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问式衔接语“谁懂”的话语功能及形成机制
The Discourse Func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heidong” in Rhetorical Cohesion
DOI: 10.12677/ML.2023.114216, PDF, HTML, XML, 下载: 162  浏览: 296 
作者: 杨佳伲: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关键词: 反问式衔接语标记功能形成机制Rhetorical Cohesion Marking Function Formation Mechanism
摘要: 高互动性的疑问代词“谁”与理解义动词“懂”的共现,渐渐从疑问用法发展为标记,并应用于紧缩句中。“谁懂”可分布于句首、句中和句末,具有语篇组织和人际互动功能的语用功能。受结构虚化、省略和替换以及以问代答的规约化产生,具有了话语标记的性质。
Abstract: The co-appearance of highly interactive interrogative pronoun “Shei” and understanding verb “dong”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from interrogative usage to a marker, and has been applied to compact sentences. “Sheidong” can be distributed at the beginning, middle and end of a sentence. It has the pragmatic function of text organization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t has the nature of discourse markers because of the structure virtualization, omission and replacement, and the specification of question for answer.
文章引用:杨佳伲. 反问式衔接语“谁懂”的话语功能及形成机制[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4): 1609-161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4216

1. 引言

“谁”作为汉语中疑问代词的典型成员,不少学者曾对其搭配的非疑问用法、类型学层面的对比、三个平面等角度展开分析。在“谁 + X”构成的结构中,充当动词性成分的“X”有“知/知道”“想/料想”“叫”“让”等。当下,高互动性的疑问代词“谁”与理解义动词“懂”经常共现,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通过搜索CCL语料库、BCC语料库以及微博,可以发现在现代汉语中“谁懂”有以下常见用法:

(1) 明如在与记者长时间交谈中,精神健旺,且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谁懂华语,谁就增加了商机。”(1994年报刊精选)

通过例(1)可以看到“谁懂”疑问的内容在句中直接出现,表示完整的疑问,是有疑而问,说话人希望能从听者那里得到回答。此处疑问的内容在一定语境下也可以省略,疑问内容的省略形式在一定语境下不影响句子的表达。例如:

(1’) 明如在与记者长时间交谈中,精神健旺,且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谁懂,谁就增加了商机。”

在句中表示真性疑问的“谁懂”,可记为“谁懂1”。

“谁懂”作为一个主谓结构,由“谁”充当主语、“懂”充当谓语,出现在感叹句、陈述句时,有时并不是为了得到听者的回答,是它的非疑问用法,可记为“谁懂2”。例如:

(2) 父亲忙召开家庭会议,主动“让贤”,对儿子说:“谁懂科技谁理家,亏不了!”(2000年人民日报)

(3) 这个道理,谁懂得早谁就主动,谁就发展得快;谁懂得迟谁就被动,谁就发展得慢。(1993年人民日报)

此外,“谁懂”在句子中还能表示反问,表示对对方观点的否定,可以记作“谁懂3”。

(4) “那歌词人听见不好,”倩还在犹豫。“这乡下,不要紧,谁懂呀?你也可以不唱歌词,”他说。(高行健《一个人的圣经》)

(5) 再一步步地往上混,眼看研究生又要到手啦。你够顺的啦,伙计。你不懂——你不懂谁懂?我看你的香烧得地道,没考就内定了。(张承志《黑骏马》)

互联网语境下的“谁懂”,语义中的反驳义减弱,表示寻求情感认同,可以记作“谁懂4”。例如:

(6) 世界震惊了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明日已不再,彩云不复回,谁懂?难怪我是路痴我们是除夕夜,在街头放飞理想的有志青年~ (BCC微博语料库)

(7) 演路人甲的角色!!!本人心情由18楼打落地狱了!!!谁懂!?谁懂!?难受,难受,什么都过去咯!!!(BCC微博语料库)

本文主要研究表否定话语功能的反问式衔接语“谁懂3”和“谁懂4”。语料主要来源于CCL语料库、BCC语料库、微博以及部分生活对话实录。

2. 话语标记“谁懂”的界定

20世纪80年代,话语标记的研究进入黄金时期,90年代至今,话语标记的研究愈发成熟。不同的研究角度下,话语标记的界定不同。

Schiffrin (1987)从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提出,话语标记能够为进行中的谈话提供语境坐标。何自然、莫爱屏(2002)从话语标记的语义特征差异指出,话语标记对话语何命题的真值条件没有影响 [1] 。刘丽艳(2005)从话语标记的结构特征指出,话语标记在句法上有鲜明的可分离性和相对独立性 [2] 。结合话语标记的相关区别特征,我们将作为话语标记的“谁懂”定义为:在书面语语体和口语语体中均有出现,在句法上具有可分离性,在语义上不具有真值性,在结构上具有紧凑性,在语音上有自足性。例如:

