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的基层经验——以南开经院五级预警五方联动模式为例
Grass-Roots Experi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Early Warning and Interven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jor Emergencies—Taking the Five-Level Early Warning and Five-Party Linkage Mode of School of Economics of Nanka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P.2023.132059, PDF, HTML, XML, 下载: 239  浏览: 57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高 琪: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王天骄:南开大学计算机学院,天津;南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天津
关键词: 重大突发事件心理危机五级预警五方联动机制Major Emergencies Psychological Crisis Five-Level Early Warning and Five-Party Linkage Mechanism
摘要: 近年来,非典、新冠等重大突发危机事件引发青少年学生心理危机的现象日益引起关注。本文以基层学院非专业心理工作者视角,以学院基于多年有效工作经验建立的五级预警五方联动危机预警干预模式为切入点,探讨基层学院层面危机预警的有效机制,以期对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来自基层一线的经验。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henomenon of you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caused by major emergencies such as SARS and COVID-19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non-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workers in grass-roots colleges, and taking the five-level early warning and five-party linkage crisis early warning intervention model established by many years of effective work experienc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mechanism of crisis early warning at the grass-roots college level, to provide experience from the grass-roots front line for teenager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文章引用:高琪, 王天骄 (2023). 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的基层经验——以南开经院五级预警五方联动模式为例. 心理学进展, 13(2), 476-483.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2059

1. 引言

近年来,重大突发危机事件时有发生,比如512地震等自然灾害,非典、新冠等公共卫生事件等,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命威胁,由此引发的心理危机也带来严重影响。青年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新生代力量,心理发展尚未成熟,面对突发事件和学业双重压力,更容易滋生焦躁、抑郁等负性心理情绪,严重的甚至发生令人痛心的状况。教育部于2002年就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并于2012年颁布了修订版,可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被高度重视。2018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更明确指出,“要健全完善心理危机预警工作预案,构建心理危机学生的长期关注与跟踪服务体系,着重关注特殊时点、不同季节、不同阶段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涉工作,定期开展个案分析与督导,不断提高心理危机预警的专业水平。”心理危机在突发状况下的预警及干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2. 新冠肺炎疫情为代表的重大突发事件下大学生心理状况

(一) 背景介绍

新冠肺炎疫情于2019年出现,世卫组织把新冠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该病毒感染速度很快,弥散性广,治疗不及时有生命危险。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为了防止疫情在校园范围内传播,教育部要求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南开大学要求2020年春季学期非毕业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允许返校。2022年以来,学校更是经历了历时三个月的封闭管理,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基本依赖线上方式开展。

由于疫情发展迅猛以及疫情信息的过载,对社会公众心理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对大学生而言,与常规就学方式不同的居家学习模式与线上社交方式,让大学生产生焦虑不安等情绪,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作用。此次突发性危机应对再次凸显校园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疫情防控期间的心理疏导工作,多次在部署工作时强调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要加强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有针对性地做好人文关怀。面对疫情期间学生心理特点,加强基层一线学生防疫心理教育,构建校园心理健康一线服务体系,系统性建立学生的心理危机摸排干预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 重大危机事件中人的应激反应

在突发重大事件情况下,相关人员会进入一种应激状态,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从而导致应激障碍的出现。

1) 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主要包括生理、情绪、行为层面上的反应。生理层面的反应可能出现头晕、头痛、浑身无力、血压上升、心跳加快等情况;情绪层面的反应容易出现恐慌、焦虑、孤独无助等情况;行为层面的反应可能出现强迫性的言行、容易受到惊吓、抽烟次数增加、饮酒、滥用药物、缺勤次数增加等情况(张迪,2020)。

以上反应均为在面对突发的重大事件面前会产生的正常反应,部分反应会在经历一定时期后自行消失,部分会一直存在,从而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需要有专业人员进行疗愈。

