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君子”思想与马克思“自由人”思想
A Brief Analysis of Confucius’ “Gentleman” Thought and Marx’s “Free Man” Thought
DOI: 10.12677/ACPP.2023.121031, PDF, HTML, XML, 下载: 206  浏览: 1,251 
作者: 鞠佳霖, 温蕾铃: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君子”“自由人”差异性一致性“Gentleman” “Free Man” Difference Consistency
摘要: 孔子和马克思是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两位重要的思想家,孔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君子”与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人”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二者虽然产生的时空不同,在实现“君子”与“自由人”的教育宗旨、实现路径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二者在理想人格的培养中都充分重视人的作用、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并且二者理想人格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今时代,继续研究二者异同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Confucius and Marx are two important thinkers who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The ideal personality “gentleman” advocated by Confucius and the communist society “free man” described by Marx have their profound social background. Although the two produce different time and space,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educational purpose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gentleman” and “free man”. However, both of them pay full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human and emphasiz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in the cultivation of ideal personality, and both of them have a strong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Nowadays, it is still important to continue to study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文章引用:鞠佳霖, 温蕾铃. 浅析孔子“君子”思想与马克思“自由人”思想[J]. 哲学进展, 2023, 12(1): 166-17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1031

1. 引言

以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基础,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形成的思想源泉,也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君子”人格是其思想中所推崇的理想人格。马克思主义自十月革命传入我国开始一直是指导我国工人运动的科学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对其进行继承发展,是我国不可动摇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人都是理想状态的“自由人”。传统意义上认为充满彻底的理性主义、逻辑主义以及能动辩证法的黑格尔哲学是真正的哲学,批判我国传统古代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真正的哲学。但是,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一语道出哲学存在的真正意义。孔子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是影响我国社会化进程的两种重要哲学文化思想,二者所蕴含的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也是影响我国居民三观形成的重要因素,研究二者理想人格异同具有极强价值。

2. 孔子“君子”思想与马克思“自由人”思想社会背景

孔子和马克思同为影响世界的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二者思想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孔子“君子”思想与马克思“自由人”思想是根据二者所在社会大环境变化之下而产生的理想人格。孔子所处时代正是我国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制社会转型大变革时期,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都发生深刻变革,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以血缘为连接纽带的宗法分封制以及礼乐制度处于崩溃状态,周天子权力逐渐减弱,各诸侯势力不断加强,自主将分封制废除改为郡县制,政治秩序被彻底打乱。同时,边疆也存在夷狄侵扰,国家安全岌岌可危。不仅体现在政治权力方面,在经济方面亦是如此。铁器、牛耕出现成为推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助推力,打破了原有的井田制经济,私田比例扩大。诸侯抢占农田土地占为己有成为大地主,出现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新的阶级对立现象。文化作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孔子所在时代社会弊病严重,为维护各阶级利益,各阶级分别出现了代表学派为本阶级发声,孔子“君子”思想正是孔子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实现社会秩序恢复而提出的代表性思想之一。马克思作为工业革命时期针砭时弊的革命家,其辩证思维的产生有其社会基础。大机器的出现使得工厂中由工场手工业生产转向了机器大工业生产,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飞速发展,经济到了繁荣发展时期。但是由于法律、制度以及保障工人政策并未完善,工人生活艰难。经济发展也带来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两大阶级矛盾不断深化,社会矛盾尖锐,工人阶级不断成熟,欧洲多地爆发了先进独立的工人运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深刻的社会基础,而欧洲的哲学传统也是其诞生的思想基础。马克思“自由人”观点就是马克思在思考社会现状中所提出的理想社会中人的理想状态。

3. 孔子“君子”思想与马克思“自由人”思想内涵

“仁”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最高价值,这也是孔子推崇道德至上的重要体现。孔子认为“君子”一生应当追求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君子”,“君子”拥有美好的德行,推崇仁义,因此孔子“君子”思想可以说是这是一种通过所构建的“君子”人格来引导民众向善,成为道德高尚的人,维护社会秩序。关于人的问题也是马克思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他认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直接存在于自然之中,既具有主观能动性又作为对象存在物受动、受制约、受限制。人也是自由有意识活动,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作为人是所处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个社会关系中,每个实践主体经过实践,通过在现实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确证,证明人之为人。经过社会实践,社会物质文化水平大大提高,每个人在共产主义社会都会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自由人”。孔子“君子”思想与马克思“自由人”思想都体现出深刻的人本主义思想,注重人的主体性以及人在社会之中的社会关系,二者皆以人的本性需求作为出发点,主张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在实现社会价值过程之中实现个人价值,通往理想社会。

