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移动动词词汇化模式对比研究
A Contrastive Study of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of Motion Verb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DOI: 10.12677/ML.2023.113168, PDF, HTML, XML, 下载: 285  浏览: 504 
作者: 罗鹏蓉: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关键词: 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移动动词方式动词路径动词Motion Event Lexicalization Pattern Motion Verbs Manner Verbs Path Verbs
摘要: 运动事件的相关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移动又是运动事件的核心概念,其词汇化形式是移动动词。大多数移动动词不仅表示“移动”,还包含“移动方式”、“移动原因”和“移动路径”等信息,不同语言的移动动词表现出不同的词汇化模式。因此,本文基于Talmy的运动事件框架及词汇化模式理论,探讨英汉移动动词的共性与差异及其原因。研究发现,英汉移动动词词汇化模式的共性在于两者都具有相似的认知域且方式移动动词的使用频率均偏高。差异表现在英语中方式移动动词的种类较汉语多,并且有很多拟声动词来表达移动概念,而汉语则用副词短语来表达;英语中的路径移动动词在描述运动事件时只能用作主要动词,而汉语中的路径动词不仅能单独作为主要动词来使用,还可以作为方式动词的准动词来使用。
Abstract: The study of motion events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motion is the core concept of motion events, whose lexicalized form is motion verbs. Most motion verbs not only mean “move”, but also contain information such as “moving mode”, “moving reason” and “moving path”. Different languages of motion verbs show different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Therefore, based on Talmy’s motion event framework and lexicalization model the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motion verb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heir causes. It is found that the lexical patterns of motion verb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re common in that both have similar cognitive domains and use manner-motion verbs more frequently. The difference is that there are more types of motion verbs in English than in Chinese, and there are many onomatopoetic verbs to express the concept of movement, while Chinese uses adverb phrases to express the concept. In English, path-motion verbs can only be used as main verbs when describing motion events, while in Chinese, path verbs can be used not only as main verbs alone, but also as quasi-verbs of manner verbs.
文章引用:罗鹏蓉. 英汉移动动词词汇化模式对比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3): 1256-126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3168

1. 引言

运动事件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Talmy (2012)认为,运动和静止位置的延续情况被称为运动事件 [1] 。运动是运动事件的核心概念,移动动词是运动事件的词汇化形式。不同的语言可能采用不同的词汇化模式来表达相同的语义概念。因此,对不同语言中移动动词词汇化模式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移动动词。

就运动事件而言,Talmy [2] [3] 提倡将人类语言中的移动动词进行不同类型的分类,并且Talmy提出的移动动词类型学对语言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研究者更倾向于关注意义与形式的关系。因此,吸引了众多学者在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进行研究。本研究从词汇层面展开,重点研究英汉移动动词,旨在探究英汉移动动词的共性与差异,并进一步验证汉语属于哪种框架语言。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对英汉移动类动词的特点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

2. 理论框架

2.1. 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类型学

Talmy (2012)提出,图形(Figure)、背景(Ground)、运动(Motion)、路径(Path)、方式/原因(Way/Cause)构成了运动事件五要素。具体来说,基本运动事件包括一个物体(图)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地面)的移动或定位。路径是图形相对于地面对象所遵循的路线或占用的位置。运动是指运动或位置在事件中的存在。而构成方式/原因指的是运动的类型,它承担着方式或原因与运动事件的关系 [1] 。

根据Talmy (2012) [1] ,世界上的语言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动词框架语言(Verb-Framed languages)和卫星框架语言(Satellite-Framed languages)。典型地将核心图式映射到动词上的语言被认为是动词框架语言,包括西班牙语、罗曼语、日语、韩语等。其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是运动与路径的编码过程。而那些典型地将核心图式映射到卫星上的语言被认为是卫星框架语言,包括大多数印欧语系,英语是这一类语言中的经典。其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是运动与方式或原因的编码,动词表达共同事件。也就是说,这类语言中的移动动词不仅反映运动本身,而且反映运动的方式或原因。