2) 应激障碍

应激障碍主要包括急性应激障碍、适应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是指由于遭受突发灾难,甚至危及生命进而产生心理创伤导致的心理障碍。急性应激障碍一般出现在突发的重大事件发生后1小时内,出现快,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一般会持续一个月以上的时间,会对身心造成很大危害。适应障碍是指当个人生活上出现了重大变故,比如在生活或环境出现显著变化时容易产生的短期、轻微程度的烦恼状态以及情绪失调的情况,这类适应障碍一般容易出现在突发的重大事件后的1~3个月,一般是社会功能出现问题。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的创伤性应激事件发生后个体的一种异常精神反应(张迪,2020)。

在突发的重大事件后产生的心理伤痛,亟须及时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对于缓解痛苦、增强内在力量、从而塑造良好社会心态、维护社会稳序而言,心理危机干预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 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下导致大学生出现焦虑心理。疫情来临之前,大学生群体已经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打破了这种规律,大学生不得不在家中上网课,相比在学校内的生活,他们的生物钟和课程安排因此被打乱。此外,疫情期间,由于接触到一些疫情导致不良影响的信息,会引发他们对于自身和家人健康的焦虑,更严重的会影响个人情绪甚至引发身体不适。同时,当所在城市出现病例或密切接触者时,会使得他们的焦虑更加严重。一方面看,这种行为是对自我健康的负责,是一种配合国家政府防疫工作的行为,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一些大学生因宅在家中无法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导致精神世界空虚和严重的焦虑心理。

二是新冠肺炎疫情下导致大学生出现社恐心理。在疫情的环境下,大学生不得不进行线上学习,对于一些自制力极强的人来说,依然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时间合理安排,同时可以通过网络与朋友联系,分享自己的日常。但是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由于疫情的影响,长时间远离外界的学习生活,很可能使他们适应到这种环境之中,从而难以与此环境之外的人进行社交,即产生所谓的社恐心理。

三是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大学生出现娱乐成瘾现象。疫情期间,大学生上网课的同时,也伴随着老师对课堂纪律监管困难、学生频繁接触网络的现象。很多大学生很容易被网络上推送的各种信息吸引眼球,现在游戏市场异常活跃,各种娱乐软件层出不穷,如果缺乏定力,很容易在其中迷失自我,对娱乐产品产生依赖,荒废时间,这是一种十分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现象。

四是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大学生出现疑病心理。由于大学生缺乏对新冠病毒感染者症状的了解,会默认将日常的感冒发热、咳嗽、流涕、咽喉肿痛等常见病状认为是患上了新冠的缘故,进而怀疑自己甚至周边人员感染了病毒。此外,无症状感染者的出现,更让大学生对自身周边的环境充满了警觉,从而加剧了疫情下的疑病心理。

(四) 基于问卷调查的相关研究

疫情爆发后,有学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研究。苏芮等研究了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影响与保护性因素。结果显示:新冠肺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一定影响,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本科生焦虑学生占比高于研究生,大城市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家庭亲密程度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高校要加强学生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认识程度,引导学生主动掌握防护政策防护知识,提高防范性。高校要加强对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及时进行心理辅导,针对不同学生特点,比如不同学历不同居住地同学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普及教育。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等方式,引导学生科学辨别信息,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注重家校合作,引导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减少家庭矛盾,建立心理健康支持系统,从而缓解疫情下学生焦虑情绪和相应行为的产生(苏芮等,2021)。

昌敬惠等通过对广东省4112名受访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焦虑情绪发生率约为26.60%,抑郁情绪发生率约为21.16%,在新冠肺炎疫情应激反应状态下,该比例明显上升,比一般事件对大学生产生影响调查比例要高;要加强对低年级低龄大学生心理动态的关注,加大对低年级大学生提供心理危机支持力度;非医学背景的大学生相对更容易出现焦虑情绪,对新冠肺炎认知程度越高,出现焦虑情绪的可能性越低,要重点加强对非医学背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普及教育,提升个人防范风险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程度;具有健康生活方式,健康行为的大学生出现中重度抑郁状态的风险比率相对较小,要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传递积极正面信息,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应对风险能力。总之,建议高校要针对大学生不同群体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提高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度,倡导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共同抵制消极情绪影响(昌敬惠,袁愈新,王冬,2020)。

