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创业行为研究
Research on the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DOI: 10.12677/CES.2022.1011443, PDF, HTML, XML, 下载: 158  浏览: 25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顾金良:上海电机学院,上海
关键词: 社会学习理论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行为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摘要: 大学生创业行为能够有效纾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局面。社会学习理论作为心理学行为主义学派的重要理论,能够给予大学生创业行为培养带来诸多启示。基于心理学社会学习理论视角构建大学生创业行为引导路径,应当着力做好四个方面:增加创业实践课程;创造参观学习机会;构建校园创业文化;提升创业师资质量。
Abstract: The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college graduates. As an important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behaviorism school, social learning theory can bring many inspirations to the cultiv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To construct a guiding path for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learning theory, we should focus on four aspects: increasing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 courses; creating visiting and learning opportunities; building campus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ntrepreneurial teachers.
文章引用:顾金良.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创业行为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11): 2837-2841.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11443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受到国家的重视。2021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了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推动和支撑作用,鼓励高校开展实践性强的创新创业教育,这表明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注点逐渐从理论学习向实践能力转变,合理引导大学生创业行为发展已经变为迫切要求。广义上而言,大学生创业行为是指大学生去从事与创业实践相关工作的行为,本文中所讲大学生创业行为着重于区别大学生单纯理论学习的相关行为。创业是一项实践性要求非常强的行为,仅仅靠学习创业理论难以达到彻底学而会用的目的,需要创业者“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方式来达到学而会用的目的。本文着重于研究大学生的创业行为的引导。深入研究当前大学生创业行为的现状,对引导大学生创业活动健康有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有效缓解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也能够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带来发展机遇。

心理学是对人类学习行为研究非常权威的学科,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创业行为无疑是恰当的切入点。20世纪前半叶心理学各个理论学派蓬勃发展时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以及华生的行为主义都从不同角度分析并解释了人类行为的起源、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尤其是刺激–反应原理和强化原理的基础上发展延伸出来的一种行为理论。在“人的行为是如何发生的”这一论题上,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应当分为由行为结果所引起的学习和通过示范过程所引起的学习两种类型。本文选取心理学社会学习理论的角度切入研究,依托社会学习理论的相关理论完成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分析。

2. 大学生创业行为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据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都创下历史新高。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异常复杂严峻,创业成为了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选择中的可选项,随之而来的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学术关注和研究也越来越多。通过中国知网以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检索共有9578条检索结果(2012~2022年),研究范围基本涵盖了创业政策、创业环境、创业教育、创业能力、创业模式、创业机制、创业价值观、创业意向、创业动机等各个方面。期间,在中国知网以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行为”进行检索仅有71条检索结果(2012~2022年),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创业环境、创业教育、创业动机(情绪)和创业影响因素等方面。创业教育在整个搜索结果中出现频次最高,反映了高校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培育主要通过创业教育的方式开展,而创业动机(情绪)在搜索结果中出现频次最低,说明了基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研究较少。

通过中国知网以“大学生创业教育”和“高校创业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有5004个检索结果(2005~2022年),反映了过去十七年期间学术界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多。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发现,高校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两个相互矛盾的现象:一个现象是创业教育模式依赖教学课程和课堂授课,此种教育模式偏重于理论方面的教学,学生接触创业实践的机会较少;另一个现象是创业教育的评价导向注重学生的创业竞赛获奖和创业实体成立数量,对于大学生初期需要注重培养引导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有所忽视。两个现象的矛盾之处在于:创业教育过程偏重传统方式的理论知识传授,创业教育评价却注重实践成果的产出。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相互矛盾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创业教育评价导向关注“创业”,而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侧重“教育”,因此导致了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与评价导向两种皮现象的出现。毋庸置疑,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必然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行为,尽管绝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可能不会发生创业行为或者从事创业活动,但是通过高校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在未来去从事与创业相关的活动。要解决创业教育中“创业”和“教育”两者之间的矛盾怪相,需要廓清“创业是目的,教育是手段”这一逻辑原点,在创业教育顶层设计中秉持大学生创业行为培育的初心理念。

3. 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对创业行为引导的启示

在“人的行为是如何发生的”这一论题上,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的相关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指导作,合理借鉴和运用社会学习理论中的知识能够为创业行为的培养带来助推作用,尤其是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感两部分内容能够提供有效的知识技术支撑。

3.1. 观察学习对创业行为引导的启示

关于行为变化的决定因素这一问题在学界论争多年,心理学家们最终在“行为产生于人与情境的相互作用”这一观点上达成一致。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绝大多数行为是通过他人行为的示范过程而观察学习所获得的,人们从观察他人的示范行为中留下了新行为如何操作的记忆,这一记忆信息在以后社会情境中成为了人们新行为学习的向导 [1]。上述学习方式被称为“无尝试的学习”,也就是学习者无需亲自体验直接的刺激—反应和强化,仅仅通过观察他人的学习过程或者示范操作来完成其自身的行为学习。观察学习作为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核心观点,给予当前培养创业行为带来了诸多启示。首先,既然行为习得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那么创业行为是否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非直接学习的方式获得呢?这一启示给我们当前的创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带来启发。另外,全世界学术界在较长时间里一直存在如下争论:创业能力是遗传的还是后天习得,创业是可教的还是不可教的。如今,社会学习理论提供了良好的诠释视角:创业能力不仅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习得,而且可以通过观察学习的方式去学习;创业不仅是可教的,并且可以通过学习者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方式去教授。

