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域视角下TED Talk跨文化传播言语风格研究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e Language Features of TED Tal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ster
DOI: 10.12677/ML.2022.1011370, PDF, HTML, XML, 下载: 281  浏览: 5,548 
作者: 鄢梦蝶: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TED跨文化传播语域TED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Register
摘要: 互联网普及赋能越来越多的外语学习者,让其能够接触到更为广泛且有效的外语材料。TED Talk作为中国外语学习者使用相对广泛且题材多样的英语学习材料,一直以来都是课堂和课外学习的重要材料。本研究基于TED近20年热门演讲为语料,以韩礼德语域理论为框架并结合跨文化传播相关研究以及前人对TED英语演讲的研究进行语言风格分析,皆在研究跨文化传播言语风格特征,旨在更好地把握内容结构和特点,为广大以英语演讲为学习材料的英语学习者提供内容分析范式。
Abstract: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is empowering more and more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giving them access to a wider and more effective range of foreign language materials. TED Talk, as a relatively widely used and diverse English learning material for Chinese learners, has been an important material for both classroom and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ED’s popular speeches over the past 20 years, and uses Haliday’s Register theory as a framework to analyse the language style of TED Talks in the context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previous research on TED English speeches, with the aim of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ent and providing a content analysis paradigm for English learners who use English speeches as learning materials.
文章引用:鄢梦蝶. 语域视角下TED Talk跨文化传播言语风格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11): 2719-272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11370

1. 引言

TED,即technology、entertainment和design,是一种带有科普教育性质的演讲活动,其目的是让更多的非专业听众通过讲者生动简单的说明或叙述,概括性地掌握演讲内容,除了科技性的内容外,TED Talk也不乏关于“如何更好地生活”的内容,抑或是将二者有机结合,在帮助听众大致掌握前沿科技发展的同时,提出关于更好生活的建议。其内容的多元性、时代性、趣味性、可模仿性、人文性和公益性使其收到越来越多的国内英语学习者拥簇,自2006年在互联网发布并允许免费下载观看后,每年都吸引数千万英语学习者观看。其风靡之下体现出了国内英语学习者和英语内容爱好者对跨文化传播风格的偏好,其在文化传播中体现出的突出特点是“注重演讲者使用宏观、微观人际互动策略”。例如,Scotto从亲近性(proximity)、形容词、故事讲述和人称代词等不同维度考察演讲者的话语策略,认为TED打破了“专家–中间人–观众”的三角模式,演讲者努力与受众建立直接情感联系,拉近彼此距离,弱化专家身份。

国内语言学习者对TED的内容熟悉,但在了解其内在的跨文化传播特征的研究上仍有不足,呈现出“语料偏小或仅属于TED某一子域,且研究主要围绕某个语言特征展开”的特点。谈谷雨(2022)基于身份研究的“建构主义”分析TED英语演讲话语 [1]。蒋玲利(2020)结合TED英语演讲分析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演讲现状并提出其在英语演讲教学应用中的几点考量 [2]。基于语言学的研究仅占少数,郑玉琪、杨越(2022)尝试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对TED英语演讲的言语特征进行了分析 [3]。几乎没有相关研究基于韩礼德的语域理论框架而开展。为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本研究试图回答如下问题:以TED Talk为例的跨文化传播言语在语场、语旨、语式中分别具有怎样的语言特征?在语旨、语式和语体三方面对收集到的综合语料进行分析,探索其各层面特点在跨文化传播上的优势并分析听众对TED产生偏好性的原因。

2. 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学,也称跨文化交际,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或扩展领域。20世纪80年代,跨文化传播学在中国学术界中初露头角,以外语教学和国际关系为主,相关国外理论译本陆续引入中国,做出了有重大价值的实践探索和学科建设工作。在引介西方著述之外,中国学者有本土特点的著作也陆续出现,包括段连城的《对外传播学初探》(1988年)、胡文仲主编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1990年)、关世杰的《跨文化交流学》(1995年)、贾玉新主编的《跨文化交际学》(1997年)、孙英春的《跨文化传播学导论》(2008年)、《跨文化传播学》(2015)等。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或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理论性阐释,或将其应用于解决其他语言问题,涉及对某一具体体裁的跨文化传播语言特征研究少之又少 [4] [5]。

