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研究——以《彗星美人》为例
Subtitle Translation Study Based on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A Case Study of All about Eve
DOI: 10.12677/ML.2023.113141, PDF, HTML, XML, 下载: 332  浏览: 2,171 
作者: 崔 好: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彗星美人》字幕翻译多模态话语分析All about Eve Subtitle Translation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摘要: 作为视听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字幕翻译涉及到多种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转换与互相作用,呈现出明显的多模态特征。本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为分析框架,对电影《彗星美人》的字幕翻译进行评析,发现译文存在语篇连贯性不足、多模态符号之间的相互作用仍有欠缺等问题。本研究旨在从多模态视角出发,将视觉符号与听觉符号融入翻译过程中,对字幕翻译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以期为今后的外语影片译制工作提供借鉴。
Abstract: As an essential part of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subtitle translation involv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various verbal and nonverbal semiotics, which shows obvious multimodal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multimodal analytical framework,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the film All about Eve and finds incoherence and insufficient interactions between multimodal semiotics in some translations. From a multimodal persp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integrate visual and auditory semiotics into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future translations of foreign films.
文章引用:崔好.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研究——以《彗星美人》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3): 1028-103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3141

1. 引言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推进的今天,媒体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众多媒体形式中,电影由于其丰富的艺术价值而受到无数观众的青睐,并成为人们感受海外文化、领略异国风土人情的重要媒介。于中国观众而言,在观看英语影片时,中文字幕是不可或缺的视听文本,且字幕翻译的质量高低决定着他们能否正确理解影片内容,并充分享受影片带来的审美体验。因而,电影字幕翻译被视作引进外语影片这一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字幕翻译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为视听翻译的重要分支之一,电影字幕翻译呈现出明显的多模态特征,即在交际过程中涉及了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模态资源 [1]。优质的字幕翻译不仅应在文本长度和画面时长的限制下充分传递影片的表层信息,还应注重对话内容与图像、音乐、人物表情与动作等因素的互相配合,从而为观众带来完整的观影体验。因此,本文尝试突破传统的纯文本研究角度,在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对美国电影《彗星美人》的字幕翻译进行研究,评析译文的优点与不足之处,以期为今后外语影片译制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与借鉴。

2. 字幕翻译

字幕是一种特殊的文本,它由书面文字组成,利用语言符号建构信息,又伴随着图像和声音等媒介出现,同时通过声波和光信号等多个渠道传递编码信息,因而被定义为一种视听文本 [2]。在电影中,字幕的形式往往是在画面下方呈现一行或多行书面文字,与原始对话、图像和音乐等内容同步,其主要功能是为听障人士或异语观众提供理解影片所需的必要信息。本文中的研究聚焦于为异语观众提供的电影字幕,即将电影这一视听媒体中口头或书面的源语信息翻译成用目的语书写的书面文本,并叠加于原媒体的图像之上 [3]。

字幕不只涉及影片内的独白或对话,还包括其他视觉和声音信息的传输,因此,不同于传统的书面文本翻译,电影字幕翻译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而是需要语言和非语言交际形式的同时参与,属于视听翻译的范畴。视听翻译研究往往与符号学研究紧密相连,Gottlieb认为字幕翻译并不局限于语言符号,与其他非语言符号模式同样密切相关,作为一种视听文本,字幕可以被看作是承载交流意图的感官符号的组合 [4]。Delabastita认为电影中的语言与非语言因素有以下四种交流渠道:1) 视觉呈现–语言符号;2) 视觉呈现–非语言符号;3) 听觉呈现–语言符号;4) 听觉呈现–非语言符号 [5]。通过视觉传递的语言符号包括屏幕上的演职人员名单、标语、说明性文字等,视觉传递的非语言符号指的是影片中所有静态或动态的画面,听觉上的语言符号主要是指人物对话和附有歌词的歌曲,而听觉上的非语言符号包括纯音乐和背景噪音 [6]。Díaz-Cintas表示电影字幕翻译涉及到多种符号类型的转换,如果在翻译电影字幕时只对孤立的语言成分进行处理,必定会导致翻译的失败 [7]。

