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白发生——浅析辛弃疾的爱国“悲”
Alas, White Hair Grows—A Brief Analysis of Qiji Xin’s Patriotic “Sadness”
DOI: 10.12677/CnC.2022.103023, PDF, HTML, XML, 下载: 358  浏览: 732 
作者: 黎小祺:西南大学,重庆
关键词: 辛弃疾仕途理想爱国“悲” Qiji Xin Political Career Ideal Patriotic “Sadness”
摘要: 辛弃疾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恢复国家统一的大业,年少时便拉起义军对抗金朝,南归后也一直怀有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但他对朝廷的忠诚以及爱国的热忱,在重文而轻武的南宋一直没有得到回应,由此给他的爱国热情笼罩了一层“悲”的色彩。辛弃疾的爱国“悲”主要体现在:宦海沉浮、知音难觅之悲;退居闲散、壮志难酬之悲;“廉颇老矣”、英雄迟暮之悲三个方面。
Abstract: Xin Qiji devoted his whole life to the great cause of restoring national reunification. When he was young, he orga-nized the rebel army against the Jin Dynasty. After returning to the south, he had always cherished the ambition of recovering the lost territory. However, his loyalty to the imperial court and his pat-riotic enthusiasm have not been responded to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hich emphasized lit-erature but despised martial arts, thus giving his patriotic enthusiasm a “sad” color. Xin Qiji’s patri-otic “sadnes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loating and sinking in the bureaucrat career, it is hard to find a bosom friend; retired and idle, and ambition is hard to pay; ‘Lianpo is old’, the heroes have already been old.
文章引用:黎小祺. 可怜白发生——浅析辛弃疾的爱国“悲”[J]. 国学, 2022, 10(3): 132-136.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2.103023

1. 引言

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他忠心效国,年少时便敢于拉起义军对抗金朝,南归后更是一直致力于收复失地,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恢复国家统一的大业。但他的仕途与壮志是命途多舛的:辛弃疾少年得志,在北地时便竖起义旗,拉拢了一群同样心系天下的志士共谋收复大业,直到后来生擒张安国,携众南下,曾受到过一时的重用;他在南宋朝廷为官时分析局势、多次谏言,曾短暂受到过赏识;然而在积弱成疾的政治环境中,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收复失地的壮志,终究因为君主意志、佞臣诬蔑、个人尴尬身份等原因而付诸流水。仕途不顺,少有升迁,且多次遭到罢黜,一再归隐,南归后的进退两难,抗金理想的无法实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现实落差,辛弃疾的爱国之路,笼罩着沉重的悲情。

除了在军事方面的才能,辛弃疾在诗词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他的爱国情怀及其中的“悲”,深深地刻入了他的作品之中。辛弃疾不仅有着儒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匡扶天下的壮志,还有对家国的热爱和朝廷的忠诚,更有着超出时代“愚忠”的理性。后世曾评价他“精忠大义,不在张献忠、岳武穆下” [1],然而他一生的境遇却是如此坎坷。特殊的历史环境以及特殊的个人经历,成就了辛弃疾在词坛上的翘楚地位。他的一生作品无数,据统计现存有词作629首。其中他中后期的作品在其壮志难酬和政治黑暗的抑郁下充斥着浓烈的孤独意识和痛苦挣扎,甚至占其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一。根据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可以将他的爱国词作划分为三个阶段:宦海沉浮、知音难觅之悲;退居闲散、壮志难酬之悲;“廉颇老矣”、英雄迟暮之悲。

2. 宦海沉浮、知音难觅之悲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2],辛弃疾便是生活在这么一个时代,时逢宋金对峙,北地难以收复,祖父辛赞虽在金朝为官却心系祖国,有着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尝令臣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 [3],从小便在辛弃疾的心中种下了爱国的种子。也是由此,在二十二岁时,辛弃疾便拉起了一支千余人的起义军,后与耿京合并,共谋大业 [4]。在平息了内部叛乱后,他又奉表南下,怀着收复失地的心愿和决心,血气方刚,少年得意。二十三岁前的辛弃疾在金国统治下的北方长大,自小耳濡目染,受到北方尚武风气的影响,使得他无论是在性格方面还是在词作上都充斥着雄健刚毅的气息,在拉起义军后,与金朝对中原人民的压迫和掠夺的对抗中,辛弃疾获得了丰富的沙场经验,这让他的爱国思想有着强烈的进攻性和战斗性。

辛弃疾南归后,宋金矛盾一度尖锐,南宋不得已签订了和平协议,这使得民族矛盾在一系列事变的遮掩下显得不再突出,使得他在最初的几年只能担任州府小官。刚刚南下的辛弃疾,虽然有率兵抗金南归的功劳,也有着上谏《美芹十论》的忠义,但由于宋朝自身的官吏体制问题,以及他出身北地的原因,使得他只能从底层官员做起,尽管期间调任不断,却少有升迁,一直官职卑微。虽然自乾道八年开始,辛弃疾官职出现升迁,然而这些年他四处辗转调任,可谓是席不暇暖,更来不及在收复大计上仔细谋划。期间虽然曾得到宋孝宗的召见并撰写进奏《九议》,但是他的提议均被搁浅,只能是“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5]。与此同时,在他尽心尽力顾念民生,为民谋福利时,却常有佞臣的诽谤和诬蔑,这使得他的作品既有着慷慨激昂,又有着谨小慎微,一方面呼吁抗击金朝,收复失地,一方面因为君王冷落而郁闷愁苦,郁郁不得志。

