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Research on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Major in the New Liberal Arts Background
DOI: 10.12677/AE.2022.1212853, PDF, HTML, XML, 下载: 196  浏览: 37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聂慧先, 赵 芮*:浙江树人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教学实践能力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actice Teaching Practical Ability
摘要: 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中国特色新文科人才培养应着眼于与高校办学定位相适应、有别于研究型和职业技能型院校的培养模式。本文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总结了应用型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现状,分析了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索了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路径,提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改革实践课程评价方式等建议,旨在为培养大批高质量复合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提供借鉴,为服务国家和地方区域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the cultiva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talen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should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mode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orient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different from that of research-oriented and vocational-skill-oriented colleges.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as an opportunity, this paper sums up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major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alyzes on th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existing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probing into the paths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perfect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bases outside schools, reforming the evaluation methods of practice courses, etc.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raining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compound talents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to contribute wisdom and strength to serve the national and local regional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聂慧先, 赵芮. 新文科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 教育进展, 2022, 12(12): 5599-560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12853

1. 引言

当前,“新文科”建设已成为新时期涉文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新文科”建设旨在培养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利用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力求实现思维创新,拓宽应用型本科院校文科专业建设的发展路径。

近年来受新冠疫情影响,教育生态发生重大改变,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实践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汉语国际教育界同样在积极思考,探索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努力探索应对专业发展新路径,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各高校纷纷就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如浙江越秀外国语实施“汉语+”战略,固本强基、多维协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1];喀什大学在分析了本校“分阶段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后提出“全过程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递进式增长 [2];肇庆学院对语言要素教学、汉语课堂技巧、汉语教学方法等教学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思考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3];河北省开设汉语过教育专业的高校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构建了将线上实践教学与线下实践教学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四维度相结合的河北省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O2O实践教学模式 [4];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深入调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提出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构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模式,从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构建有利于国际化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5];浙江外国语学院从构建模块化实践课程体系、改革专业课程授课方式、打造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师资队伍、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实践教学体系等四个方面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6]。这些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为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既要适应社会语言服务发展的要求,又要成为具有多学科背景和服务功能的创新型人才。浙江树人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于2017年获批并开始招生,至今有两届毕业生,根据用人单位对2021届和2022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从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人际沟通六个维度评价的结果来看,连续两年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所属的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毕业生满意度均已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但本着“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原则,以培养满足浙江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实用型的新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我校在丰富专业内涵建设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探索与实践。本文在此背景下,结合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路径,根据当前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分析了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实践教学优化的路径。

2. 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落后

根据调研,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直维持着传统的学科专业型教学模式,注重语言学和语言教育、汉语言文学、跨文化交际等基本理论和课程知识的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通常采用教师单向灌输和学生被动接受等传统的教学模式获得的,这种模式常常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其授课和学习模式单一,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相对孤立、相关性不强,缺乏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技能的训练大多局限于校内理论教学课堂中的些许实践操作,因此,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比例相对失衡,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课程也流于形式。新文科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打破学科壁垒、跨学科融合、主动对接市场需求的能力。

2.2. 实践教内容和教学方法传统守旧

实践教学内容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依然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而且实践环节的设置也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学,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十分匮乏,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方法大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缺乏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训练环节。

2.3. 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不足

实践教学条件是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硬件保障,为科学实践的深入探索提供必要的准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相匹配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和基地本身匮乏,加之疫情期间,校外实践基地考虑到安全防护等因素,不愿意接纳学生到校外开展实践训练,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需求形成断层。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仍需壮大,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科研时间和精力有限,未能全心投入到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中,新进的年轻博士虽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很强的研究能力,但仍缺乏实际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这些都是造成教师实践教学环节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

2.4. 实践教学的实施力度未能充分体现重视程度

应用型本科院校倡导以现代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基地为载体,按照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技创新有机结合,打造集“政、产、学、研、用”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思路,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在实践教学的实施力度上并未达到实质性的学用和融合,导致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培养成为纸上谈兵。

3. 对照专业质量标准,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

赵金铭(2011)明确指出国际汉语教师的三大能力培养,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7]。由于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以上问题,导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打折扣,2012年修订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突出强调国际汉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三种技能的培养。为进一步满足国别化、多元化对汉语教学和文化推广的需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 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实践能力是该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虽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并非师范类专业,但其人才培养的性质具备师范类的特征,且很多学生毕业后成为汉语教师,为对外汉语师资做储备。因此,学生的课堂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改变了形式化和单一化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科研创新的潜在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8]。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课堂实践教学机会,包括语言要素教学设计、试讲以及模拟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环境等,给学生思考实践的余地和自主研究的时间与空间,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人格个性的跃迁式发展。

