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数字经济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Digital Economy
DOI: 10.12677/CES.2022.109339, PDF, HTML, XML, 下载: 433  浏览: 1,232  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作者: 丛海彬, 冯根荣: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 宁波;邹德玲:宁波财经学院,浙江 宁波
关键词: 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产教融合Digital Economy Talents Training The Fus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摘要: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以及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与各行业的不断融合,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商业模式持续变革。基于此背景,本文就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由此发现产教融合是数字经济时代下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流趋势,提出了高校国贸专业应从课程体系建设、数字化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数字化能力应用平台开发以及产教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系统推进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从而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界复合型数字化商科人才提供参考。
Abstract: With emerg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big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loud computing and block-chain constantly integrating with various industries, the digital economy is booming and business models continue to change.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talent training, thus finding that fusion is the mainstream trend of the digital economy era business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it puts forward the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trade professional should b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digital innovation ecosystem construction, digital ability application platform development and fusion faculty construction system to promote the new business talent training mode, so as to cultivate cross-border digital business talents with reference.
文章引用:丛海彬, 冯根荣, 邹德玲. 面向数字经济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9): 2152-215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9339

1. 数字技术助推国际贸易转型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带动数字技术强势崛起,传统的商业行为和贸易方式也受到深刻冲击,数字化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热点话题,数字贸易应运而生。

1.1. 贸易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国际贸易主体以跨国和大型企业为主,生产力低下、资金实力弱的中小企业因“贸易门槛”被国际市场拒之门外。所谓“贸易门槛”指的是企业进入市场获取订单、磋商交易以及交付商品需要付出的成本。随着数字技术的日益成熟,跨境贸易增长迅速,获单方式、交易模式、支付方式的变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和消费者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来。在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市场的出现使得企业展销国际商品、获取海外订单的成本大大降低,同时也简化了企业出口的流程,在电子化政务改革之前,出口企业的跨境沟通、结算、物流协调极为繁琐复杂。此外,数字技术引发竞争水平加剧,谁能够更好、更快地满足市场需求,便能够在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而中小企业由于组织结构简单,响应速度更快,具有更加明显的竞争优势,这恰恰是贸易活动供应链扁平化的重要体现,同时倒逼大型跨国企业从原有的链条式结构向扁平化的网络式结构转变。

数字经济的发展有效赋能企业创新,为中小企业培育出口竞争优势提供了动能。首先,依托互联网形成的共享氛围增加了知识、经验等创新源泉的社会供给,线上高质量的知识分享、专业问答层出不穷,企业获取创新相关信息的成本大幅降低。其次,数字技术的应用拓宽了企业研发创新的渠道,网络平台提供的基础技术共享服务大幅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此外,数字经济时代的出口市场竞争加剧也增加了企业研发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加之资金、技术、人才对研发创新的约束降低,推动了其通过产品及流程创新不断增加自身竞争力,也使中小企业在出口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1.2. 贸易产品多样化

第一,数字技术的应用打通了市场需求端至供给端的信息渠道,供给端得以及时接收到需求端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智能化、模块化的生产流程也解决了产品生产效率低下的难题。第二,互联网减少了商业市场的空间距离,为小众商品提供了立足之地。凭借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应,更多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纷纷涌现 [1]。一方面,出口企业展示产品的货架由“有限”趋向“无限”,能够以近乎为零的边际成本在互联网市场中展示更多商品。另一方面,出口市场范围大幅扩大,出口企业能够联通全球市场销售产品,这就使得小众商品能够在全球市场的加成下拥有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带来的超额收益。伴随数字经济的发展,贸易“门槛”不断降低加剧了出口市场竞争,此时出口企业就会主动响应个性化的市场需求。这种由内在动力驱动的产品多样化,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培育新的外贸优势提供了渠道和机会,最终有利于打破长期以来出口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桎梏,为我国出口提供“质”的可持续增长点。

1.3. 组织结构网络化

数字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资源的协调管理水平与配置效率,企业能够更加快速地根据外部市场信息调整内部生产结构,将生产要素配置到真正需要的产品生产当中。由此降低了区域间的资源错配,有助于提升我国整体出口竞争力。同时,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参与出口生产,市场信息的深度挖掘以及快速响应使得“按需生产”得以实现。面对波动加剧的出口市场,企业“按需生产”逐渐成为主流,线上营销、网络调研以及用户分析在节约大量成本的同时也包含了更加全面、有价值的市场信息,而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市场数据的价值能够被充分挖掘,终端市场的“需”能够被快速、全面获知。与此同时,出口企业生产管理流程的数字化,使得企业能够快速根据生产要素价格以及出口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出口商品的生产,通过智能化最大限度降低由库存带来的成本,真正实现“产”与“需”的高效能对接。

