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以病理学为例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Specialized Courses in the Omni-Media Era—Taking Patholog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CES.2022.1010414, PDF, HTML, XML, 下载: 306  浏览: 53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庞美俊, 乔欢欢, 王 鹏:天津大学医学部,天津;王瑞琳:天津大学天津医院,天津;刘秀云:天津大学医学部,天津;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天津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病理学课程思政人工智能Omni-Media Era Path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摘要: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战略、为国育才的重要途径。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育人至上的教学理念。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被看作诊断疾病的“金标准”。病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医学生的培养质量及国家医疗队伍的建设水平。在全媒体时代,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主的新兴媒体作为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颠覆性力量,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文章结合全媒体时代医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及病理学课程思政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病理学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为全媒体时代病理学思政教育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Comb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with special-ized courses can better give play to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educating people first. Pathology is a bridge discipline connecting basic medicine and clinical medicine, and is regarded as the “gold standard” for diagnosing diseases.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athology courses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the level of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medical team. In the Om-ni-media Era, emerging media based on the Internet and mobile Internet, as a subversive force of traditiona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Combined with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value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in the Omni-media Era an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pathology, this paper proposes an innovative path for pathology ideological education.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th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Omni-media Era.
文章引用:庞美俊, 乔欢欢, 王瑞琳, 王鹏, 刘秀云. 全媒体时代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以病理学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10): 2643-2648.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10414

1. 引言

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据DataReportal最新的Digital 2022 April Global Statshot报告显示,目前,全世界有超过50亿人正在使用互联网,占总人口的63%。其中,中国网民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74.4%,青年学生占比较大 [1]。随着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传播、通信等领域的全方位渗透和运用,传统媒介之间界限被打破,逐步走向融合,人类信息传播进入了一个曾未有过的媒介融合时代——“全媒体时代”。从时间、空间、主体、效能等维度,全媒体时代具有四大基本特征: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全程媒体借助信息传输技术突破了时空尺度,实现了信息的全程记录、同步传播;全息媒体通过物联网、多维成像等技术的应用,突破了物理尺度,实现了信息或物体在空间的全方位呈现和多角度同步传播;全员媒体基于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突破了主体尺度,使媒体进入的门槛大大降低,参与主体多元化显著增加,从而实现全民参与;全效媒体,在多种载体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下,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多维度信息及体验使媒体传播效果更全面,体验感和获得感更佳 [2]。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作为全媒体时代媒介生活的参与者和体验者,网络和媒体已经融入大学生的衣食住行。多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给大家的学习生活提供便捷的同时,也为意识形态工作尤其是校园意识形态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3]。思政教育是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障,除专门的思政课程外,在各类专业课程中渗透隐性思政教育,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政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病理学作为诊断疾病的“金标准”,直接参与临床诊断的整个过程,学生受众面广,课程量大,是隐性思政教育的良好沃土。此外,在课程性质上,病理学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和客观性强,具有唯物辩证法、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等良好的思政素材,为医学生开展隐性思政教育创造了条件。全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和远程诊断技术高速发展,如何在数字病理学与病理学人工智能化发展中抢占先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病理科栋梁之才是每一位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2. 病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病理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承担着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作用。在内容上,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涵盖了共同病变的普遍规律和各种特定疾病的特殊规律 [4]。通过病理学学习,医学生以观察组织器官形态及微观病理学改变的方式来全面认识疾病,理解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从本质上把握疾病的功能性病变和器质性病变与他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辅助临床诊断。

病理学是良好的思政教学资源库,爱国、敬业、家国情怀、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健康中国等思政元素贯穿病理学教学始终。因此,在《病理学》课程教育中开展思政教育,能够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启迪和引导学生加深对“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认识,感受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密不可分,唤醒医学生心中的人本情怀,塑造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才兼备、为民服务、深受党和国家信赖的好医生。

目前,关于病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有一些初步探索。陈裕庆等人提出,病理学课程思政要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三个重要方面,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的各环节 [5]。郑锦花等人提出“三导三合”整合思政内容,利用多种融入途径,将思政内容融入病理学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6]。史长华等人探讨了病理学课程与思政教学融合的重要意义 [7]。纵观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受限于课时等因素,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加关注对学生医学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职业道德观念渗透及医学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相对较少,隐性思政教育在专业课堂上渗透还不够充分 [8]。二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方式比较单一,高校开展病理学思政教育的传统模式是以病理学专业内容结合思政元素的讲解与引导为主,所采取的教学手段主要是课堂讲授,时间和教学场所固定,学生接受病理学专业知识或思政教育引导均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有效沟通。且思政教育内容相对陈旧,难以引发学生共鸣,思政教育效果较差。加上一些不良媒体对医患矛盾与冲突进行不客观的渲染报道,对广大学生产生错误引导,使医学生对我国医患关系、医疗环境存在较大误解 [9]。三是伴随着全媒体时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增加,利用互联网表达观念和行使话语权的要求愈发强烈,但利用全媒体资源开展病理学思政建设的研究及实践还比较匮乏。因此,抓住全媒体时代机遇,积极开展病理学课程思政改革,培养“至精”医术和“至善”医德相融合的高素质人才迫在眉睫。