(8) 我真的好苦,好辛苦,好痛苦,过得痛不欲生每天,我两周没有睡好觉了,不敢和任何人说,谁懂啊,我真的奔溃了。(生活实录语料2022-02-21)

学界关于疑问代词“谁”及其搭配用法研究很多,其中“谁”的非疑问用法研究成果显著。丁声树、赵元任、朱德熙均提到了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李敏(2001)解释了疑问代词“谁”从疑问到非疑问的迁移 [3] 。陈天序(2007)认为“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是大脑对已存在信息的输出,不具有任何疑问价值” [4] 。董秀芳(2007)对现代汉语“谁知道”做了词汇化和话语标记考察 [5] 。肖金芳(2017)对“谁X……”非疑问构式做了认知研究 [6] 。结合前人研究,我们希望对疑问代词“谁”与理解义动词“懂”的组合进行考察,研究在非疑问用法下的表示反问的“谁懂”有哪些表现和功能。

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了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由于话语标记不具备概念意义,因而本文将从语篇功能与人际功能两方面分析“谁懂”的语用功能。

3. 话语标记“谁懂”的语篇组织功能

“谁懂3”和“谁懂4”在语义上都具有反问义,但出现的语境有所不同。“谁懂3”多出现于口语或书面语,而“谁懂4”多为新兴网络用语。在语义表达上,“谁懂4”的反问义较弱;在句法分布上,“谁懂4”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或句末,较“谁懂3”灵活。

“谁懂”作为反问式衔接语主要功能是在对语言中的内容进行否定的同时,也在话语组织上发挥开启话轮、话轮延续、话轮转接、话轮终止的作用。胡德明(2010)指出,“反问句的核心语用功能是否定” [7] 。除非反问句自身是首次提及,反问句的目的在于引入一个新话题。从表示真性疑问的“谁懂1”到表示反问的“谁懂3”,作为话语标记的“谁懂”在语义特征上有明显的[+否定] [+认同],否定义的表达是言者为了追求进一步的认同,疑问代词的反问用法也证明了话语标记“谁懂”否定的主要功能,否定是为了寻求认同。

3.1. 话语认同

话语认同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对一方话语内容、态度或观点的表示赞同,包含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谁懂”的话语认同功能在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都有体现。

3.1.1. 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主要表现在句中对自己所表达的观点或态度做出反问,表达自我的情感认知。例如:

(9) 今天请教了行业大牛一些问题,突然生出一种高中去问数学老师题目然后老师哗啦哗啦讲了一通,然后我一脸懵逼的羞愧……谁懂……且不好意思再问了……再问就不礼貌……(微博2022-08-12)

例(9)中的“谁懂”承担自我认同的功能,对前句的内容发出反问,但言者在话语中提出并不是一定要找到认可的听话人,更多是为了表达自己“难为情”的情绪,并在后句中接着讲到自己“不好意思再问了”。

3.1.2. 他人认同

他人认同主要表现在“谁懂”出现在句中是对交际对方观点、看法等的不认同,希望听者的观点能有与其一致。例如:

(10) 老傅:嗯?

陈大妈:说他退休以后啊,写了不少的著作,可听说啊那净是那外国字,这谁懂啊,您刚才说您发表的文章是中国字吧?(看)没错不是,一水儿的中国字……

老傅:中国字,没错。(电视剧《我爱我家》)

例(10)的“谁懂”承接上文他写的是外国字,对外国字表达不满的态度,并在后文进一步延续前文话题,追加强调说话者对中国字的认可,希望听者能有与其一致的观点。

3.2. 话语组织

李勇忠(2003)认为“语篇组织功能是指说话人通过话语标记把零碎的不连贯的话语组织成连贯的话语” [8] 。陈玉婷(2016)把语篇组织主要功能分为开启话轮、话轮延续、话轮转接、话轮终止四个方面 [9] 。作为话题标记的“谁懂”,其语篇组织功能在以下四方面亦有所体现。

