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乡村社区建设与管理》课程思政的设计与融入
Design and Integra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Course of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摘要: 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使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形成协同效应,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方向。课程思政对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在专业课程《乡村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教学改革中,从课程定位来看,需要从课程的客观本质出发;从课程设计和实施角度,巧妙突出“课程思政”;从教学成效与评价角度,巩固加强“课程思政”。将职业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农耕文化等思政元素全面融入教学。通过总结《乡村社区建设与管理》课程的教学经验,围绕课程思政理念,从课程定位、教学设计与实施、学习效果与反思,探索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与逻辑进路。
Abstract: At present, it’s the main trend to combine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o as to form a synergistic effec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lso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professional teachers. In the course delivering strategy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the course should help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objective nature of the course;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hould be ingeniously highlighted throughout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nd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hould be consolidated and strengthe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evalu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uch as professional integrity, core values, and farming culture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course. By summarizing the delivering experience of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shows the strategies for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esign into the course from the aspects of course orientation, methods of course delivering and learning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
文章引用:陈兰. 高职院校《乡村社区建设与管理》课程思政的设计与融入[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10): 2552-2558.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10401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 [1],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与根本职责。专业课程教学更要突出育人导向 [2],高校的专业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将“课程思政”更好地设计和融入课堂教学中。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村务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对实现乡村振兴的人才发展具有显著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 [3]。目前,各地普遍开展了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但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有着显著的“趋利性”,即是迫于现实问题和社会压力才去学习,所以,专门开设思政教育课程的实效性不高。专业课和课程思政结合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通过总结《乡村社区建设与管理》课程的教学经验,围绕课程思政理念,从课程定位、教学设计与实施、学习效果与反思三个方面来阐释《乡村社区建设与管理》课程推行“课程思政”的方法与逻辑进路。

2. 课程定位:从客观本质出发

2.1. 课程定位的“思政性”

近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反复强调,要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一懂两爱”既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重要保证。村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不但要掌握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技能,更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还要有纯粹的乡土情怀和主人翁意识 [4]。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不仅需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育人。过去,普遍注重前者、弱化后二者。课程思政视域下,新时代的课程定位要从课程的客观本质出发,即乡村社区建设与管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村务管理的学生来自京郊3891个行政村在任的农村基层管理人员,他们有大量的基层经验,但时代在变革,不能用过去的手法来建设与管理、运营乡村,需要乡村社区建设和运营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据此,总结概括出课程定位的思政性:培养造就“一懂两爱”,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乡村振兴人才。

2.2. 课程目标的“思政性”

课程目标的确定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改革,贵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价值观的同频共振 [5],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帮助学生在工作中解决很多具体问题。乡村社区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管理体制与模式的知识、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的技能、爱岗敬业踏实肯干的素质目标,突出问题具体集中体现在宅基地、邻里关系、土地流转等方面 [6]。村务管理的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对学习抽象理论知识存在畏难情绪。但他们长期在乡村一线工作,有大量实践经验,求知欲望较为强烈。在《乡村社区建设与管理》课程中,向学生传递有思政引领性的信息,使他们在掌握科学技能的同时,增强认同感,树立职业理想,这反过来又能促进知识和技能培训质量的提高。因此,课程目标的确定需要充分提炼“思政”元素:践行“两山”理论;树立扎根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发现农村社区真问题的能力;培育服务创新的精神。

3. 课程设计与实施:巧妙突出“课程思政”

3.1. 教学内容的“思政性”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开设村务管理专业五年来,采取双主体培养、模块化教学、多岗位锻炼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我国乡村社区建设和管理人才培养相对滞后的现状,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乡村社区相关工作任务的需求,打破学科限制,重构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实现了四大融合和六大联动:基础知识与案例调研的融合;课中授课与课前课后学生自学融合;线下小范围下点教学与智慧线上教学融合;课程思政与德育培养成效融合;章节与案例联动;传统多媒体与智慧教学资源联动;教师授课与翻转课堂联动;内业学习讨论与下点集中教学多维考核评价联动;教学互评联动。