赵春珍通过自编问卷对在校的37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要加强对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提升学生信息筛选和信息辨别的能力,获取关于疫情的真实信息;部分学生会有恐慌、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需要建立有效的排解渠道和专业科学的认知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缓解和克服不良情绪;引导学生客观理性看待社会危机等应激事件,积极面对,拥有健康平和的心态;加强学生对国家责任、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方面的教育引导,树立榜样典型,通过自主能力、亲密关系、生命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心智的成熟(赵春珍,2020)。

已有研究表明,在重大突发疫情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具有较为普遍的焦虑心理。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如何探索通过建立系统的高校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防止大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影响范围扩大,具有重要意义。

3. 高校的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状况

(一) 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高等教育研究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监测预警的具体工作管理机制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任重道远。从长期发展来看,我国各大高校设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监测预警的工作管理机制以及配套的运行方式各有不同。在实践应用速率与成效上,现行的各种管理机制既有其特色优势,也存在各种机制性弊端,会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监测预警的工作有效开展产生不利影响。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大体有三种管理机制。

第一种主要是由专业部门管理。充分发挥专业机构比如心理健康教研室等专业部门的专业优势。但是这种管理体制的弊端是,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的开展需要和学工部等学生管理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需要围绕学生进行相关工作,而专业部门通常和学生工作涉及不多,相对比较专一,因此开展工作缺少相关部门的配合,力量较为单薄,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工作的纵深发展。

第二种主要是由学校学工管理或宣传部门负责。由于学生的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也是高校重要的学生管理工作之一,这种管理机制具有危机发现处理的及时性优势,但是由于相关人员专业性有待提高,会存在危机识别能力不足的情况,影响判断的准确性和干预的精准性。

第三种主要是由学生思政管理部门负责。这种管理机制会给人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误导。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需要严谨的心理学理论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注重在思想上的引领作用,二者存在本质区别。

此外还会有高校由医疗部门负责这项工作,但医务人员也存在心理健康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欠缺的情况,加上本身工作任务繁重,也不利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开展。

(二) 干预机制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在三十年来的反复实践摸索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及时且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对于保护好学生的生命安全,同时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与支持。

一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其制度建设日趋完善,制度建设更加注重系统性和科学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重点工作,需要多部门协同工作,通力合作。目前已形成学校层面主导、各职能部门协同的工作网,使得职责分工更加明确,各个环节的工作落到实处,干预工作已经成为动态掌握心理危机的全过程,将被动等待转化成主动部署,在制度中体现具体工作思路。

二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大幅提高了科学性和专业度。通过设计多学科整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得大学生提升其抗挫能力,身心全面发展。通过多学科整合的教育模式引导大学生去关注心理危机。同时,专业培训一线教职工的专业成长。近年来,众多中外联合组织的项目蓬勃发展,内容涉及多个方面,摆脱纸上谈兵,让一线教职工掌握工作“利器”。

三是将心理工作重心前移,注重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当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进行心理减压活动;并根据学生易于出现心理状况的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预防性工作等。

四是开创“医教结合”工作模式。“医教结合”使得危机学生可以得到专业心理医生更专业的诊治和更有针对性的服务。高校在进行心理医疗视角和教育视角的探索融合使危机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和服务资源,尽早回归校园生活。

五是探索互联网新阵地,开辟网络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新方式。在互联网深入生活的大背景下,高校积极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成线上线下心理危机干预的合力。高校积极探索“两微一端”资源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高科技技术和网络平台建设对网络动态进行时时关注,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动态变化,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4. 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针对上述情况,在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结合学院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在构建以“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家长”为核心的五级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一) 常态化危机预警机制

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常态化,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自我救助的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帮助他人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应对和处理危机的资源和力量,让学生面对问题时,懂得及时发现并及时解决;此外,这也有助于持续提高辅导员老师、专业教师以及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们对心理危机进行识别和化解的水平。因此,总结发展经验,开展多途径、多层次的预防教育活动,探索常态化预防与干预方法意义非凡。

