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劳动启示
Marx’s Theory of Alienated Labor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Realistic Labor
DOI: 10.12677/ACPP.2022.116256, PDF, HTML, XML, 下载: 304  浏览: 59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
作者: 徐森兰, 蒋俊明: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关键词: 马克思异化劳动现实启示Marx Alienated Labor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摘要: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为劳动在生活中的开展提供价值基点与现实启示。将劳动的价值功能和人的类本质属性融入到人们劳动的理念、目标与实践之中,扭转过去劳动中存在的异化思维和现象。文章将劳动从对人技能训练到实现全面发展,从作为谋生手段到实现自我价值,从平凡的劳动到创造美好生活。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全面深刻把握,能够提高当下人们劳动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就业工作质量。
Abstract: Marx’s theory of alienated labor provides valuable basis and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for the activity of labor in life. Integrating the value function of labor and the human nature into people’s labor concept, goal and practice, and reversing the alienation thinking and phenomenon existing in the past labor. From training people’s skills to achieving all-round development, making a living to realizing self value, ordinary labor to creating a better life. A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grasp of Marx’s theory of alienated labor can improve people’s enthusiasm for labor and promote their employment quality.
文章引用:徐森兰, 蒋俊明.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劳动启示[J]. 哲学进展, 2022, 11(6): 1507-151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6256

1. 引言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核心观点在于对异化的批判,强调人的解放和追求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对当下人们的劳动提供了思维范式。文章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全面把握,引导当今的人们对劳动本身进行深刻思考,不仅在认识上重视劳动的本质,还要在实践过程中强化人们劳动理念,对劳动情感以及价值进行培训锻炼。这能够帮助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对于人的类本质属性实现的重要意义有更深刻地感悟。

2.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2.1.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起源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这是他在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考察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如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来源于拉丁文“alienatio”。它早期运用于政治生活,黑格尔在遵循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将其引入他的哲学版图。他在使用“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时,是从绝对精神、绝对观念出发,认为异化就是将它们外化、对象化为外部的客观世界,并且在外界的压制和束缚中会不断超越自身。费尔巴哈将其异化概念中的主体由抽象的绝对精神转为现实的人,从唯物主义人本观对人的类本质进行考察。尽管他最终没有找到异化的真正根源,但他的真正贡献在于将哲学从虚幻的精神境界拉到了现实的生活。这也为之后马克思将异化的关注点聚焦于现实和实践生活中的人奠定基础。《手稿》是马克思第一次使用“异化”这个概念,通过披露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资、利润、地租等对劳动者的压迫来阐述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借此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

2.2.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

第一,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1]。劳动者努力创造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但事实上是他创造的越多,得到工资却与劳动成果成反比,最终自己成为廉价的商品。这同人的本质要求是大相径庭的。作为产品创造者的劳动者不仅不能支配自己生产的产品反而还受制于它,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处于一种异化的状态。于是,劳动者对象化出的外在物,以其对立面出现,即劳动产品与劳动者形成了对抗。

第二,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异化。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对于劳动者来说也就成为一种外在的、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2]。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劳动应该是一种自由自觉地活动,每个劳动者能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可是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社会中,劳动者进行劳动只是为了让自己生存下去,根本没有发挥劳动真正的价值。劳动者在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之下,不能进行自由自觉地劳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不能自由发挥,这样的劳动只会让人的精神和肉体饱受折磨。劳动者生产劳动产品是为了为资本家创造价值,获得高额利润,而他们最终得到的工资只不过满足基本生存资料,这必然就会导致工人与劳动活动相异化。

第三,劳动者与自己的类本质异化。对于“类本质”这个词的解释,马克思在《手稿》中的是这样界定的:它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根本特质 [3]。世界上每种物质都有其特殊的本质,而人的本质就是要自由自觉地劳动,这也是人同动物本质上的区别。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者自我支配的能力被压制,只能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并将其变成换取工资的谋生手段,这与人要自由自觉地的劳动的类本质相异化。

第四,人与人异化。在对前三个异化的理解中推导出最后一个异化的规定。马克思认为当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以及类本质都出现异化的时候,这些东西就会属于另外一个人,那人与人的关系也将出现异化。这里的第一个“人”不仅指工人,也包括资本家。尽管在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拥有很多财富,但是他们也要绞尽脑汁增加生产量以完成商品到货币的惊险跳跃,这距离第二个“人”,即自由自觉地劳动的人的标准还差距甚远。资本家与工人劳动者虽然劳动异化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事实上都是异化的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为当代劳动者进行劳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现实启示。以上的阐述体现了异化劳动理论从人与物的关系中揭露了人与人的关系。基于异化劳动理论的视角下来探索劳动理念、劳动目标及价值情感以消除劳动的异化现象,恢复人的劳动本来的样子。