3.2. 自我效能感对创业行为引导的启示

社会学习理论体系中另一个重要理论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一个具有成长性的概念,它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个活动所具备的能力的主观判断以及信念 [2],即一个人能否成功执行某种必须产生一定结果的行为的信念。自我效能感受到五个因素的影响:操作成就,即成败经验,成功的经验能够提高某一操作的期待,多次失败的经验则会降低期待;替代性经验,个体观察到其他人坚持努力,自身会产生一种相信自己也能够做到的期待;口头说服,个体能够从说服建议中相信自己能够做到过去感觉难以应付的事情;情绪触发,胆小害怕的个体如果相信他们的情绪触发是由非情绪触发所引起,那么其行为就有可能逐渐变得敢于去尝试;情境条件的变化也能够影响自我效能的水平 [1]。很明显,创业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同样受到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创业行为的提高可以通过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五个因素介入予以引导。人们如果之前从事过创业活动,这一经历会提高其未来创业行为发生的概率。人们经常参加创业比赛或创业讲座也会间接影响并提高创业行为发生的概率。因此,合理运用自我效能感的五项因素能够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

4. 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创业行为引导路径

社会学习理论在人类行为养成的研究方面硕果累累,其研究成果对于人类行为的发展甚至是错误行为的矫正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并且已经在众多学科领域中得以有效应用。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大学生创业行为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高校不仅仅应当从创业氛围和舆论宣传上加以引导,更应当在促进精准创业支持方面吸收其它学科知识的养分精华。

4.1. 增加创业实践课程,增强学生体验学习

课程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位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第三张教育通信证”后,清华大学于1998年举办了国内第一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教育部于2002年在全国9所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的试点,创业教育课程真正走进大学课堂便是从2002年肇始 [3]。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在近18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未能摆脱赫尔巴特教学三中心论的传统教学模式 [4],然而真正有效的创业教育课程需要充分考虑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创业教育课程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在创业教育课程中应当适当增加创业实践部分的比例。创业实践课程有效运用个体直接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中进行体验学习。体验学习作为直接学习的一种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创业体验和经历,对于引导学生未来从事创业活动至关重要。创业教育属于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应当增加学生直接学习的体验机会,让学生从创业实践中感受创业和体验创业,创业实践的丰富经历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对于创业的自我效能感水平,继而增加学生创业行为发生的概率。

4.2. 创造参观学习机会,鼓励学生观察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个体学习的方式有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并且认为直接学习的行为习得效果比观察学习好,但是鉴于直接学习的学习时效性较低等问题,当前人类个体绝大部分的学习行为属于观察学习。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必须秉持学生中心的理念观点,基于学生的学习行为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方法。然而,让大部分学生直接参与和体验创业实践活动显然不现实,毕竟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所需要投入的教育资源过于庞大,因此创业教育课程要兼具普及化和小众化两种特性。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操作行为后发生的自身学习行为,这种学习可以是发生在实际场景中的观察,也可以是通过文字视频等方式的观察,但是观察学习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关联性,也就是说观察者对于被观察对象应当具有兴趣,因此,高校创业课程内容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问题,精准建立学生与课堂、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联性,从而高效提升观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4.3. 构建校园创业文化,加强舆论宣传引导

人类的行为大多数活动都是由自我强化控制的,在这一行为过程中,人们能够自己确定其行为标准,而后以自我奖赏和自我惩罚的方式对自身行动发生反应。但是,行为终究要受到个体自我生成的和外部情境的影响的相互作用调节,作为人们行为变化诱因的外部情境因素在行为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园创业文化的构成有多种形态,学校发展历史和校友创业案例是其中较为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文化形态。学校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过程恰好能够诠释出创业的涵义,学生由于身在校园中对于学校的发展历史具有天然的关注兴趣,这种关注兴趣便是观察学习之所以能够发生的重要基础。校友作为曾经从校园中毕业的学生,对于当前身在校园内的学生而言是最好的榜样和示范,优秀的创业校友案例放置于学校校园内进行广泛宣传,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模仿学习,继而起到创业意识启蒙和创业行为诱发的效果。同时,校园内举行丰富多彩的创业讲座和活动,也是校园构建和宣传创业文化的一种形态。从舆论宣传的角度而言,创业讲座和创业活动作为创业教育的隐性文化更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同和接受。

4.4. 提升创业师资质量,注重培养与引进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保障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是由商学院(管理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工作条线的教师组成,同时也有少量的校外兼职创业导师参与其中 [5]。由于高校创业教育教师缺乏创业实践经验,直接导致创业课程的课堂教学陷于单纯书本理论知识宣讲的局面,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对未来从事创业行为的兴趣,真正具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却往往能够吸引学生关注从而轻松驾驭课堂教学。中国古语有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这个道理具体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时,应该可以说成:好的老师是有效学习的开始。针对当前高校创业师资存在的现状,应当采取培养与引进并举的方式。面对存量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应当建立健全培训体系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质量,并且鼓励创业教育教师尝试从事创业活动。创业教育教师通过直接学习的方式切实体验创业全过程,能够从根本上明白创业的真正内涵和曲折过程,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够作为学生模仿学习的示范榜样,从而引导更多的学生对创业产生兴趣并从事创业活动。同时,高校应当吸引社会企业中有创业经验并且愿意在高校任教的人员成为教职员工,这样做既能够丰富高校创业师资队伍的类型,也实现了最大效率提升创业教育师资质量的目标。

基金项目

2022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专项研究项目“以大赛为载体的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现状与变化趋势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阿尔伯特•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12.
[2] 周勇, 江雪华.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启示[J]. 江苏社会科学, 2009(11): 93-96.
[3] 王占仁. 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史[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13.
[4] 邓建平. 创业教育模式建构的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 2019(11): 36-38.
[5] 李硕, 葛磊. 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多元化发展路径的构建[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6(8): 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