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语言要素采用模块化的方式,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方面进行训练。语音教学既要遵循二语学习过程中语音习得的规律,也要遵循汉语语音方面的特殊性,坚持短期集中训练和长期严格要求相结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杨惠元先生从词汇教学与语法教学的关系角度提出“强化词汇教学,淡化语法教学”,他认为:“‘强化词汇教学’一说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教学自始至终都应该放在语言要素教学的中心位置。”因此在强化学生的词汇教学能力时,强化词汇教学意识,引导学生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实践时应注重培养留学生的汉语语感,引导其加强汉语词语积累和在语篇中理解和记忆汉语词语。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加强词语操练。在培养学生语法教学能力时,引导学生应当思考:汉语哪些语法点是必须且急需教的?在对比分析基础上,哪些语法点会影响汉语学习?学生最容易、最常犯的错误是哪些?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提升最核心的语法教学能力。汉字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由于汉字本身难写难认导致汉字教学成为留学生汉语学习很难突破的瓶颈。培养学生汉字教学能力时,要求学生从汉字音、形、义的特点及汉字表意系统的规律,结合汉字的构件及其背后的文化教学,使汉字教学注重科学性增强趣味性。

3.2. 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之一,肩负着萃取、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重要使命。《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版)也直接界定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中华文化基本知识,具备文化阐释和传播的基本能力;了解中国国情,能客观、准确地介绍中国;具有跨文化意识;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传播能力需通过实践教学不断完善,包括文化知识的通晓能力、文化观念的阐释能力、文化教学的引领能力、文化差异的调解能力、文化技能的展示能力、文化冲突的预见能力、文化交往的学习能力 [9]。

要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播能力,首先应启发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当然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长期的中华文化知识的浸润,还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强学生文化阐释能力、文化传播技巧的专项训练,加强对时尚语言、网络语言等的引导转化,消化吸收顺应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的话语,促进主流话语创新发展,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追求和独特魅力,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长处、美处和精华之处 [10]。

3.3.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胡文仲认为,跨文化交际就是不同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11]。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遇到的由于文化差异性造成的冲突和障碍及应对冲突和障碍的能力。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冲突时有发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课堂教学管理,还有助于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巧,还要引导学生成为文化自觉的交流者,从而更好地为汉语国际教学服务。

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深刻了解中国文化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善于归纳和总结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其次培养学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不同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及社会背景之间的差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再次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等在线学习交流平台主动与汉语学习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优化思路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应用能力及所学的理论与方法是否有效地结合,因此实践教学要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在教学中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最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成果转化与运用能力。可着重从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拓实践教学条件、转变实践教学评价方式等几方面下功夫,在探索改革的过程中,形成实践教学长远发展的长效机制。

4.1.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树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理念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需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区位优势,统筹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树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打破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的隔离性,力求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的无缝对接,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着重从专业教育实践和专业技能实践两个维度、五个方面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4.1.1. 专业教育实践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汉语教师,其次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该专业的教育实践应该是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实践。专业教育实践包括校内教学实践、校外实践基地及探索“互联网+”的新媒体实践三个方面。

校内教学实践即在教师的组织下,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教学实录观摩法、案例教学法、座谈研讨法、分组教学法、启发教学法、探究学习法等方法,以及观、听、演、练、评等多种教学手段模拟课堂教学实践。让学生在频繁的课堂实践教学中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并经受反复训练后逐渐熟能生巧。

拓宽与中小学校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确保学生的专业教学能力得到有效地锻炼,同时,不断开拓一些面向外国人学习汉语或者致力于向外输送汉语教师的教学培训机构,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可短期内派出学生进行海外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教学场景,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近年来“互联网+”等新媒体、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电子化学习资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应积极探索新媒体实践,如结合当前最火的mateverse (元宇宙)技术构建语言学习社区,鼓励学生积极加入语言学习社区开展实践实习等。

4.1.2. 专业技能实践

如果说专业教育实践是“道”的话,那么专业技能实践就是“术”,专业技能实践之“术”既包含文化技能之“术”,又包含综合技能之“术”。文化技能和综合技能共同构成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职业技能。

文化技能实践可以充分发挥该专业的语言表达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等手段建立文化宣传实践平台,如与博物馆、科技馆等合作讲解诸如我国的建筑、器物、典章制度、文学艺术、名胜古迹等显形的硬文化,与旅游局、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合作讲解精神、心态、道德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隐形的软文化。

综合技能培养应充分依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中华文化才艺展示、专业实习等环节,强化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依托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跨文化交际案例库等专业资源,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4.2.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是“学生分小组备课——课上模拟试讲——教师现场点评”,这种方式的弊端是学生缺乏课前分析学情的意识和也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状况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外汉语实践教学的能力也流于形式。另外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法相关的课程,教师对“教什么,如何教”,大多是也是停留在传授理论知识层面。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4.2.1. 实施教学观摩

