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积极“入世”人生观及其对青年学生的启示
On Confucius’ Active “Entering the World” Outlook on Life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Young Students
DOI: 10.12677/ACPP.2023.121026, PDF, HTML, XML, 下载: 345  浏览: 604 
作者: 鞠佳霖: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孔子“入世”青年学生Confucius “Entering the World” Young Students
摘要: 轴心时代哲人关于人生问题都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处于轴心时代的孔子也对人生问题做出了相关回答,形成孔子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当今时代各种思潮涌入我国社会生活,对不同群体尤其是青年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孔子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所蕴含的生死观、义利观、苦乐观以及孝悌观等对于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Abstract: The philosophers in the Axis era made their own thinking about the problems of life, and Confucius in the axis era also made relevant answers to the problems of life, forming Confucius’ active “entering into the world” outlook on life. In the present era, various ideological trends have poured into Chinese social life, exerting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different groups, especially young students. The outlook on life and death, the outlook on justice and interests, the outlook on suffering and optimism, and the outlook on filial piety and brotherhood contained in Confucius’ active “entering the world” outlook on life hav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on the formation of young students’ values.
文章引用:鞠佳霖. 论孔子积极“入世”人生观及其对青年学生的启示[J]. 哲学进展, 2023, 12(1): 135-139.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1026

1. 引言

人生问题是古今中外先贤哲人重点关注的问题,“至圣先师”孔子也对人生问题做出了相关阐释,提出了许多哲理性极强的人生见解。孔子给予人生问题极大的关注,形成了一整套关于人生态度、人生追求、人生目的以及其他人生问题的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构成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社会关于人生追求的思想基础。孔子一生不断践行其自身积极“入世”人生观,创办私学,诲人不倦,孔子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影响至今,尤其是对处于人生观形成阶段的青年学生来说影响更为深远,继续对其进行研究仍然具有极强的时代价值与时代意义。

2. 孔子积极“入世”人生观背景及其重要性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分封制度、礼乐制度等体现传统等级秩序的社会秩序被彻底打破,形成中国历史上最为汹涌的政治、社会、文化大变局。从社会总体层面来讲,政治方面,外有边境疆土受夷狄侵扰不断,国家安全岌岌可危。内有诸侯觊觎王位,原本牢固的血缘纽带变得脆弱不堪,守卫疆土的诸侯成为国家稳定统一的最危险因素,诸侯僭越礼制,将分封制转变为郡县制,周天子形同虚设;经济方面,铁农具以及牛耕的推广,传统井田制瓦解,出现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对立,也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诸侯不断将公田转变为私田;文化方面,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各种新的治国理政方案不断出现。从个体层面来讲,百家争鸣兴起,各阶级产生了代表本阶级利益的学派。同时由于战争不断,天灾人祸不断,民众对统治阶级彻底失望,人本主义兴起,加速了个体意识的觉醒。当今时代,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经济、文化发生深刻变革各种思潮侵入我国社会中,对不同群体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对于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年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当今时代继续研究孔子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对于抵制这些错误思潮具有重要作用。

3. 孔子积极“入世”人生观内容

(一) 生死观

关于人生问题的讨论离不开对于人的生死问题的探讨,作为人生于世间或离开人世都是不可避免的人生规律,但是每个个体于世间如何度过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每个人的自主选择。在《论语·泰伯》中提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孔子认为生而为人要坚守自己的信誉,重视死亡,坚守善道。在《论语·里仁》中提到“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在此强调人在世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志”是人于世间的起点,人生于世间要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人生理想目标的实现甚至更重于自己的生命 [1]。因此,在孔子的生死观中,人生理想目标的确立及实现就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事情,甚至比单纯生于世间更重要。《论语》中关于“志”的论述十余次,这也是孔子一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奋发状态的生动写照。关于终其一生的“志”该如何确立,《论语》中也给出了具体的答案,立志向“学”、立志向“道”以及立志向“仁”,“学”、“道”、“仁”就是人一生要有的追求。关于立志时间,孔子也以其自身经验给世间学子以具体参照,“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立志始,终其一生都要为“志”而奋斗。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其政治理念不被采纳四处碰壁,他清楚知道自身行为“不可为”,但他坚信自身理想事业的正义性“为之”,折射出其至高境界的执着与追求。即使在将衰的老年,当他意识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追去已然不能实现时,仍能诲人不倦,将自身理想抱负寄希望于后代学子,匹夫之志不可夺,孔子推崇立志进取并以一生追求实践,他关于生死问题的探讨重视伦理道德、关乎国家政治、强调人生体验,体现出中华文明中独有的生死观,对我国后代生死观念、人生追求产生重要影响。