就运动事件而言,语义元素“路径”在语言类型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Talmy认为,卫星框架语言和动词框架语言的一个明显区别是,语义元素路径出现在主动词中是动词框架语言,而运动路径出现在从卫星到动词的语言中是卫星框架语言。Talmy (2012)认为,一个事件的核心图式表达方式的不同会进一步影响对运动事件Co-event的编码 [1] 。在运动事件中,卫星框架语言在主动词中编码方式或原因,而动词框架语言在助动词中编码方式或原因,通常是动名词类型的组成部分。

2.2. Talmy移动动词类型学

在Talmy看来,动词词根有三种主要的词汇化类型。大多数情况下,一种语言只使用其中一种类型的动词来表达其最典型的运动。下面就移动动词的三种词汇化类型进行说明。

1) 运动 + 方式/原因

[运动 + 方式/原因]是移动动词的第一种词汇化模式。Talmy指出,在运动–句式中,动词既表示运动的事实,也表示运动的方式或原因 [1] 。这种语言被称为“举止语言”。大多数印欧语系(罗马语除外)都属于这种模式,英语就是一个完美的例子。

2) 运动 + 路径

根据Talmy的分类,[运动 + 路径]是表示运动的第二种类型模式,动词同时表示运动的事实和路径。如果一个Co-event在同一个句子中表达,它通常作为状语或动名词型成分。相反,运动和路径被包含在表面动词中。这类移动动词被称为“路径动词”。似乎属于这种类型的语言包括日语、罗曼语、闪米特语、波利尼西亚语等,其中西班牙语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运动 + 图形

[运动 + 路径]被视为表示运动的第三种类型模式,动词同时表示运动的事实和图形 [1] 。我们称这种动词为“形象动词”。[运动 + 图形]类型很少同时体现在英语和汉语中。因此,本研究忽略了这一类,主要是研究其他两类移动动词。

3. 以往运动事件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运动事件和移动动词的研究。国外研究者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其中以Talmy和Slobin最为代表。与此同时,中国学者也做了大量贡献,但运动事件的研究仍在进行。

运动事件和移动动词的研究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国内外运动事件研究综述。研究者通常会总结Talmy、Slobin等人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方面是关于汉语是否应该属于卫星框架语言的讨论。Talmy认为,汉语应该被视为卫星框架语言,方式动词作为主要动词,路径动词作为辅助动词 [1] 。而Slobin (2004) [4] 则认为,汉语连词结构中的方式动词和路径动词同样重要,都是由相同位置的语法成分表达的,应该属于等构语言。罗杏焕(2007) [5] 对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的类型学研究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汉语应该被视为一种平行框架的语言。李雪(2008) [6] 质疑Talmy对英汉词汇化模式的分类,认为英汉词汇化模式都属于[运动 + 方式/原因]模式。一些英汉动词应分为[运动 + 路径]模式。总之,汉语属于哪种词汇化模式仍有争议。第三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化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罗思明(2007) [7] 揭示了英汉“走”型动词的词汇化模式可以概括为“运动 + 方式(原因) + X”。李雪(2008) [6] 探讨了英汉语中路径动词和方式动词的异同,发现主要的差异在于方式动词的数量。汉语中举止动词的多样性不如英语,其原因是两种语言对举止的概念化和词汇化不同。王国光等(2021) [8] 发现,方式动词表达了英语和汉语之间相似的语义域。不同之处在于英语是用综合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动作,而汉语是用分析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英语中多样的动作方式。

总之,Tamly的运动事件类型学和移动动词类型学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仍然是有争议的。研究者积极参与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以验证或补充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与此同时,国内也有关于英汉移动动词的研究,但研究结果只是表面地证明了英语中运动类动词的词汇化程度高于汉语,没有进一步的探索。因此,这一领域仍有研究的空间。

