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德语教学的原则
On the Principles of German Teaching
DOI: 10.12677/AE.2022.129553, PDF, HTML, XML, 下载: 230  浏览: 301 
作者: 王 凡: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德语学习德育教学合作原则构词法教学效果German Learning German Teaching Cooperative Principle Word Formation Teaching Effects
摘要: 语言的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表象上这一过程只是简单的按部就班对语音、词汇、语法等内容进行学习,但是如何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相关知识,关键就是要处理好语音、词汇和语法之间的关系。更深层次的是,需要语言学习者了解并掌握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以及该民族语言表达的思维习惯。德语作为一门语法逻辑极为严谨的语言,学习起来十分困难。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法,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时,需要教师对教学原则有十分清晰的理解。并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遵循该原则合理地进行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调整。本文通过针对现阶段德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明确德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总结出德语教学过程中所应该遵守的原则,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Abstract: Teaching a language can be very complex. On the surface, in this learning process, a learner has to master the phonetics, vocabulary and grammar, but beyond that, what’s more important, is how to mater and apply these knowledge well. The key to do that is cope with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honetics, vocabulary and grammar. At a deeper level, language learners need to know well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habit of mind of the language speakers. German as one of the most logical languages, is very hard to learn. Therefore, when designing teaching approaches and choosing teaching content, teachers should be clear about the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in the spirit of such, be able to make proper adjustment to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based on the practical problems. Through analyzing the general problems of German teaching and clarifying the basic teaching tasks of it, this article tries to summarize the teaching principles with the hope of promoting teaching quality.
文章引用:王凡. 试论德语教学的原则[J]. 教育进展, 2022, 12(9): 3614-361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9553

1. 前言

中国现代的德语教学工作起始于70年代末,但是由于大环境的发展更趋向于对于英语的教学和普及,因此德语的教学重视程度无法与英语相提并论。进入20世纪后,国内的德语教学规模出现过爆炸式的增长,但其教学原则一直延续过往的教学原则,并无本质上的改变。虽然这一时期内国内一些知名教材都有改版,但基本内容和结构没有太大变化,教学原则也基于长期积累教学经验形成,导致目前国内的德语教学发展几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而在德国,除德语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本身就与国内差别较大外,在2001年,德国的德语教学又经历了一次大的变革,加入了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标准,重新规划了德语教学。虽然国内也引入了少量以新标准编撰的德语教材,但是国内主流的德语教学并没有做出相应的变化,导致目前德语教学落后于时代。

2. 现阶段德语教学工作的瓶颈

德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针对于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有所区别的,但其根本的教学目的本质上没有不同之处。其核心目标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德语基础核心语法、词汇,句型知识,使学生具备与教学目标相符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1]。遵循的基本原则为:发音需准确,词汇量需加大,语法需熟练,听力需强化,表达需准确。但现阶段的德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课程设置的学时少,相对知识点较多,学生难以在相应的时间内全面理解掌握。二、教材结构过于强调一致性,不同语言等级的教学单元结构设置基本相同,没有随语言知识点累加,及难度增强而做出合理变化。三、教材整体以语法教学划分等级,每单元围绕语法组织教学材料,没有合理的参考词汇、句型和场景应用方面的难易程度等级。四、每单元词汇、句型应用练习部分设置单一,缺乏灵活性。尤其是没有很好的结合听力能力训练、书面表达能力训练和口语表达能力训练。

因此学生在完成每单元学习的后,经常会感到困惑,知识点学习掌握了,但却不知道如何正确的运用,更不能灵活的将各个知识点组合应用。导致相应的学习目标也就无法达到。当下德语教学原则制定是依据《大学德语教学大纲》所设定的,其符合基本的教学应用,但是其深度和适应性不太符合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场景,尤其在近几年欧洲语言分级标准多次修改和调整的情况下,更需优化调整德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以解决目前德语学习中两大难点:一、各个知识点难以相互贯通;二、听、读、写、译等语言能力不能同时均衡提升。

