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体验实践性课程研究
Research on Practical Curriculum of Primary School Labor Education Experience
DOI: 10.12677/AE.2023.134246, PDF, HTML, XML, 下载: 311  浏览: 68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魏 娴:西安文理学院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张 骞, 张翠翠: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陕西 西安
关键词: 小学劳动教育体验实践性Primary School Labor Education Experiential Practicality
摘要: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下重新审视劳动教育,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科学地理解其内涵与意义,真正把准劳动教育的脉象,切实发挥育人作用。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本文从劳动教育的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课程优化策略三个方面开展论述,旨在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小学劳动教育体验实践性真正落实。
Abstract: Labo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socialist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re-examine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see the essence through phenomena, understand its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scientifically, truly grasp the pulse of labor education, and effectively play the role of educating peopl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labor education, research status, and curriculum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aiming to improve students’ labor literacy and make primary school labor education experience practical.
文章引用:魏娴, 张骞, 张翠翠. 小学劳动教育体验实践性课程研究[J]. 教育进展, 2023, 13(4): 1549-155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4246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2022年国家颁布了新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新课标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具有新的价值理念和时代意蕴,坚持“五育并举”的理念,对于小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1.1. 劳动教育与劳动课程的联系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1.1.2. 小学劳动教育体验实践性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劳动教育体验实践的“形式化”:改变过于理论化的教育环境,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改善劳动教育教学方法。

2) 劳动教育体验实践性的“单一化”:改变劳动教育独立的形态,有机融合“五育”,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贯穿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1.2. 研究意义

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是教育回归人之本质、回归学生自身的主体性教育方式,通过双手去改变和创造自己的生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加强劳动理论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意义深远。

1.2.1. 小学劳动教育的目的

在科技迅速发展、社会各项服务愈加便利的当下时代,强调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孩子学会洗衣做饭等基础劳动,更多的是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从劳动中感受到创造美好生活的幸福感。

1.2.2. 体验实践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地位

体验即学生自我体验和自我感受的过程,其教育基础是自主参与,目的旨在激发小学生对于劳动的兴趣。实践即学生将理论落实在生活活动中,可体现动手操作能力等,其教育基础是理论知识的传授。

2.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研究现状

2.1. 现阶段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2.1.1. 学校的软硬件资源短缺

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学校齐全的劳动教育设施配备。小学劳动教育缺少劳动场所,缺少教育内容,缺少教育手段。劳动课往往停留在校园内、停留在打扫卫生、擦擦门窗桌椅,或者是清理水沟等简单的劳动上,甚至有的把劳动课用来补其他课,劳动课落实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教育成果好坏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劳动专任教师存在缺口、劳动教育评价亟待进一步加强等是制约学校劳动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 [1]

2.1.2. 部分教师和家长的思想认识程度不够

内卷现象日益激烈,部分教师和家长对于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认识不深,在观念上容易把劳动跟文化知识学习对立起来。他们认为:劳动教育耗费时间,学生短期内无法真正掌握具体的劳动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文化学科的学习效果。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似乎一切都要围绕文化知识学习和考试展开,才被看成是“正事”,其他事就被看成是影响学习深究根源,有的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片面性认识,主要是由其偏执的应试教育观念所引起的。

2.1.3. 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国家在出台《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后,学校逐渐重视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劳动教育的氛围正在加速形成。教学内容片面化、课程内容单一化、评价方式过于笼统等问题浮于表面。在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尽管有生产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义务劳动、生存性劳动等主题劳动多种形式,但是热闹的背后却缺乏“劳动之魂”,零碎的劳动教育必然会导致对劳动的认知碎片化。

2.2. 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劳动就形成丰富的教育思想,只是未成体系。建国初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初步设立且不断变动。陆定一从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进行对比的角度,得出劳教结合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陈南提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劳动教育发展应分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政治挂帅”、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引领”以及进入新时代之后力求实现的“教育主导”。改革开放以后,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不再以生产劳动教育为主,注重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新时代以来,劳动教育的目的更加突出其“育人”属性。

3. 小学劳动教育体验实践性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3.1. 学校层面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转变育人方式,推进“五育并举”,加强劳动教育势在必行。学校应当主动作为,向上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对内大力加强思想引领和实践指导。

3.1.1. 加强经费投资,完善学校的劳动设施

实践设施是劳动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学校应该建立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完善学校劳动教育设施建设。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劳动目标的制定,需要蕴含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等相关内容的正确引导,尽可能的挖掘适宜的劳动资源,有效组织劳动教育工作,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持。 [2] 在广东有的学校非常注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多元化引入专业教师、老农和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劳技课教学;陕西省积极抓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的有效落实。

