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应有之义、问题及对策
Educational Fairness in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New Era: What Should Be Don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DOI: 10.12677/CES.2022.109328, PDF, HTML, XML, 下载: 236  浏览: 514 
作者: 邱 雯, 丁文荣*: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云南 昆明
关键词: 新时代教育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课堂教学公平观念New Era Fair Education Fair Education with High Quality Classroom Teaching Concept of Fair
摘要: 教育公平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课堂作为落实教育公平政策的一线阵地,其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新时代我国教育公平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在“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这一宏观尺度之下的微观尺度要求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应该考虑学生的主观感受。在教育公平的新度量尺度之下,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应有之义包括了平等的学习身份、公平的教学资源利用和公平的学业评价。但课堂中仍存在着课堂主体之间拥有不平等的学习身份、教学资源利用存在不公平的倾斜和学生学业评价方式成为公平的制约因素等问题。本文分别从树立教育公平观念、打破不平等的课堂社会结构、公平分配课堂资源以及建立科学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对策。
Abstract: Educational equity is the basic educational policy of China, and China has been committed to promoting educational equity. As the front line of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al equity policy, the re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equity in classroom teaching is very important, in which the role of teachers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new era, our educational equity pursues quality educational equity, which is the historical requirement of the new social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and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The micro-scale under the macro-scale of “quality education equity” requires that students’ subjective feeling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classroom teaching. Under the new measure of educational equity, the meaning of educational equity in classroom teaching includes equal learning identity, fair use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fair academic evaluatio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classroom, such as the unequal learning status among the subjects, the unfair inclination in the use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he unfair restriction of students’ evalu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rom four aspects: setting up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al equity, breaking the unequal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classroom, equitably distributing the classroom resources and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for students’ study,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al equity in classroom teaching.
文章引用:邱雯, 丁文荣. 新时代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应有之义、问题及对策[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9): 2082-2087.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9328

1. 引言

教育公平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随着时代变化,教育公平的具体涵义及其度量尺度也在不断丰富更新。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更好的教育是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更好的教育是讲求质量和公平并重的。因此,新时代转型升级的教育公平是“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课堂作为落实教育公平政策的一线阵地,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在新时代教育公平的度量尺度之下,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更新教育公平观念,正视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问题。

2. 教育公平的新度量尺度

2.1. 宏观尺度:有质量的教育公平

新时代我国教育公平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质量”和“公平”不是简单拼凑在一起的松散名词,而是将“质量”和“公平”融合在一起的整体概念,是“质量”和“公平”并重的完整概念。“质量”和“公平”是相辅相成、动态互动基础上的整合关系 [1]。因此,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要追求的是“优质基础上的公平”,这并非鱼与熊掌的取舍问题。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意味着教育要充分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能力,培养并弘扬人的主体性即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最后让人过上美好生活。这是从起点到过程、再到结果的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并且以结果作为导向和驱动,重视教育给学习者带来的个体发展这一美好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所坚持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价值追求,而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所体现的正是国际坚持弘扬的人道主义精神,一切以学习者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根本点。因此,新时代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的宏观尺度要求教师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

2.2. 微观尺度:学生的主观感受

公平作为一个含有价值判断的概念,又可称之为公正、正义,其具体的度量尺度包括平等、均等 [2]。首先,随着时代发展,公平的度量尺度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止于“平等”,更要求“合理”。要真正实现公平不只是考虑物的因素,更应考虑人的因素。这一点也是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教师基于学生各异的情况和特点,实现对于学生个体而言相对合理的课堂教学。“合理”的标准不是由教师单方面决定的,而是由师生双方,尤其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相对合理需要教师关注学生主观感受,让学生获得“公平感”。其次,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强调“教育过程”的质量,关注教育的细节与学习者的感受,能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与个性化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情感关爱等,使教育过程本身就是美好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到美好的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因此,新时代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的微观尺度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主观感受。

3. 新时代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

3.1. 平等的学习身份

教师和学生在交往中呈现出不同的角色和身份。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分工不同,是基于个体的自身长处,而不是甄别优劣的结果。第一,教师拥有与学生平等的学习身份。就“学习共同体”而言,教师在本质上也是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知识的探索方面),教师与学生拥有平等的学习身份,在此身份之下构建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共同探索新知识、获取新发现、总结新思考 [3]。第二,所有的学生都拥有平等的学习身份。全体学生的学习身份是平等的,无所谓高低贵贱之分,每位学生都是课堂里学习的中心,教师是以课堂里的全体学生的学习为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的。