(二) 义利观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不同学派在道义感的强烈推动下产生了对于“义”的追求,基于代表阶级的不同提出多样化的治国理政方案 [2]。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首先对“义”与“利”关系做出了阐释,丰富了“义”的相关内涵,并且进一步将“义”与“利”辩证关系进行讨论,反映出孔子对于个人修养与政治伦理的鲜明态度。孔子是站在维护社会整体价值立场对二者进行讨论,基于维护社会整体价值立场所倡导的“义”以儒家核心思想“仁”为根本,在不同情况之下对“义”、“利”关系进行论证。《论语》中记载了很多孔子关于“义”与“利”讨论的言论,可见在其思想体系中“义”的重要性。孔子政治思想为恢复周礼,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他认为“义”对维护社会秩序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相较于物质生活的肤浅追求,他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满足,不断追求“君子”的理想人格。因此,孔子认为“君子”当见“利”思“义”,使自身品行符合“君子”规范。但是孔子在强调“君子”应当在社会生活中见“利”思“义”的同时,他并不反对人们合理的利益追求,即对“利”的追求,也要求统治者要有所作为,提高整个国家居民的生活质量。但是,孔子“罕言利”,他极少说关于“利”的言论,并非因为其生活拮据,是因为其不把“利”作为追求的目标,将“义”放于“利”之上。孔子认为人所作所为都要以“仁”为根本,人生在世要遵循“仁”的准则,即使面临生死抉择也要符合“仁”的规范,在“义”与“利”二者之间做出抉择时要坚持维护道义,坚定不移选择“义”。因此,即使孔子不反对人们追求合理的“利”,但是他同样提出,当“义”为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义,无论什么“利”,哪怕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卫大义。

(三) 苦乐观

孔子称赞颜回即使“一箪食”、“一瓢饮”也不改其“乐”。孔子在此所说的“乐”是指颜回在获得精神满足之后的快乐,称赞颜回注重道德修养长进,不断充实自身,获得精神快乐。虽然颜回生活拮据,处贫困之境,但孔子此处并非因贫困对颜回进行赞扬,而是肯定颜回即使处于此种贫困状况,依然可以不因贫困境遇影响自身内心充实的快乐。《论语·学而》中记载了孔子关于学习的观点,“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懂得理义的过程就是无愧于心得到满足的过程。《论语·季氏》中孔子将人生之乐分为三种,其中益者“乐”为“节礼乐”、“道人之善”、“多贤友”;而“骄乐”、“佚乐”、“宴乐”皆有损于善,是不符合道义的“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享乐主义持否定态度,并不支持损于善的“乐”。但是,孔子并不否定人们对物质带来“乐”的追求,他认为在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的时代如果放弃有条件使得自己变得富裕的机会而无所作为也是非常可耻的 [3]。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孔子支持人们采取合乎道义的途径方式去谋取合理利益,精神满足快乐并非一定有悖于物质所带来的满足,二者是可以同时存在,互不排斥的。孔子所追求的并非是形式上单纯的粗茶淡饭的贫苦生活,而是不管处于什么境况之下,哪怕是处于贫困状态也不能忽略精神满足带给人的快乐。

(四) 孝悌观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秩序混乱,传统伦理制度失效,面对社会种种乱象,孔子从社会最小单位家庭出发,希望通过在家庭中推行“孝”,由小到大实现社会秩序恢复。孔子关于“孝”的论述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爱己”、“爱亲”和“爱人”。首先,关于“爱己”,在儒家观念之中,子女的身体发肤均由父母给予,作为子女并没有对自己身体支配完全的自主权,因此子女首要做好的就是保证自己身体的完好,如若身体不好反而让父母照顾才是不孝。其次,关于“爱亲”,对父母的尊重要是真情实感,不能是做表面功夫,要对父母有尊敬之心,要发自内心对父母尊敬,做到真正的敬养。要对父母有感恩之心,子女出门在外除了要告诉父母目标方向,也要做到时常挂念父母,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生活状况,记得父母生辰,常记父母逐渐衰老,感念父母养育之恩。慎终追远,谨慎地对待父母丧事,是使子女不忘自身职责,感念父母恩情的重要举措 [4]。最后,关于“爱人”,孔子认为真正的孝道并非仅仅局限于家庭单位之中,同时也可以普及到社会范围之内。由家庭血缘之爱作为联结形成的“爱己”、“爱亲”继续进行推己及人的推广便会形成整个社会范围之内的互敬互爱,社会秩序就会得到稳定巩固,体现出孔子的大爱思想。“仁”作为“孝”的核心,“礼”作为“孝”的表现形式,都是孔子为维护社会秩序、恢复周礼而对各个阶级做出的普遍要求,体现其政治追求。“孝”在政治上的延伸体现出孔子以“孝”治国的政治理念,最终发展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所遵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封建等级秩序,在维护封建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孔子积极“入世”人生观启示