一是日常开展有关心理健康及危机应对的宣传教育工作。为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南开大学注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首先,学校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配有专兼职心理指导老师,针对学生需求和学生特点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如举办心理剧大赛、团体主题辅导、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等;其次,在课程体系中增设《健康教育》《大学生活导航》等课程,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实现心理知识的常规普及,大一新生实现全员覆盖;再次,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各种宣传媒体,拓宽宣传渠道,建立网络阵地。利用经济学院微信公众号、经院e学工微信公众号、年级微信群等多途径多平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增强经验交流;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危机应对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识别现存的心理问题,实现大学生自我疗愈与帮助他人的深层衔接,提高学生化危为机的能力、提升心理素质。一方面通过观看电影、心理团辅、心理减压角等方式,以直观、可视化且有效的心理危机及应对教育方式与学生进行对接;另一方面通过制作口袋书,宣传页等方式,对心理危机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普及和教育。

二是加强有关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专题培训、专题研讨以及科研项目培育。学生辅导员、班导师、专业授课教师作为学生最直接的接触对象,其对危机的识别能力和专业水平的高低对于学生心理危机处理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教师在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培训,从而有效提升教师对于学生心理危机的辨识能力,并且增强教师危机紧急干预的意识,有助于帮助心理危机对象摆脱心理困境,尽快恢复良性心理状态。学校邀请心理学领域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培训,并组织辅导员等定期到校外参加交流学习;学院鼓励辅导员老师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题研究,请教授级专家进行科研方面的指导,提升辅导员科研水平,进而提升其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二) 动态化预警机制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在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时更加注重动态监测功能,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动向,及时发现并处理已显现的心理危机状况,并对危机预警作出即时判断,紧急采取相应应对措施,以减少或杜绝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以维护好幸福家庭、平安校园和和谐社会的良序发展。同时,这也是当前高校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工作摆脱理论和实践上的困境的重要举措,经济学院为此积极探索。

一是学院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预警制度。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分析,将心理危机的来源主要划分为学业困难、人际关系问题、就业压力、经济困难几个方面。学院每周通过下宿舍、下课堂等方式,对学生中异常情况进行摸排,建立制约因素排查档案,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一生一档,持续跟进。

二是学院构建网格化的“五级心理危机预警网络”。一级预警网络,为宿舍网格员。负责了解宿舍同学心理状况,若发现异常或隐患及时向辅导员老师汇报;二级预警网络,以学生干部和班级心护员为主,负责定期组织班级同学参与心理健康活动,在班级内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与学院老师保持联络,及时关注班内同学异常情况。三级预警网络,以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班导师等组成,负责排查会导致突发危机事件的安全隐患。建立及时上报、采取措施处置、更新情况续报、辅导员和班委、心护员及时对接的畅通沟通机制,使学院及时掌握学生情况,把握学生问题苗头,及时将危机事件化解。四级预警网络,依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心理中心负责组织开展面向全体师生的各类心理健康讲座,为心护员进行专业的心理知识培训;为学生提供常规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跟踪同学并及时与学院对接沟通;健全危机干预机制,对辅导员、班导师、心护员、网格员以及学生骨干进行心理危机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组织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并为其建立心理测评档案;对心理测评中出现一级心理问题的同学进行进一步的一对一的心理危机程度评估和约谈。五级预警网络为家校联动制度。经济学院高度重视家校互动,做有温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学院建立家长微信交流群,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分享学生在校情况,每年开展家院携手活动,寄给每一位新生家长信件并收取回信,同时对于有特殊情况的同学(挂科预警等)通过电话、面谈等形式与家长保持沟通,一起探讨学生的个人健康发展等问题,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在南开经院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是学院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运行。首先,以现有制度为框架,及时准确锁定危机对象。在新生入学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会组织对本硕博新生进行心理测评,以此作为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基础,对于一级心理问题学生进行重点关注。而后每学期都会对重点学生进行谈心谈话,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思想方面的动态,建立重点学生信息台账,一生一档。其次,围绕不同主体,进行多渠道的信息收集。辅导员、班导师、心护员、宿舍网格员关注预警对象,依托预警指标体系,主动关注、直接了解收集危机预警对象的相关信息,录入学生的信息台账。再次,深度分析预警信息,实现预警的科学性。预警信息收集汇总完毕后,由学校专业心理老师分析和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并应用科学理论对危机情况进行等级划分,判断可能发生的情况,为接下来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三) “精准化”的五方联动干预机制