此外,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出口生产的服务化转型。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促进了出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客户数据的沉淀使得制造业企业能够通过挖掘客户的深层次需求,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全球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出口市场的竞争水平,促使我国制造业企业将战略重点逐步转向服务化,通过不断提高从研发到售后的全流程客户服务水平,提高自身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此外,数字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市场协调成本,生产性服务的“外包”变得可行,而“外包”服务不但能够提高出口制造业企业服务客户的质量,也推动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

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1. 培养模式缺乏个性化定制

就目前来看,大多数高校的专业引导工作都很到位,让学生在短期内迅速明确所学专业培养计划的全流程、就业去向、就业发展形势等,通过全景式展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贸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加以探索。的历史发展脉络、历史渊源、未来发展趋势,让从事该专业的学生明确个人日后的进步方向,解答学生存在的疑问,以该专业不同学习阶段问题导向式的培养,将学生带入该专业领域更为高深、符合外贸企业实际的学习深化阶段。以上内容各应用型本科高校已经做得比较完善,至少各种能力培养框架性的构建已经初具规模,但当前很多高校的教务主管部分尚未意识到学生的学习能力、考试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之间存在的不可通约性。

学生各种能力的不可通约性是客观存在的,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商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认知误区,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却导致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较为薄弱;想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采取的措施却可能导致学生的科研能力无法达到培养方案中相关目标的要求。国贸专业人才的各种能力间存在难以跳跃裂隙,究其原因就是难以把控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期末考试考核、专业理论实践应用、科研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往往单一地针对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采取措施进行补强,事实上却造成其他方面能力的欠缺。因此,亟需把握国贸专业培养方案中各种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以解决不同能力间的不可通约性作为培养的重中之重。

2.2. 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低

经济全球化进程持续推进,整个市场对专业经贸人才的需求也在急剧上升。与此同时,很多高校经贸专业的毕业生又处于就业难、不稳定的阶段,这足以说明人力资源开发和市场需求极为分离。其中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传统教育内容陈旧,实践课程过时,无法打破原有的形式观念,也不能发展和有效利用学生的创新潜力。另一方面,新的经济和外贸格局对国贸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跨境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贸易方式蓬勃兴起,此时,低技能从业者就随时面临失业风险。当前日益细分的市场需要的是富含创新思维的应用型、复合型的经贸人才 [2]。

2.3. 培养模式与创新意识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得到了一定改善,与当时国际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成熟,“基础理论 + 经贸实务”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已经无法在国内国际市场立足,产业转型、商业发展对于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显著提升 [3]。尤其是培养人才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方面,高校开设的国贸专业课程明显不足,单一的学科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要求,跨学科模式应运而生。通过对国际经贸课程的归类总结,搭配文化、开拓类课程,全面丰富学生的思维体系与认知层面。另一方面,国贸专业的创业创新课程也大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培养到学生的创新意识,即使有一些创新思路也因为没有被及时挖掘而消失,最终无法转换成商业价值。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意识落后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对于国贸人才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要求都上升了高度。

3. 数字经济时代对国贸人才提出新的要求

3.1. 数字经济的特征与数字化人才的特征

数字经济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利用来提升效率和优化结构 [4]。数字经济具有融合性、开放性、共享性及创新性等特征。数字化不仅是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更是传统思维模式、组织架构的深刻变革。在数字经济中,企业数字化能力主要包括数字化领导能力、数字化价值实现能力及数字化组织运营能力,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Figure 1. Enterprise digital capability

图1. 企业数字化能力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指出,随着数字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数字技能已经成为每个人的必备技能。OECD认为数字化人才主要是指拥有信息通信技术(ICT)相关数字技能的人才。结合企业数字化能力的需求,数字化人才主要是指具有数字化思维,能将数字技术应用到不同场景并在特定领域转化成为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的跨领域专业型人才 [5]。根据目前一些研究机构对数字化人才的研究,数字化人才能力主要包括数字化战略、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执行及数字化创新4种能力,如表1所示。

