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网络思潮影响下的高校廉政文化引导力建设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uiding Force of Integrity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ostmodern Network Trend of Thought
DOI: 10.12677/AE.2022.1211763, PDF, HTML, XML, 下载: 127  浏览: 194 
作者: 何逸涵: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思潮网络传播廉政文化价值引导Postmodernist Thought Network Communication Integrity Culture Value Guidance
摘要: 社会化媒体时代,“去中心化”的节点式网络结构粉碎了传统的二元传播关系,作为后现代意义的个体价值不断被赋权,自我化和“主体破碎”的价值倾向加速了意识形态的隐性建构。随着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实体化和介质化传播,各类赋予文化和价值意义的中介物解构了原有的社会价值共有体系以及主流话语影响力。因此,本文将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基于当下后现代思潮异化产生的高校青年大学生价值取向异化现象,探讨高校主流文化引导力建设路径。
Abstract: In the era of social media, a “decentralized” node network structure smashes the traditional binary communication relationship. As a post-modern individual value, it is constantly empowered. The value tendency of self-reliance accelerates the implicit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 With the sub-stantiation spread of western postmodernism, all kinds of media endowed with cultural and value significance deconstruct the original social value common system,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generalization and fragmentation makes the influence of mainstream discourse decline. This paper will be based on the alienation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the guiding force of the mainstream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何逸涵. 后现代网络思潮影响下的高校廉政文化引导力建设[J]. 教育进展, 2022, 12(11): 5024-503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11763

1. 引言

当前,社会景观尤其是文化景观在不断地通过技术支撑的全景场域实现情境化建构,尤其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推动下,网络思潮成为解构主流价值和文化的重要作用力。在去中心、去主流的双重叠加影响下,舆论的爆发和传播已从传统线下阵地转移到线上互联网平台,表现出强烈的群体性情感爆发现象。非主流化思潮逐渐以互联网社交化圈层为传播据点,呈现并渲染着异化的价值取向,推动次生舆情和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造成网络公共秩序失序和紊乱,进一步弱化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的主体性地位。

2. 后现代网络思潮异化下的文化景观

社会化媒体时代,多节点的传播网络使得舆论传播路径显得破碎化且去中心化,情绪传播正在构建大众传播新的传播脉络,真实和真相不断地被无休止的网络情绪浪潮所消解。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在后现代语境框架中,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饱含着批判与抗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反叛因素,通过构筑一套完整的话语体系,来进一步解构社会主义思潮和中国当下的主流核心价值体系,偏离和异化的社会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潜移默化的建构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和引领作用。

后现代主义所具有的怀疑精神和反文化姿态,以及对传统的绝决态度和价值消解的策略,使得它成为一种“极端”的理论,彻底虚无主义的否定方式成为主要表现状态。就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中国青年大学生的影响主要形成三类“解构路径”,即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

其中享乐主义在当前社会语境中俨然形成了一系列复生思潮,诸如“精致的利己主义”是当下青年大学生缺乏集体意识与团队精神的集中表现,从个人主义以及自我主体性角度筛分利益点,对传统文化视角中“吃苦耐劳”、“笃行求索”、“团结友爱”等精神进行批判。从侧面来看,这也将进一步围绕“自由”的抗争意义阐发一系列对于主流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排斥与抗争。

当前,伴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和智能终端崛起,新生代大学生群体性中的“网络化”特征明显,形成了一系列构筑群体形象的互联网基因(Internet gene),可以基本描绘出新生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画像为如下几大特征面貌:网络化生存(Network survival),个人主体意识强,集体主义价值漠视明显;群体盲思(Groupthink),个体丧失理性,判断依据主观情绪,表达缺乏逻辑、呈现疯狂与盲从;赛博格化的人(Cybernetic people),个体思维与行动实践基于技术逻辑,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缺乏个体责任心和社会关照度;历史虚无主义(Historical nihilism),否定社会体制及革命成就,批判与抗争现有机制,价值层面与言语表达呈现与资本主义的共鸣与联动。

3. 高校思政文化体系下的“廉政文化”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中重点指出高校要坚持党的领导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这两大方面的内容,明确强调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的领导权。同时,高校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 [1]。