简而言之,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一同构建起影片的视听内容,因而电影字幕翻译无法仅在以语言信息为主的单模态下进行,其过程必然会涉及多种符号间的交流与转换,呈现出明显的多模态特征。因此,传统的书面文本翻译理论并不一定能解释电影字幕翻译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而多模态分析方法则得以提供更为全面和广阔的研究视角,有助于对字幕翻译这一研究课题建立起更加完整的认知。

3.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

多模态话语分析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具体来讲,多模态话语分析吸收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言是重要的社会符号,且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同样具有意义潜势的观点 [8]。这一研究方法将话语分析的覆盖范围从单一的语言符号交际拓展至涉及两种或多种符号的交际过程中产生的话语,即多模态话语。在多模态分析视角下,语篇分析不再局限于孤立的书面文字模态,而是结合了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模态的综合性分析,且每种模态都有各自的意义潜势,并相互转换或彼此作用,一同构建语篇的整体意义 [9]。电影字幕翻译作为一种视听翻译,同时涉及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转换,显然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范围十分贴合。

本文以学者张德禄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为主要分析框架。张德禄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为基础,将多模态话语分析分为四个层面: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 [10]。文化层面也指文化语境,包括该话语背后文化的意识形态以及话语的体裁。语境层面又称情景语境,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其中话语范围指话语使用者正在参与的活动,即交际活动的内容,话语基调指话语使用者的性质、地位和角色,以及话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而话语方式指话语的传播渠道(书面语或口语)以及修辞方式 [11]。内容层面又分为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意义层面包括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概念意义指通过语言的词汇与语法将人类认知系统中的经验与逻辑关系概念化,人际意义主要指说话人的语气、态度与判断,而谋篇意义指语篇内部是如何将概念意义与人际意义连贯表达的 [12]。形式层面则包括语言系统、视觉系统、听觉系统等多种模态之间的关系。最后,表达层面可分为语言与非语言的两类话语在物质世界的表现形式。由于表达层面与本次研究关联有限,本文将主要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对美国电影《彗星美人》的字幕翻译进行研究与分析,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范例进行说明。

4.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电影《彗星美人》的字幕翻译研究

《彗星美人》是一部发行于1950年的经典剧情影片,主要讲述了年轻的剧迷伊芙·哈林顿处心积虑接近著名百老汇女星玛戈·钱宁,企图夺取其地位的故事。该片上映后便好评如潮,并摘下六项奥斯卡大奖,至今仍深受全世界影迷喜爱。在语言层面,作为拍摄于上世纪的影片,片中人物对话不可避免会涉及与其时代背景有关的社会现象与文化知识。同时,由于该片主要聚焦于美国戏剧界的幕后故事,登场人物与戏剧演绎、写作、和评论等领域息息相关,因此台词中也包含了许多与戏剧相关的术语与背景知识。在非语言层面,本片中的镜头与音乐灵活配合,演员表演精湛,在说出台词内容的同时,还通过神态、语气与动作精确地传递信息与角色情感,涉及对多种模态的综合运用,这也是本片能够大获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

4.1. 文化层面

例1:

原文:BIRDIE: The minute it gets printed they’re gonna fire on Gettysburg all over again...

MARGO: It was Fort Sumter they fired on-

译文:伯蒂:访谈刊登后,势必会再度点燃南北战争。

玛戈:萨姆特堡才是他们的攻击目标。

在这段对话中,伯蒂和玛戈提及了两场发生于19世纪的战役:葛底斯堡战役和萨姆特堡战役。这两场战役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中萨姆特堡战役由南方邦联军向北方联邦军发起,是南北战争的导火索,而葛底斯堡战役中,北军在与南军对战中获得决定性胜利,这场战役也标志着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伯蒂和玛戈对话的背景是玛戈刚刚接受了一位南方记者的采访,记者认为北方剧作家对南方女人知之甚少,他们创作出的戏剧中对南方女人的描绘往往都有失偏颇。此处伯蒂试图说一句玩笑话,暗示她认为记者的发言一旦被刊登出来又会引发北方人和南方人之间的激烈争论。然而由于对内战历史的了解不足,伯蒂错误地选择了一场南方军受到致命打击的战役进行类比,因此玛戈随后纠正了她,指出萨姆特堡战役才是内战的导火索。