在留学生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利用中国大学慕课及其他网络教学资源,根据不同的课型挑选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实录进行教学观摩,其中既包含课堂教学的优秀案例,也包含失误案例,观摩前教师提醒学生着重观摩教学风格、具体题目的讲解、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教学机智等关注点,要求学生做好观摩记录和总结,观摩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总结讨论、分析其中的优缺点,以便学生更快更直观地明确教学思路,从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中收到启发,从失误的教学案例中得到启示。

4.2.2. 实施以赛促学,以学提能

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指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教学技能训练包含指定授课计划、撰写教案、使用教学媒体、学情分析、组织教学和导入新课、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设疑和提问、书写板书、归纳总结课程教学、布置作业级习题讲练以及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吸取科研成果的技能和信息检索相关的研究技能。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是几节理论课或者实践课能就能实现的,需要日积月累的修炼,因此,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常态化的比赛,如朗诵比赛、ppt制作大赛、制定教学计划比赛、说课比赛、文化知识竞答比赛、英语演讲比赛等,以赛促学、以学提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4.3. 开拓实践教学条件,顺应新文科建设发展趋势

为推进新文科建设发展,回应时代需求,我校不断开拓实践教学条件,在充分利用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集中实践教学相结合强化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教学技能比赛、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国家汉办志愿者考试、普通话考试等各类比赛和考试等形式既可以测评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通过鼓励和督促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或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方式构建起课内外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3.1. 升级改造校内实践平台

校内的专业实践实习平台进行改造升级,与校内的国际教育学院联合,通过见习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汉语教学技能;搭建校外实践教学多元平台,在引进校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与省内留学生资源充足的高校、产业企业合作,实现校–校、校–企之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4.3.2. 拓宽校外实践教学条件

拓宽线上线下、国内国外的网络实践教学条件。一方面乘着国际中文在线教育的东风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新媒体教育实践,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探索出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形态;另一方面,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联合办学,与企业联合科研、创新孵化、游学、夏令营项目等合作办学的方式,为沿线国家搭好语言路、铺好语言桥。此外,顺应“中文 + 职业教育”的新趋势,鼓励学生辅修校内其他专业,加强与国内高职院校合作办学,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与国际中文教育“走出去”融合发展,提升汉语教育国际化的属性。

4.4. 转变实践教学评价方式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文件精神,明确要求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标准,破除长期以来教育评价中存在的“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顽疾,立足于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用人单位五大评价主体,把握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根据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实施,采用更科学可行性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评价,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改进功能。

4.4.1. 评价方式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

通过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调查问卷,发现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虽已达到浙江省平均水平,但在知识掌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适应性等方面仍需不断加强,基于此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实践教学的教育评价方式上积极探索,打破传统以期末考试为主要考核形式的教育模式,将过程考核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阶段,强化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如,从作业及其他考核形式来看,考核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观摩教学报告、评课、备课、教学案例分析、撰写教案、试讲等平时性考核;从评分标准来看,更加注重主动性、启发性、探究性、创新性等方面的能力评价;从课程考核分数来看,逐步扩大平时成绩比例,占课程考核成绩的50%及以上。

4.4.2. 评价主体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主体是教师,但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发现,任课教师一人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日本学者田中耕治强调应当将“利益相关者”应用到教育评价之中,指出教育评价主体应该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和当地居民、教育行政机构、第三方机构 [12]。基于此,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学习评价方面除了任课教师的评价之外引入了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评、教学督导评价、课程组教师互评,还创造性地引入汉办志愿者和孔院的公派教师对实践教学效果加以评价,以此不断完善该专业的教育评价体系和教育生态格局。

5. 结语

《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安排学生进行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活动,参与教学的所有环节。鉴于此,无论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把教学质量提升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实践教学能力上来。在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汉英双语会话写作能力。

基金项目

2021年绍兴市高校内涵建设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编号:SXSJG202114)。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刘家思. “汉语+”固本强基多维协同——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 现代教育科学, 2019(9): 1-8+41.
[2] 于新杰. 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喀什大学为例[J]. 汉字文化, 2020(14): 9-11.
[3] 段然.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思考——以肇庆学院为例[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6): 80-82.
[4] 沈莉娜, 张琼. “互联网+”背景下河北省汉语国际教育O2O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0(6): 95-100.
[5] 霍倩倩. 应用型本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基于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的调查结果分析[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0, 33(1): 133-137+157.
[6] 应学凤. 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 北部湾大学学报, 2020, 35(7): 59-64.
[7] 赵金铭. 国际汉语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拓展[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1(4): 86-90.
[8] 李悦, 陈向阳, 钱晓芸, 等. 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0, 39(10): 130-34.
[9] 马晓娜. 中华文化的域外传播能力探析——以国际汉语教师为视角[J]. 汉字文化, 2021(5): 148-152.
[10] 杨国辉: 不断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和水平[EB/OJ]. 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8/23/c_1123313617.htm, 2018-08-23.
[11]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1.
[12] 田中耕治. 教育评价[M]. 高侠, 田辉, 等, 译.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