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话语分析视域下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Research on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DOI: 10.12677/CES.2023.113075, PDF, HTML, XML, 下载: 204  浏览: 390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潘叶英: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浙江 绍兴
关键词: 批评话语分析外语教学思政教学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本文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将Fairclough提出的三维分析法运用于外语课程的思政教学,并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例,进行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批评话语分析能够促进外语的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通过文本分析、过程分析和社会分析,将语言学习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紧密连接,揭示语言本身及语言背后的意义。在不断探索研究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政意识。
Abstract: Based on the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this paper applies the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proposed by Fairclough to the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and takes the Comprehensive English course as an example to design Ideological-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an promote deep learn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foster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tell good Chinese stories. Through text analysis, process analysis and social analysis, language learning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social culture, ideology, etc., revealing the meaning of language itself and behind language.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 and ideological-political awareness are subtly improved.
文章引用:潘叶英. 批评话语分析视域下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3): 457-462.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3075

1. 引言

在新文科背景下,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都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每门课程都要发挥思政育人的作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不同,课程思政是指在非思政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师挖掘非思政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如家国情怀、文明礼仪、社会责任等,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立德树人相统一。在外语科学,《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探索外语课程思政新模式,培养具备人文素养、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实现能力、知识、人格塑造相结合的全人教育。 [1] ”本文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例,探索如何在外语课程中融合语言知识、思辨能力、思政意识培养于一体,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思政教学。

目前对外语课程思政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外语课程思政的解读。如黄国文,肖琼阐释了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原因、主题、方式等问题,厘清了外语课程思政的基本问题 [2] 。肖琼,黄国文分析了外语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特殊性及关键因素 [3] 。第二,从宏观层面探讨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如文秋芳提出由纵向和横向维度构成的外语课程思政的框架 [4] ;胡杰辉从目标、内容、流程、评价维度提出教学设计的四项原则 [5] ;第三,课程思政素材挖掘和教材建设。如徐锦芬提出挖掘现有英语教学素材思政元素的具体策略和教材编写环节 [6] ;孙有中从跨文化对比、价值观思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和体验学习四个角度提出外语教材内容的思政融入路径 [7] ;黄国文认为话语分析有助于挖掘外语教材思政元素 [8] 。第四,具体外语课程的思政教学。如对西方文学概论及翻译课程思政的探讨 [9] [10] 。综上,外语课程思政研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宏观教学设计研究偏多,基于某一类课程的微观研究甚少。第二,研究视角相对狭窄。多数研究是基于课程思政的内涵、政策等对外语课程思政进行阐释,基于语言学视角的研究尚无。

2. 批评话语分析理论

批评话语分析是将语言视为一种社会实践的跨学科话语研究方法。多数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偶然的、任意的 [11] ,但批评语言学家则认为语言是社会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强调“语言与社会具有内在的辩证关系,而不是停留于外在。 [12] ”Fairclough认为批评话语分析须关注对任何种类的口头和书面语的分析,从而揭示介入话语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话语在文化社会变化中的作用等 [12] 。当然也包括课堂话语及教材话语。他提出任何“话语事件”都是一个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实例,进而提出了批评话语分析的三个维度——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见图1) [13] 。

Figure 1. Fairclough’s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framework

图1. 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框架

Fairclough使用“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概念来强调话语作为社会实践的话语观。话语实践中的“生产”、“传播”和“接受”三个过程充分体现了话语的创造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交际过程。文本分析侧重词汇、语法、连贯性和文本结构的分析;话语实践分析偏向于文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的讨论;社会实践分析是在复杂社会背景之中,分析社会母体、话语秩序以及话语对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影响。在三维模式的基础上,Fairclough又提出了批评话语分析的三个步骤:描写(describe),阐释(interpret)和解释(explain) [13] 。描写涉及文本的形式特征,解释涉及文本与互动的关系,阐释涉及互动与社会语境的关系。这一话语分析模式描绘了从“描述”到“阐释”,再到“解释”的逐步深入路线。“社会实践”包含“话语实践”,“话语实践”包含“文本”,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关联。话语的三维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种分析过程可以系统地应用于各种文本,也是一种具有建设性和阐释性的话语分析方法 [14] 。

3. 批评话语分析融合外语与思政教学

外语课程思政教育是要将思政育人有机融合与语言教学活动中,绝对不能将思政教育和外语教学做成“两张皮”,人为地、生硬地将思政教育强加在外语教学内容上 [4] 。而批评话语分析正是把思政教育和外语学习深度融合的“催化剂”,语言学习本身就可以是一场话语分析之旅,而话语分析又促进语言的深度学习、思辨能力的提升、家国情怀的培养。