4. 研究方法

本文以Talmy的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理论为基础,对英汉移动类动词的词汇化模式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英汉移动动词的共性与差异,并进一步验证汉语属于哪种框架语言。方式动词指既表示动作的事实又表示方式/原因的动词,如roll、slide、swing、blow、飞、跳、跑、滑等。而路径动词是指既表示运动又表示路径的动词,如enter、come、exit、进、来、出等。为了使研究结果更有说服力,研究分别对英汉《牛津高级学习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移动动词进行语料收集。

5. 数据收集与分析

5.1. 英语中的移动动词

方式动词主要有(192种):amble, bounce, rise, track, turn, climb, dismount, mount, slip, slide, skid, slither, sweep, glide, creep, gallop, pour, stream, sprawl, trot, bundle, bob, bump, coast, crawl, drift, rush, dash, flow, float, squirm, wander, lurch, step, whip, flee, waddle, trail, slink, dawdle, drip, dive, edge, dodge, falter, spin, scale, saunter, meander, ride, mosey, rocket, potter, shin, rattle, walk, run, jump, hurry, fly, pop, drive, waddle, parade, plod, swing, sidle, trundle, sneak, trod, shuffle, swing, ramble, thrash, scuttle, clamp, burrow, chase, charge, clump, shuffle, trip, flutter, hurtle, squeeze, stump, clamber, pace, flit, float, stream, flood, flash, stray, flop, linger, lurch, jog, tiptoe, scoot, poke, row, tramp, trickle, swoop, swagger, scramble, zoom, stride, streak, roam, spatter, stump, jerk, sashay, leap, reel, ooze, lope, prowl, stalk, tumble, flock, flounce, flap, skulk, spring, sprint, toboggan, throng, spew, scoot, scamper, surge, pad, withdraw, retreat, scud, splash, skate, scurry, somersault, tip, prance, spin, whoosh, toddle, lumber, stagger, stomp, near, travel, wheel, hop, swarm, bump, slosh, twirl, tack, dart, stroll, hike, drag, skim, strut, plunge, traipse, meander, hobble, fling, flounce, hover, jaunt, limp, nose-dive, gallop, slump, paddle, race, scud, shamble, splash, tilt, swim, trudge, trundle, whip, whistle, wobble, wriggle, whirl, zigzag.

路径动词主要有(33种):come, go, approach, march, advance, mount, demount, descend, ascend, cross, pass, enter, reach, advert, plummet, get, leave, land, arrive, back, follow, return, rise, fall, advance, traverse, proceed, depart, exit, wince, pull, sink, duck.

5.2. 汉语中的移动动词

方式动词主要有(56种):走,飞,跑,跳,跋涉,疾驰,飞奔,踱步,徘徊,滚,跺,爬,攀,翱翔,闯,窜,迈,滑,滑移,跃,漫步,跨步,蜂拥,冲,蹭,流,溜,挪,踩,行,掠,溅,挤,趴,游,驶,甩,划,塌,冒,凑,闪,踉跄,蹒跚,趔趄,航行,飘动,潜,蠕动,漂,荡,钻,探,弹,摇晃,阔步。

路径动词主要有(37种):进,出,来,上,下,去,回,归,过,退,越,穿过,通过,撤,升,降,登,落,拐,绕,围,靠拢,聚,散,前进,掉,坠,陷入,经过,转,起,跌,跟随,集,上前,出发,到达,见表1

Table 1. The distribution of motion verb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表1. 英汉移动动词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英汉词典中移动动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英语中方式动词的使用要比汉语中方式动词的使用要丰富得多,而英语中路径动词的种类要比汉语中路径动词的使用要少得多。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证实,将汉语归类为礼仪语言是有很大争议的。如邓巧玲、李福印(2017)所言,尽管Talmy认为汉语应该被视为一种卫星框架语言,将方式动词作为主要动词,路径动词作为辅助动词,但也有学者认为汉语属于等量框架语言 [9] 。因此,对于汉语属于哪一种语言,学界尚未达成共识。此外,很明显,几乎所有的英语移动动词都是单动词,而汉语移动动词并非如此。在汉语中,许多动作动词都是复合词,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来表达动作的意思,如“蹒跚”、“踉跄”、“飞奔”等。