Table 1. Digital talent capability

表1. 数字化人才能力

3.2. 数字经济时代下国贸人才需求的主要特征

为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经济运营、组织管理、商业模式及法律法规变革的需要,国贸创新人才应运而生。其目的是在新经济形势下商科教育的战略性调整,这是对传统商科教育交叉融合与深刻变革,一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知识与实践脱节的局面。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应将数字化技术充分融入课程实践中去,用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教育。与传统商科教育相比,数字经济时代下国际经贸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场系统性、综合性变革工程。

3.2.1. 对国际贸易人才的知识要求向复合型发展

数字经济催生的贸易数字化转型打破了以往的专业认知,这就要求国贸人才充分了解并熟练运用数字技术,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跨学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跨境电商的业务内容、业务流程和数字贸易的相关法律和规则比较熟悉,对主流的贸易平台有基本的认识。也就是说,数字经济时代需要的国贸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与时俱进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并相互融合,从而成为具有超强社会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

3.2.2. 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能力要求向创新型发展

贸易的数字化转型,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具备开展传统贸易所必需的市场开拓、国际商务谈判、跨文化交流等能力,熟悉传统外贸的业务模式、业务流程,而且要具备开展数字贸易的跨界能力 [6]。比如,较强的数据搜集及分析能力、跨境电商运营与管理能力等,数字贸易的软硬件设备及其使用和操作能力等。也就是说,数字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人才不仅要具备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核心能力,还应具备更强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突出的创新能力。

3.2.3. 对国际贸易人才的素质要求向综合型发展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为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一定程度地影响到广大青年的理想信念。由此看来,高校在加强人才创新思维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德育的发展,这将对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产生深远影响。数字经济时代要求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具有数字化思维,人工智能的兴起对国际贸易人才的社交、沟通、合作、学习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经济时代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参与到国际贸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创业的机会将大大增加,创业素质的培养日益重要。

4. 面向数字经济的国贸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在数字经济时代,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需求和新变化,培养具有新思维、掌握新工具的国贸创新人才,应用型大学需要与时俱进,把握产教融合的新趋势。因此,应用型大学要从转变思维模式入手,着重培养实践能力,统筹协调课程体系建设、数字化应用平台开发及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产教融合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4.1. 树立数字人才培养观,加强顶层设计

应用型大学应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根据数字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将国贸专业知识与数字素养紧密结合,建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国贸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应用型大学应向开放式生态思维转变,以应用与创新为导向,以OBE (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为基础,联合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体系与教学方案的制定,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数字化人才培养计划,如华为的“鲲鹏人才培养扶持计划”、腾讯的“优才计划”及阿里云大学的“数智化人才”建设方案 [7]。学校还可以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如企业管理者、政府官员等,组建各行业精英与名校专家共同搭建学校数字化实验平台与配套环境,参与数字经济课程开发、教材设计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通过联合培养真正实现教学资源、企业文化与政府政策的有机融合,从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的超强适应性经贸人才,既要做到国贸专业素养过硬,又要具备高商业素养与强创新精神。

4.2. 以课程和项目为纽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在国贸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学校要充分融合企业理念与管理模式,要求覆盖基础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产业需求与数字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8]。突出实践性环节,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即兼顾知识的系统性、前沿性和实践性。此外,学校要在设计前端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注重跨学科和跨专业融合,设立不同模块的课程群;将大数据理论与应用、数据挖掘、商务数据分析、商务智能及金融科技等课程与传统商科课程相融合,将前沿理论技术与传统知识点相融合,把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引入课堂,并将企业认证、职业资格认证与课程内容相结合,通过校企联合不断迭代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创新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和课程的数字化。

在国贸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学校要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课程考核中的比例,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数据运用与处理能力。此外,学校要充分利用企业的数字化技术优势,联合企业开展生产与研发项目,或者共同建立企业孵化器,以项目为纽带,将不同模块的课程相融合,共同搭建产教融合的协同创新与育人平台。以此将各门课程中的理论与方法融会贯通,促进校企深度协同育人,并有效服务于区域发展,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4.3. 构建多方参与的数字化创新生态系统,增强创新创业特色