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方面,危机干预人员介入时机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具有关键作用。干预人员需要分类别多渠道地对心理危机预警对象进行兼具专业性和人性化的个体指导,确保及时准确化解危机,使学生对自身认识进一步加强,实现自我疗愈与外界力量治愈的有效结合。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心理的成长,健康心态的形成。

一是健全学院心理危机五方联动干预机制。第一是学院层级。辅导员、班导师结合学生特点,有特色的开展适当的心理健康活动,通过设立减压心理角,发现学生的异常情况及时上报,通过谈心谈话,做好沟通协调等工作,尽早进行干预。第二是学生层级。班级学生骨干、心护员、宿舍网格员以高度的责任意识,与本班同学保持密切联系。定期组织本班同学开展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主题活动,并鼓励同学积极参与学校学院组织的各类团体辅导、心理讲座、戏剧节等活动。第三是心理中心层级。学院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保持紧密联系,了解学院学生在心理中心咨询情况,对于重点关注学生引介到心理中心,请专业心理老师进行心理咨询,并视情况开展适度的干预治疗,并积极组织心理健康测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危机筛查等活动,及时发现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尽早进行跟进和处理。第四是家长层级。对有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的学生,非常重要的一步是要取得和家长的联系,在了解成因的基础上齐心协力,共同开展工作。对危机程度较重者,及时联系家长,请家长到校配合一同做好学生工作。第五是网监部门层级。联动学校宣传部门,发挥舆论监管作用,避免有关事件的媒体发酵带来次生灾害。

二是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第一,建立健全治疗体系。对于出现心理障碍或面临心理危机的学生,以其危机程度进行“分诊”。若程度较轻,为其对接校内心理咨询辅导服务;若程度较重,为其对接校外专业心理诊疗机构;若情况极度严重,则应及时送往心理疾病专科医院进行治疗。第二,建立监护监测机制。以其危机程度进行分级联动监护监测。程度较轻的,主要依托学生骨干、宿舍网格员、辅导员实时关注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动态监控,并及时将有关情况及时通知家长及学校的有关部门;表现极度严重者,则通知家长及时来校,将学生情况和家长进行全面沟通,安抚家长情绪,建议办理休学并到专科医院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第三,完善应急干预措施。当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面临心理危机时,即时启动应急处理机制。建立健全学院同心理中心、医院以及相关专业机构的会诊、转诊联系机制。学院保持和学生工作部、保卫处、校医院等单位沟通对接,一旦发生紧急情况,确保干预工作的及时性,做到对学生心理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四,建立长效跟踪机制。学院对重点学生的心理危机状况及时跟进,定期研讨,并在制约因素档案中详细记录,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级分类处理,并把评估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工作的各级相关部门,定期进行谈心谈话,了解学生情况,确保把握后危机干预期的主动性。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市教委科研计划专项任务项目(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课题(课题编号:2021ZDGX01)。

参考文献

[1] 昌敬惠, 袁愈新, 王冬(202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40(2), 171-176.
[2] 苏芮, 陈新梅, 赵沐晨, 李萌, 王莉茹, 许国宁, 黄敬璇(2021).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初步研究——以山东中医药大学为例. 卫生职业教育, 39(21), 114-116.
[3] 张迪(2020). 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现代交际, (20), 236-238.
[4] 赵春珍(2020).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心理月刊, 15(8),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