3. 语域

语域(Register),又称使用域。指语言因使用的情境场景的改变引起的语言变体。(韩礼德(M. A. K. Halliday, 1964))其理论体系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渐扩大完善,但针对体系中的同一层面也呈现出不同的派系和观点。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 Malinowski)把语境(Context)分为两类: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景语境(Ontext of Situation)。“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思(John Rupert Firth)在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语境”这个术语的基础上,对“语境”作了更详细的阐述 [6]。而弗思认为语境包括上下文(Context)和情景上下文(Context of Situation),其中情景上下文包括参与者的有关特征、有关事物和言语行为的效果。韩礼德(M. A. K. Halliday)受启于弗思的“情景上下文”,于1964年提出“语域”(Register)这个术语,实际上就是“语境”。他认为“语域”有三个方面影响:语场(Field)、语旨(Mode)和语式(Tenor)。其中话场即语言活动涉及的范围,如政治、经济、文化、时尚等;话旨即语言活动的媒介,如口头方式、书面方式等;话式即指说话者的地位、身份、关系等。韩礼德还认为语域之间的差异还可以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上 [7]。比如,quell作缓解一意时,只用于文学作品里;在新闻报纸标题中,为了抓人眼球可以在语法规范方面做出妥协。本文将以现阶段成熟的语域理论体系为框架,重点关注TED演讲在语场、语态和语式三个层面体现出的跨文化语言传播特征。

3.1. 语场层面的跨文化传播言语特征

话语范围决定了发言者使用的语法结构和相应词汇 [8]。到目前为止,TED talk的演讲内容主题已经从原先的技术、娱乐、设计三个领域扩展到了各行各业。而且在论述方法上也体现出了以往不具有的特点,现阶段的TED Talk首先体现出了正面论述与负面论述相结合、联系生活实际的论述特点。例如TED演讲对于创造力的讨论,从激发创造力的方式到分析哪些因素阻碍人们的创造力。既有正面讨论,也有负面讨论。对于正面论述可能对听众的信息理解体现出晦涩性和专业性的演讲题材,讲者普遍使用反面讨论方式。如“Want to be more creative? Go for a walk”(Marily Oppezzo, TEDxStanford)与“How burnout makes us less creative?”(Rahaf Harfoush, The Way We Work)形成了正反论证对比,在两次演讲的内容中,一次论证适当的体力活动会有效激发创造性潜力,而另一次演讲中则多方面、多层次地论证了过度的体力和脑力活动会使创造力枯竭。通过两次或多次的同一主题正反面论证,讲者能够为听众呈现针对同一话题的全面论述,且内容长度与专业性适中。另外,在涉及身心健康题材的演讲中,为避免过度的专业性内容引起听众的困惑,演讲对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减重话题以及饮食失调问题等和离普通人较远的医学手术话题均有涵盖,因此在词汇的选择上就呈现出了“既有正式用语也有非正式用语” [9] 的特点,有效增强了传播性和可接受程度。讲者频繁使用个人实例的方式作证其观点,而不是仅用实验数据和研究结论来进行逻辑论证,侧面说明了实例的趣味性对演讲主体建构的重要意义。

3.2. 语旨层面的跨文化传播言语特征

考量语旨在演讲体裁的跨文化传播活动的特征要求我们着重考量和对比不同体裁的语言表征,重点分析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之间的差异性。此外,由于演讲这一言语行为的特殊性,也需要考量言语行为的主体与受体在互动时体现出的语言特征。在演讲中,演讲者站在台上,观众坐在台下,演讲者一般站在“主动输出”的高地,包括提出问题引发观众思考、要求观众进行互动、主动进行信息输出等。讲者和观众的关系是不均衡的,演讲者往往需要吸引观众的注意与兴趣,引导观众的情绪,主动输出信息,因而其为高语势。而观众在台下被动的输入,没有掌握话语权,被认为是低语势的体现。问答互动是建立在讲者与听众发言的不平等性上,现场会出现多位听众希望发言的情况,而发言机会的数量是有限的,如“Raise your hand if you’ve ever been asked the question—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Why some of us don’t have one true calling, Emilie Wapnick, TEDxBend)。由此可以说讲者与听众在发言权利上呈现出高低语势失衡。