3.2. 公平的教学资源利用

课堂教学资源是有限的,这要求拥有彼此平等的学习身份的课堂主体应当公平地享受课堂资源。教学资源的利用遵循平等性、补偿性和差异性三原则。第一,教学资源利用的平等性公平是指权利平等和机会平等,即全体学生都有利用教学资源的权利和机会。第二,教学资源利用的补偿性公平是指在平等性公平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学习能力欠佳的学生给予补偿。补偿性公平是侧重于“量”的公平。如当前所提倡的融合教育,接受更多的残疾儿童进入到班级里,而这一群体就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教学资源。可以借鉴日本在融合教育上的做法,为每个有特殊儿童的班级配备“特教老师”,专门给予特殊儿童特殊的关怀、辅导和心理咨询 [4]。第三,教学资源利用的差异性公平是指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学生与教学资源相匹配,以尽量满足因为个体差异所导致的不同教学需求。相对于补偿性公平而言,差异性公平是侧重于“质”的公平。

3.3. 公平的学业评价

学业评价不仅是对于学生当前学习状态和产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同时也是对学生过去所投入的努力的隐性评价。以发展性评价方法为例,在评价时应注意如下三点:第一,评价目的主旨化。学业评价的唯一目的就是诊断学情教情,改进加强教学,使学生个体获得学习过程的体验,进而提升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第二,评价主体多元化。为了减少单一评价主体的主观局限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出于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应 当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主体方式,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及其他人员参与评价 [5]。第三,评价方式多样化。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其目的是为了与所考察的相应评价目标、学生个性差异相匹配。

4. 新时代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的问题表征

4.1. 课堂主体之间拥有不平等的学习身份

课堂小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教师和不同的学生各自担任属于自己的角色。但是,这并不等同于课堂的学习身份的不平等。然而,在真实的课堂里,不平等的课堂社会结构却是十分普遍的。第一,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体现为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掌握者”的角色,这造成的客观结果是:学生失去了本应该有的探索和思考。第二,不平等的生生关系。主要体现为整个课堂场域中的“隐性规则”是:学生的课堂社会地位的排序依据是学业表现水平、家庭背景、所担任的班级职务、教师的偏好、“中心座位”的占有等等。在这样的课堂里,成绩好的学生或许会因为“学习身份”高而更易于让自己的学业更上一层楼。但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到的是,“好学生”变更优的同时,“学困生”也在变更差。应该清楚认识到,表面上看是班级的成绩数据的极差变大,而更深层的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实则违反了“帕累托最优”原则,即“好学生”变更优的一部分原因是以“学困生”变差为代价的,因此这既是无效率的课堂教学,也是不公平的课堂教学。

4.2. 教学资源利用存在不公平的倾斜

教育资源分配公平与否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应遵循保底—均衡—优质逐步递进的原则 [6]。在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出台了一系列围绕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和科学配置教育资源的教育政策,但政策效果往往悖于初意,影响我国教育公平程度,成为当前内嵌于我国社会的教育不公平陷阱 [7]。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必须从物质资源和师资力量方面下功夫 [8]。从目前的学校教育状况看,课堂资源是十分有限的,缺乏对资源的预先设计则容易产生不公平问题。第一,课堂时间资源的不公平分配首先主要表现为因教师自身的原因(如声音过小、含糊不清)而造成后排学生无法公平享受公共课堂时间资源;其次表现为教师会出于一些外在因素而选择只给特定的学生以个性化的教学,从而造成其他学生无法公平享受个性化课堂时间资源,例如教师觉得“好学生”一点即通,使自己更容易获得教学上的成就感,因此只愿意教“好学生”。第二,课堂空间资源的不公平分配首先表现为师生之间默认“中心座位”和“边缘座位”的存在,且对于“中心座位”的拥有机会并不覆盖全体学生;其次表现有些教师对于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采取消极的处理态度,其原因或许是因为教师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心只管自己的教学进程如计划推进,也或许是因为担心与学生起冲突,其后果恐怕难以收场。第三,课堂学习资源的不公平分配首先主要表现为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指导和帮助并不覆盖全体学生,例如“开小灶”等;其次表现为学习对象的同质分布,因为邻座学生的安排依据往往是学业表现水平,且往往并不会定期更换,这会造成不公平的学习资源分配问题。

4.3. 学生学业评价成为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的制约因素

学生学业评价对于学生激发学习热情、促进自我认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真实的课堂中,学生学业评价却往往是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的制约因素。首先表现为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往往都是完全由教师来进行评价,因此很有可能让学生收到的评价信息是十分片面的;另外教师的评价在全体学生的心中往往是极具权威性的,因此评价往往会被标签化、固定化,而这些都十分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其次表现为评价标准的双重性。如教师会对学业表现优秀的学生更加宽容,用词上也会不自觉地变温和,而对学业表现欠佳的学生则相反。再次表现为评价用语的随意性。教师在课堂评价时往往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甄别性的评价用语,或者基于对学生的固有印象而对其偶尔一次的课堂表现难以理解,例如一个学业表现欠佳的学生回答出了一个学业表现优秀的学生都无法回答的问题时,有些教师会直接表现出异常的惊讶,这些过激的反应其实都映射出教师对于学生的成见之深。在此情况下,学生个体会将此次较好的表现归因于运气而不是自己的能力,这种思维的固化对学生个体发展而言是相当不利的。