3. 德语教学的原则优化和改进

3.1. 原则一:德语语音教学碎片化

对于任何一门语言的教学,强调发音教学的重要性,这一点本身没有问题,但是现有语音教学课程设置过于传统,几十年来教学方法没有变化,没有改进。几乎所有的国内德语教材,基本上都将语音教学的所有内容设置为第一个独立单元。在德语教学开始阶段会设置十多个课时,甚至更多的课时用于语音教学。学生在语音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模仿、练习来进行强化学习。这种语音学习方式只属于刻板的“鹦鹉学舌”,完全未考虑到语言表达在现实中存在不同个体和不同地域中存在的差异问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语言在日常使用中的容错性是非常强的,同一个音素在不同语境和环境下,以及由于使用者个体的差异,会存在很多变化,但这种变化一般不会影响人们对语言的理解。由此可以理解为,标准的发音是相对的,并不可能要求所有人的发音都和播音员一样标准和准确。另外德语表达时非常重视语气的阴阳顿挫,句子的不同成分,发音有轻有弱,声调有高有低。在德语学习开始阶段,学生在没有词汇积累,句型积累的情况下,是不能完全准确的掌握发音技巧,并熟练应用的。所以在德语学习开始阶段集中“突击”只学德语发音,不是高效的语音教学方式。

德语语音教学碎片化原则完美利用了德语词汇发音的两大特点:一、德语字母在单词中基本不变音的特性1;二、德语单词的拼读特性。因此在德语教学开始阶段,第一步先教授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发音知识,即可开始进行后续的德语教学。其他的语音教学内容,则分散到德语学习初期的三至四个单元中,即可避免前期语音学习时“鹦鹉学舌”的枯燥感,也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即可学习掌握新语言的实用知识点,保持学习兴趣,同时又通过德语句型应用,在语言交流练习中增强学生自我纠正发音的学习主动性。

德语语音教学碎片化原则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合理的设置语音教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好的耐心和包容性。按照该原则,语音教学可拆分为五大部分:1、字母表发音、德语词汇的音节相关知识;2、单元音发音;3、单辅音发音;4、组合元音发音;5、组合辅音发音。完成第一部分语音教学后(1~2课时),学生即可开始德语初级语言知识的学习。剩余四个语音教学部分,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进行拆分,穿插进后续的课程单元中。但在教学实施中需注意两点:1、语音教学的单个模块不易设置的太过细碎,应合理归类,整合;2、语音教学模块之间不易设置过多的非语音教学内容。

3.2. 原则二:建立以德语句子结构为模型的语法教学方式

如果将一句话看作为一个有机体(人类),那么可以将词汇理解为肌肉组织,修辞法理解为皮肤、外貌,语法理解为骨骼,文化理解为灵魂。其中语法在语言结构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这其中还隐藏了一个重要信息,句子各个成分是如何正确的连接,准确地构造出完整的一句话。在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语言学习初期,学生最苦恼的问题是,“词汇学了,语法学了,句型也学了,但表达时却不知道该怎么构建一句话” [2]。

与其他语言相比较,德语一个非常突出特点就是,德语的句子结构中各个成分的位置相对固定。所以建立以德语句子结构为模型的语法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准确的解决,怎么在句子中使用和在句子中什么地方使用,所学语法知识点的问题 [3]。简单的以德语基础语法对应在句子结构中的位置为例,如表1所示。不仅是基础的语法内容,更为高级的德语语法知识点也可以如表1所展示的,在句子结构中找到对应的位置,且在表达运用的时候位置是相对固定的。但是在国内语言教学中,德语的句子结构2通常作为一个知识点来进行讲解,往往一带而过,并没有很好的利用其特性,将语法知识与之进行关联教授。

