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拟声拟态词汉译处理探析
An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Japanese Onomatopoeia
DOI: 10.12677/ML.2022.1012427, PDF, HTML, XML, 下载: 275  浏览: 616 
作者: 姜 河, 黄成湘: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拟声拟态词汉译策略Onomatopoeia Chinese Translation Strategy
摘要: 该文从日语拟声词拟态词和汉语象声词的比较出发,结合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与德国功能派的“目的论”原则,具体从拟声词和拟态词在汉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即拟声词和拟态词的词语重复部分、词含有的感情色彩、程度区别,以及四种基本的翻译模式——译为相应的象声词、叠词、省略不译、成语或四字熟语、形容词或副词进行分析。最后笔者总结探索出在进行日语的拟声拟态词汉译时具有普遍可行性的几种处理模式,力求为译者在翻译时提供值得参考的方案,尽可能保留源语语境精妙之处传达给译文读者。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Japanese onomatopoeia and Chinese onomatopoeia by combining Eugene Albert Nida’s dynamic-equivalence theory and the German functionalist’s Skopos theory. In particular, the author discusses three issues that need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translation, namely, the repetition of words in onomatopoeia, the emotional color of words, the degree of distinction, and the four basic modes of translation into corresponding onomatopoeia, superposition, omission without translation, idioms or colloquialism, and adjectives or adverbs. Finally, the author summarizes and explores several processing modes that are universally feasible when translating Japanese onomatopoeia into Chinese, in an attempt to provide translators with worthy reference solutions when translating, and to preserve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subtleties of the source context to convey to the readers of the translated text.
文章引用:姜河, 黄成湘. 日语拟声拟态词汉译处理探析[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12): 3183-318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12427

1. 引言

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存在拟声词与拟态词。根据天昭宁编写的《拟声词·拟态词辞典》中对拟声词和拟态词的定义如下:

拟音词(可分为叹词和拟声词两类,其中拟声词又可以称作象声词)是指人的笑声、哭声,咽唾沫、喝东西、用手敲打物体时发出的声音,也包括人类以外的生物发出的声音,还包括自然界自然发出的声音,以及没有生命活动的自然的或者是受到外力作用而发出的声音以说话声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语言。

拟态词(拟态词是日语里用象征说法来表现某一种动作或状态的词)是描写性的、象征性的把包含我们人类在内的生物、非生物和自然界的情况、现象、变化、移动、成长等状态和样子,以说话声表现出来的语言 [1]。

而对于日语的拟声词拟态词的汉译,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具体文学文本进行分析,近几年较少汉译模式总结类的研究,探索出在进行拟声拟态词汉译时具有普遍可行性的几种处理模式,以及结合汉语的象声词对比的研究。这即是本文想要试图梳理解决的问题。

2. 日语中的拟声词和拟态词对应汉语词类翻译的可能性

日语中的拟声、拟态词从词性角度来看,基本属于副词,从句法角度来看,又可以细分为副词用法、动词用法、形容词用法、名词用法、引用用法和文外独立用法等。与之相对,汉语中有“象声词”这一概念。杨树森(2006)认为:象声词就是“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它的对象可以是“物体的音响”和“动物的叫声”,也可以是人的身体发出的声音,以及人的口鼻发出的声音。因为“事物”的外延大于“物体”,肚子叫、哭笑、读书等,都属于“事物”的范畴。但汉语中并无拟态词的概念。并且,汉语中的象声词在词性上单独属于一类,具有和实词中其它词类相似的特点,不从属于任何一类词,是实词中独立的一类 [2]。

日语中拟声词与拟态词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其中从句法角度来看是因为,日语表达暧昧,不明确的词语非常多,尤其是动词表现力不足,故需要借助拟声词和拟态词使表达更清楚,明确,形象。例如,在汉语中表达“笑”的词语很多,有笑哈哈、笑眯眯、笑嘻嘻、笑逐颜开、傻笑、窃笑、干笑、奸笑、苦笑、冷笑等词。但在日语中,只有几个表示“笑”的词语。所以为了更明确地表示“笑”的状态和声音,就需要拟声词和拟态词的帮助。比如能够表示“笑”的拟声词和拟态词就能举出“くすくす、けたけた、けらけら、にこにこ、ははは、うふふ、にやにや”这些例子。

