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AM/TPB模型的老年人再就业平台设计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Re-Employment Platform for the Elderly Based on TAM/TPB Model
DOI: 10.12677/AR.2023.101009, PDF, HTML, XML, 下载: 217  浏览: 88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
作者: 左思洁, 汪 颖: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老年人结构方程模型再就业设计策略TAM/TPBOlder Adult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Reemployment Design Strategies TAM/TPB
摘要: 目的:为了满足目前老年人退休后继续工作的需求,填补老年人找工作时的信息漏洞,改善使用电子信息平台时的困难。方法:共收集155份问卷,以TAM/TPB模型为基础提出九条假设,使用SPSS以及SmartPLS进行分析,验证假设,建立影响我国老年人使用就业平台的接受度模型。结果:得到提高老年人使用再就业平台接受度的因素,在功能设计,视觉设计等方面对老年人再就业平台设计提出设计建议。结论:老年人再就业是解决目前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方法之一,研究得到的接受度模型可以为将来我国老年人就业相关产品设计提供参考。
Abstract: Objective: To meet the current needs of older adults to continue working after retirement, to fill the information gap in finding jobs for older adults, and to improve the difficulties in using electronic information platforms. Methods: A total of 155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nine hypotheses we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TAM/TPB model, and the hypotheses were analyzed using SPSS as well as SmartPLS to verify the hypotheses and establish a model of acceptance affecting the use of employment platforms by older adults in China. Results: Factors to improve the acceptance of elderly people using the re-employment platform were obtained, and design suggestions were made for the design of the re-employment platform for the elderly in terms of functional design and visual design. Conclusion: Re-employment of the elderly is one of th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brought by the current aging population, and the acceptance model obtained from the study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products related to the employment of the elderly in China in the future.
文章引用:左思洁, 汪颖. 基于TAM/TPB模型的老年人再就业平台设计研究[J]. 老龄化研究, 2023, 10(1): 71-85. https://doi.org/10.12677/AR.2023.101009

1. 引言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有2.64亿人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8.7% [1] 。伴随而来的是高龄化的趋势,预计到2024年将会出现7400多万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我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老龄化具有速度快,规模大以及“未富先老”的特征 [2] 。

老年人再就业应运而成应对我国老龄化压力、促进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一个有效选择。中国目前设定的退休年龄为男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 [3] ,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后不能完全适应退休后的生活,依旧有劳动能力。老年人的再就业对于社会发展有很多好处,可以减轻社会保障费用的压力,增强养老保险制度的长期可持续性,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4] 。同时,就业还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经济自保能力、价值实现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最终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 。

而我国的老年人再就业问题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参与的程度、深度还是广度,都处于较低水平。关于老年人就业的问题我国目前已经提出了明确的政策指向,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作用,鼓励各地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为有劳动意愿的老年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 [6] 。

在老年人就业的渠道方面,通过互联网的渠道可以很大程度上消弭就业过程中的信息获取的局限性,拓宽就业渠道,然而现有的大部分网络就业以及招聘方式,如智联招聘、58同城等大多是面向长期接触互联网的青年人 [7] 。而其中的设计并没有过多考虑老年人的需求与使用,依旧存在功能操作繁琐,界面设计杂乱,用户体验较差的问题 [8] 。为了能让老年人更好的融入数字生活,享受数字产品带来的便利,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应对,《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要求建设数字包容社会,突破老年人使用数字产品时候的困境。

2. 现有再就业相关产品

我国为了促进老年人再就业的发展,2022年8月正式上线中国老年人才网,标志着我国老年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启动建设。为了拓宽老年人找工作的途径,加快老年人才的汇聚,建立老年人才数据库,促进老年工作的开发,该网站共设置了40多个大小栏目,涵盖了老年人关心的人才政策、调查研究、人才知识、招聘求职、志愿公益、老年教育等内容,旨在为老年人建立一个有利的平台,如图1

Figure 1. China seniors talent webset

图1. 中国老年人才网

3. 理论与模型构建

3.1. 技术接受模型(TAM)