3.2.1. 话轮延续

作话轮延续用的“谁懂”处于话轮之内,话轮前后共享同一个话题,话语标记“谁懂”在这个过程中使信息围绕话题传递,使得整个话题持续。例如:

(11) 当时皇上很生气,说了一句话,这个话是《论语》里面一句话:“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老虎和狮子、犀牛都从动物园里跑出来,你们家藏的上好的宝贝让人给毁坏了,不但宝贝毁坏了,连盛宝贝的盒子都毁坏了,谁的责任?您想想,乾隆爷手下这么多人都是仪仗队成员?谁懂,谁也不懂,即使懂敢说话吗?不敢,剩下的只是惊惶失措,只能跪着。皇上生气了,咱老实点儿。这皇上还真生气了,连问三句谁之过,和珅一看,没人言语,我来。和珅回了一句,也是《论语》里面的一句话,是“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什么意思?谁的责任?守卫的责任。(百家讲坛《正说和珅(一)发迹之谜》)

例(11)的说话人在话轮中用了“谁懂”,在“谁懂”之前是皇上对于“虎兕出于匣”的提问没有人回答,而“谁懂”之后引出和珅不同于乾隆手下的一干仪仗队队员,能够大胆回答乾隆提出的问题。“谁懂”在话轮中间,串起上下文,维持整个话题,说明了和珅得到皇上喜爱和发迹的原因。

3.2.2. 话轮转接

作话轮转接用的“谁懂”在话轮中主要为了提起言者与听话人或者其他会话参与者的互动,使得话轮由言者转向听话人,听话人根据言者的发话做出合理的回应。例如:

(12) 甲:莺声——黄莺的声音。

乙:多好!

甲:多好?谁懂啊?

乙:也不行?

甲:燕子那嘴多快呀,燕子叫唤:“唧溜儿唧……”太快啦!

乙:够快啦。

甲:莺声,黄莺的细声,谁听得出来呀?你媳妇儿跟你说话都那样儿?(《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例(12)甲认为莺声不好,与乙的想法不同,于是把话轮转接给乙。此处的“谁懂啊”可以理解为疑问句,也可以理解为话语标记。作为话语标记,这是甲向乙传递自己对“莺声”的否定看法,并希望得到乙的认同。话题转接过程中,说话者虽将话题转让给听话人,但仍处于发话人上个话轮的所述话题中。“谁懂”的疑问特性体现了礼貌原则的影响,甲没有直接否定乙的观点,而是将话轮重新转换给乙,促进话轮的完成。

3.2.3. 话轮终止

发话人掌握话轮时,“谁懂”可以自由选择结束话轮。例如:

(13) 您听,行是行,行(hang)是行(hang),长(zhang)是(zhang),不能给说颠倒了。说颠倒了特别难听。没这么说的:“张会(hui)计,今天我去参加大会(kuai)。求你点儿事,把你那自行(hang)车(ju)借给我骑一骑。我到人民银行(xing)找行(xing)长(chang)办点儿事,行(hang)不行(hang)?”

您再听老张:“不行(hang),不行(hang)!”这谁懂啊!(《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例(13)中言者认为读音说颠倒了,没人能听得懂,于是用“这谁懂啊”结束话轮。

3.2.4. 开启话轮

“谁懂”开启话轮时由发话人自行开展一个话题,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例如:

(14) 谁懂?电影院就在我上班的面前,一分钟就到楼上电影院,可是我明天是周末,不能请假,得等到下周才能去看,然后一打开都有微博全是《断桥》!!!我更想看了。(微博2022-08-12)

上例中的“谁懂”在抛出后,紧接着展开关于“看电影”这个话题,并开启对话题的谈论。

4. 话语标记“谁懂”的人际互动功能

语言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人际功能,互动性是言语交际的重要特征之一。陈家隽(2019)提出“交际互动功能指话语标记在听说双方交际过程中起到肯定对方观点、表达理解、请求对方肯定、表达观点差异、表示礼貌等功能” [10] 。话语标记“谁懂”在实际使用中具有人际功能,体现说话者对信息内容及听者的情感、态度。

说话者在不同话语语境中,受交际双方关系亲疏、权势强弱的影响,在事件中会有不同的情绪强度,做出不同的评价,指示不同程度的否定态度。话语标记中蕴含的主观性在话语内容的构建与解码中起着重要作用。按照话题标记“谁懂”在语句中话语否定程度的高低,其情感表达可以分为六类:质问 > 埋怨 > 疑惑 >> 寻求认同 > 提示注意 > 欣羡赞誉。