3.1.2. 建设劳动教师队伍,保证劳动教研队伍的建立

为了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学校要加强专兼职劳动教育队伍的选拔,让更多有能力的教师汇聚,并且定期组织劳动课程教师课程培训,如交流探讨劳动教育模式等。除此之外,还要保障教师队伍的成长,准确把握课程理念、理解课程内容以及推进课程实施,建立教师队伍梯队,搭建教师交流的共享平台。提升劳动教育教师职业的吸引力,真正构建一支多元、稳定的与新时代劳动教育新要求相匹配的高素质专业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从而有力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全面推动劳动教育落纠落实。

3.1.3. 融合化课程,开展常态化劳动教育

全面实施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推动劳动教育常态化。学校挖掘教材中显性或隐性的劳动教育元素,分类梳理各个学科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并提出劳动教育的主要融入方式,根据学科特点设计不同的劳动教育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比如,在北京有的小学将特色课程有针对性地融入劳技课,使之成为培养信息时代新型劳动者的劳技课。在上海许多小学不断推进劳动教育的“四个有机融入”,即融入学科教学、融入文化环境、融入主题教育活动、融入家庭教育指导,是劳动教育渗透日常教育全过程。每门学科的课程安排中都有跨学科综合实践主题的内容,学校鼓励教师选择与劳动相关的主题进行设计,以跨学科的视野开展主题性劳动实践活动,将劳动教育无痕融入各个学科的日常教学。

3.2. 家庭层面

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

3.2.1. 选择适合的家务活动,并及时做出评价

家长要以身示范,切实认识劳逸结合的重要性。摒弃学习第一位,劳动教育价值不大的错误观念。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劳动锻炼机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整理个人寝室、清洗蔬菜水果等,在劳动后及时赞美表扬,让孩子在劳动中体会成就感和愉悦感,激发孩子劳动的信心和决心,逐步成长 [3] 。家长要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

3.2.2. 配合学校的劳动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可以和学校联合,这样既能减轻父母的负担,也可以提高劳动教育的效率。陕西开展学生“四从”劳动教育,要求学生上学从背书包做起、在家从力所能及的家务做起、在校从卫生保洁做起、在外从志愿服务做起,成效明显。在劳动教育的日常开展中,很多学校苦于寻找不到合适的校外劳动辅导员。其实,家长就是最好的资源。结合班级劳动教育,在校园、社会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可鼓励身怀一技之长的家长走进校园,走进每一个班级和学生们面对面交流、手把手讲授。

3.3. 社会层面

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

3.3.1. 建立可利用的劳动教育基地,且完善与之相关的保障机制

建立劳动教育基地,是落实劳动课的有效途径,是将思想教育、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劳动实践融为一体的劳动教育平台,有效弥补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缺陷和不足,扩展学校教育空间,延伸和补充学校教育。上海为学生劳动提供了社会实践基地近1900个,提供学生实践岗位60多万个,力图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提高劳动能力。建立和完善一个劳动教育基地,涉及的事项比较多,如资金、土地、设施设备等,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较强的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应给予大力的支持,完善配套建设。

3.3.2. 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正确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培育毫无疑问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学校教育置身于社会当中,必然受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等价值性教育的影响。学生当下正生活在不同劳动观所构成的社会文化生态当中,若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就需要直面多元劳动观的文化现实。 [4] 除此之外,社会要努力打造公益性、开放性的“社会教育大课堂”,如在浙江,有的学校在每年的学雷锋月、清明节、五一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里,组织学生走进街道社区、敬老院等校外场所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4. 结语

在新课标的指引和五育并举的背景下开展小学劳动教育,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角度注重劳动教育与体验、实践的联系,全社会应该联合一致行动,为学生劳动创造机会,家校合作使学生养成家务劳动习惯,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培养吃苦耐劳精神。通过课程探究进一步体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优化课程教学,让劳动教育在现状问题下真正落地,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基金项目

劳动教育体验实践性课程开发与应用:西安文理学院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

参考文献

[1] 张和松, 侯静, 帅育栒. 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 创新人才教育, 2022(3): 6-10.
[2] 赵鹏, 李艳萍. 五育融合下如何有效开展小学劳动教育工作[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五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四), 2022: 1632-1634.
[3] 宋卫平. 论家庭劳动教育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10): 46-48.
[4] 班建武. 新时代劳动教育社会支持的现实挑战及应对路径[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11): 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