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建设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DOI: 10.12677/AE.2022.1212832, PDF, HTML, XML, 下载: 167  浏览: 377 
作者: 段 然*, 陈 涛#: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关键词: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评价体系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Teaching Evaluation Evaluation System
摘要: 实施课程思政必须要贯彻和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坚持为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加分增值”,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持续推进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本论文从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与成果出发,研究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旨在为专业课课程思政提供必要的建设思路。
Abstract: Implementing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requires that the General Plan fo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in a New Era be applied fully. The continuous enhancement of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ccomplishmen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an promote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teaching continuously. In order to determine efficient methods for the special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vanced teaching quality and achievement.
文章引用:段然, 陈涛.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建设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2, 12(12): 5470-547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12832

1. 引言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教育评价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方案》中明确要求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积极改进高等学校教育评价体系。课程思政教育的推行是思政教育在专业教学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实践,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教学,打破了思政与专业课程的学科壁垒。当前,全国各大高校整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随着课程思政探索的不断推进,对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出了迫切需求。对于各大高校来说,建立能对课程思政进行有效鉴定、诊断、调控,促使课程思政教学改进和提升的教学评价体系尤为重要。而目前“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尚不成熟,如何抓住教育评价改革的有利契机,结合“课程思政”的教学特点,建立并不断优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当下课程思政教学理论和实践探索亟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2. 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意义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是在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挖掘、体现和渗透思政元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现高校全员全过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学活动。对课程思政的科学评价能够有效检验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果,科学检验思政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合理性,正向反馈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以改进教学活动,更好地推动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通过对教师教学各环节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估、分析和研究,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科学全面的评价,来有效测评课程思政教学的建设和实施效果,对课程思政教学起到保障、监督、诊断、反馈和提升的作用,使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有章可循,真正做到全员全过程全课程的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1]。目前大量学者、专家和教师对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大量献计献策,已形成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成果。但对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成效的评判缺乏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标准,如不加快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将无法检验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水平,也无法促进课程思政教学的持续优化与革新,必将严重制约课程思政持续性发展 [2]。

3.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建设路径

教学评价可有效推动课程思政教学规范化,为高校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提供衡量标准和保障措施,实现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本论文针对专业课程的一般特点对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建设路径进行探究。

3.1. 建立对教学目标的评价

教学目标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决定着教学的方向,通过教学目标的设置可以有效控制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教学目标的评价极为重要,在评价时,首先要评价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具有科学性、全面性与合理性,是否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标准。其次要评价教学目标是否涵盖了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教学目标两方面,评价设立的要素是否在建立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基础上,注重思政教育目标的设立,避免出现传统教学中单一教学目标。

3.2. 建立对教学内容的评价

教学内容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师对教学活动安排的创新编排过程,体现着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术观点、人生经历、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思维方式等。要建立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科学评价,第一,对教学内容的评价要科学制定分层标准,并在考评结果上明确课程达到的各项层级,以及改进意见。其次,科学评价教师专业知识讲授情况、专业技能示范能。第二,评价思政内容融入情况,注重评价教学过程中是否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是否教授专业应遵循的职业道德,且是否将专业技能与蕴含的思政内容进行了有机融合与巧妙展示。第三,评价授课内容的呈现有无创新,是否提升了授课内容的趣味性、生动性和易学性。第四,评价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是否因材施教,是否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与态度。

3.3. 建立对教学主体的评价

3.3.1. 对课程起引导作用的任课教师的评价

任课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起着教授知识、答疑解惑、引领发展的主导者,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教学主体,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任课教师的评价需要包含三个部分:一、评价任课教师的教学是否按照教学目表、教学内容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与实施。二、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评价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全面性、拓展性和挑战性。其次,要评价是否融入了思政内容,且思政内容是否有机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即是否达到思政教育以细物润无声的方式渗透于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和任务实践中;再次,要评价思政内容的渗透方式是否深入且全面,即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组织的实施、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是否都有德育效果的注入。三、评价教学活动和任务实践开展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合理性及创新性,是否做到深化思政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四、评价教学活动后教师的教学总结是否考量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两部分,对教学中出现的不良现象或状况是否进行了及时调整,以及对调整效果的进一步分析 [3]。