将课程内容设计为四个模块,一是认识乡村社区,二是乡村社区管理组织,三是乡村社区服务和乡村社区环境建设,四是乡村社区文化建设和管理。在模块设计和内容选取上,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职业素养、时代文明、核心价值和农耕文化等思政元素全面融入教学内容,并分任务、可观测、可测量、可评价。课程的思政元素映射见表1

Table 1. Mapp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course delivering

表1. 课程实施中的思政元素映射

3.2. 教学实施的“思政性”

根据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兼顾京郊农村经济发展的育人目的,结合企业调研、岗位能力分析、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多种创新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效果,如课堂讲授法、案例研究法、分组探究研讨法、旋转木马等。同时,采用个人学习与小组学习耦合的方法,引入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PBL)、小组合作学习(TBL)和雨课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导入和设计不同的资源与活动环节,增强教学互动。

具体实施过程中,思政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践行“两山”理论,倡导生态文明。

2005年,习近平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随着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7]。结合课程教学,讲授乡村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时,导入“两山”理论的起源和背景,分析生态文明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更好地领会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讲授乡村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时,采用的教学过程见表2。教师进行巡视和引导学生讨论,进一步强调“两山”理论的战略意义、鼓励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中倡导农村居民走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下点教学探访农村垃圾整治环节教学中,结合人居环境整治相关内容,引入中国传统农村采用循环农业的案例,让学生从理论上和实践活动中真正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讲授农房整治相关内容时,强调中国民居建筑总体讲究谦虚低调、互为尊重的价值取向。很多农村建筑贪大求洋、盲目攀比、外观老旧、无地域特征,存在“只重外观、不重功能”、“只重单体、不注重环境”的错误观念。整治时要考虑色彩与风格统一,外观质朴、优雅得体、尺度合宜,创建彰显山水格局、展现高低错落、与周边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乡村社区。

第二,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农耕文化。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8]。乡愁传承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传承农耕文化。西方现代工业思维使我们的传统农耕文化面临重重危机,发展空间逐步萎缩,知识体系逐渐消失,文化遗产过度包装,遗产传承后继无人。医治这个困境的“解药”,不在西方在东方,不在城市在乡村 [9] [10] [11]。发展乡村旅游一体化有助于乡村振兴的实现 [12],讲授乡村规划时,倡导学生深挖乡村文旅元素,开发田园农耕、传统民居、民俗风情等文旅产品,充分利用祠堂、庙宇、戏台、古井等既是农村文化设施,又是文旅产品的项目,选择乡土材料,最大限度反映乡土风俗,恢复和保持乡村生活的魅力,同时,打造村史馆、民俗馆、乡村图书馆等传统文化和生活设施,实现乡村生活旅游的叠加功能 [13]。讲授乡村社区环境建设时,突出“三生”空间营造,引入有机农业、野外研学、捕捞采摘、风物特产制作,手工作坊等体验产品,构建乡土大地景观、策划特色节庆活动,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乡村环境。讲授农房整治时,强调乡村社区建设不仅要塑造“颜值”,还要体现地域性,显示民族特色、乡土特色,打造唯我独有、富有文化内涵的村庄风貌。

Table 2. Examples of teaching strategies in rural community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表2. 乡村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教学过程示例

第三,下沉实践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要结合学校特色开展课程思政。小学教育强调价值理念传递,告诉学生“是什么”;中学教育则是探究“为什么”;大学及以上的学习则要侧重于如何践行这些价值理念。作为农业职业院校,需要我们的师生下沉到实际,教学要更好地为实践铺路,乡村建设与管理课程更是当仁不让要参与助力乡村振兴。就农村公共服务来说,虽然当前脱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成就,但公共服务、设施的短板仍十分突出 [14],还普遍存在资金短缺和服务专业化、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 [15]。进村教学中,学生反映他们所在的乡村社区服务与建设基本是根据上级指示,仅有少数乡村依托特色产业开展社区服务,大量的乡村缺乏专业化服务组织。有的乡村社区干部群众甚至认为农村社区建设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对于专业化服务不甚了解。在教学中,要从“服务共同体”的理念出发,将基层党组织、外源型社会组织、内生型乡村服务志愿者等缔结起来,形成合作共赢的价值共同体、以人为本的目标共同体,长期驻村精准服务的功能共同体和深度参与稳定在场的感情共同体 [15]。讲授乡村社区管理组织时,针对乡村社区存在过度行政化问题时,植入乡情乡愁,有效凝聚人心,通过乡村内嵌的教化功能,倡导开展邻里百家讲坛、“最美乡贤”、“好儿媳”、“好婆婆”、“文明家庭”、“最美庭院”等评比活动,成立百家宴席互助组、退役军人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女当家”合作社等,从个人层面调动居民的参与感,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从村庄层面增强村民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提升村庄自组织的能力,从政府层面扩大宣传空间、增加宣传途径、扩展宣传形式,从市场层面深化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通过村民的互帮互助,协同社区、政府和经营主体,提升服务的品质。这些,都有赖于在教学中,使学生深刻理解、领悟相关逻辑,在上传下达的工作中,更好地实践乡村社区组织形式,助力乡村社区形成有法律强制力的“法治”体系和有道德约束力的“德治”体系。