数字经济时代的产教融合是高校与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开放创新的复杂生态系统,具有连接性和网络性。因此,应用型大学要联合数字经济领域的企业、行业协会及政府等组织,建设高校主导、多主体参与的数字化创新生态系统,完善产教全面融合合作机制。高校国贸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应着眼于企业的数字资源和技术优势,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共同搭建数字化产教融合新平台,建立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中心或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中心,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并提供项目组形式的数字经济实习营,聚焦产业痛点和用户问题,提高商科专业人才的综合数字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还要借助现代技术建设在线实训实战云平台和教学管理平台,整合高校、企业、行业协会及政府等组织的各种资源,加强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的数字化。

在此过程中,学校和企业要通过将创新和创业课程或数字知识项目纳入其人才计划来展示创新品质。通过各种创新创业竞赛,以及校企合作实践和孵化项目,有效提高国贸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9]。校企双方通过优势资源互补、合力打造平台等方式,制定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创新创业的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具有数字化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新商科人才,完成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4.4. 创设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数字化能力应用平台,实施课赛结合

数字化能力应用平台是数字经济时代产教融合新商科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应用型大学要充分利用新科技,搭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数字化能力应用平台。首先,要借助“智能+”等数字化教学模式打造设备先进、功能强大、多终端共享的智慧课堂,充分运用多元化、智能化的教学手段营造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沉浸式教学环境,采用虚拟教学与实地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倡运用研讨式、互动式、案例式及翻转课堂等体验式教学方法,既注重理论讲授又突出实践操作。其次,整合数字化商科教育资源,与行业专家联手打造高水平数字在线开放课程,可以通过数字教育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如学习通、慕课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根据行业需求建设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及谈判能力的平台,使其能够模拟真实业务中的复杂操作,如大数据实验室、新零售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及智慧金融实验室等。在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竞赛,一方面通过竞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与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也能提高商科人才的核心竞争优势,如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规划能力及表达与沟通能力。

4.5. 加强产教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智能素养

具有高智能素养和卓越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是数字经济时代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和重要保障。高校国贸专业应加大教师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数字化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与企业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提高“双师型”教师占比,加强对教师的数字化培训,提升教师的整体智能素养 [10]。学校应鼓励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展数字经济方面的科研合作,注重科研与产业的协同创新;完善教师实践制度,鼓励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实践,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与实践认知,将数字经济的新发展、新实践等前沿内容及时纳入教学体系中,确保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实践性;聘请企业管理者或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学生导师,为学生讲授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和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并与专职教师相互配合,共同开展云课堂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引进和开发教与学的智能助手,与企业联合培养一批数字化教学名师,积极开展数字化教学研究,建设一支专业化、数字化、复合型及动态组合的教师队伍。

5. 结语

本文就当前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现状及数字经济时代下商科人才的需求特点进行分析,得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商科人才要具备新思维、了解新理论、掌握新工具的基础上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此外还要求其在新时代具备数据决策与创新能力,视野上面向国际实现合作共赢,牢固树立终身学习和锐意进取的观念。数字经济时代的产教融合实质上是以科学技术为载体,在高校原有的国际经贸人才教培系统中建立产学互动的生态系统,从而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商科人才,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向前发展。为此,高校国贸专业要树立数字人才培养观,完善顶层设计,以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为导向,加强统筹协调,从课程体系建设、数字化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数字化能力应用平台开发及产教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系统推进产教融合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界复合型数字化商科人才。

基金项目

宁波大学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专项(JYXMRCZX202001; JYXMRCZX202002);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1902150038)。

参考文献

[1] 韩二东. 数字经济驱动国贸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J]. 才智, 2022(9): 154-156.
[2] 董展眉. 数字经济时代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路径探讨[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22(2): 133-135+140.
[3] 吕西萍. 数字经济时代国贸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基于纺织外贸复合人才试点班的研究[J]. 时代经贸, 2020(24): 86-87.
[4] 李晓华. 数字经济新特征与数字经济新动能的形成机制[J]. 改革, 2019(11): 40-51.
[5] 刘洁, 郑丽. 数字经济时代应用型大学产教融合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2, 36(2): 7-12.
[6] 傅海霞. 高校国贸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对外经贸, 2013(1): 144-145, 152.
[7] 唐姣美. 数字经济时代商科人才培养产学研融合模式创新探讨[J]. 科技与创新, 2021(19): 31-32.
[8] 郭彦丽, 薛云. 数字经济时代新商科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高教学刊, 2020(36): 165-168.
[9] 黄春丽. 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商科拔尖双创人才培养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9, 40(35): 85-86.
[10] 崔洁. 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研[J]. 商讯, 2021(16): 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