回头看来,少年英豪意气风发的经历无疑带给了辛弃疾一定的理想初步实现的自我满足感。他曾怀着饱满的激情和乐观,写下“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 [6],“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 [7] 等诗句,将抗金复国的理想寄付友人,满怀通过他人功业成就使得内心理想得以实现的期待。但过高的起点与尚文轻武而懦弱的南宋有着明显差异对比,也注定了他的刚毅勇武与孱弱的南宋朝堂风气的格格不入,这一些也导致了他南归后爱国意识无法实现、无法满足的悲剧的走向。仕途的艰难以及抱负的落空,使得辛弃疾逐渐感到失落。淳熙元年,辛弃疾写下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抒发他胸中的抑郁之情。诗中的感情大都是隐晦的,作为一个“江南游子”,在“断鸿声中”登上赏心亭,却只能独看“吴钩”,看遍南国大好河山,却只能把“栏杆拍遍”,这何尝不是他压抑已久的愁苦和无人能懂孤寂?独自站立在萧萧秋风之中,回想起自己这些年的呕心沥血,回想起自己曾经将兵千余,一腔豪情,到如今已十余年过去了,收复大业仍旧无望,自己只能东奔西走,蹉跎岁月,又如何不感慨“可惜流年”?无尽的乡思离愁,渺茫的前途命运,空有一身抱负而无处施展,空有一身本领而无人赏识,纵是是千里马常在,而伯乐何处寻?英雄垂泪,此番心意又有谁人知会?

而后朝堂君臣的不作为,偏安一隅,侈靡享乐,更是让辛弃疾痛恨,他写下《青玉案·元夕》,写下“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临安元夜,而在这万家灯火、热闹繁华的表象下潜藏在“灯火阑珊处”的,不正是朝廷的苟安和官宦的不思进取么?他“蓦然回首”所寻找的,不正是阴暗政治环境下孤高淡泊的自己么?满腔孤勇无所寄托,满怀抱负无处施展,尔虞我诈的官场让他身心疲惫,只能感慨“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3. 退居闲散、壮志难酬之悲

辛弃疾的刚勇和傲气终于使他在淳熙八年被罢黜,往后的十余年时间基本都是在闲置中度过,虽然期间曾一度被重新启用,绍熙五年时,却再度因为被弹劾而罢免官职。此时的辛弃疾已经年近花甲,这对他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这不仅仅是创伤了他的一腔忠心热血,使他自己的抱负更加难以实现,更是对他信心的一次严重挫伤。人的黄金时期总是有限的,纵使他个性坚韧,自强不息,对他人生志气的消磨和否定,使得辛弃疾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悲凉凄惨情绪。他开始转向认同陶渊明等隐逸诗来安慰自己,借助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8] 的遭遇聊以自慰。

淳熙九年,辛弃疾开始了他的带湖退居生活,寄情山水的他在沉郁中多了一分旷达,词风飘逸恬淡。刚隐居时他曾写下“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9],脱离了最初被罢黜的不情愿,整个人的身心都解放了出来。随着他交友广泛,互诉衷肠,词歌互答,诸多诗作逐渐又大都抒发他收复中原的理想和郁郁不得志的愤懑,诸如“把功名、收拾付群侯,如椽笔” [10],“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11] 等。其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描绘了辛弃疾驰骋沙场、勇往无前的雄奇梦境,寄托他收复中原、杀敌报国的理想,只可惜奔波半生却徒留白发,“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也只能成为他壮志难酬的一句呐喊,冷酷的现实让他从梦境中跌落,所有的理想和希冀都化为悲愤,那波澜壮阔的情感,那无处施展的抱负,那对懦弱朝廷的愤恨,那少年的志气、老年的壮情、那无法磨灭的英雄气概,都化作一句“可怜白发生!”,顿挫沉重,掷地有声。

而其间一度复出,但仅仅三年便再遭弹劾,他在离任途中写下“华发苍颜,去时曾劝,闻早归来” [12],借白鸥自嘲功业不就却遭到羞辱的自己。此时年迈的辛弃疾对朝堂和现实充满了失望,又有病在身,更加感慨自身的无力和命运不济,作品风格变得愈发悲恨凄惨,常常借物咏志。“至今草木忆英雄” [13],“当年得意如芳草” [14],便是借助咏物,通过虞美人草联想到曾大破秦军,背水一战的西楚霸王项羽,最终却要面对四面楚歌的绝境,不由得感慨生活坎坷,时运不济,以陌路英雄自比。