5. 新时代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问题的对策

5.1. 树立教育公平观念

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的重要主体之一,应当逐步树立起课堂教学中的公平观念。第一,与时俱进把握公平。教师应当具体的、历史的看待公平问题,注意与时俱进地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对其有思考地进行选择。第二,细致入微关注差异。聚焦教育内部的微观公平,以此实现实质的教育公平,关键在于对不同学生的关照 [9]。应当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懂得尊重差异、爱护差异,引导学生发扬个体差异的优势,促进学生个体发展。5G通过促进教育智能化实现学习的个性化,提高学习者的理解力并改善教学效果 [10]。第三,清晰明确权利边界。正确认识教师自身在课堂中的地位,着重打造良好的教–学共同体。明确教师的权力边界,理性思考何时需要展示教师的权威,何时应该融入学生群体,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

5.2. 打破不平等的课堂社会结构

应该打破不平等的课堂社会结构,使之趋于扁平化。第一,师生平等对话。教师应该树立起与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形象,而非“知识掌握者”。第二,去“官僚思想”。主要的班委应以流动形式存在。第三,审慎细节用词。学困生教育是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诉求 [11]。教师应该注意自己对学生群体的分类及其用词,拒绝使用那些“好学生”、“差生”等具有强烈的、静止性的价值判断色彩的词,而是采用更具针对性、发展性的词,如学业表现能力欠佳、“待优生”等。

5.3. 公平分配课堂资源

第一,公平分配课堂时间资源。注意及时健全教室的基础设备以确保课堂上的每位学生都能充分享受课堂。第二,公平分配课堂空间资源。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引导课堂多向互动,消除所谓的“中心座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公平分配课堂学习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布置更加个人化的作业,实行多种分组模式。

5.4. 建立科学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课堂评价对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学习热情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公平是平等地面向每个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把每个学生拉平 [12]。因此,要建立更利于学生个体发展的评价体系。第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加入更多的相关评价主体,避免片面化的学生学业评价。第二,评价标准同一化。在同一标准之下,仅仅针对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进行评价,减少教师个人对于学生的偏见。第三,评价用语审慎化。“智育”不再是教育的唯一选项,“分数”不再是教育的首要标准 [13]。避免使用甄别性的评价用语,意在帮助学生明白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

总之,新时代教育公平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一线教师与时俱进更新教育公平观念。解决基础教育质量问题,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改进学校课程、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方式 [14]。从根本上来说,教育意在释放人的天性,只有个人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才能为整个社会进步发挥积极的功效 [15]。用新时代教育公平的度量尺度来发现并正视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问题,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褚宏启. 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公平: 研究问题域与政策工具箱[J]. 教育研究, 2020, 41(2): 4-16.
[2] 龚向和. 论新时代公平优质受教育权[J]. 教育研究, 2021, 42(8): 48-58.
[3] 黄英.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师生共生态势研究与实践——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为例[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0(13): 122-123.
[4] 周满生. 关于“融合教育”的几点思考[J]. 教育研究, 2014, 35(2): 151-153.
[5] 史亚娟, 华国栋. 论差异教学与教育公平[J]. 教育研究, 2007(1): 36-40.
[6] 潘小芳, 程红艳. 教育现代化的公平之维: 演进、困境与突围之策[J]. 当代教师教育, 2022, 15(2): 18-24.
[7] 叶叶.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目标、挑战与路径[J]. 晨刊, 2022(1): 23-25.
[8] 邹佰峰, 吕红芳. 意蕴、挑战与实现路径: 新时代教育公平问题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4): 37-39.
[9] 薛赛青, 张夫伟. 新教育公平观视域下的教师素养提升[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1, 23(4): 84-90.
[10] 吕建强, 许艳丽. 5G赋能数字时代的教育公平刍议[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5): 18-26.
[11] 赵微. 聚焦学困生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J]. 教育家, 2022, 26(2): 6-8.
[12] 冯建军, 高展. 新时代的教育公平: 政策路向与实践探索[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4): 16-23.
[13] 王轶.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优质教育[N]. 长治日报, 2022-07-11(001).
[14] 马凤岐, 谢爱磊. 教育平衡充分发展与共同富裕[J]. 教育研究, 2022, 43(6): 148-159.
[15] 董敏. 新时代教育公平的内容及实现意义[J]. 财富时代, 2021(2): 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