6. 结果与讨论

6.1. 英汉方式动词共性与差异

6.1.1. 方式动词共性

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研究发现英汉移动动词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英汉语使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相同的语义。换句话说,他们有许多相似的方式动词语义域,见表2中走(走)、跑(跑)、爬(爬)等,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Table 2. Similar semantic domains of manner verb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表2. 英汉方式动词语义相似域

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具有相同的基本概念范畴分类。根据Tamly,范畴化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能力。基本范畴优先于其他类别范畴,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因为我们在这个层次上感知到世界上物体和生物之间的明显区别。我们通常借助基本范畴来理解上级范畴。而运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经验之一,因此运动领域的基本分类对所有人都应该是一样的,包括英语和汉语,因此,英语和汉语有相似的方式动词域。

其次,英汉语中方式动词的相似性在于,英汉语均倾向于使用方式动词而不是路径动词。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动作事件概念化中,方式都是一个突出的运动事件域。这可以用Slobin (1996) [10] 的“为说话而思考”理论来解释,当人们在说话时,他们的思维与事件的概念化和语言的特征保持同步。例如,在对运动事件的英语描述中,通常使用“方式”与主动词连成一体使用。Slobin把这种现象归因于英语属于卫星框架语言。卫星框架语言在句子编码时节省语言表达的成本,将方式动词作为主动词来表达,因此使用卫星框架语言的人将动作方式编码到主动词中。Talmy认为,英语和汉语都属于卫星框架语言 [1] ,所以汉语中也经常使用方式动词。

6.1.2. 方式动词差异性

通过对英汉移动动词的比较,研究发现英语中使用的移动动词种类远多于汉语。英语有192种方式动词,而汉语只有46种。具体来说,汉语在动作方式的基本领域中没有英语那么多的方式动词。以“走”的方式动词为例,见表3

Table 3. Manner verbs of “walki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

表3. 英汉方式动词“走”

表3可以看出,英语中有近21个“走”类移动动词,表达了各种各样的走路方式,而汉语中只有少数几个。汉语较英语在运动领域有较少的方式动词。研究发现,汉语通常用状语修饰语来表达或修饰主要动词,两个部分合在一起表示一种走路的方式,相当于一个英语单词,如大摇大摆地走(大摇大摆)、匍匐爬行(匍匐)、急促地跑(飞檐走壁)、猛冲(破折号)、颠簸地行进(猛跳)、用沉重的脚步行走(夹紧)、踮着脚尖走路(踮起脚尖)等。此外,英语有很多拟声动词,这些动词非常生动地表达了运动的方式,如whiz、whoosh、rattle、whistle、crunch、splatter、clatter等。然而,汉语中并没有拟声动词的对应词,相反,汉语用副词短语来表达。究其原因,英语为典型的动词框架语言,因此方式动词被作为概念化的主动词来表达。即英语本族语者倾向于用更加笼统、经济的方式来表达范畴,而中国人则喜欢用更加详细、明确的方式来表达范畴,因此会使用状语或复合句。

6.2. 英汉路径动词共性与差异

6.2.1. 路径动词共性

研究发现,英汉语中路径动词的共性与方式动词的共性相同。具体来说,英语有一系列路径动词,如提升、下降、进入、退出、通过、十字架、前进、离开、来了、走了、上升等等,而这些相应的中国路径动词,如:上、下、进、出、经过、穿过、前进、行进、出发、离开、来、去、升、跟随、到达。此外,英汉语中路径动词的使用均少于方式动词。对应关系如下表4所示。

Table 4. Similar semantic domains of path verb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表4. 英汉路径动词语义相似域

英汉路径动词相似的原因也可以归结为人类的认知。我们通常借助基本范畴来理解上级范畴,而运动是人类的基本经验之一,因此运动领域的基本分类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包括英语和汉语,因此,英汉语的路径动词通过同样的词汇化概念模式来表达。