3.1. 批评话语分析促进语言深度学习

语言本身不是孤立的存在,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因为语言中蕴含着极为丰富人文内涵。历史变迁、社会发展、自然演变、科技进步、经济衰荣、文明更迭、思想碰撞、文化冲突与交流以及社会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等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通过语言呈现、表达、记载、传播。因此,外语教学的对象——语言本身是外语思政教学的资源宝库,为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提供鲜活的素材 [15] 。但是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要短暂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并不容易。批评话语分析的三维分析方法为如何利用这个资源宝库进行深度学习提供的有效路径。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法中的文本分析要求学生对所学语言的词汇、语法、结构、修辞等等语言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而不是停留于表面。在分析过程中不仅仅要理解词汇的字面意义,还需要运用语言学知识探索作者的意图,例如作者为什么运用名物化、被动语态、明喻或暗喻等。过程分析则要求学生不能只关注语言本身,还需要了解创作者的背景,运用互文性等相关理论知识去深入理解文本。社会分析则需要结合历史、社会、文化等等全方位的知识去解读文本背后的所隐含的价值观及意识形态。显然,批评话语分析能够拓宽语言学习者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3.2. 批评话语分析促进思辨能力培养

在全人教育理念下,外语教学不仅仅要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更要关注思辨能力的培养。外语专业本科教学指南一直将思辨能力培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特别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通过网络会接触到海量信息,但他们对这些信息只有经过理性辩证的思考才能够接受或者批判,否则就可能被信息误导甚至对价值观、人生观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思辨能力至关重要,而思辨能力也是课程思政的基础。人文学科的思辨能力“主要体现在论证的构建和解构过程,以评价、解释、推理和反思为能力目标,达到更高层次的思考方法、思考习惯、思考能力和思考质量的综合” [16] 。思辨是在积极主动思考的基础上做出判断,这种判断是积极地生成,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包含论证的逻辑、论据的运用、观点的客观性及创新意识 [17] 。批评话语分析过程本身就是对话语的批判性思考,通过文本分析、过程分析和社会分析,一步步抽丝剥茧,由浅入深,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揭示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社会意义、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等,在深入学习语言文化的同时,教给学生面对各种声音进行辩证分析的有效方法。

3.3. 批评话语分析帮助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元素”贯穿外语专业本科教学指南,在“素质要求”中明确把中国情怀提到与国际视野并重的位置。在“知识要求”中提出不仅“应掌握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等基础知识,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基本情况”,还应“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中国国情和国际发展动态”;在“能力要求”中强调学生应在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 [1] 。只有同时储备良好的中外语言文化知识,具备扎实的双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批评话语分析能够帮助学生熟悉西方的话语方式,在进行话语和社会分析中了解西方政治文化偏见、意识形态立场等,训练学生用西方话语方式进行交流的能力。在深入了解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特征后,才能够知道用怎么样的话语讲中国故事才能更好被西方社会理解、接受甚至欣赏。当然在分析外语的同时,也要增强学生投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使命感,站在中国立场,不断提升自己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4. 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所有的话语都含有价值或思政内容,话语分析可以从“思政思维”角度进行,它是挖掘非思政语篇思政元素的好方法 [7] 。那么批评话语分析同样可以从“思政思维”角度进行。以下是将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框架用于外语教学的分析方法(见表1)。

Table 1.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framework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表1. 外语教学三维分析框架

在三维分析中,文本分析是语言知识层面的教学,但不仅是基于词典或语法规则的技能学习,而是基于语境、文化知识及语言学知识的深度学习;过程分析跨越本文语境的分析,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其思政价值的意义;批评话语分析本身就具有辩证性,社会分析实际上是深层次的文化学习与思辨思维的培养,从而真正提升在话语传播中的思政意识,讲好中国故事。

这里选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教程1》第三版第8单元“Gender Bias in Language”为例,基于三维分析框架进行教学。笔者选取了文中几个重要句子作为本文:

“ ①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ceremony, the father is asked who gives the bride away and he answers, ‘I do.’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the bride as something to be handed from one man(the father) to another man(the husband-to-be) is perpetuated. Another example is in the instance of sexual relationships. ② The women become brides while men wed women. The man takes away a woman’s virginity and a woman loses her virginity.”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语言中的或显或隐的性别歧视。教师应特别带领学生通过批评话语分析解释语言中隐藏的性别歧视,并深入分析中西方话语性别歧视背后的意识形态,在传播涉及性别敏感的中国故事传播中提高思政意识。

第一步:文本分析。根据话语特征进行词源分析、语义分析和句子分析。1) 词源分析:a. bride和brubs同源,意为daughter-in-law,因为在古印欧语系国家,女性婚后要与丈夫家人同住。也有研究表明bride源于词根bhreu-,而bhreu-表示cooking and brewing。b. wed一词源意为“make a woman one's wife by giving a pledge or earnest money”,man才是wed的施动者。2) 语义分析:a. give away意为give sth as a gift;hand to意为to give sth to sb without the person concerned making any effort.暗含了父亲在婚礼上将女儿当做一个物品交给她的丈夫。b. take away意为remove something from somebody,so that they no longer possess it.此处男性take away(夺去)了女性的贞洁,而女性lose (失去)贞洁,暗示女性的无能,突显男性权利及女性的附属属性。3) 句子分析:a. ① 句中的被动结构将施动者隐去,突出被动者the father,mother在婚礼上则无足轻重。b. ② 句用主动结构显示出是男性让女性成为了新娘,男性始终占主导地位。