技术接受模型主要应用于新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接受度的调查。Davis (1989)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用来研究影响用户对计算机系统的接受的因素。模型中涉及到的两个主要变量为“感知有用性”指用户使用新技术时,对其是否提高工作效率或业绩的主观评价;“感知易用性”,指用户对系统操作容易程度的主观感知。具体模型如图2

Figure 2.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图2. 技术接受模型

3.2. 计划行为理论(TPB)

计划行为理论(TPB)是基于理性行为理论(TRA)的理论的扩展。在理性行为理论模型中,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是个体决定是否采取行动的关键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个体的决策过程。

理性行为理论依旧具有局限性,Ajzen (1985)认为,个体的行为意向不仅会受到主观规范和行为态度的影响,还会受到来自外部的变量的影响。因此,将知觉行为控制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引入到理性行为理论中,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知觉行为控制即为在将要实施某一行为时,用户个体对自己控制行为的程度的感知,主要对实施该行为的难易程度进行反应。该程度的强弱,不仅受到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图3

Figure 3. Theory of rational behavior (left) an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right)

图3. 理性行为理论(左)和计划行为理论(右)

3.3. TAM/TPB整合模型

Taylor和Todd (1995)在TAM和TPB的综合分析基础上,提出了C-TAM-TPB模型(即TAM/TPB整合模型),以加强两个模型的结合效果。

虽然他们都是基于理性行为理论(TRA)演变而来的,但是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因此在理论上是兼容的,并且有着潜在的互补性。这意味着,将两种模型结合起来可以更加全面地解释影响个体行为意向的各种因素,如图4

Figure 4. TAM/TPB model

图4. TAM/TPB模型

3.4. 变量解释与假设提出

结合以往的研究,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解释同时提出相应假设。

1) 感知有用和感知易用对老年人使用就业平台态度的关系:

感知有用是指老年人感受到的再就业平台对于就业的有用程度;感知易用性是指老年人使用再就业平台感受到的难易程度。调查表明,我国老年人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直接影响其对信息以及现代科技的使用与操作,而一个产品是否易用,则成为是否选择使用这个产品的关键因素 [9] ,根据技术接受模型变量间的关系本文做假设1、假设2和假设3:

H1:感知就业平台有用对使用就业平台态度有正向显著影响;

H2:感知就业平台易用对使用就业平台态度有正向显著影响;

H3:感知就业平台易用对感知就业平台有用有正向显著影响。

2) 使用老年人就业平台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感知有用性与使用意向的关系:

使用意向是指老年人愿意在未来使用或者推荐别人使用就业平台的程度,以及愿意付出的努力。使用态度是指老年人对于使用就业平台的行为正面或负面的评价。知觉行为控制是指老年人在未来使用就业平台时感受到的难易程度。主观规范是指老年人在使用就业平台过程中感受到的社会压力。Wanger老年人是否使用互联网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为他们对网络的态度,尤其是在老年人对信息技术不熟悉的时候,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提出假设4、假设5、假设6以及假设7:

H4:使用老年人就业平台的态度对其使用有正向显著影响;

H5:使用就业平台的知觉行为控制对其使用意向有正向显著影响;

H6:使用就业平台的主观规范对其使用意向有正向显著影响;

H7:感知就业平台有用对使用就业平台意向有正向显著影响。

3) 使用就业平台的风险感知程度与感知易用性的关系:

风险感知程度指的是老年人对使用就业平台可能带来的不便与不良影响的主观预期。研究发现,由于缺乏针对老年人的科技培训课程,老年人在使用新技术方面更加谨慎 [10] 。据此调查本文提出假设8:

H8:使用就业平台的风险感知程度对感知易用性有负向显著影响。

4) 对就业平台的认知程度与感知有用性的关系:

老年人对再就业平台的认知了解程度,决定了老年人对平台的看法。当老年人对就业平台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时,他们就会越能发现这个平台对自己的求职过程中具有多大的帮助。据此本文提出假设9:

