刚才谢谢你啊。

冷特:没事,我还觉得自己刚才没演好呢。

贾晓玲:说什么呢?你肯定演不好啊,你又没学过。

冷特帮助贾晓玲“演”完戏后,贾晓玲向冷特表示感谢,冷特较为客套且谦虚地说自己刚才没演好。话音刚落,贾晓玲立马回复:“说什么呢?”此时观众的预设是贾晓玲想要夸赞冷特,或者再次向冷特表示感谢。观众的心理期待是贾晓玲接下来要表达对冷特“演技”的认可。但是突然话锋一转,“你肯定演不好啊,你又没学过。”贾晓玲对冷特的“客套话”表示赞同,认为冷特不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演员,刚才的“戏”确实演得不好。这巧妙地撤销了观众对前一句话所做出的预设,达到了让观众大笑的效果。

3.4. 顺应语用预设

顺应语用预设指的是说话人引导听话人进入预设并按照说话人自身的想法和方式来进行对话交流。但其实对于听话人来说,说话人的言语往往打破他们先前对某件事的预期,从而产生幽默感。

例8:

贾晓玲在穿越回80年代前,听妈妈的好朋友包玉梅阿姨说要是当年她妈妈李焕英参加厂里面的排球赛,好事儿就不会落到同事王琴阿姨的头上了。贾晓玲这次意外来到80年代,就是为了想让妈妈李焕英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一听参加排球赛有好事儿发生,立马鼓动她们积极参加排球赛。但因为各种原因,凑齐排球队队员就是一大难题。于是有了以下这段对话:

贾晓玲:其他的队员为什么不来呢?

包玉梅:都说家里有事来不了。

贾晓玲:那这次比赛不一样,你是不是没跟她们说明白呀?

包玉梅:我说明白了,而且我说的特别明白。我甚至跟她们说你们爱来不来,没人求你们,不来就永远别来。没来。

贾晓玲:玉梅你真是,从来没让人失望过。

在这段对话中,观众们随着贾晓玲的预设逐步深入,认为一定是包玉梅没有说明此次排球赛的重要性,所以队员们都不来参加。但此时包玉梅坚决反驳道:“我说明白了。”此刻观众和贾晓玲的心理预期一起被打破的同时,短暂地产生了一个新的预设,可能接下来包玉梅会解释自己如何向队员们说明此次排球赛多么的意义非凡。可包玉梅顺应着上一句话进行进一步说明,“我甚至跟她们说你们爱来不来……”显然,包玉梅的进一步解释并没有起到劝说队员来参加排球赛的作用,反而这种放狠话的方式使情况雪上加霜。这样的回答再一次破坏了受众的心理预设,起到让贾晓玲无奈,让观众捧腹大笑的效果。

例9:

贾晓玲穿越回上世纪80年代,意外将年轻时的妈妈李焕英砸伤,安全员张江要带贾晓玲去警察局。但贾晓玲见到年轻时的妈妈,千言万语凝结在一声亲切的呼唤中。而张江却以为贾晓玲在逃避责任。于是有了以下这段对话:

贾晓玲:妈……(深情款款)

张江:你少来这一套。英子,就她,把你给砸晕了。今天有话好好说,交代清楚。要不然,派出所。

贾晓玲:我好好说,我是从2001年穿越过来的。

张江:走吧,派出所。

在这个例子中,张江以为贾晓玲在耍花招,就威胁贾晓玲,要是不好好解释就送她进派出所。贾晓玲也表明自己会好好解释清楚。此时张江的预设是在自己的严词呵斥下,贾晓玲就会“从实招来”。但贾晓玲顺应了张江“好好说”的预设,接着却说自己是从2001年穿越过来的。这一下子打破了听话人张江的预设,从而产生幽默言语行为。

3.5. 双关语用预设

双关语用预设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下,借助音的相同或相近性,以及词句的多样性,有意地让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也就是说,说话人会利用双关来暗指其深层内涵,这需要听话人自行意会,而不可言传。从而使对话交流更有趣味性。

例10:

李焕英和男朋友贾文田已经交往三年了,但大家都不知道。而两人的突然结婚,让贾晓玲对贾文田产生了疑惑,于是就有了以下这段对话:

贾晓玲:我怎么一直没见着你呢?

贾文田:我跟他们不是一个科室的,接触得不多。

贾晓玲:你是哪个科室的?

贾文田:锅炉科。

贾晓玲:烧锅炉的呀?