4. “廉颇老矣”、英雄迟暮之悲

嘉泰三年,朝廷计划北伐,已是六十四岁的辛弃疾再次被启用,暮年的他心中再次燃起热血,当年的抱负和金戈铁马声已隐隐响于耳畔。但是不过两年,再次遭弹劾罢官,一腔热忱几乎燃烧殆尽,不由得心灰意懒,意志低沉,“却笑千年曹孟德,梦中相对也龙钟” [15],哀怨痛苦,大喊数声杀贼,愤恨而终。

年迈的辛弃疾一生的理想几乎破灭,自知此生再也无望实现抱负的他内心充满了悲凉和遗憾。拥有强烈民族复仇心和民族统一志的辛弃疾,登临北固亭,凭高望远,抚今追昔,在此写下千古之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人于京口北固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16] 的萧索环境中,感慨“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16],在铮铮铁骨的豪情中叹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6],还记否,曾经“生子当如孙仲谋” [17] 的豪言;还记否,那时“沙场秋点兵” [18] 的壮烈;还记否,畅谈“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19] 的理想。

可惜一切都化作了梦幻泡影,疾病缠身的辛弃疾也深知自己已经老了,早已补天无力了,曾经的勇武曾经的锐气,也只能随着“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真好龙” [15] 的无奈消磨殆尽,最终在“杀贼”的遗憾中郁郁而终。这穷极一生难以了却的心愿,又何尝不是他的拳拳爱国之心的悲哀所在。

5. 结语

辛弃疾胸负经略之才,纵观其一生,却由于命运的坎坷不得不在失意和被贬中度过,纵然这份经历造就了他词坛的艺术辉煌,留下了数不清的爱国词作。辛弃疾在词史上的成就也足以让他与苏轼并称为“豪放派”的代表。然而在同是壮志难酬的悲怆之下,苏轼对于隐逸的追求与向往是明显高于辛弃疾的。不同的出身造就了两人不同的性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及,“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20],苏轼常常以失意文人的姿态去品味人生的崎岖坎坷,而辛弃疾却是一个陌路英雄,苏轼在《念奴娇》中从“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1] 到“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21] 的心态变化,正是他洒脱旷达的体现,而与之对应的,辛弃疾《沁园春》中“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 [22] 到“清溪上,被山灵却笑,白发归耕” [22],却在豪迈之余,隐藏着更大的失意。

所以对于辛弃疾的词作,每每观之,感念他的愁苦和无奈,让人不禁潸然泪下。辛弃疾的一生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年少有为的他有着极高的起点,而南归后的他也有着极大的落魄,他爱国词作的风格随着他的人生经历起起落落和不同阶段的心态变化,虽然词风依旧豪迈凌厉,其内核却是悲的,词人那种不甘但又无奈的苦涩以及壮志未酬的郁结,跃然纸上。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谢枋得. 《叠山集》卷三《辛稼轩先生墓记》[M]//辛更儒. 辛弃疾资料彚编.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117.
[2] 岳飞. 满减红[M]//郭伯勋. 宋词三百首详析. 北京: 新华书局出版社, 2005: 299.
[3] 辛弃疾. 美芹十论[M]//徐汉明, 校. 辛弃疾全集.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7: 264.
[4] 梁衡. 人人皆可为国王[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71-78.
[5] 辛弃疾. 摸鱼儿[M]//叶嘉莹.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6: 151.
[6] 辛弃疾. 千秋岁•为金陵使致道留守寿[M]//叶嘉莹.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6: 22.
[7] 辛弃疾. 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M]//叶嘉莹.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6: 15.
[8] 司马迁.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M]//张放, 注释. 史记全本. 沈阳: 万卷出版社, 2011: 432.
[9] 辛弃疾. 水调歌头•盟鸥[M]//叶嘉莹.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6: 249.
[10] 辛弃疾.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M]//叶嘉莹.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6: 323.
[11] 辛弃疾. 贺新郎•同父见和, 再用韵答之[M]//叶嘉莹.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6: 588.
[12] 辛弃疾. 柳梢青•三山归途代白鸥见嘲[M]//叶嘉莹.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6: 866.
[13] 辛弃疾. 浪淘沙•赋虞美人草[M]//叶嘉莹.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6: 912.
[14] 辛弃疾. 虞美人•赋虞美人草[M]//叶嘉莹.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6: 915.
[15] 辛弃疾. 瑞鹧鸪•乙丑奉祠归[M]//叶嘉莹.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6: 1467.
[16]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M]//叶嘉莹.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6, 1458.
[17] 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M]//叶嘉莹.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6: 1449.
[18]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M]//叶嘉莹.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6, 597.
[19] 辛弃疾. 破阵子[M]//叶嘉莹.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6: 147.
[20] 王国维. 人间词话[M].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社, 2015: 131.
[21]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M]//郭伯勋(编注). 宋词三百首详析. 北京: 新华书局出版社, 2005: 96.
[22] 辛弃疾. 沁园春•一水西来[M]//叶嘉莹.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6: 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