Table 1. The position of grammar in sentence structure

表1. 语法对应句子结构中的位置

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每个孤立的语法知识点并不是很困难,难点在于掌握每个孤立语法点的使用方法,特别是在进行表达时,准确的在句子中找到相应知识点对应的位置。尤其是学生在构造一个较为复杂的句子,需要将若干个语法叠加运用的时候,准确的进行排序,就更为困难。所以在进行语法教学时,按照遵循以德语句子结构为模型的语法教学方式的原则,便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尤其是当学生构造主从句,或从句中套从句这类复杂结构的句子时,不会茫然无知的按照中文表述习惯将德语句子成分胡乱拼凑在一起。

并且在高等级德语教学中,学生掌握好德语句子结构,能够帮助学生对于复杂句子语义的理解。首先可根据德语变位动词(受主语支配的动词)在句子结构中的位置固定在逻辑顺序第二位,快速确定动词(框架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分析)。再根据主语在变位动词前或后进行辨别(名词、代词的排序规则另行分析),即可明确掌握复杂句子中的核心信息,“谁实施了一个什么行为”。句子的限定语成分和宾语成分(受动词支配的成分),亦可通过句子结构结合语法现象依次进行确认。

3.3. 原则三:以听力和写作主导德语教学

国内在德语教学时,虽然一直会强调听力和写作的重要性,在每个教学单元中设置有独立的听力和写作教学模块。但,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都会不自觉的弱化听力和写作的学习与练习。这种现象与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方式和实际的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有密切的关联。首先,听力和写作相对于语法和阅读,对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熟练程度和语言应用能力的要求较高,学生在进行听力和写作学习时表现的语言水平相对于学习进度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其次,在听力和写作教学时,受到课时数、学生人数及学生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教师无法充分完成听力和写作模块的教学工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因此,改变以往传统的,将语法、阅读、听力和写作四个独立教学模块分开进行教学的方法,建立基于以听力和写作为主导的德语教学原则的教学方法,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德语初期,就能够随着学习的进度同步提高听力和写作能力。听力和写作不再设置为独立的教学模块,而是融入到语法和阅读教学模块中。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主导”并不是“引导”、“领导”的含义,而是广泛应用,起重要作用的意义。

在语法教学模块中,教师完成语法概念讲解后,需改变以往学生对照练习题奋笔疾书的学习方式。改为组织学生对练习题进行朗读,听写的方式进行练习,并且模仿习题中的句子,进行自由造句练习,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应用能力(写作基本功) [4]。在阅读教学模块中,教师亦可将阅读文章,或阅读习题中的部分或全部,分段或整体进行听力练习(阅读文章和听力文章不存在本质的差异性)。并结合阅读文章进行写作练习。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法可参考独立的听力和写作模块。

依照基以听力和写作为主导的德语教学原则实施德语教学,可以无需再独立设置听力和写作模块。由此每个教学单元的学时量相对增加,教师可以更为深入透彻地进行每个单元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德语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做好学习的准备,才能够更好地面对教学任务的要求。对于教师还需要强调的是,在德语强化教学中教师须严格按照《出国留学人员德语强化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进一步明确教学任务、对学生的培训目标,这样便于自身的基本定位,做好一个德语教学过程中的引路人。而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过程中有时会感觉到枯燥、无聊,有时会遇到困难,这时候就应该秉承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在学习中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不断地激励自己在学习德语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NOTES

1德语字母中也存在部分字母在词汇中发音会有变化,可将这类字母进行归类,设置在一个教学模块中,更符合语音教学碎片化原则。

2德语句子结构分为主句结构和从句结构,但两者可建立在一个模型结构上,只需明确标注出各自特殊的成分特征。

参考文献

[1] 林媛. 语言模因论视域下高职德语教学模式初探[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 3(24): 91-92.
[2] 王艳民. 交际性原则与德语基础教学[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8(1): 88-92.
[3] 朱谕. 高校二外德语教学改革的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26): 84-85.
[4] 杭国生. 德语强化教学教材的编写原则[J]. 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4(2): 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