在翻译伯蒂的台词时,译者或考虑到中国观众可能缺少有关美国内战历史的具体知识,因而在译文中隐去了具体战役名称,并将“南北战争”这一更宽泛的文化背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表达出来。同时,画面中伯蒂说话时一手叉腰,神情轻松,且语气戏谑,通过视觉信息、听觉信息、台词内容以及对话的上下文之间的相互作用,目标语观众可以顺利推测出伯蒂的交际意图。然而译者对玛戈的台词的处理不够恰当,此处萨姆特堡这一地名被直接译出,在上一句台词中与之相对应的地名被隐去的情况下,观众无从理解玛戈的用意其实是纠正伯蒂的错误。因此,这两句台词的翻译之间未能实现语篇上的连贯。作者认为译者可尝试将两句台词中的战役名称直接译出,并在屏幕左上角添加简短的说明文字,以注释的形式将对话涉及的文化背景语言符号化,从而向观众传递完整信息,并保证译文内容的连贯性。

例2:

原文:KAREN: Eve would ask Abbott to give her Costello.

译文:凯伦:伊芙敢问亚伯特要卡斯特罗。

(※:亚伯特和卡斯特罗为著名相声组合)

亚伯特和卡斯特罗是20世纪美国喜剧界声名显赫的双人组合,两人在多部作品中展现出精妙的配合,获得众多美国观众的喜爱。在这一幕中,凯伦的丈夫洛伊德声称伊芙没有胆量去和玛戈抢夺角色,凯伦则持相反意见,她在话语中引用这两位喜剧演员的名字,暗示伊芙为了挤占玛戈的地位其实敢于做出任何事情。在翻译这句台词时,译者将人名直译,并在注释中通过文字符号传递了目标语观众并不熟悉的文化背景信息。同时,译者采用了“相声”这一更贴近目标语观众文化背景的词语,且注释长度简短,让观众得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接收信息。此外,在凯伦说完这句台词后,洛伊德会心一笑,作为对凯伦的幽默发言的回应,因而观众可以将台词翻译和注释等语言符号、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结合起来,充分理解凯伦的话语蕴含的交际意图。

4.2. 语境层面

例3:

原文:EVE: Why’d call me a killer?

ADDISON: Did I say killer? I meant champion. I get my boxing terms mixed.

译文:伊芙:你为何称我为杀手?

艾迪逊:我说杀手?我是指高手,搞混了。

例4:

原文:EVE: ... and it was Karen who first brought me to one whom I had always idolized - and who was to become my benefactor and champion.

译文:伊芙:是凯伦带我见到了我的偶像,而她后来成为我的恩人和贵人。

例3和例4体现出了译者在不同的话语范围对相同语言符号的处理方法之间的差异。在例3的话语范围中,艾迪逊先是将伊芙称呼为“killer”,暗讽她为了博取名利可以心狠手辣地陷害他人,随后又在伊芙的追问下改口为“champion”,并声称自己“弄混了拳击术语”。在拳击术语中,“killer”指拳击选手最强有力的招式,这往往是他们在比赛中的制胜关键,而“champion”指的是拳击比赛中的冠军。在翻译这段对话时,译者或考虑到若要将上述背景知识转换为语言符号,将不可避免地在译文或注释中占据过大篇幅,并且拳击术语只是艾迪逊用于转移话题的托词,并非其真实用意,因此,“拳击术语”一词在译文中被略去。译者将“killer”直译为杀手,向目标语观众准确传递出艾迪逊在话语交际中表达的内容,而“champion”的翻译被灵活处理为“高手”,既体现了“冠军”的特点,又和“杀手”一词对应起来,与后文“搞混了”实现了恰到好处的语义连贯。

例4的话语范围是伊芙在颁奖礼上表达对玛戈的感谢,此时“champion”一词对应的交际内容不再是冠军,而是指某人或某事的支持者或拥护者,即表示玛戈为伊芙的戏剧事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与帮助。译者在翻译时选用“贵人”一词,精准地传达了伊芙的话语内容,并与当前话语交际的话语范围紧密贴合。

例5:

原文:ADDISON: Every now and then, some elder statesman of the Theater or cinema assures the public that actors and actresses are just plain folk... We are a breed apart from the rest of the humanity, we Theater folk.