6.2.2. 路径动词差异性

结果表明,英语路径动词在运动事件描述中并不是最口语化的选择。然而,汉语的路径动词经常被口语化使用。汉语的路径动词可以单独用在一个句子中表达运动事件,例如“请进”。

此外,英语路径动词只能作为描述运动事件的主要动词,或者可以通过方式动词的辅助,如介词或副词来表达运动的路径。而汉语路径动词既可以单独作为主动词用于描述运动事件,也可以作为方式动词的次主动词,即路径动词与其他方式动词或路径动词一起表示。因此,汉语运动事件描述中的路径动词事实被词汇化为更复杂的成分。例如,“爬上峭壁”和“Mike爬进了他的车……”。

值得注意的是,当汉语路径动词与方式动词一起使用时,例如作为副主谓动词使用,或者汉语路径动词被语法化为副词或介词时,它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动词。汉语路径动词具有鲜明的语法特征,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语法化。汉语路径动词是语法化的,或者弱化成辅助性的,跟在主动动词后面,而不是完整的动词。

7. 结论

本研究从认知角度探析英汉移动类动词词汇化模式的异同,尝试解释汉语移动动词词汇化模式属于哪一种类型,并阐明英汉移动动词词汇化模式异同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

英汉方式动词的相似在于英汉语在运动事件中对方式动词有相似的认知域,因此在方式动词的词汇化模式中具有共性,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此外,英汉语均更倾向于使用方式动词而非路径动词,因为在英语和汉语的概念化中,方式都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领域。

方式动词的差异在于英语较汉语倾向于使用更多的方式动词,并且英语中有许多表示运动方式的拟声动词,而汉语中却没有相应的拟声动词。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英语的移动动词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概念化动词来表达,而汉语的移动概念主要是通过状语表达。此外,英语本族语者倾向于用更笼统、经济的方式表达范畴,而中国人倾向于用更详细、更明确的方式表达范畴,从而使用状语或复合表达。

就英汉语中路径动词的相似性而言,它们与方式动词具有对应关系。即英汉语在路径动词的使用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且汉英语均较少使用路径动词。

路径动词的不同之处在于英语路径动词在描述运动事件时不是最口语化的选择。然而,汉语的路径动词经常被口语化使用。此外,英语路径动词只能作为主动词用于描述运动事件,而汉语路径动词不仅可以单独作为主动词使用,还可以与其他方式动词或路径动词一起表示。汉语路径动词具有鲜明的语法特征,其主要原因是汉语路径动词是语法化的,或者弱化成辅助性的,跟在主动动词后面,而不是完整的动词。

参考文献

[1] Talmy, L. (2012)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2] Talmy, L. (1985)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 In: Shopen, T., Ed., 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36-149, 3.
[3] Talmy, L. (1991) Paths to Realization: A Typology of Event Conflation.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17, 480-519.
[4] Slobin, D.I. (2004) How People Move: Discourse Effects of Linguistic Typology. In: Moder, C.L. and Martinovic-Zic, A., Eds., Discourse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John Benjamins, Amsterdam, 195-210.
https://doi.org/10.1075/slcs.68.11slo
[5] 罗杏焕. 英汉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的类型学研究[J]. 外语教学, 2008, 29(3): 29-33.
[6] 李雪. 英汉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J]. 外语学刊, 2008(6): 109-112.
[7] 罗思明. 英语“缓步”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析[J]. 外语研究, 2007(1): 12-16.
[8] 王国光, 林岷江, 单红. 英汉移动动词词汇化模式对比研究[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2012(4): 95-97.
[9] 邓巧玲, 李福印. 中国英语学习者汉语运动事件言语表征中的反向概念迁移的实证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7(1): 73-84.
[10] Slobin, D.I. (1996) Rethinking Linguistic Relativity. In: Gumperz, J.J. and Levinson, S.C., Eds., From “Thought and Language” to “Thinking for Speak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