H9:对就业平台的认知程度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显著影响。

最终整体假设模型如图5

Figure 5. Hypothetical model

图5. 假设模型

4. 问卷设计与结果统计

4.1. 问卷设计

本次问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情况,包括个体特征有性别、年龄、教育情况、婚姻状况、工作情况、手机使用情况等。第二部分是针对再就业群体对于职业选择以及就业过程中问题的调查,如对找工作的看法,找工作时最看重哪些方面等。

第三部分是围绕研究主题展开,问卷内容包含了模型中涉及的8个变量,设置了共27个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本文选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论文主要部分的度量。因此本问卷中采用五等级评分模式,划分为完全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非常符合,分别对应的分值是1分、2分、3分、4分、5分。根据被调查者各个分数题项的代数之和,得到总得分。

最终量表为表1

Table 1. Reemployment platform acceptance scale for the elderly

表1. 老年人再就业平台接受度量表

4.2. 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文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研究影响用户对再就业平台接受的因素,使用“问卷星”生成网络问卷,通过微信、知乎等平台发送,请被调查者转发,以获取更多样本,剔除了2份无效样本后,共得到155份有效样本,问卷回收有效率达98.7%,样本数据有效。

4.3. 数据分析与假设验证

4.3.1. 描述性分析

本研究首先将受访者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基本信息进行调查统计。

对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信息统计如表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

年龄特征:被调查者中,55~60岁的人数为70人,占有效样本量的45.2%,占比最大。大于等于60岁的人数为60,占比38.7%位列第二。这部分年龄段人群是目前退休以及待退休人数最高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的空余时间。50~55岁的人数为20人,占比12.9%。45~50岁人数为5,占比3.2%。

性别特征:被调查者中男性为54人,占比34.8%。女性为101人,占比65.2%。

户口及婚姻情况:在被调查人群中,超过半数老年人为农村户口,共计99人,占比63.9%。有56人为城市户口,占比36.1%。在婚姻状态方面已婚的被调查者占大多数,共计123人,占比79.4%。处于未婚、离异、丧偶等状态的老年人共32人,占比20.6%。

退休状态:在被调查人群中,有120名老年人处于退休状态,占比78.9%。24人在职,占比15.7%,4人失业,占比2.6%,4人处于其他状态,占比2.6%。

手机使用状况:33人表示会使用手机进行打电话、发短信等基础操作,占比21.3%。而大部分人可以使用刷短视频等其他功能,计83人,占比53.5%。37人表示在儿女的指导下会使用手机,占比23.9%。仅有2人表示,完全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可以看出在目前环境下,智能设备在老年人中的普及率很高。

身体劳动能力方面:58.7%的被访问者表示可以从事中度体力劳动,计91人。30.3%的被访问者可以从事轻度体力活动,计47人。14人表示日常生活可以自理,3人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帮忙,分别占比9.0%以及1.9%。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老年人依旧可以进行一定的体力消耗,为老年再就业的可能性奠定基础。

综合来看,样本在各个年龄、性别、婚姻状态、劳动能力等层面都有分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体结果见表2

Table 2. Descriptive analysis

表2. 描述性分析

对调查对象的再就业相关信息统计如表3所示:

就业意愿及原因:在就业意愿方面,有84人表示愿意再次就业,占比54.2%,在老年人中的比例过半。这其中在找工作的主要原因方面,有37人表示是经济原因,占比最大,为41.1%。其次分别为消磨时间、自我追求、心理原因及其他,分别为17、16、15、5人。

找工作的方式:在找工作的方式上面,接近半数老年人表示会经过朋友介绍,占比46.3%。其次则为在线下偶然发现,占比28.0%。

找工作时看中因素:有40%的人表示找工作的时候最看重的就是工资,其次则为个人兴趣占比32.9%,工作环境,工作的便利程度以及其他原因分别占比15.5%、9.0%以及2.6%。

61.2%的老年人表示对于老年人再就业的实施报以积极态度,在被采访的老年人中大多数人(89.5%)表示,如果要再次踏入就业环境,需要一定的入职培训。

Table 3.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re-employment of the elderly