译文:艾迪逊:戏剧界或是电影界的前辈时常会告诉大众,演员也是凡夫俗子……我们戏剧人和芸芸众生是不同的物种。

例6:

原文:BIRDIE: What a story. Everything but the bloodhounds snappin' at her rear end...

译文:伯蒂:这故事简直了,就差你被猎犬追着咬了。

在例5和例6中,译者根据话语基调的不同,对译文中选用的语言符号做出了灵活调整。在影片中,艾迪逊是戏剧界闻名的评论家与专栏作家,为了使译文风格贴合其社会角色,译者在翻译时使用了“凡夫俗子”和“芸芸众生”等四字词语,充分体现出艾迪逊偏爱富有文采的遣词,与其评论家与作家身份相符。此外,电影中艾迪逊说出例5中的台词时语调不疾不徐,神色平静,给人以沉稳的印象,译者选用更加正式的书面用语进行翻译,也实现了语言符号与视听符号之间的互相作用,帮助观众建立起对艾迪逊角色身份更完整的认知。

例6中的伯蒂在影片中担任玛戈的助理,替她打点日常杂务,性情直率,话语风格往往较为直白。因而,译者选择了“简直了”这一高度口语化的感叹词,十分符合伯蒂的身份地位与角色形象。并且在这一幕里,伯蒂在听过伊芙的自述后便认定她是在编造故事,因此画面中的伯蒂面带嘲讽地说出了这句台词,语气十分不屑,而译者的翻译得以与上述非语言符号相结合,将伯蒂直言不讳的角色形象完整地展现给了观众。

4.3. 意义层面

例7:

原文:BILL: Sometimes it gets up around my chin.

译文:比尔:都快把我逼疯了。

在这句台词中,比尔使用了“get up around the chin”这一表达,意指令他心烦的事情太多,负面情绪自心中上涌,已经堆积到脸颊附近,强调他此时的烦躁程度。译者将这一短语简单译为“逼疯”,是对其概念意义的准确传递。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在画面中,比尔配合自己的话语做出了一个在脸颊附近比划的动作,与“around my chin”对应,属于运用非语言符号对其话语内容进行强化。显然,译者的翻译中并没有能与比尔这一动作相呼应的语言符号,因此译文虽然在概念意义层面准确表达了话语内容,但在多种符号间的相互作用上仍有欠缺。

例8:

原文:ADDISON: Having covered in tedious detail not only the history of the Sarah Siddons Society, but also the history of acting since Thespis first stepped out of the chorus line - our distinguished chairman has finally arrived at our reason for being here...

译文:艾迪逊:德高望重的主席将萨拉·希顿斯协会的历史娓娓道来,又从戏剧的源头说起,介绍了表演的历史,然后终于讲到了我们今天齐聚于此的原因。

例8主要涉及意义层面的人际意义,即话语使用者对其他参与者的态度。该台词是艾迪逊的独白,从“tedious”一词的消极感情色彩便可看出,艾迪逊对于协会主席的长篇大论颇有不满,因此该话语包含了他对主席的负面态度。然而译者在翻译时使用了“娓娓道来”这一含褒义的词语,属于对原话语人际意义的违背。此外,影片中配合艾迪逊的独白,同时在动态图像中呈现了嘉宾们在主席发表演讲时的神态和行为,其中多数角色并没有将视线投向主席,也并未专注聆听主席的发言,而是在坐席上点烟、倒酒等等。这些视觉符号与艾迪逊的话语一同构成了完整的镜头意义:多数人都对主席的喋喋不休感到厌倦。因此,如果译者在翻译时改为选择含贬义的语言符号,则可以加强多种符号之间的关联,向观众传递更加全面的信息。

4.4. 形式层面

例9:

原文:EVE: You can breathe it - can't you? Like some magic perfume...