设问是在讲者知道问题答案,但为了引发听众思考的提问,且讲者在此问题上有一定的预期。在收集到的103次演讲语料中,有43次讲者在演讲过程总使用了设问。讲者的知识储备对比听众本身就造成信息上的不对等,通过现场设问行为更加强化了这一点,由此造成了双方在信息上的高低语势失衡。

“So what it’s telling you here is that obviously this automatic, spontaneous process that he’s describing can only happen to someone who is very well trained and who has developed technique. And it has become a kind of a truism in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that you can’t be creating anything with less than 10 years of technical-knowledge immersion in a particular field.”(Flow, the secret to happiness,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TED 2003)此处的讲者采用了开门见山、平铺直叙的方式,讲者在叙述时听众是无法做到即时反馈,虽然优秀的讲者会针对观众的反馈适当调整自己的演讲风格和策略,但是直接的语言反馈要比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反馈更加直接,而在演讲中,如果讲者没有给出合适的互动时机,听众是无法通过语言进行直接反馈的。相反,听众却能够接收到讲者实时的直接或间接反馈,由此就形成了双方在言语效果反馈上的高低语势失衡。会采用自示不足降低双方由在收集到的103次演讲中,有16次讲者明确地表明自己因为捕捉到现场观众的微反馈而决定改变策略。

针对演讲人与听众之间的各层面高低语势关系失衡问题,演讲人高低语势造成的失衡感和故事叙述的方式来缩短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例如“Every day, parents and teachers ask me, ‘How do I build grit in kids? What do I do to teach kids a solid work ethic? How do I keep them motiva TED for the long run?’ The honest answer is, I don’t know.”(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Angela Lee Duckworth, TED)作为一种有效的身份构建策略,高语势者指出自己不足能够有效增强同理心,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又如“My hometown is the South Bronx in New York City. And it’s the kind of neighborhood that, some might say, actually has a talent repulsion strategy. Neighborhoods like mine are places where inequality is assumed by the people who live there and by everyone else on the outside looking in.”(You don’t have to leave your neighborhood to live in a better one, Majora Carter, TED2022)除此之外,103次演讲材料中共计有71次讲者使用自身实例开启演讲,听众对于具体事件的感知差异是明显小于英汉语言的差异性的,因此实例演讲对跨文化交际的促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3. 语式层面的跨文化传播言语特征

采用真实的第一人称材料能够无形中拉近与现场听众的心理距离,唤起听众与“我”一样的情感,引发了现场众多听众的情感共鸣 [10]。多数演讲者在使用演讲语言时,倾向使用第一人称。其好处有:拉近距离,引发共鸣、增强趣味,生动形象、便于抒情,自然流畅等。例如“We know three things about intelligence. One, it’s diverse. We think about the world in all the ways that we experience it. We think visually, we think in sound, we think kinesthetically. We think in abstract terms, we think in movement.”(Do schools kill creativity?)在统计的103次演讲中,共有55次讲者使用了第一人称的实例叙事方法。

TED演讲以英语语言为信息传递媒介,英语是典型的形合语言,其表现为句子内部成分排序分工存在明显界限,句子之间有较强的逻辑关系。而汉语则是典型的意合语言。二者之间的差异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考量指标。长难句在在汉语中的使用程度远不如英语,即使在有字幕的情况下,汉语母语者对于长难句的掌握和理解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因此,TED讲者在句式和词汇上的选择对汉语母语者理解内容尤为关键。

TED演讲在句法使用上以简单句和问句为主。统计表明TED演讲通常情况下简单句占据整体内容篇幅的60%以上。其短句词数少,短小精悍,结构简单,有的无主语,有的甚至是独词句。短句连用可以把话讲得坚定有力,活泼生动,使语义浅显易懂,还能造成跳跃起伏、 节奏明快的听觉效果[11]。TED英语演讲中演讲者使用的语言多为简单句,这是由演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如“Now I don’t know about you, but when I was in fifth grade, I wasn’t doing that.”(How schools can nurture every student’s genius)在演讲中,由于时间限制,往往需要以最少的语言表达出最多的内容,抓住要点,明确中心。同时,演讲口头表达的属性要求其语言具备通俗易懂的特点。口语化的句子具有朴实自然,随意灵便,通俗易懂,轻松活泼的特点,常常用于和睦融洽,欢乐喜庆的场合 [11]。