3.3.2. 对课程学习主体学生的评价

在课程思政教评价学中,要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是检验课程思政成效最直接的方式。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在于确保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品格、优良的道德品质,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针对学生的评价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学生专业水平与思政能力两方面的提升情况,考评方式是否适用。另一方面,评价对学生的考评是否考虑到课程思政教育的特殊性,是否达到检验育人成效的客观、全面和科学性,即课程思政强调的育人过程中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这种全员协同教育特点决定了多元考评主体的构架,强调的全方位决定了考评内容需具有的全面性,全过程决定了考评设置的时间和频率的合理性 [4]。

3.4. 建立对教学方法的评价

课程思政教学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由此会产生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创新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还有利于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在对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时,应重视对教学方法的评价,首先,要注重评价教学方法是否是基于专业知识、思政内容、学生情况等采取的具有教学针对性与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革新了法传统“灌输式”教学,即教学方法的实施要适用于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且适应于当下环境和学情情况。其次,评价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课程思政教学,是否能切实促进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再次,评价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驱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最后,评价教学方法是否是基于学生的特点、个性、学情情况等进行的强针对性设计,是否能实现课程的因材施教,促进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课堂。

3.5. 建立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客观科学的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以了解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继而针对教学不足加以总结与改进,以达到高质量课程思政,这也算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中,要客观科学地对课程思政效果进行评价:第一,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成果是否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达到的等级如何。要细分等级,涵盖范围全面具体。第二,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安排效果,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业布置,课外辅导等教学环节与产生的教学效果的关联性评价。第三,评价思政育人效果,由于思政教育成效的隐蔽性和潜移默化性,需要科学设定考评方式,考评出学生对所学思政知识是否做到真正的理解、吸收和运用,是否能够真正将道德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成长之中。

3.6. 建立对教师评估教学质量指标的评价

3.6.1. 评价教师是否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的生成性指标

教师在教学前对学生专业与思政水平进行摸底了解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在对学生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进行因材施教,才能对课程思政具备教学把控力。评价课程思政生成性指标,要注重摸底内容维度的全面性,摸底方式的可实施性。

3.6.2. 评价教师是否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性指标

对课程思政教学过程性测评是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习过程效果的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在时间上、方法上、形式上、内容上、目标上和效果上的设定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数据化”反映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生成过程,是否可以通过过程性评价来合理推进教学活动进程,提升教学质量。

3.6.3. 评价教师是否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终结性指标

对课程思政教学终结情况的评定是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现有水平进行的测评。在终结性考评上要注重考评的全面性,因此对测评的内容要进行仔细考究,不仅要测评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还要有效测评出学生对思政的吸收力与接受度,这样才能全面考察出思政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力。

3.6.4. 评价生成性、过程性与终结性测评指标是否具有关联性

只有关联性指标才有利于对比出实际教学效果,也利于及时梳理出教学环节中存在的教学质量上升与下降的变化。

4. 总结

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紧扣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构建科学、合理和规范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才能为课程思政提供措施保障和衡量标准,以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课程思政的发展需要不断总结优点与不足,不断完善与更新,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现实性意见。

基金项目

重庆邮电大学“课程思政”试点课程建设项目,XKCSZ1916 (软装饰设计);重庆邮电大学“金课”建设项目,XJKHH2020-21,软装饰设计,重庆邮电大学“金课”建设项目,XJKXX2021-36 (产品手绘技法)。

参考文献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柳建安, 闵淑辉, 廖凯. 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2(1): 26-27.
[2] 陈敏生, 夏欧东, 朱汉祎, 李丽. 高等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若干思考[J]. 高教探索, 2020(8): 77-80.
[3] 段然. 新媒体语境下理工类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研究[J]. 大众文艺, 2015(6): 262.
[4] 段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 群文天地, 2012(6):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