3. 全媒体时代医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全媒体介质是网络舆情的运行载体,具有传播即时、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等特点,符合青年医学生个性化的特征 [10]。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从互联网、意识形态等不同视角肯定了全媒体在思想传播、教学上的价值作用。曼纽尔·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的崛起》、约翰·基恩的《媒体与民主》都肯定了全媒体在意识形态、社会生活上的传播价值 [11]。新时代背景下,全媒体为学校开展医学生专业课及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渠道和新方法。全媒体介质尤其是互联网具有开放、虚拟、隐蔽等特点,丰富开放的全媒体教学方式增加了医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然而与此同时,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也快速进入医学生的视野,难辨真伪是非。深度趋同化使很多医学生盲目从众,不能进行独立思考和正确处理,给高校尤其是医学课程立德树人的战略的实施提出新的挑战 [12] [13]。

3.1. 医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前,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提供了新思维、新方式、新路径。全媒体传播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日益成为舆论传播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 [14]。尼克松在他的《不战而胜》中提到“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15]。看似简单的话,却代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价值观团体对中国崛起的觊觎以及和平演变和西化中国的图谋。全媒体时代,西方敌对势力以各种方式渗透西方价值观念和资本主义社会医学制度,煽动大学生盲目羡慕追求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轻视甚至鄙视自己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使部分医学生对国外医生从业者的工资、自由度盲目崇拜,不能辩证看待其无保障、不安全的从业环境。西方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渗透策略严重影响医学生和青年医务工作者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并冲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3.2. 医学生家国情怀教育面临的挑战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大健康”的发展理念,“共享健康,全民健康”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16]。“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离不开“至精”医术和“至善”医德相融合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17]。医患关系自古至今一直是社会公众关注的话题。近年来,随着全媒体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于医患关系的关注度持续升高。受限于法律监管力度,一些不良媒体在利益的驱使下,肆意夸大和歪曲事实,有关医患关系的不实报道时有发生,并迅速在网上引起热议 [18]。而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医学生往往缺乏理性的辨析能力,对于从医环境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在规划学业发展时,对医学相关专业具有畏惧心理。部分医学生受到全媒体网络不实报道的影响,择业时往往具有较强的功利性择业心理,不以国家的需求为出发点。由于病理科薪资相对较低,很多医学生并不会因为国家人才缺口大而从事病理科相关工作,使整个学科在医学领域热度较低。

3.3. 医学生人文情怀教育面临的挑战

中国关于人文情怀的概念最早是管子提出的“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强调人文情怀对于安邦治国的重要意义 [19]。“健康所系,性命所托”诠释了广大医学生的责任和使命。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病人的生命要敬畏、尊重、保护和热爱,对病人的身心健康要同情和关怀,是每一位医学生需要必备的人文情怀 [20]。全媒体时代,大学生人文情怀的教育主要依赖于高校课堂,但也必须重视课堂之外网络多媒体带来的影响。当今时代,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广泛传播,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道德观念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现阶段医学生人文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较为单一,学生接受程度差。教师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学生对于人文情怀并没有很好的领悟及内化,甚至受到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如西方的自由和拜金主义等),容易形成消极的职业道德和情绪,严重影响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4. 全媒体时代病理学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4.1. 创新病理学思政教育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人的意识产生于人们在实践中的交往需要。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观念是否与时俱进关乎教育进程以及教育实效性 [21]。开展意识形态以及德育教育,离不开信念坚定、理念创新的教师队伍。全媒体时代,很多老师由于年龄等因素的限制,存在对新媒体教学方式不适应、教育理念落后等问题。作为病理学教育者,一方面,要始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培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另一方面,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不断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认识到全媒体的积极作用,主动成为具有丰富知识、丰富阅历的课程教学自媒体人,通过言传身教正确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教师利用全媒体平台如微信朋友圈、短视频直播等易接受、通俗易懂、欢迎度较高的媒介开展医学生思政教育,以“隐性思政”的功效,潜移默化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认同,在培养学生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以国家之需为己任,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积极培养党和人民信赖、德才兼备的好医生。

4.2. 借助全媒体的融合性,创新病理学思政教学方法

全媒体平台依托大数据、计算机、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将传统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内容有机融合,实现运用互联网、微信公众号、VR等平台实现数字信息生产与多维交互传播 [23]。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多元化信息的潜在制造者、评价者和传播者。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大学教育更要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全媒体时代为关注大学生需求,开展大学生主体性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思政教育也打破了原有的时空界限,病理学教师可以结合课堂病理切片或全媒体资源,向学生布置开放式课题作业及实践(如自主开发疾病诊断小程序、数字切片扫描软件等),激发学生的科技热情,使学生有深度参与感,学习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人民健康服务。

