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翻译的美育功能
On the Aesthetic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DOI: 10.12677/ML.2023.113119, PDF, HTML, XML, 下载: 197  浏览: 310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金忠: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翻译俄汉文本美育功能Translation Russian and Chinese Texts Aesthetic Function
摘要: 翻译作为人类的一项重要认知实践活动,通过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体现不同语言内容和思想的共性,传递出的信息能够作用给读者,对读者产生感染。尽管不同语体的文本对读者的感染效果不尽相同,但翻译活动具有美学功能这是事实。文章作者通过俄汉两种语言之间翻译转换的具体实例,展示翻译所具有的美学功能。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ognitive practice of human beings, translation reflects the commonness of dif-ferent language contents and ideas through the conversion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the information transmitted can affect and infect readers. Although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exts on readers are different, it is true that translation activities have aesthetic functions. The author of the article shows the aesthetic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through concrete examples of translation between Russian and Chinese languages.
文章引用:张金忠. 浅议翻译的美育功能[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3): 843-84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3119

1. 美育与认知

在翻译实践活动过程中,译者要对文本(可以是任意的语言单位,小到一个音位,大到整个文本乃至超文本)进行处理,包括对原文文本的研读、理解、分析等一系列重要步骤,在此过程中,译者能够通过对文本加工处理的过程获得美学感受。当然,这里的美学感受,未必就是感受到美好的事物,可能是美不胜收,也可能是嫉恶如仇,还可能是令人作呕,这些感觉都可以笼统地称为美学感受。译者这种有意识地在翻译活动过程中对语言文字所体现出来的美学信息加以捕捉、并进行领悟,通过译文把原文中的美展示出来,并作用于译者,译者得到美学体验,得到美感,这个过程就是翻译活动中的美育过程。美育的定义极其宽泛。翻译活动中的美育的实现总是和人脑对译文信息进行加工的认知过程密不可分的。

译者打交道的对象自然是语言。语言与思维关系极为密切。人脑被称为神秘的“黑匣子”,很难直接观察,人脑的认知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认知语言学注重研究人脑对语言文字的思维加工过程,并将人的认知与语言研究联系起来。

通常情况下,人的认知过程是:感官将外界的物理能量输入到我们的神经和认知系统,并在此对能量做进一步加工 [1] 。事实上,感知仅为加工阶段中的一个步骤,为强调人类的感知,本文作者将第三阶段定名为感知加工阶段。美国学者John B. Best (琼·百斯特)认为,信息加工方法具有循环分解和流程的连续性特征 [2] 。在此,我们把认知过程加以简化,从信息学的角度粗略地将它看作是由信息输入、信息接收接受、感知加工、信息输出四个连续的阶段组成。信息输出作为认知过程的最终环节,输出的信息则是在整个认知过程中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为研究方便起见、更清晰地考量认知过程,我们把完整的浑然一体的语言认知过程概括为语言文字信息的输入、接受、感知加工、输出多重互动的四个连续阶段,以此作为语言认知过程的工作定义,称之为“四位一体”的语言认知观。

2. 翻译活动中的美育

翻译在美育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译者在对俄汉两种语言的转化过程中,更能深刻理解和认识翻译的美育功能。汉语和俄语都是世界上美丽的语言,译者,也包括翻译的学习者,不断增强对语言的兴趣、对语言的美感、对语言的领悟,进而更好地使用语言开展翻译,不论是对提升职业能力,还是养成发现美、感受美的习惯,对人生以及职业发展均大有裨益。为此,译者须对所翻译的材料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反复推敲。关于作为翻译对象核心单位的词汇在美育中的作用,俄罗斯很多教育家和语言学者早有表述。按照波铁波尼亚(Потебня А.А.)的论断,词语的形象内涵在文艺作品中被揭示出来,在诗歌作品中特别鲜明,在这里,词语的形象意义(内在意义)变得灵活、善变,开始独特的生命力,能够钩沉索引,填充新的含义,因此能够创作新的形象。借助词语,艺术家不仅能够向接受者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且激发接受者的思想 [3]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语言文字的美学价值及美育功能。把一国的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这种翻译活动,如果进行得顺利,理应体现原语文字的美感,实现翻译的美育功能。

3. 翻译课教学中的实例

高校俄语专业的翻译课(如俄汉互译课)、俄语实践课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课程教学中使用的翻译教学法,均能体现出俄、汉两种语言之间转换过程中翻译的美育功能。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在把一个俄语句子译成汉语时,师生一般要对原文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共同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译文文本。这个过程对读者(也包括译者本人)和听者而言都是在接受美育,接受心灵的“洗礼”。我们来看高等学校俄语专业低年级用教材中一个很简单的俄语句子:

В Москве большие дома. [4]

试比较下列译法:

译文1:在莫斯科市里有一些大的楼房。

译文2:莫斯科市内高楼林立。

从上面的两个译句中不难看出,译文1使用的是直译法,逐词逐句翻译,基本能够把原文的内容传达出来,但略显繁冗;译文2则是在归化翻译策略的指导下,使用了译语中近乎成语的一个结构“高楼林立”,在准确传达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了言简意赅,体现了汉语的语言之美,易于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

下面我们再从高校俄语专业高年用教材中选取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说明问题:

Но среди миллионов, миллиардов рисующих только избранным даровано предназначение волновать своими творениями умы и сердца [5] .