4. 教学成效与评价:巩固加强“课程思政”

4.1. 取得成效

通过融入新技术的创新教学,挖掘课程应用的普遍性,提升课程任务的挑战度,突出课程内容的思政度,提高了整体教学效果。学生参与度明显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显著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有所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得到锻炼,从教学反馈来看,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也比较高,他们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也更加有底气,更加得心应手了。

4.2. 教学评价

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落实立德树人,积极探索《乡村社区建设与管理》课程设计和融入课程思政的方法进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成效和学生满意度均得到了提升。课程组采用“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实现“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提升素养”的有机结合,也凸显了润物无声,桃李自芬芳的课程特色。

5. 结论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之本,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三全育人。课程定位充分考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巧妙突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巩固加强“课程思政”。牢牢抓住课程思政的切入点,放弃单纯说教灌输。很多学生反映上这门课之前,长期在乡村一线工作,也在学校学了很多专业知识,但是不知道如何应用到乡村当中,学习本门课程之后,他们豁然开朗,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了用武之地,过去的短板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虽然通过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不足之处。比如乡村运营实践教学不足、学生综合协调能力有待提高等。需要课程组结合社会和企业、校内其他学科的力量,整合提升乡村运营管理方面的教学资源。课程组也鼓励学生在工作中多尝试、多讨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综合协调和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建设好、管理好乡村社区,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 (001).
[2] 朱永文, 徐立娣. 高职院校“民宿创新设计与管理”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J]. 职业技术, 2021, 20(11): 48-53.
[3] 罗桔芳. 乡村振兴视域下高职“三下乡”活动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运用探析[J]. 南方农机, 2020, 51(9): 179-180.
[4] 马彩云.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J]. 黑龙江粮食, 2021(9): 55-57.
[5] 高德毅, 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 43-46.
[6] 谢炜, 郝宇青. 乡村振兴视域下“三治融合”实施成效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J]. 学习与探索, 2021(2): 55-61+175.
[7]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N]. 人民日报, 2014-07-11(012).
[8] 习近平“三农”思想新观点新论述新要求[J]. 人民论坛, 2015(30): 14-15. https://rmlt.cbpt.cnki.net/WKG/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4&yt=2015&tp=gklb
[9] 邱建生, 汪明杰, 张树威, 等.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地方性知识与乡村治理——以培田客家古村落为例[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21(2): 6-12.
[10] 张孝德. 生态文明新时代传统村落价值与活化再生[J]. 中国生态文明, 2017(4): 14-17.
[11] 刘慧萍. 农耕文化传承与农民权利保障的互动及协同——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J]. 理论与改革, 2018(3): 81-91.
[12] Gao, J. and Wu, B. (2017) Revitalizing Traditional Villages through Rural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Yuanjia Village, Shaanxi Province, China. Tourism Management, 63, 223-233.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17.04.003
[13] 黄细嘉, 赵晓迪. 旅游型乡村建设要素与乡村振兴战略要义[J]. 旅游学刊, 2018, 33(7): 5-6.
[14] 李宁慧, 龙花楼.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涵、机理与模式[J]. 经济地理, 2022, 42(4): 1-7+18.
[15] 易艳阳. 统合附属与悬浮内卷: 农村外源型社会组织的实践检视[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2, 21(3): 377-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