4.3. 关注行业发展行情,丰富病理学教学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24]。自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并取得惊人的成就。病理学人工智能化是通过全载玻片扫描系统采集获得高分辨图像,计算机将所获得的图像转换为数字图像后,利用机器学习等实现批量快速精准诊断。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下,目前,已有皮肤癌诊断工具等典型性强、影响力大、积淀深的人工智能前沿成果,这不仅是优秀的思政元素,更是同学们了解国内外前沿进展投身人工智能领域的契机。通过创新病理学教学实践将前沿进展与医学生思政教育相融合,实现智能思政教育。此外,全媒体平台汇集了海量的教学资源和优秀素材,为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随时随地学习的机会。学生的思政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接触到病理学相关思政元素。病理学作为疾病的黄金诊断标准与医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引导学生基于现实生活及全媒体平台随时随地发掘病理学思政教育元素,并在课堂上选择大家关注度比较高的热点案例等引导同学们展开讨论,并对同学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科学化的引导。通过通俗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话语体系和大学生自己挖掘的案例实现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相统一的病理学思政教育。

5. 结语

全媒体时代,高校师生是全媒体技术运用和推动的主流群体。全媒体对高校教育的理念、方式、内容、机制等产生深远影响。信息技术与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是全媒体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全媒体时代特征,开展专业课程创新思政教学探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的重要途径。病理学作为基础医学专业课程,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教师队伍应实时关注并充分利用全媒体时代机遇,将思政教育和病理学课程改革与时代发展接轨,探究更多与时俱进的教学新思路。在智能医疗趋势下,努力提高医学生的政治站位及业务水平,为祖国建设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基金项目

本论文工作受2022年教育教学改革经费(编号:0903040805)、教学改革2022年教育改革经费(编号:0903040415)和2022年双一流引导专项国际合作交流(编号:0903077104)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璁, 王政, 喻思南. 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N]. 人民日报, 2022-09-02(002).
[2] 李艳春. “四全媒体”建设对策探讨[J]. 传播力研究, 2019, 3(20): 53.
[3] 王佩.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https://doi.org/10.27492/d.cnki.gzdzu.2020.000151
[4] 吕淑慧, 王彩霞, 徐志刚. PBL教学模式在诊断病理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 人才资源开发, 2016(16): 216-217.
[5] 陈裕庆, 刘文文, 陈丽红, 张文敏. 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1(3): 11-12.
[6] 郑锦花, 茹泽园, 魏亚敏, 田佳, 鲁蓝忆. 课程思政有机融入病理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1(3): 39-40.
[7] 史长华, 李霞, 吴丹, 王谦, 张宇忠, 杜庆红, 李姝玉. 病理学融合课程思政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 13(21): 56-59.
[8] 张胜, 金晓航, 黄器伟, 赵玺, 刘堇. 新医科背景下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探讨——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例[J]. 西部素质教育, 2022, 8(4): 55-57.
https://doi.org/10.16681/j.cnki.wcqe.202204018
[9] 刘璇, 郭玉宇. “立德树人”视域下医学生的医德教育[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9(2): 159-162.
[10] 廖智辉, 张学波. 教育网络舆情影响因子及其引导策略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9(2): 118-125.
[11] 曼纽尔•卡斯特. 网络社会的崛起[M]. 第2版. 夏铸九, 王志弘,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10-20.
[12] 王楠.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及其应对[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9): 75-77+80.
[13] 杨璐. 网络舆情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J]. 知识经济, 2020(19): 133-134.
[14] 黄楚新. 网络意识形态的新动向及应对策略[J]. 前线, 2020(3): 35-38.
[15] 杨泽. 新时代下文化自信的多维透视[J]. 学理论, 2018(4): 16-19.
[16] 徐玉梅. 基于健康中国战略的新时代医学伦理学[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8, 31(10): 1237-1241.
[17] 雷虹艳, 侯艳, 刘东梅. 新时代传承中医医德理念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路径探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9, 36(10): 773-776.
[18] 韩枫, 向菲. 网络媒体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 卫生软科学, 2021, 35(5): 36-40.
[19] 李志远. 传统文化在医学生人文情怀塑造中的价值及应用策略[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16.
[20] 胡凯, 王仁生. 重温医学生誓言, 谈医德教育[J]. 华夏医学, 2019, 32(6): 163-165.
https://doi.org/10.19296/j.cnki.1008-2409.2019-06-046
[21] 席海莎, 姚崇. 全媒体背景下青年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探析[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0(25): 69-72.
[22] 杨波. 高校要切实担负起“两个大计”神圣之责[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7): 83.
[23] 王晨晖. 人工智能 + 5G, 构建智慧广电[J]. 河南科技, 2020(8): 19-21.
[24] 赵桓. 习近平媒体融合发展思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乌鲁木齐: 新疆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