4. 孔子“君子”思想与马克思“自由人”思想差异性

(一) 二者教育宗旨的差异性

孔子和马克思关于如何对人进行教育进而成为理想人格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孔子认为,“仁”为人的本质,体现为人的德性、文化等方面,他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认为“君子”应当注重内心的修养,注重个人全方面素质提升,坚持爱人,不断履行社会义务。孔子期望将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仁人”,因此他强调加强德育,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立“志”,并通过“吾日三省吾身”反省自身行为并加以修正。孔子提出“为仁由己”观念,强调不断笃实躬行积极进取才有可能达到“仁”的境界,进而成为“君子”。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正是由于人们对于天道存在敬畏之心,才能警醒人们遵守天道,坚守道德,坚持人性,达到的境界的提升。而马克思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解放”,通过运用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对人进行教育从而将人从自然力的束缚之中以及社会的压迫之中解放出来,将人培养成为共产主义新人。同时,马克思认为劳动也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世界。马克思所处大机器生产时代造成劳动异化,抑制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他提出必须进行综合性的技术教育,使工人在不同部门进行学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不仅对旧世界的堕落的旧道德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而且他论述了构建共产主义的新道德,将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类自身,指出共产主义社会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且劳动成为人生活的第一需要,社会关系成为一种和谐发展的人际关系。孔子和马克思关于人的教育的观点都体现出深刻的人文主义,将人置于社会群体之中进行教育,对于我们当今时代教育仍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二) 二者实现路径的差异性

孔子注重人的道德的提升,更加强调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处理,孔子关于“君子”实现路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关于修身,孔子非常重视人的德智两个方面全面提高,做到独善其身且心怀天下,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的人。其次关于齐家,孔子认为家庭作为社会中最小单位,家庭是国家的基础,因此做好家庭建设对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关于治国平天下,孔子在鲁国就任期间将自己的政治理念付诸实践,推崇中庸之道,主张顺从民意,使得民心归一。马克思“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未来理想共产主义社会的完美构想,而“自由人”指的就是在这个“自由人联合体”中生活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生产资料公有。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之中,除统治阶级之外的人民都是受压迫和剥削的,真正的个人自由只存在于统治阶级之中。人是能够从事生产实践的具有现实性的人,具有社会属性,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具有一致性。马克思“自由人”实现路径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够实现的,没有这一社会基础,人是不能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 [1]。因此,马克思认为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存在,要从实践这一人类所特有的实践活动出发,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人的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加,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孔子和马克思二者关于实现理想人格的路径出发点不同,孔子多从提高人自身修养出发,经过每个人道德的提升实现整个社会道德素质的提升。马克思从经济基础出发,更加注重经济基础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

5. 孔子“君子”思想与马克思“自由人”思想一致性

(一) 二者都充分重视人的作用

孔子和马克思在自己的思想之中都充分肯定了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价值,肯定人在社会中的积极意义,反映出他们二人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仁”学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观点,是中华民族思维模式以及文化心里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系统论的方法观察孔子思想不难发现其各个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作为孔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君子”,其实现过程必然离不开对整个系统之中其他组成部分的追求与实现。孔子“仁”学思想蕴含丰富的关于“君子”修身的理论内容,“君子”一次在《论语》中出现百余次,孔子本人也对“仁”的本质内涵做出多层次的解读。首先,他认为“仁”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本质为“爱人”,所爱之人是超出狭隘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亲情之爱。其次,孔子认为“仁”在政治上的体现是统治者实行“为政以德”,爱民亲民,得到人民的爱护与拥戴。最后,孔子关于“鬼神”、“天命”之说也做出阐释,他很少谈论“鬼怪”,主张敬重上天。孔子要求统治者遵从天命使人民过得幸福的观点,充分体现其观点中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作为西方人本主义哲学下成长起来的伟大思想家,其研究起点为“人的本质”,他主张人是在一定社会条件通过不断实践以及劳动创造价值来实现人的价值的社会主体。“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与模式中的重要构想,是建立在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且人们进行共同活动与合作生产的基础之上的生产资料实现社会所有的组织形态,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正确的、科学的设想以及对其本质的正确概括。达到“自由人”状态必须实现人类对物质依赖的摆脱。人是能够从事生产实践的具有能动性的人,天生带有社会属性,因此要实现对“个人主义”的超越,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统一与一致,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成为“自由人”。