另外,陈岩(1984)指出,日语的音节结构单一、平板,缺乏感染力,需要拟声词、拟态词改变这种状况,使节奏顿挫,声音抑扬,形象鲜明。且日语拟声词、拟态词结构合理,表示方便。除此之外,日语中有假名,词的音与义结合并不紧密,音与义可以分离,这也对表示拟声词、拟态词极为方便 [3]。除此之外,日语的拟声词和拟态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容易理解,接受度高。

而反观汉语中与日语中拟声词概念大致相似的象声词,数量屈指可数。此外,汉语的拟声词同声多用的现象较为普遍 [3]。比如“啪啪”一词可以形容拍手声,雨声,鞭炮声等。以及,汉语的拟声词在意义上不具有普遍性,符号功能也无法固定,且对于同一声音现象,使用者会有不同的象声词描述。比如,雨声可以用“啪嗒”“啪嗒啪嗒”“噼里啪啦”等象声词来描述。并且,由于汉语使用汉字,汉字又是表意文字,无法像日语一样自由地使用音义分离的假名来尽可能地描述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和状态,会受到汉字原本意义的局限,这也是汉语中象声词数量少和无法使用象声词一一对应日语中拟声词翻译的原因 [3]。

3. 日语拟声拟态词汉译时可以采取的翻译原则

综上所述,日语中的拟声拟态词难以在汉语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词类进行翻译。所以在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就需要进行变通。而在变通过程中,可以借助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与德国功能派的“目的论”,结合日语拟声拟态词特征与语境等进行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不是强调原文与译文间的逐字对照,一一对应,而是关注译文的读者能否与原文读者阅读时能够尽可能采用同样的理解与欣赏方式,达到近似的阅读效果。奈达认为,翻译首先关注的应该是意义层面的转化,然后才是形式上的对应。这一点在日语拟声拟态词翻译中尤为重要。在将其翻译为汉语时,应该首先转换词语的意义,而不拘泥于形式。

“目的论”强调译者要关注翻译行为本身涉及到的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译者是整个翻译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参与者和翻译活动的最终实施者,也是原文的诠释者和译文的创作者。翻译不是机械的语言复制,而是有意识的再创造。这就说明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分析翻译中的语境,传达出有预期功能的译本。

同样,在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过程中,不同的译者会翻译出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结果也能体现出译者采取的不同的翻译策略。而这些翻译策略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尽可能将原文的语境完整地传达给译文读者。

4. 日语拟声拟态词汉译需注意的问题

日语中的拟声拟态词在表达特点上有一定规律。可以通过掌握这些规律,在准确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灵活翻译。

4.1. 拟声词和拟态词有重复部分

有些词既是拟声词,又是拟态词。翻译时要区分清楚在句子中是表示“声音”,还是表示“状态”。如果是拟声词,是表示人、动物等生物的声音,还是自然界中其他的声音;如果是拟态词,是表示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状态,还是表示生物体或非生物的样态、现象、变化、运动等 [3]。

基于以上所描述的特点,在翻译的过程中,就要遵从功能派的“目的论”所主张的原文与译文语境一致的原则,不可局限于拟声词对应拟声,拟态词对应拟态的处理方式。

例如:

(1) ガムをくちゃくちゃかむ。

(2) ブラウスを洗ったらくちゃくちゃになった。

例(1)和例(2)中的“くちゃくちゃ”分别表示了拟声意义和拟态意义。其中例(1)表示的是吃东西时发出的咀嚼的声音,例(2)则表示的是纸,衣服等柔软的东西被揉成团后布满褶皱的样子。两种情况不同,所以在翻译时应该分别处理。如例(1)可译为“咕叽咕叽地嚼着口香糖”,例(2)则可译为“衬衫被洗得皱巴巴的”。