此外,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曾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新的工作要求、作出战略部署。其中,“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被摆在教育改革体系中重要的地位,要求进一步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化三全育人格局,着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具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的有用人才 [2]。

当下,在高校思政育人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从传统的单一的思想政治宣传、教导转向以三全育人为建设路径的全矩阵化的素质化人才培养。价值引导是立足育人实践的根本,诸如课程思政改革、通识教育革新、第二课堂延伸架构等方面都是思想政治浸润于教育全过程,推动全素质人才培养深落地的配套方案。而加强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的浸入性传播,也是高校讲好中国故事的内核。

(一) 廉政文化的价值属性与核心内涵

目前,学界对于“廉政文化”的认知与定义多数是以“廉政”(incorrupt government)的原生意义出发进行相关辨析,被框定在政治语境中进行阐释。本文趋向于价值规范(criteria of value)的探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具有正向价值趋向的社会主流价值思维体系,将其文化属性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基因之中,同红色文化基因、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形成联结,融为一体,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因此,在探讨“廉政文化”价值属性的过程中,包含了“破”与“立”的关系,明确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在应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异化对主流思想价值削弱和解构的过程中,强化其思政属性和功能。在高等教育语境中,需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将廉政文化的现代性意义进行引导力建构,明确法理价值在思政文化中的重要性连接。对于廉政文化的核心内涵也将理解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育人”取向的文化、价值引导力实践,是基于主流价值和主体意识形态引导的实践立足点。

(二) 思政教育与廉政文化的关系

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基石,也是践行高校服务国家建设、推动人才强国的重要支撑路径。单春晓、尧延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路径选择》(2018)一书中谈到,高校必须充分认识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坚持人本主义原则,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方针要求,以“思政教育课堂”为突破口,提升思政课讲好主流价值观故事的能力,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主阵地角色。

追溯到2017年12月,教育部曾印发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积极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并且,重视文化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属性,要求将文化浸润和价值引导作为两大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建构高校青年大学生正向、积极的价值观体系。

廉政文化所涵盖的价值属性与“三全育人”的核心价值不谋而合,都聚焦于人的主体本位以及“立德”的根本要求。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的“三全育人”,将德性培养和人格锻炼确立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和根本标准,以“立德”的优先性确保“树人”的正当性,突出“立德”对“树人”的价值限定、过程管理与方向引领作用,有效契合了时代发展对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的要求 [4]。

因此,思政教育与廉政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内生、共联的关系,通过将廉政文化的内涵价值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和实践体系中,有利于将廉政文化的时代价值属性得以在合适的教育场域中实现传播效果,提升法理道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首先,思政教育是廉政文化立足价值本位、实现育人取向的引导性框架。高校廉政文化的内在价值属性和效果力呈现是基于后现代主义网络思潮异化下教育纠偏的因果链关系,廉政文化在高校思政文化的语境中表现的价值取向,尤其是育人本位的文化特性,是立德与树人目标指向的强联结。廉政文化所带有的价值特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思政教育全体系的育人价值,形成“N + X”的育人组合关系(见图1所示)。

Figure 1.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grity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图1. 廉政文化与思政教育关系

其次,廉政文化是思政教育体系中具象化的价值引导元素,是立德树人根本的现实立足点之一。廉政文化中法治理念是其特有的价值属性之一,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所遵循的根本——“立德树人”需要依赖法理精神和法理道德观念,在应对网络异化价值观影响的过程中,在价值层面和行为层面都需要有“法理”作为底线轴,引导青年大学生能够在异化的、激进的网络意识形态输入中明辨是非,同网络情绪化舆论展演进行抗争,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掌握话语权利。

最后,廉政文化同思政教育在具体育人路径上具有差异性和针对性,思政教育是宏观的价值引导体系建设,廉政文化是微观的价值引导路径设计。廉政文化中有关的法理精神、道德主义等价值内涵给予高校思政教育在相关方面进行具体化的引导路径补充,诸如开设法理课堂以及法治咨询,在微观教育设计方面有更多相关、多元的专业化内容。同时,将道德伦理教育融入在日常思政教育体系中,在课程思政改革中,从各个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融入伦理学知识,同整体的思政文化内容相呼应与互补,共同塑造多维且统一的思政教育网络。