4.1. 强否定情感

表质问时的“谁懂”,说话者的情绪很高,对听话者有很强烈的批评、否定意味,否定情感最强。例如:

(15) “噢,商人,商人……不懂?……除了你……还有谁懂?”雷西先生激烈地嘲弄道。(伊迪丝·华顿《假曙光》)

例(15)中雷西先生嘲弄地说“谁懂”,表达他极度的斥责情绪,意为“除了你没人懂,只有你懂”。

表埋怨时的“谁懂”常用来表达说话者内心的不满,发泄心中小情绪,诉说不痛快,对他人产生的影响较质问小。例如:

(16) 从早上8点开始就一直在忙,谁懂……感觉比前半个月加起来的事还多。(微博2022-08-12)

例(16)中的“谁懂”反映了说话者对工作繁忙的埋怨。

表疑惑时的“谁懂”是说话者对不合理行为的质疑,对对方言行的否定。例如:

(17) 1992年,村里拟投资2700万元建大型企业钢管厂,村里有的党员也提出异议:搞大工业,谁懂啊?“日子已经不错了,何必瞎折腾”。党总支组织老党员去发达地区换“脑筋”,开眼界。苏南乡镇企业的勃勃生机是最生动的教材。(《1994年人民日报》)

例(17)以疑问的形式来表达村里有些党员的观点,“日子已经不错了,搞大工业没有人懂,不必瞎折腾”。

在以上三种情况下,否定意味较强,但在部分语境中,“谁懂”充当话语标记功能时,否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甚至消失,这类话语标记用法常出现在互联网语境中,即“谁懂4”,它的交际功能主要表现在寻求认同、提醒注意、欣羡赞誉。

4.2. 弱否定情感

在互联网语境中,话语标记“谁懂”诞生了许多寻找认同的用法。在这类语境中,言谈双方建立了共同的交际背景,说话者语气中的否定减弱,重在分享事件或情绪,以获得认同。此时,言者的主观性强。例如:

(18) A:爬了快两个小时的山,全身都是汗。

B:赶紧洗个澡钻进空调屋,受不了了,上个厕所都一身汗,谁懂!(生活实录语料2022-08-12)

例(18)的说话双方就“天很热”这个话题展开讨论,B强调现在这个天气去一趟厕所也能出一身汗,比A所说的热更深层,在对话中希望听者认同。

“谁懂”的提醒注意功能,是言者希望听者注意到的内容,并由此展开话题。例如:

(19) 谁懂啊!斯内普在续集里复活了。(微博2022-08-12)

例(19)说话者希望听话人注意“斯内普在续集里复活了”这一事件。

话语标记“谁懂”还可以表示欣羡赞誉,此时是言者通过话语标记来达到自身情感表达。例如:

(20) 谁懂啊,东方青苍真的好帅啊!继孙悟空之后我见过的三界最强男主,挥挥手什么仙界战神全部吐血。(微博2022-08-12)

上述例句中的“谁懂”是为后附内容提起赞叹。

5. 话语标记“谁懂”的演变与形成机制

5.1. 话语标记“谁懂”的演变

通过检索CCL语料库,“谁”与理解义的“懂”最早出现于民国:

(21) 姜清半晌道:“你又不能唱歌,把什么扮得来?”胡庄笑道:“那不容易吗?随便哼两句就是,谁懂得?”姜清摇头笑道:“你扮亚猛的爷倒相称。”(《留东外史》)

通过反问可以表示说话人对命题的主观否定态度。例(20)的“谁懂”表示反问,对语句中前文所提内容表达主观否定的态度,是“谁懂3”。但在多数情况下,“谁懂”在语料库中后附疑问的内容,表示真性疑问。例如:

(22) 一个人做了贼,祖宗三代没光采,我干这个,空背个恶名,谁同情我?谁懂我心里的苦楚?!(司马中原《狂风沙》)

到了口语和互联网语境,“谁懂”话语标记的性质增强,具有很强的情态功能。“谁懂”后常常用逗号隔开,通过反问表达说话人的寻求认同的主观色彩,在表义上寻求更广泛的认可。例如:

(23) 谁懂啊,在客厅的沙发午睡一会,醒来就发现一房间都是亲戚客人谈笑风生,伴随着电视剧白痴的对话声,而我只能尴尬地擦擦嘴角疑似存在的口水光速起身潇洒离去。(微博2022-08-12)