第二步:过程分析。文章作者是一名大学生写的学期论文(term paper),发布于1999年12月,文章体现了作者对语言中的性别偏见的深刻觉察与思考,提出了是语言建构了性别偏见和语言反映性格偏见的辩证关系,并且呼吁大家对语言中的性别偏见做出改变。但其影响范围并不广泛。

第三步:社会分析。包括性别主义意识形态分析,基于现实及热点分析和话语传播中的思政意识分析。1) 性别主义意识形态分析:尽管文章发布于1999年,反性别歧视的各种运动也有较长的历史,但直到现在,性别歧视现象在现实和语言中仍然普遍,因为语言中的性别偏见与性别主义意识形态息息相关。这种意识形态内化于话语之中,表现出自然化、常识性特性。只有改变性别主义意识形态,才可能消除性别歧视。2) 基于现实及热点分析:a. 性别标记词:女博士等。b. 过度化词汇:美女、佳丽、红颜、淑女等。c. 再词汇现象:国色天香、出水芙蓉等。d. 广告词、热搜标题等。如“阿里女员工被侵害事件”(虽然施暴者是男员工,但标题故意凸显女性受害者,隐去男性施暴者,引导读者把主体责任落在女方身上)。3) 话语传播中的思政意识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视察北京时,说“北京有自己的好传统,如‘朝阳群众’、‘西城大妈’,哪里多一些红袖章,哪里就多一分安全,多一份安心。”“西城大妈”是北京西城区平安志愿者的代称。在这里用“大妈”显得亲切,但“大妈”也带有对女性年龄的歧视。因此如何翻译“西城大妈”才能让国外读者真正理解其内涵而不引起误解非常重要。很多中国媒体直译成“Xicheng Dama”。事实上,“dama”一词由美国《华尔街日报》首创,用于调侃国内中年女性大量收购黄金引起世界金价变动,后被理解为“有钱有闲,不顾及他人感受的群体”,直译成“dama”极为不妥。为了避免大妈一词带来的负面理解,不如直接用平安志愿者替代更好。

当然,以上的三维分析并非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分析过程。每一个维度的分析其实都是一场需要深度思考探索的研究性学习。例如在现实及热点分析中,学生需要自己去发现身边可能被理所当然地接受的话语,并运用语言学、社会学等知识加以分析从而揭示性别意识形态及其对我们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如有学生在抖音上看到某视频标题为“做一个独立女生”,提出“独立女生”这个表述含有性别歧视,反映了一直以来女性要依附于男性的观念,而事实上无论女生还是男生都应是独立的个体。

5. 结语

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厚的人文内涵是外语课程思政的资源宝库。如何充分挖掘这个宝库并将语言学习与思政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合式需要外语教育者不断探索实践。本文提出批评话语分析能够将外语与思政教学深度融合,促进语言深度学习、提高思辨能力并帮助讲好中国故事。以综合英语教学为例,通过文本分析、过程分析和社会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将语言与社会文化、历史变迁、意识形态等紧密连接,揭示语言本身及语言背后的意义。在不断探索研究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政意识。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1年绍兴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的综合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SXSJG202103)”,2021年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校级重点课题“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外语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及其实施路径探索研究(D2021005)”,2022年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的综合英语类课程思辨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曾艳钰. 《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指南》解读[J]. 外语界, 2019(6): 2-8.
[2] 黄国文, 肖琼.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六要素[J]. 中国外语, 2021, 18(2): 1+10-16.
[3] 肖琼, 黄国文. 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 中国外语, 2020, 17(5): 1+10-14.
[4] 文秋芳.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 中国外语, 2021, 18(2): 47-52.
[5] 胡杰辉. 外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J]. 中国外语, 2021, 18(2): 53-59.
[6] 徐锦芬. 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 外语界, 2021(2): 18-24.
[7] 孙有中.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外语教材设计[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6): 46-51.
[8] 黄国文. 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分析[J]. 中国外语, 2020, 17(5): 21-29.
[9] 杨金才. 新时代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 外语教学, 2020, 41(6): 11-14.
[10] 司显柱. 翻译教学的课程思政理念与实践[J]. 中国外语, 2021, 18(2): 97-103.
[11] Fairclough, R. and Kress, G. (1979) Critical Linguistics. In: Fowler, et al., Eds., Language and Control,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ondon, 189.
[12] Fairclough, N. (1989) Language and Power. Longman, London and New York, 23.
[13] Fairclough, N. (1992) Critical Discourse Awareness. Longman, London and New York, 89-92.
[14] 王泽霞, 杨忠. 费尔克劳话语三维模式解读与思考[J]. 外语研究, 2008(3): 9-13.
[15] 张敬源, 王娜.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原则与路径探析[J]. 中国外语, 2020, 17(5): 15-20+29.
[16] Brookfield, S. (2012) Teaching for Critical Thinking: Tools and Techniques to Help Students Question Their Assumptions. Jossey-Bass, San Francisco, 120.
[17] 刘桂玲. 思辨能力视域下综合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 外语学刊, 2021(6): 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