4. 解构与重塑:廉政文化引导力路径建设

西方思潮和多元亚文化透过文化传媒产品、游戏商品、视觉作品等各类信息中介建构着新生代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网络媒介所形成的“拟态景观”建构了由技术和资本逻辑运营的虚拟现实。异化的社会景观隐性的输出政治批判和社会体制批判观念,以社交媒体为网络轴心对传统价值进行消解,潜移默化的建构着新生代群体的价值取向。

网络亚文化和后现代思潮冲击着传统思想教育的价值引导力,如何加强新生代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正确思维导向是目前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挖掘廉政文化中道德和法理精神的价值导向作用,推动思政教育在解构网络异化价值观负面效应时形成正向的价值引导构建路径,通过具体化的方案实施落地,达到重塑高校在育人育才中的核心作用力。

(一) 高校核心价值力引导与塑造

在应对网络非主流思潮带来的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异化现象,高校在推进思政育人的过程中,失位、失声的现象时常发生,在宣传核心价值观和传递主流文化过程中产生空心化效应。作为育人主体,高校核心价值引导力重塑要义是为了减轻负面价值导向产生的涟漪效应,即在隐性文化输入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价值认同,进而落实在具体行动层面上。

因此,高校在核心价值力和主流思想引导力重塑的过程中要明确“育人本位”的核心思想,秉持创新理念、价值统一、资源聚合、渠道优化、平台扩容的原则,聚焦舆情监测首末端平台、思政教育平台、校园文化中心三大方面建设,实现核心价值力引导润物无声,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发展等内容紧密相连(见图2所示)。

Figure 2. Relative network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uiding for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图2. 思政教育引导力建设关系网

首先,推动社会主流价值凝聚和社会共同体身份的认同亟需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和引导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高校要依靠全媒体舆情中心,依靠大数据、智能终端等技术支撑,提升高校在面对日常化和突发性场景下青年大学生的舆论表达情况,实时追踪和分析大学生在网络层面的意见表达。

其次,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校园思政教育平台,以“思政育人”为核心架构思政教育链。在具体平台建设中,推动党团联动建设,将红色教育、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作为培育优秀共青团员和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支撑,将思政教育平台建设为容纳青年团员发展、社会服务与志愿实践、朋辈引导与帮扶、“三创教育”等子体系共融的大平台,进一步拓宽思政教育的内涵,明确全矩阵育人对于提升高校核心主导力具有正向作用。

最后,深化校园文化建设是从教育学人本主义视角出发,进一步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理念,在凝聚文化精神、汇流文化资源、创新文化平台方面重点建构“文化拟态环境”,通过主流文化、民族文化、社会正能量文化、艺术文化等子方向的传播和培育,联通第二课堂建设、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内容,培育可持续化的、积极的、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景观。

(二) 创新构建廉政文化引导力体系路径

在此基础上,高校主体在使用价值引导策略和主流文化建构的过程中应该形成统一的思政教育路径,在统一框架中形成多中心的矩阵,在互联共通的状态下形成教育引导合力。

1) 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以“专业+”建设为切入点,融入伦理道德教育,构筑廉政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高德毅、宗爱东(2017)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建设可以分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两大部分,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哲学社会科学课与自然科学课是基本组成部分 [5]。以此为框架,高校在推进“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将以廉政文化为主体的伦理道德教育细分为专业伦理教育、公共伦理教育、伦理理论教育、伦理实践教育这四部分内容,将“专业+”在廉政文化引导的过程中转向为“伦理+”和“德育+”,进一步立足思政教育的育人本位(见图3所示)。

Figure 3. Majorplus system of integrity culture under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图3. 课程思政下的廉政文化“专业+”体系

同时,结合“课程思政”改革,高校在教育改革中要强化配套设施,即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建立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多层、分类培养为指导的综合素质评定方案,明确“课程思政”改革中德育同智育的联动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深化“立德树人”、“德才兼备”的理念,加强青年大学生明辨是非、守住伦理底线的意识。