译文:伊芙:你能闻到剧场的气息吧?仿佛某种魔法香水。

这一幕中,凯伦带伊芙进入剧场后台,然而两人此时所处的地点并没有在台词中通过语言符号明确表述出来,因此如果只将字幕当作孤立的文本来处理,则无从推断伊芙所说的“it”的具体含义。影片中,在伊芙说出这句台词之前,数个连续的无声镜头展现了工作人员在剧场后台忙碌,以及伊芙在幕帘后窥视舞台模样的情景,因此观众得以将伊芙的话语与图像符号结合起来,了解“it”所指的是“剧场的气息”。在翻译时,译者将视觉符号的内容融入了书面文本中,实现了语言系统与视觉系统的互相补充,使观众可以在短短一句台词的时间内充分接收原话语传递的全部信息。

例10:

原文:MARGO: What - again?

译文:玛戈:又哭了?

例10的情景是伊芙站在剧场舞台侧边,注视着正在台上谢幕的玛戈,玛戈走下舞台后看到站在一旁的伊芙,随后说出了这句台词。与例9相似,此时,单单是原话语的语言符号并不足以令观众理解伊芙“又做了什么”,然而影片中通过多个伊芙的面部特写镜头来向观众传递“伊芙眼中含泪”的图像符号,为台词的语言系统补充信息,构建起完整的话语意义:玛戈在惊讶伊芙又一次因为看戏而流泪。在这一例子中,译者同样将视觉信息融入了译文的书面文本,帮助观众正确理解原话语想要传递的信息。

5. 结语

作为一种视听翻译,字幕翻译涉及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相互作用,而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得以将影片中的视觉与听觉符号纳入字幕翻译的过程中,有助于建立起对译文的更加全面的认知。本文在张德禄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下,从文化、语境、意义和形式四个层面对电影《彗星美人》的字幕翻译进行评析。作者认为译者能将文化背景恰到好处地通过语言符号传递出来,充分考虑到不同话语范围和话语基调对翻译的影响,并将图像符号转化为语言符号,但部分译文之间的语篇连贯仍有不足,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完善空间。本文进一步证明了多模态话语分析对于电影字幕翻译研究的适用性,希望能为日后相关研究提供些许建议,并为今后外语影片译制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杨信彰. 多模态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J]. 外语教学, 2009, 30(4): 11-14.
[2] Chaume, F. (2004) Synchro-nization in Dubbing: A Translational Approach. In: Orero, P., Ed., Topics 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 35-52.
https://doi.org/10.1075/btl.56.07cha
[3] Karamitroglou, F. (2000) 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Norms 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The Choice between Subtitling and Revoicing in Greece. Rodopi, Amsterdam, 5.
https://doi.org/10.1163/9789004485891
[4] Gottlieb, H. (2003) Parameters of Translation.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11, 167-187.
https://doi.org/10.1080/0907676X.2003.9961472
[5] Delabastita, D. (1989) Translation and Mass-Communication: Film and TV Translation as Evidence of Cultural Dynamics. Babel, 35, 193-218.
https://doi.org/10.1075/babel.35.4.02del
[6] Chen, Y. (2019) Translating Film Subtitles into Chinese: A Multimodal Study. Springer, New York, 4.
https://doi.org/10.1007/978-981-13-6108-1
[7] Díaz-Cintas, J. (2009) Introduction—Audiovisual Translation: An Overview of Its Potential. In: Díaz-Cintas, J., Ed., New Trends 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Multilingual Matters, Toronto, 1-20.
https://doi.org/10.1075/btl.78.02dia
[8] 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 外语学刊, 2007(5): 82-86.
[9] 张曼. 多模态视角下的影视字幕翻译——基于图文逻辑语义关系的研究[J]. 济宁学院学报, 2018, 39(2): 70-74+79.
[10]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 2009, 6(1): 24-30.
[11] Halliday, M.A.K.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Edward Arnold, London.
[12] 杨雪燕.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分析[J]. 外语教学, 2012, 33(2): 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