(二) 二者都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孔子关于“君子”的思想也体现出其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作为“君子”,不仅要掌握六艺,而且要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六艺最早于西周时期作为官学中的教学项目而存在,包含礼、乐、射、御、书、数六个部分,后经孔子收集整理,形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个部分,成为其教书育人的教材。六艺中蕴含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渗透着“君子”人格的教育,对人具有陶冶教化作用,同时,对于提高人的品德、学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关于“君子”品格,孔子也在其相关论述中进行了规定。“君子”要有“仁爱”之心,行“忠恕”之道,遵“中庸之道”以及持“义利”观念等 [2]。“仁爱”是“君子”的核心品格,孔子提倡“君子”要不断扩大爱人范围,最终实现社会大同理想。虽然在孔子时代国家分裂,战火不断,诸侯争霸,但是其思想之中仍然包含着深刻的忠君爱国观念,其爱国观念可能相较于现代爱国主义范围以及格局更小,但是不能否认其爱国观念的存在。“中庸”之道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君子”于世间遵循的为人处事之道。除此以外,孔子虽然并不否认利益追求的合理性,但是他主张在家国大义面前还是要以“义”为重。马克思“自由人”思想同样提倡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要正确认识自然、思维以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人的个性、体力、智力等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使人能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西方古代哲学中就有关于人的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古希腊时期,人们已经从对于自然的研究转向了对于人的研究,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到马克思时才形成了系统完善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认为人要实现全面发展要实现需要、能力和个性以及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首要基础条件就是要有充分的物质基础,其次是人的自我意识觉醒,实现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 [3]。孔子与马克思同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虽然侧重点不一样,但是对于当时的时代发展条件来说,仍然是具有极强的先进性。

(三) 二者都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

孔子是没落的鲁国贵族后代,他自小家境贫寒生活艰辛,但是他从来不自怨自艾,即使后来政治上不受待见,他也保持着舍生取义的豁达情怀。孔子一生追求“君子”境界,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积极状态,他忧国忧民,对社会问题积极解决,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孔子主张人应该有“志”,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推崇为实现家国大义不断努力,将生命投入终生的追去与奋斗之中,实现“志于学”、“志于道”等。同时,孔子认为人人皆可以“立志”,匹夫不可夺志,孔子自身即使到了将衰之年依然将自己的政治抱负寄希望于后人 [4]。马克思“自由人”思想是在回答时代课题以及解决时代之问中产生的,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其“自由人”思想也需要深入其当时的社会条件之下加以理解。18世纪6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大大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效率,生产关系也得到丰富发展。除此之外,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劳动异化现象,针砭时弊的马克思看到人的畸形发展产生深思。工人从事机械化生产,磨灭了人的自由个性,不断向单向片面发展的人转变。马克思正是在这样严峻的社会形势之下提出要不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孔子与马克思都处于社会变革时期,他们敏锐的观察到社会的变化,并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之下提出改革社会的理想方案,形成“君子”思想和“自由人”思想。

6. 结语

儒学是影响我国传统社会几千年的主导思想,其关于“君子”人格的描绘也是几千年来我国文人志士所不断追求的理想人格。马克思主义自传入我国社会以来就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产生深刻影响,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论述也是我们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理想状态。二者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对我国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魏书胜, 胡海波. 马克思哲学与孔子哲学的内在契合[J]. 社会科学战线, 2009(4): 53-58.
[2] 孙梦婵. 论马克思道德观与孔子道德观的融通性[J]. 党史文苑(学术版), 2016(8): 15-18.
[3] 黄顺基. 对孔子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思考[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 21(1): 64-71.
[4] 贺希荣. 孔子与马克思人性思想的汇通[J]. 山东社会科学, 2016(5): 14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