3.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下劳动的现实启示

3.1. 劳动理念:从技能训练到人的全面发展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设立将“创造物质财富”与“培养人文精神”融于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正现实地反映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的“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学说中揭示了劳动能够创造物质,也具有涵养精神的价值内涵。这为当下的劳动理念从技能训练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转换指明了方向。劳动中有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也就是人和物。当人们在对某一个物开展劳动实践的时候,不仅是这个物被塑造,人在这个过程中技能得到增强,也在对问题不断思考与探索中增强自己的精神力量,这也是人在塑造自身,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表现。所以人们进行劳动不仅能够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需要,也能提高精神境界,培养优秀的品德。自从原始社会以来,人们通过实践改造物质世界形成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漫长的社会形态的更替中,人们不断提高劳动实践的质量,随着劳动工具不断先进,劳动对象不断扩大等,这也体现了人们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探索未知,战胜自然界。这是人们在发挥自己的主体力量,加强技能训练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精神发展。劳动不再只是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生活技能,而是要从低级劳动中解放出来,追求更高层次的劳动。发挥劳动对人的双重塑造性,感知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体会劳动创造中的成就感与幸福感,使人们的自我意识得到强化,实现人们的情感、认知、素养与技能等全方位发展。

3.2. 劳动设计:从谋生手段到实现自我价值

劳动不仅涉及到经济学意义上的物质生产,同时也是存在论意义上的人的生产 [4]。劳动产品对于劳动者不仅是满足生存的谋生手段或工具,也是劳动者主动去进行社会的生产和创造。这个过程不仅是“物的生产”,也是人的自我生产和社会关系的生产。当一个人不再去劳动,不仅是丧失物质生活资料,更关键的是失去人与人交往的社会关系,最终会脱离社会。所以劳动能够使人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得到实现,培养了人们在生存意义上的独立人格。正如马克思曾说过,“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 [5]。”当劳动仅是为了满足最低需求,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劳动异化现象。人的本质是应该自由自觉地、心甘情愿去劳动。所以真正地劳动应该是去追逐实现自我价值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劳动是人们主观意识上想要去发挥自己力量,自由地支配体力和脑力并借助工具进行客观活动。实现自我价值要以劳动为基础,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是人们劳动的归属。现有的诸多的劳动实践可以证明劳动能够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人的价值。在劳动过程,人们付出努力,解决困难,培养一系列艰苦风斗、坚持不懈、求真务实的劳动素养,也使得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等不良习惯得到矫正。在劳动过程培养的一系列的优秀品质有利于人们在意识和情感上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3.3. 价值情感:从平凡劳动到创造美好生活

保证当下的劳动成效持续稳固的关键就是培养劳动情感,使自觉劳动成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如果人像动物谋生一样被动劳动,就会丧失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劳动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有非常重要地位,是通向美好人生的必经之路。纵观人类发展史,随着人们劳动对象的扩大,审美也从劳动工具、成果等转到精神文化方面,如音乐、舞蹈等。随之,人们对劳动的内涵和意义也在不断追求美的过程中而升华。人们在当下的劳动中,更加要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在对美的追求中形成稳固的劳动情感。

劳动二重性学说不断灌输和强调:“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6]。人们要认识到劳动不仅能够推动社会发展,更是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马克思劳动审美观为基础,从身边普通劳动者中,认识到劳动者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是在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人们要学会感悟劳动带来的精神上的富足之美,积极去培养正确的劳动审美观。传统观念中的劳动是单纯对技术追求的平凡劳动,但劳动不应该仅仅成为维持人的生存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和手段,更重要的是人们在劳动的过程获得劳动成就感与幸福感,这才是受益终生的,我们要将劳动升华为对创造美好人生的向往追求。

4. 总结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当下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时代意义。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期,劳动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异化现象,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终也会消失。强调要认识劳动的本质,重视人的类本质属性的意义,不断地改变和改善劳动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发自内心地去劳动,在劳动中感受快乐并不断肯定自己。消除劳动异化现象使其恢复到符合人的本质的劳动,人们才是真正自由自觉地劳动,不断实现全面发展、个人价值和创造美好生活。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9BKS040)。镇江市“金山文化人才”计划人才项目:日常思政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0.
[2] 侯惠勤. 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88.
[3]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74-89.
[4] 贾蓉, 姜蓓佳.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视野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三重审视[J]. 职业技术教育, 2022, 43(7): 29-35.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65.
[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