其次,不同种类的问句也在TED演讲中广泛使用。据统计,在103场演讲中,共有44场的讲者在演讲中使用了与演讲主题相关的反问句、设问句和连续疑问句。在演讲中,问句常用于吸引观众注意,提起观众兴趣,引发观众思考。反问句常用语加强语势、强调结论 [12]。例如“It’s been great, hasn’t it? I’ve been blown away by the wholething.”(Do schools kill creativity?) 连续疑问句能够很大程度增强说理的逻辑性和节奏感 [12]。如“Questions, some basics, like, you know, why did this happen to us? And what went wrong? Some more tough, like, really, what will be the impact on Mario’s life? I mean, at the end, will he be able to work? Will he be able to be normal?”(In our baby’s illness, a life lesson)如果一开始直接询问儿童疾病对马里奥生活的影响而没有前面的“为什么会出现儿童疾病?”、“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这样循序渐进的询问,观众思考的深度则会大打折扣。

在复杂概念解释上:简化专业术语,变得通俗易懂。例如“Very simply, metabolism is the set of chemical reactions in every cell of our body that harnesses energy to keep us alive.”(Can exercise actually “boost” your metabolism?)此处讲者明显对metabolism这个专业术语做了简化阐释,使其能够被没有基础知识的观众理解。

4. 结语

本文以TED Talk为语料分析了其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特征并探究韩礼德的语域理论对分析文本的语特征适用性。语场分析表明TED演讲的内容主题涉猎广泛,从原先的技术、娱乐、设计三个领域扩展到了各行各业且普遍体现出了正反论证、实例论证与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相结合的特点;语旨分析表明演讲者和观众之间存在不同层面语势失衡,演讲者也会通过“自示不足”和“亲身案例”拉近与观众距离;语式分析表明演讲者在句式语法上主要使用简单句应对不仅限于中英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困难,使用反问和连续问句来提起观众兴趣,引发观众思考,讲者在词汇上多用低层级、非专业性词汇和表达阐释高层级、复杂专业的术语概念。以上跨文化交际特点和应对措施构成了英语学习者对TED演讲的偏爱谱系,向我们展现了TED演讲在跨文化传播上的可用之处、可鉴之处与可爱之处。

参考文献

[1] 谈谷雨. 语用身份论视角下英语演讲者身份建构研究——以TED演讲为例[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2(7): 49-55.
[2] 蒋玲利. TED Talks在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演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0(21): 185-186.
[3] 郑玉琪, 杨越.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跨文化演讲表意方式分析——以TED英语演讲为例[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22(2): 36-38+44.
[4] 王伟. 英语TED演讲语篇语域特征多维分析[J]. 外语教学, 2021(2): 23-28.
[5] 王璨. 语域意识与跨文化交际[J]. 文教资料, 2007(4): 152-153.
[6] Xuan, W.W. (2017).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ESL Writing by Junior Secondary Students in China: Text Type, Register and Textual Features. Functional Linguistics, 4, Article No. 3.
https://doi.org/10.1186/s40554-016-0038-9
[7] 韩礼德. 国际汉语教学要略[J]. 中国外语, 2012(4): 4-8.
[8] 杨明, 王俊红. 语域理论视角下网络英语经济新闻的文体特征探析——以China Daily为例[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1): 78-83.
[9] 宋淑芹. 谈英语语域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误用现象[J]. 中州大学学报, 2002(4): 40-41
[10] 杜兆贵. 谈演讲稿写作中人称材料的使用[J]. 办公室业务, 2017(14): 6.
[11] 胡慧. 谈谈英语演讲句式的运用[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9(5): 119-121.
[12] 王志. 交谈中的问句连用现象[J]. 世界汉语教学, 1997(2): 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