4.2. 分清拟声词和拟态词含有的感情色彩

在这一点上,有许多的拟声词和拟态词本身就含有极为强烈的感情色彩,类似于汉语中的褒义词、贬义词,能够在句子和语境中生动鲜明地表达出说话者和作者的态度、感情。比如前文提到的表示“笑”的拟声词和拟态词,它们蕴含的感情色彩各有不同 [3]。在这一点上,正是需要做到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原则。原文与译文的语境意义和感情色彩应该保持一致,在不拘泥于形式的基础上,传神地表达原文意义。

例如:

くすくす:表示的是忍不住笑出声

けたけた:表示的是轻佻,没有素养的笑

けらけら:表示的是毫无顾忌轻松的大声笑

にこにこ:表示的是无声的,温和地笑的样子

にやにや:表示的是独自感到开心,害羞或者好笑时偷偷地笑

再比如,

(3) 渋谷の街は相変わらずちゃらちゃらとした道化服みたいな格好をした頭の悪そうな中学生でいっぱいだった。

(4) 自分だけがよければよいという社会風潮の中で、子供だけが伸び伸びと個性豊かにはぐくまれることはあり得ません。

以上两句例句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例句(3)中的“ちゃらちゃら”表示的是一种轻浮浅薄的外表,是贬义词。所以整句应该译为:“涩谷的街道上依然挤满了穿着浮夸轻浮小丑装束,看着脑子不太好的初中生。”

而例句(4)中的“伸び伸び”则表示的是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样子,是褒义词。所以整句应该译为:“在只重视自身的社会风气下,孩子们是不可能健康成长并发展出丰富个性的。”

4.3. 分清拟声词、拟态词的程度区别

彭飞(1983)指出,日语的拟声拟态词具体生动鲜明,直截了当,不晦涩含糊,能够表示程度的加重或减轻 [4]。试以表示“痛”的拟声词拟态词为例:

(5) 日焼けで皮膚がひりひりする。

(6) 歯がしくしく痛む。

(7) 下腹がきりきり痛む。

(8) 私の良心は其度にちくちく刺されるやうに痛みました。

以上四个例句中虽然都是表示“痛”,但针对的对象不同,疼痛的程度也不同,翻译时必须加以区别,尽可能传达出原文中细微的差别。其中“ひりひり”表示的是皮肤或黏膜持续感到微微刺痛的状态,“しくしく”表示的是从内部开始的持续的钝痛感,“きりきり”表示的是仿佛有锥子扎进去一般的尖锐的疼痛,而“ちくちく”则表示的是皮肤或内心反复有刺痛感,即“ちくちく”可以表示具体的疼痛,也可以表示抽象的疼痛。

以上四个例句可以这样翻译。如,例(5)可译为:“皮肤被太阳晒得火辣辣的疼”;例(6)可译为:“牙齿隐隐作痛”;例(7)可译为:“下腹部绞痛”;例(8)则译为:“我的良心每次都像是被针扎一般的疼。”

5. 日语拟声词拟态词汉译时的几种模式

根据以上对日语中拟声词拟态词的特点和需要注意的规律的分析,如何灵活翻译拟声词和拟态词,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模式。

5.1. 译为汉语中类似的相应的象声词

汉语中的象声词数量和种类虽然不及日语的丰富和发达,但有能够相对应的还是优先考虑使用象声词,尽可能达到形神兼具。例如:

(9) 北風で落ち葉がかさかさと鳴っていた。

(10) 何回も皿をかえ半分以上も牛乳を割ってお茶を何杯でもがぶがぶ飲む。

以上两个例句中,例句(9)的“かさかさ”描述的是轻薄而干燥的物体相接触发出的轻响,而在汉语中描述风吹落树叶时会使用“沙沙”这个象声词,并且“沙沙”也符合日语的“かさかさ”所描述的声音,因而是翻译这个拟声词最佳的选项。故,例句(9)可以译为:“北风吹落树叶沙沙作响。”

而例句(10)中的“がぶがぶ”描述的是快速连续喝下大量液体的声音,而在汉语中有一个对应的象声词——“咕嘟咕嘟”可以恰如其分地传达出这个声音和语境。故例句(10)可以译为:“他换了好几次盘子,又把牛奶分成好几份,咕嘟咕嘟大口地喝了几杯茶。”