(一) 在青年学生道德意识方面发挥的作用

细观孔子《论语》,不难看出伦理教化是孔子一生探讨的关于人生观的重点问题。他根据时代发展需要提出一系列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规范,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观念经过千年历史积淀成为构成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成为我国传统社会中行为准则、思维模式的组成部分,当代青年学生肩负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重任,传承传统文化中精华也是我们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现代社会受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诱惑太多,在各种不良诱惑之下青年学生有可能由于定力不足而模糊是非曲直边界,容易做出违背道义良心的事情,这是现代社会中需要加强和防范的。孔子积极“入世”人生观强调“君子”人格中“义”的重要地位,这也是深深影响中国文人的优良品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正是我国文人气节的真实写照。除此之外,对道德的追求也是我国传统社会中形成的独有的特色。在儒家塑造的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中,天人感应就是敬畏道德的生动体现,虽然此观点主要是针对统治者,但是其影响早已溢出统治阶级的范围,对警示知识分子等各个阶级产生深远影响。当代青年学生在塑造自身品格时要不断从以孔子积极“入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用先贤品德滋养自己,不断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充实完善自我,自觉拒绝低级趣味,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成为品德高尚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强国目标奋力前进。

(二) 在青年学生人生态度方面发挥的作用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奔走游说,四处碰壁,颠沛流离,但他从未有放弃念头,总是于困苦中寻乐,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生活中不断积极进取。如今我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中的困难与孔子所处社会环境面临的困难不可同日而语,如今青年学生生活在生活小康的社会之中,已经解决了最为基础的温饱问题,青年学生面临的问题大多为学业问题以及生活中交往等问题,面对所遇到的各种困难,青年学生不应该为困难所困扰,被挫折所打倒,应该学习孔子思想中的豁达,做到“乐亦在其中矣”。“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是孔子一身追求,他致力于实现社会稳定以达到“大同”境界,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同时代很多学者面对纷乱复杂的社会纷纷采取了消极避世的态度,保全自身周全。孔子于乱世中奔走呼号“守死善道”,这种对理想的坚定执着对当今青年学生仍有很大的启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条件背景之下,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要把自身理想信念的设立与实现祖国伟大复兴伟业结合起来,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进行融合,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终生。当今青年学生面临巨大的诱惑,没有长期的人生规划,容易在多样化诱惑面前走弯路,甚至走错路,青年学生要积极汲取孔子积极“入世”人生观精华,树立远大理想,实现自身价值。

(三) 在青年学生人际关系方面发挥的作用

人处在社会关系中,在不同的社会单位中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在家庭关系中,孔子孝悌观提倡尊敬父母、爱护手足,实现家庭和睦。在朋友关系中,孔子提倡君子之交,君子坦荡荡与之相交如水。在社会等级关系中,孔子提倡遵行忠恕之道,成为忠君爱国先锋。孔子待人谦逊,他在家庭关系、朋友关系以及社会等级关系中所进行的阐述,体现其对人际和谐的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当今社会,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错误的社会思潮的影响,青年学生中出现了人际关系淡漠、人情冷淡等社会交往问题,影响青年学生人际交往。青年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所面临的问题需要从孔子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中寻找答案,其人生观中包含丰富的人际交往思想,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理念,帮助青年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方式,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意识,养成良好品格。总而言之,孔子关于人际交往的思想对我们当今时代仍有重要影响,积极寻求孔子人生观中交往思想,对于当今时代和谐社会的建设,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仍然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5. 结语

孔子所确立的积极“入世”的人生观经过我国传统社会几千年的积淀,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实现精华的保留以及糟粕的去除,其具有积极意义的生死观、义利观、苦乐观、孝悌观对当今时代青年学生抵制错误思潮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仍然具有极强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杜振吉. 孔子的人生观及其现代意义[J]. 中华文化论坛, 1997(3): 91-93+107.
[2] 杨冬. 先秦“义利观”的四种理论形态[J].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16(1): 10-13.
[3] 范桂萍, 郭雅杰. 关于传统儒家苦乐观的哲学思考[J]. 哈尔滨学院学报(教育), 2002(10): 114-115.
[4] 申睿. 论孔孟之“孝”及当代价值[J]. 黄山学院学报, 2016, 18(4): 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