贾文田:别这么说,锅炉燃烧,送温暖的。

贾晓玲一听说贾文田是化工厂锅炉科的职工,立马反问一句“烧锅炉的呀?”话语中略微透露着一丝嫌弃的意味。但贾文田随机应变,巧妙地用“锅炉燃烧,送温暖的”来达到一语双关的效果。“锅炉燃烧产生温暖”,这是一般人都有的预设,贾文田这句话除了传达锅炉燃烧很暖和的表层预设以外,实则是向坐在一旁的李焕英表达自己对她的爱温暖如火的深层含义。此时的双关预设起到了风趣幽默的效果。

3.6. 隐蔽语用预设

隐蔽语用预设是指听话人结合具体语境,通过推理其内涵,得到其中隐含的预设内容。而恰恰是这其中隐含的预设往往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说话人把自己的言外之意通过特定的隐藏,巧妙地传达给听话者和观众,让观众和听话人将说话者的意图了然于心,从而给观众带来一阵幽默感的冲击。

例11:

贾晓玲的升学宴上,李焕英的“死对头”王琴出现了。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似乎都在向李焕英炫耀。于是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王琴:小玲考上这么好的学校,这一出来就能当演员,要是再遇上一个好导演,这一提拔,可了不得呀。

李焕英:那是。

……

李焕英:你女儿在美国学什么呀

王琴:导演,UCLA大学导演系。

从以上这段对话可以看出,王琴在一开始,表面上是在夸赞贾晓玲考上好大学,实则是在给李焕英“挖坑”,让她往里面跳。两人以及观众都有着共同的前期预设,那就是贾晓玲有着好学校的加持,再有好导演的提拔,必定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但当李焕英在沾沾自喜之后反问王琴女儿学业时,此时的观众和李焕英或许对王琴女儿有千种万种的预想,但王琴故意把对于自己女儿职业的预设在前期隐藏起来,在之后故意说出自己的女儿恰好就是学导演的。言下之意即为以后作为演员的贾晓玲可能还要仰仗自己女儿的提拔。此处通过对预设的隐藏,让说话人王琴把自己的言外之意巧妙地传达给听话人和观众,观众略微加以推敲,这种不言而喻的预设也可以达到幽默的效果。

3.7. 转换语用预设

转换语用预设实则为转换预设重心,是指受话人在听见说话人的言语后,因为语音相似性或其他原因,主动取消了先前的预设,并重新创设一个新的预设。两个预设之间并不存在逻辑方面的相关性,从而达成一定的风趣幽默的意味。

例12:

贾晓玲穿越回80年代时意外砸晕了她的妈妈李焕英,安全员张江让贾晓玲在保证书上签字,在争执中贾晓玲认出了年轻时的张江叔叔。于是有了以下这段对话:

张江:保证书上签个字,本次事件责任在你,与安全员同志无关。并且安全员同志张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全程救治。

贾晓玲:张江?

张江:对,我。

贾晓玲:张叔!

张江:对,签字。

贾晓玲:张叔,张叔……是我!(边说话边向张江靠近)

张江:不是,不是,你干什么?我跟你说现在生活作风抓得严。你这女同志怎么回事?

贾晓玲:张叔,我,玲儿。

张江:我还一呢。

这段对话中出现了“玲”和“零”因为语音的相似性让对方因为理解差异而回复了与前文毫无逻辑关系的话。贾晓玲预设张江或许在得知自己是“玲儿”后,就能想起她是谁。但张江以为说话者贾晓玲说的是数字“零”,曲解了贾晓玲的意思,利用语音的相似性巧妙地转移了贾晓玲的预设。反而自己创设了一个新的预期“我还一呢”。数字“零”和名字“玲”虽然读音相同,但意思却大相径庭。电影的幽默感由此产生,不禁让读者哈哈大笑。

4. 结语

本文通过利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运用语用预设理论对电影《你好,李焕英》台词进行深入探究,从误解语用预设、否定语用预设、撤销语用预设、顺应语用预设、双关语用预设、隐蔽语用预设、转换语用预设七大方面对其中的台词语料幽默性进行解读。从中可以看出电影《你好,李焕英》中的言语幽默与语用预设间的紧密联系,以期促进对该电影言语幽默的理解,帮助观众从多样化的视角来解读该电影的幽默性。此外,希望对其他喜剧影视作品的创作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为人们提供对话交流的范本,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致谢

本文在通讯作者四川师范大学王飞华老师指导下完成,特此致谢。

NOTES

*通讯作者:王飞华,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Frege, G. (1892) On Sense and Reference. In: Geach, P.T. and Black, M., Eds., Translations from 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Gottloh Frege, Blackwell, Oxford.
[2] 列文森. 语用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204-205.
[3]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8.
[4] 王莞情. 预设理论对言语幽默机制的诠释[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07: 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