我们提供了这段文本的三个译法:

译文1:但是,在几百万、几十亿个会画画的人里面,仅仅有几个人被选出来并被赋予以自己的创作感到众人的使命。

译文2:但是,能画画的人数量众多,但能被赋予使命,以他们的创作感动芸芸众生的却屈指可数。

译文3:作画者不计其数,然能承载使命,以其作品打动芸芸众生者凤毛麟角。

我们来比较一下上面的三种译法:从译文1和译文2中,我们可以看出,俄文句子中的“миллионы”意思是“几百万”,“миллиарды”意思是“几十亿”,用汉语中一个常用成语可以简洁地概括为“成千上万”;“умы”的意思是“头脑”“智慧”,“сердца”的意思是“心”,从这两个词语使用的完整原文语境来看,它们都用于比喻意义,是一种隐喻化(метафоризация)表达手法,根据两个词所陈述的对象,可以翻译成“众人”,然而,使用“众人”这个词语略显平淡,照顾到原文的意境,我们可以用汉语中的一个成语“芸芸众生”来翻译。因此,译文2在一定程度上在简洁化上做了处理,但仍不够精当。译文3使用的汉语成语精炼、准确、到位,含有丰富的中国文化信息,译语读者(听者)能从中获得更大的美学价值,充分体现出翻译的美育功能。

前面我们举的两个例子分别为日常文本和文学文本的翻译。翻译的美育功能同样可以在其他语体的文本翻译中得以体现。我们再来看对一个科学文本片段的翻译:

В этой сети каждое слово присутствует во всём многообразии своих словоформ, многообразии своих значений, своих синтаксических и семантических связей с другими словами, входя в различные ассоциативные поля. [6]

译文1:在这一网络中,每一个词语都存在于自己词形的多样性、自己意义的多样性、自己与其他词语在句法和语义联系方面的多样性中,进入不同的联想场。

译文2:在该网络中,每个词均进入不同的联想场,它们的词形千姿百态,词义千变万化,与其他词语在句法和语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来比较一下上面的两个译文:在译文1中,原文中的3个“многообразие”一律译成了“多样性”,明显让人明显感到过于累赘,而且无丝毫文采,不易于理解;译文2在处理“многообразие”这个词时,根据它所处的语境、说明的词语、表示的对象,可以分别翻译成:1) 千姿百态(指的是词形),体现出俄语作为一种屈折语,有着丰富词尾变化的重要特征;2) 千变万化(指的是词义),表达到位,从语言学角度看,词义的确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连续统;千丝万缕(指的是联系),这一搭配毫无违和感,相关评价可参考 [7] 。由此可见,译文2充分体现出汉语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汉语语言文字之美。好的原文文本和不断完善的译文文本对受众能够产生非常明显的美育效果,体现翻译工作的美育功能。

多年前,曾经和学生们一起研读著名作家巴乌斯道夫斯基(К.Г. Паустовский)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片小说“Старый повар”(《老厨子》),小说讲述的是和莫扎特有关的一段真实感人的故事。在小说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Заря разгоралась за окнами, и в ее свете стоял сад, засыпанный цветами мокрого снега.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并不难,是描写小说的女主人公玛丽娅为音乐大师莫扎特的演奏所深深打动,透过窗子,她看到外面是“一个落满潮湿积雪的花的园子”。其实,мокрый снег (潮湿的雪)在俄语中是一个比较常规的搭配,在欧洲南部一些地方经常降这种雪。而цветы мокрого снега (潮湿雪的花)这个搭配却令人耳目一新。维也纳严冬的花园没有鲜花,前日降下的一场大雪把故事中的花园变成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莫扎特被请进屋内,听老厨师忏悔并为他在弥留之际弹奏钢琴。玛丽娅站在窗前,静听艺术家精湛的演奏。优美的乐音感动着玛丽娅,她感慨可怜的父亲,感激大师给与的莫大帮助,热泪充盈双眼,望向窗外,花园中深深的积雪,已变成了“潮湿的白雪之花”。这优美而深邃的文字给人留下了无限想象空间,品读起来不仅使心灵得到愉悦,而且陶冶人的情操,是一种莫大的美学享受。这就是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道德美学价值之所在,寥寥数语体现出语言文字的巨大力量。

4. 结语

语言文字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不仅具有交际和认知等功能,而且还具有美育功能。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文字被使用者赋予了不同的情感。这种情感通过独特的认知过程,在读者或听者接受文字的同时,被传递和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学价值及翻译的美育功能在此认知过程中得以完美实现。准确把握语言文字的内涵有助于领悟原语篇章文字中蕴含的细微情感,使之真正地入眼、入心,提高教学人员与学习者的语言文字应用和鉴赏水平,最大发挥翻译实践活动的美育功能。

基金项目

1) 2020年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俄语专业翻译类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路径研究”(外语学科专项,项目号:WY2021035-B);

2) 黑龙江省本科高校首批外语教育改革创新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外语教育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HWX2022013-B);

3) 2021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基于师范认证的高校和中学有效衔接:问题与对策”(项目编号:SJGY20210470)。

参考文献

[1] (美)P. H.林赛, D. A.诺曼. 人的信息加工: 心理学概论(中译本)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前言ii.
[2] (美)John B. Best, 著. 认知心理学[M]. 黄希庭, 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4.
[3] Потебня, А.А. (1976) Эстетика и поэтика. Искусство, Москва, 181.
[4] 大学俄语(东方) (第1册)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85.
[5] 大学俄语(东方) (第6册)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118.
[6] Караулов, Ю.Н. (1999) Активн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и ассоциативно-вербальная сеть. ИРЯ РАН, Москва.
[7] 张金忠. 俄语专业学生汉语水平提高之管见[J]. 中国俄语教学, 2014(4): 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