上述现象表明,在共时状态下,“谁懂”用法各异。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谁懂”的使用在语境下催生了省略的结构形式,并被高频使用。同时,“谁懂”各语义成分间意义高度融合,凝固为一个整体。

5.2. 话语标记“谁懂”的形成机制

根据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话语标记“谁懂”在发挥语篇组织功效与人际互动功能时,在不同的否定梯级中呈现不同的语义特征,其演变、形成原因如下。

5.2.1. 结构虚化导致的语法化

话语标记“谁懂”由主谓结构发展而来,其所寄寓的句子原本是该主谓结构的宾语小句。曹秀玲(2010)指出“话语标记功能的产生源于主谓结构和宾语小句之间的隐显置换,即主谓结构降级为背景(background)成分,而宾语小句上升为前景(foreground)成分” [11] 。

主谓结构与小句宾语之间关系松弛,在语料中常见“谁懂”后附“啊”“呢”等语气助词表示停顿,客观上将句子分为两个语音节奏单元。语气助词的共现印证了沈家煊提出的“行、知、言”三个概念域的发展路线,与语气助词的结合是其“认知义”的体现,体现了说话者的轻蔑、无所谓的态度。

5.2.2. 省略和替换

根据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对于重复的相邻语对说话人可以进行省略。“谁懂”在句子中往往对其前或后的相邻语对引发提问,根据有关定义,我们可以把这类句式归为紧缩句。不同的例句中“谁懂”包含的意义不同,如例(2):

“那歌词人听见不好,”倩还在犹豫。“这乡下,不要紧,谁懂呀?你也可以不唱歌词,”他说。(高行健《一个人的圣经》)

上述例句中的“谁懂”可以是“谁懂对不对”,也可以是“谁懂好不好”,替换后与原句内容一致。再如例(3):

谁懂,吃到梦寐以求的拌鸡架。(微博2022-08-12)

例(3)的“谁懂”的宾语相邻,不能用上述“对不对”“好不好”替换,应该根据宾语内容替换,比如“谁懂我的心情”。可以看出,前一句例(2)表示强否定,后一句例(3)表示弱否定,不同语境下“谁懂”的省略与替换不同。“谁懂”在语言发展中,因为省略的频繁使用,逐渐凝固。

5.2.3. 以问代答

Brown & Levinson (1978)提出“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 [12] 。因此,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要尽力维护双方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来达到表达交际意图。

“谁懂”是由反问句发展而来的话语标记,说话人在交际过程中使用“谁懂”并非是强势的否定,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否定带来的生硬,保全交际对象的面子,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谁懂”用特殊疑问词“谁”提问,以一种反问句的形式做出应答。“谁”在一定程度上为话语营造了模糊性,这种模糊性避免了断言式“没人懂”造成的威胁交际对象表达。同时,分析语料可以发现“谁懂”的疑问和反问用法共存,但随着“谁懂”的使用越多,渐渐出现了词汇化发展。

6. 结语

综上所述,反问式衔接语“谁懂”作为话题标记是从其疑问用法发展而来,并应用于紧缩句中。“谁懂”历史上最早出现于民国,分布于句首、句中和句末,具有语篇组织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的语用功能。受结构虚化、省略和替换以及以问代答的规约化产生,具有了话语标记的性质。“谁”与“懂”的共现研究,可以为以往研究中的“谁知”“谁料”“谁想”现象等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 莫爱屏. 话语标记语与语用照应[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报, 2002(1): 1-6.
[2] 刘丽艳. 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D]: [博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05.
[3] 李敏. “谁”的非疑问用法[D]: [硕士学位论文]. 开封: 河南大学, 2001.
[4] 陈天序. 基于集合概念的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 2007.
[5] 董秀芳. 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 世界汉语教学, 2007(1): 51-54.
[6] 肖金芳. “谁X……”非疑问构式认知功能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阜阳: 阜阳师范大学, 2017.
[7] 胡德明. 话语标记“谁知”的共时与历时考察[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1(3): 67-72.
[8] 李勇忠. 语用标记与话语连贯[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1): 60-63.
[9] 陈玉婷. 坦诚性话语标记的多角度考察[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6.
[10] 陈家隽. 汉语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与历时演变[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9.
[11] 曹秀玲. 从主谓结构到话语标记——“我/你V”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J]. 汉语学习, 2010(5): 38-50.
[12] Brown, P. and Levinson, S. (1978)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 In: Goody, E., Ed., Question 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