2) 强化“通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框架作用,联结“第二课堂”延伸“文化育人”,创新廉政文化品牌建设。

201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成立,高校素质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国内各大高校也形成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专业教育”为核心、“实践教育”为延伸的本科教学体系。勾连“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有效粘性以及育人关系链是高校持续推进教学改革的必然路径。

诸如,新雅书院是2014年清华大学为探索本科教育改革创新而特设的“住宿制文理学院”,2016年开始正式面向全国招生(文理兼收) [6]。新雅学院是中国头部高校在创新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强化通识教育基础的典型案例,也将进一步在夯实通识知识素养的前提下,培养跨专业、复合型专业人才,提升育人的实效性。

“廉政文化”作为通识教育以及第二课堂中的重要育人组成部分,高校在课程思政教育中聚焦其伦理道德价值属性的同时,在通识教育以及第二课堂的实践中将同文化育人相结合,深入挖掘廉政文化的本体价值。高校要加强从校院两级主体入手,开设优秀传统廉政文化课堂、建立“廉政+”实践体验课程体系(法理实践)、搭建廉政教育社会实践项目等多维度的第二课堂矩阵。

此外,“品牌化”建设是推动第二课堂专业化、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一方面,高校需要积极打造精品课程,以慕课公开课为原型,培育一系列通识教育精品课程,尤其是在廉政文化教育方面重点打造系列精品公开课程,打响课程金字招牌。另一方面,高校要着重建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以第二课堂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细化方向,培育以“伦理+”、“品德+”为特色的实践研学项目,使得青年大学生真正在实践中感悟廉政文化的思想浸润和价值引导。

3) 聚焦网络思政育人,推动“求是”、“创新”、“笃行”精神在落实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牵引力效应,延展廉政法治思维的创新价值。

高校在构建以课程思政、第二课堂等内容为育人实践主平台的过程中要强化“智育”、“德育”、“美育”的联动育人效应,在进行价值引导的过程中延展廉政文化中的法治思维,在创新实践中形成价值认同。

其中,高校要依靠互联网平台,积极鼓励青年大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在加快推进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互联网作为育人的新阵地,结合当前智能化发展,在进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引入法治教育,诸如版权意识、商业伦理观念、商业竞争问题等,从项目立项到项目孵化、项目落地资助创业这一全过程体系培育青年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形成“创新+”和“廉政+”的育人合力效应。

“三创教育”作为廉政文化的法治实践的育人平台,也需要育人主体在完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路径的过程中,加快在体制建设、平台搭建、培养方案、孵化路径等层面都能同思政教育形成关联,从学校–学院–项目组–指导老师这一多级培养矩阵入手,以廉政文化中的“求是”、“创新”、“笃行”精神作为育人内核,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法理思维,使得廉政文化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得到激发,和德育教育在根本上达成体系化构建。

5. 结论

“廉政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组成部分,置于思政文化之中,能够延伸廉政文化的核心内涵,也能同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框架形成呼应,使得主流价值观引导的维度更加立体和深入。

本文在探索廉政文化和思政教育之间的双向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廉政文化价值引导力的探索路径,明确将廉政文化与思政教育形成深度勾连,在三全育人的思政教育框架中强化廉政文化中的法理和道德内核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中的作用。以此作为探索性分析,意图在于在具体实践中,可以明确将廉政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积极在课程思政、第二课堂、网络思政、创新创业教育等传统思政教育路径上形成叠加效应,聚焦和释放廉政文化的正向引导作用,推动高校在加强价值引导中的主体性地位。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2017-02-27.
[2] 中国教育部网.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7/zhggs_other/201809/t20180914_348818.html, 2018-09-14.
[3] 中国教育部网. 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发布[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017 1206/mtbd/201712/t20171207_320828.html , 2017-12-07.
[4] 杨晓慧. 高等教育“三全育人”: 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18): 4-8.
[5] 高德毅, 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 :43-46.
[6]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 新雅书院简介[EB/OL]. http://www.xyc.tsinghua.edu.cn/, 202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