5.2. 译为汉语中意义相近的叠词

汉语中的叠词使用广泛,数量繁多,也能够生动形象地表情达意,是翻译日语拟声词拟态词时值得参考的一类词。例如:

(11) 火事を知らせる早鐘がかんかん鳴り響いた。

(12) リスが木の実をかりかりかじる。

(13) 疲れきって足元がよろよろしている。

以上四个例句,首先例句(11)中的“かんかん”指的是坚硬的金属物体连续撞击时发出的清脆声音,在汉语中描述这种声音时可以使用“当当”,因而整句可以译为“急促的铃声当当响起,警告有火灾发生”;例句(12)中的“かりかり”表示的是连续咀嚼或研磨硬物时发出的轻响,汉语中有“咯吱咯吱”这样的叠词可以恰当地描述出松鼠啃松果的声音,故整句可译为“松鼠咯吱咯吱地啃着松果”;例句(13)中的“よろよろ”描述的是身体不平衡,脚步不稳的样子,在汉语中有“摇摇晃晃”这个叠词可以形容,因而整句可以译为“(他)累极了走路摇摇晃晃的。”

5.3. 省略不译

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种翻译模式,在日语的拟声词拟态词汉译中一般还常采用的有“零翻译”,即不翻译。这是因为在汉语某些语境中,许多拟声拟态词的效果可以忽略不计,故可以采取省略译法。例如:

(14) 鞄の中をごそごそと探して、中から人形を取りだした。

(15) 私は、老眼が始まった目をしょぼしょぼさせながら、繰り返し練習した。

(16) 打つたびに手首の角度をころころ変えると、自分のサーブが固まらず、安定しなくなってしまうというリスクが大きくなるので、トッププロのように完璧にスピンとスライスの打ち分けようと欲張らないほうが良いだろう。

以上三个例句,一句一句进行分析。首先,例句(14)中的“ごそごそ”指的是,粗糙材料相互接触发出的声音,或样子。如果用汉语中的象声词翻译,可以译为“嘎吱嘎吱”,但在此处描述的是人物从包中努力摸索东西的样子,故而用象声词有些影响句意,可以采取省略不译该拟声词。故,整句可译为“(他)在包中摸索了一会儿,掏出了一个玩偶”。

以此类推,例句(15)中的“しょぼしょぼ”在此处选取的义项意为,由于疲倦而无法保持眼睛睁开,无力地眨眼的样子。在汉语中找不到合适的固定短语进行描述,所以采取省略并结合句意进行意译,所以最后试译为“双眼刚开始老视,我强撑着,依旧反复地练习。”

例句(16)中的“ころころ”在此处原意为球状物体平稳滚动或转动的样子,但意为整句是为了强调不要频繁变换手腕角度而使用了这个拟态词,故译为汉语时可以不将其翻译出来。所以可以试译为,“如果你每次击球时都改变手腕角度,就会有很大的风险使发球不稳定,不一致,所以最好不要试图模仿顶级职业选手的打法来打出完美的旋转和切球。”

5.4. 译作汉语中合适的成语或四字熟语

首先,成语作为汉语词汇中占比庞大,且被广泛使用的一类词语,在许多情况下可以代替同义或近似语义的形容词和副词,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故在翻译拟声拟态词中,同样可以灵活寻找近似含义的成语进行翻译,也使中文读者更容易阅读与接受,和亲切感。例如,

(17) 窓ガラスから見えない位置に、段ボールだの私物だの私服だのがごたごた置いてある。

(18) やがて、学校が終ってまたやる事のなくなった私に、降ってわいたような話がちょろちょろ舞い込むようになります。

(19) そのとき、じっとりと汗の浮かんだ今田の額を見て、オレは妙な違和感を覚えた。

以上三个例句,翻译为中文时,均可以翻译为成语或四字熟语。如例句(17)的“ごたごた”,在此处的原义为,各种东西杂乱无章混在一起的样子。中文读者在看到这样的语义时大部分人都会下意识联想到“乱七八糟”这个成语,也能够生动传神再现原本的语境,故最后试译的译文为“在透过玻璃窗看不到的地方,各种纸箱子,个人物品和衣服乱七八糟地堆在一起。”