表3. 老年人再就业相关信息

4.3.2. 信度分析

本研究通过使用SmartPLS2.0软件和PLSAlgorithm算法,评估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α)和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以综合评估信度。本文结果如表4所示,克朗巴哈系数大于0.7,问卷量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组合信度大于0.7时,可认为模型稳定,适合进行后续研究。

Table 4. Results of confidence analysis

表4. 信度分析结果

4.3.3. 效度分析

从KMO以及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结果可以看出,KMO值为0.919,P值小于0.01,说明本研究适合做因子分析,如表5

Table 5. KMO and Bartlett’s sphericity test results

表5. KMO及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

从数据可以看出,8个因子下每个变量的因子载荷绝对值均大于0.5。说明量表的结构效度较为可观,问卷的设计合理,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所需要测量的问题,如表6

区分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是评估潜在变量在模型中独特性和与其他潜在变量之间差异程度的指标。通过评估区分效度,更好地区分不同潜在变量间的关系,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表中可以看出AVE的平方根分别为0.853、0.840、0.863、0.913、0.826、0.901、0.844、0.732,其中的每项都超过各项的相关系数最大值,可以反映出本次问卷的效度良好,见表7

Table 6. Factor loadings

表6. 因子载荷

Table 7. Distinct validity

表7. 区分效度

根据以上的检验可以看出,本次调研的问卷有着较好的一致性、稳定性、准确性和有用性,可以如实反映所要研究的问题。

4.3.4. 模型解释力

本文通过R2来代表模型解释力,R2作为结构方程模型中的代表外生潜变量对于内生潜变量的解释程度,取值在0~1之间,R2值越高,表示模型的预测精度越高,一般认为R2值为0.75、0.50、0.25分别表示内生潜变量的解释程度是较强、中等以及较弱。本文的R2的数值如表8

Table 8. R2 values

表8. R2数值

由表可知,本次研究模型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其中感知有用性,行为态度,行为意向的解释力较高。

4.3.5. 整体拟合优度

使用拟合优度(Goodness-of-Fit, GOF),用于检验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的适配情况,计算方程为:

GOF = communality ¯ × R 2 ¯

最终数值小于0.25时证明拟合程度较差;数值在0.25~0.36区间证明拟合程度一般;数值大于0.36时证明拟合程度较好。本文通过公式计算出的最终数值为0.401,大于0.36,说明本文提出的老年人再就业平台接受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

4.4. 结构方程模型建立

本文使用SmartPLS4.0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其中涵盖9条变量间的路径,具体的检验模型结构如图6所示。

Figure 6. Structure of the test model

图6. 检验模型结构

文章使用路径系数用来反映变量之间的直接效应大小,变量之间的影响作用随着效应值的增大而增大,对研究模型进行检验,使用PLS模型测量路径系数,使用bootstrapping算法进行显著性检验,将Subsamples设定为5000进行运算,结果如表9所示:

Table 9. Path coefficients

表9. 路径系数

当路径是显著的且系数值的正负符号与提出假设一致时,则对应假设是成立的。最终假设结果如表10

Table 10. Final assumptions results

表10. 最终假设结果

根据表可以看出,模型中各条路径对应的系数显著性大小与系数大小,本研究共提出9项假设,其中H6、H7、H9三条不成立,其余6条假设均得到验证。

5. 讨论与建议

基于以上假设结果,在老年人使用再就业平台的过程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在老年人使用过程中,让就业平台被感知是有用的、易用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如视力下降、听力下降、肌肉萎缩、骨骼脆弱等。这意味着他们在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如看不清屏幕上的信息,无法准确选择目标按键等 [15] [16] 。而老年人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由于自身条件的差异,对于工作类型有着更加细分的要求。