例句(18)的“ちょろちょろ”的原意为细小的水流涓涓流淌或是火焰徐徐燃烧的样子,在此处引申为各种邀请之类的事情一股脑儿冒出许多的样子。除了在笔者在描述中使用的“一股脑儿”这个形容词外,“源源不断”这个成语也同样能够表现原语境。故本句可译为“不久后,当学校的事情结束后,我也没有其他事情要做时,渐渐源源不断收到邀请。”

例句(19)的“じっとり”原意为汗水或血液渗出,非常湿润的样子。在此处描述的是人物额头大汗淋漓的样子,故可选用四字熟语翻译该词,全句译为,“当我看着今田汗如雨下的额头时,突然有一种奇怪的不适感。”

5.5. 译作汉语中意义相近的形容词或副词

日语的拟声拟态词大部分情况下均用来修饰其后的名词,代词等,与形容词和副词的修饰作用相近,故在翻译日语的拟声拟态词时,也可大胆尝试译作汉语中语义近似的形容词或副词。例如,

(20) こんがりと黄金色に焼かれた、香ばしいエッセンスの香りとさくさくした歯ざわりのこの焼菓子は、豪奢な銀製の大皿に飾りつけられ、見るからに食欲をそそる外観で会食者の前に運ばれた。

(21) 風がでてきて嵐になりかけている天候の中、やってきた方もそこにいた者もぐっしょり濡れた姿で顔を見合わせ、抱き合うように無事を喜びあった。

(22) 堅固なはずの地面や岩が、まるで液体のようにぐにゃぐにゃになってしまう。

首先看例句(20)中的“さくさく”,该词在此处的原意为咬糖果,水果,蔬菜等时发出的轻响。而在汉语中,同样描述咬合食物时的轻响,一般使用“清脆,松脆,酥脆”等形容词。故该句可译为“点心被放在一个华丽的银盘中,摆在食客面前。它们被烘烤成诱人的金黄色,散发着香草香味,再加上那松脆的口感,实在让人垂涎欲滴。”

例句(21)中的“ぐっしょり”意为汗水湿透的样子。此处作为修饰“濡れた”这个动词的副词进行翻译,更为简洁明了,即整句可译为“当下风雨交加,来的人和早已在现场的人衣服都早已湿透,他们互相看看,为平安无事而高兴地拥抱在一起。”

例句(22)中的“ぐにゃぐにゃ”意为弯曲变形但未断的样子,以及柔软而无力的样子。此处是在形容石头变得像液体一样软绵绵的不再坚硬。故该句可译为“本应非常坚硬的地面和岩石,却变得像液体一样绵软没有定型。”1

除此之外还有解释性翻译,当在汉语中找不到合适的象声词,叠词,四字熟语等翻译时,可以采用解释说明意义的处理方法,或可进行意译,但要注意语言简洁不影响整个句子的句意和流畅程度。

6. 总结

综上所述,日语中的拟声词与拟态词在日常生活或者文学作品中能够使文章或对话生动传神,具有不可小视的力量。而如何将在原文中活灵活现的语境传达给译文读者,也成为了拟声拟态词翻译的一大难点。

本文正是对如何进行拟声拟态词的汉译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从为何无法使用象声词一一对应,到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基本的几种汉译模式几部分进行论述。因篇幅有限,很多部分没有能够展开论述,特别是拟声拟态词的汉译模式,除了提到的几种外,还有其他翻译方法,如翻译为“一……”或“……然”的处理方法,以及采用汉语拼音直接拼译的处理方法。这些在本文中没能具体分析的问题,会作为今后的课题加以研究。

NOTES

1本论文中所有出现的拟声拟态词词意均由笔者译自广辞苑大辞典。

参考文献

[1] 天昭宁. 拟声词•拟态词辞典[Z]. 东京: 东京堂, 1974.
[2] 杨树森. 论象声词与叹词的差异性[J]. 中国语文, 2006(3): 206-215.
[3] 陈岩. 浅谈日语拟声词拟态词汉译[J]. 外语学报, 1984(3): 1.
[4] 彭飞. 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特征[J]. 日语学习与研究, 1983(1): 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