降低老年人的风险感知,提高主观规范影响

根据以往研究,老年人在采用和接受基于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相关的服务时,他们通常不愿意做出改变。老年人对于网络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普遍原因是他们不熟悉网络技术的使用,并且对于网络安全性和隐私问题有所担忧,同时由于老年人的戒备心理,对于求职软件上上的招聘行为有更加谨慎的态度。所以更加依赖身边人以及社会的宣传普及。

据此文章提出老年人再就业平台设计建议:

在功能上增设贴近老年人就业需求的分类选项,将工作根据不同的职业偏好,工作时长,可承受体力劳动程度,个人特长等进行可选项划分,帮助后期排除无用的工作选项。设置评价以及举报功能,方便老年人看到他人的评价,提高安全感。提供辅助功能如语音识别和屏幕阅读功能以辅助使用。

在再就业平台界面设计的上使用适合老年人视觉习惯的大号字体、大号按钮以及高对比度的颜色来提高可视性。精简页面层级,减少由于功能隐藏过深带来的阻碍。

在推广上以社区为单位,向当地老年人宣传就业平台的使用,提高知名度以及接受度。同时加设好友分享推荐功能,方便信息的传播。

6. 结语

现如今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愈发受到大众的关注,再就业平台的建立对于提高老年人的自我经济保障、价值实现以及社会参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好的就业平台的建立,可以成为有效缓解社会保障支出压力、增强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以及缓解劳动力缺口问题的方案,从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利用老年人再就业平台,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

编号20BRK02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农村老年人需求变化及适应性公共服务研究》。

参考文献

[1] 庞国防, 胡才友, 杨泽. 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对策[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1, 19(1): 3-5.
[2] 蔡昉. 中国老龄化挑战的供给侧和需求侧视角[J]. 经济学动态, 2021(1): 27-34.
[3] 金刚, 宋经翔, 张霁雯. 延迟退休政策的国际实践与中国选择[J/OL].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2.
https://doi.org/10.13766/j.bhsk.1008-2204.2022.0036
[4] 俞会新, 吕龙风. 新加坡提升老年人就业机会的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老龄科学研究, 2022, 10(6): 65-78.
[5] 曾红颖, 范宪伟. 以老年人力资源优化开发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J/OL].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6): 100-103.
https://doi.org/10.16619/j.cnki.rmltxsqy.2019.06.013
[6] 孙碧竹.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9.
[7] 解佳莹, 袁浩, 骆雪松. 基于用户体验要素的求职APP设计研究[J]. 设计, 2020, 33(24): 127-129.
[8] 汤程心. 为触摸而设计: App界面设计与移动交互体验研究[J]. 设计艺术研究, 2015, 5(2): 107-114.
[9] 贾伟, 王思惠, 刘力然. 我国智慧养老的运行困境与解决对策[J]. 中国信息界, 2014(11): 56-60.
[10] 陆杰华, 韦晓丹. 老年数字鸿沟治理的分析框架、理念及其路径选择——基于数字鸿沟与知沟理论视角[J]. 人口研究, 2021, 45(3): 17-30.
[11] Silva, P. (2015) Davis’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1989). In: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and Technology Adoption: Theories and Trends, IGI Global, Hershey, 205-219.
https://doi.org/10.4018/978-1-4666-8156-9.ch013
[12] Taylor, S. and Todd, P. (1995) Decomposition and Crossover Effects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 Study of Consumer Adoption Inten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12, 137-155.
https://doi.org/10.1016/0167-8116(94)00019-K
[13] Bauer, R.A. (1960) Consumer Behavior as Risk Taking. Proceedings of the 43rd 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Chicago, 15-17 June 1960, 44-47.
[14] Featherman, M.S. and Pavlou, P.A. (2003) Predicting e-Services Adoption: A Perceived Risk Facets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59, 451-474.
https://doi.org/10.1016/S1071-5819(03)00111-3
[15] 朱海蓉, 赵博. 基于用户体验的老年人休闲娱乐产品设计研究[J]. 设计, 2022, 35(5): 126-128.
[16] 王毓婧, 王鑫.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适老化移动应用设计探究[J]. 设计, 2022, 35(15): 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