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的课程思政初探
Exploration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Blended Course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DOI: 10.12677/CES.2023.114132, PDF, HTML, XML, 下载: 192  浏览: 280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付艳琼, 李卓丽, 郑 钰, 陈佰慧*:温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浙江 温州
关键词: 组织学与胚胎学混合式课程课程思政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Blended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摘要: “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各高校育人工作中重要的环节。将课程思政融入混合式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中,通过专业知识的教授过程,培养学生“医者仁心”的思想。该文是线上线下混合式《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初步探索,为其他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f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will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in order to educate students and being moral is realized. We take the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ed teaching paradigm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as an example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other curricul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s.
文章引用:付艳琼, 李卓丽, 郑钰, 陈佰慧. 混合式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的课程思政初探[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4): 856-85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4132

1. 引言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体现了我国国家人民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骨架”,关系着国家人才培养质量 [1] 。然而,课程改革的整体构建怎样才能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并具有中国特色,是一项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 [2] 。近年,我们国家各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导致大量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后面临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和精神压力,迫使在校学生更加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而缺少自身人文道德品质的修炼。因此,需要各院校和教育工作者进一步重视对思想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作用,在专业课程建设中体现思想道德教育,并建立具体实施的理论依据、实践方法和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推动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科的创新发展,更好地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生命线的作用 [3] 。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医学院校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医学生在以后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4] 。因此,提高这门学科的教学效果是每个《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师需要思考的教学问题 [5] 。然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了思想教育,难以保证高校输出的医学生具备良好的医学人文思想 [6] 。本文以混合式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为载体,阐述“课程思政”的实施意义、目标和方法,为其他学科的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参考。

2.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的意义和目标

2.1. 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一门学科,需要医学生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并理解组织的复杂空间结构,对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学习思维的转换具有较大的难度 [7] 。因此,如何快速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往往成为老师教学重心,进而忽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我国自古就有“精医重道,仁心惠世”的医者教育的经验总结,该学科作为医学院校大一新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在某种程度上担负着道德品格启蒙的重要责任 [8] 。当前,我国的医疗体制以“健康教育”的国家战略为导向,目标培养同时具备“精医”和“仁心”的医学生,这对在教育前线的高校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9] 。

2.2. 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

2018年5月,教育部推出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通过以下步骤实现育人目标:① 新思政观引领改革,整合各方育人资源,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高校办学治校全过程;② 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从省级、学校和院(系)多层面全面统筹各领域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③ 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着力突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切实做足育人大文章,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率,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不断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因此,对于医学生来说,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道德品格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符合国家制定的“三全育人”的总体目标。

2.3. 课程思政教育实现途径

1) 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构建《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平台。《“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的创新工作实施体系中提出“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其中包括拓展网络平台,建立省级校园网站联运协同机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易班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引领建设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目前,我们的《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使用的是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含有视频、习题、讨论、笔记和作业等多个模块,课程思政不仅体现在“线下”,还融入进线上教学,可达到“效果加倍”的作用。例如“线上”预习环节,让学生观看诺贝尔奖得主相关的纪录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精神和永不言败的处事态度。此外,“线下”教师讲授环节,在专业知识输出的过程中融入学生的“医德”教育。此外,“线下”复习环节既要包括专业知识的消化,也要通过拓展形式检索思政相关材料,以作业形式保证学生切实吸收了道德品德教育。

2) 发掘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融合点

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转换观念,谨记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并积极挖掘《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例如,在组织学部分的绪论中讲到该学科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光学显微镜的发明。而很多医学生并不了解,其实早在1590年荷兰眼镜商詹森已经制造了最早的显微镜,虽然只能放大10~30倍,人们也没有通过使用这台显微镜做过重大发现,但它是到达显微水平的标记,这与詹森的探索精神有密切关系。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用显微镜观察软木塞薄片,首先发现到细胞壁结构,并定义了“Cell”,体现了罗伯特善于发现的科研精神。随后在1677年荷兰著名的显微镜专家安东尼·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了活细胞,期间他从事过杂货铺学徒、看门人的工作。他对打磨镜片有极大兴趣,用一生都在改进显微镜,磨制了500余块镜片,装置了200余台显微镜,观察血细胞和精子等细微结构,他充分体现出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德国科学家卢斯卡在1932年设计制作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首次将组织学从光镜微细结构观察推向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的新阶段。从肉眼观察的毫米结构到电镜观察的纳米结构,是通过众多科学家的努力实现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医学前辈的探索精神。

3) 注重医学生的人文医学教育

对于临床类学生,在课堂上还要适当的列举临床病理。例如,现代饮食结构复杂化,“重口味”过咸过辣过烫食物、刺激性药物、过量饮酒和不规律的饮食习惯都可能引起胃粘膜上皮“肠化生”,原本常见于老年人的疾病,现逐渐年轻化。因此,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是十分重要的。而面对此类病人时,医生应该减轻其精神压力,并建议其饮食清淡,保持规律且定时定量。此外,在讲解胚胎学时,可以列举些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学会与患者及家属保持良好沟通,缓解病人紧张感。也可以推荐学生观看相关纪录片,感受作为医疗工作者成功抢救病人的成就感,进而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父母,关爱病人,尊重“医者”这个身份 [10] 。

3. 总结

通过混合式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思政教学形式,将人文关怀、医德品质和科研精神等医学工作者必要的各种元素传授给大一新医学生,是一个可行的思政教育途径。此过程,不仅学生受益,教育工作者也感受到巨大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培养出色的医疗工作者而更加努力。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0年温州医科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编号:JG2020018)和2022年温州医科大学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示范课程(课题编号:KCSZKG202202)的研究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 http://cpc.people.com.cn/n1/2020/0831/c64094-31843368.html, 2020-08-31.
[2] 刘红梅, 韩永萍, 王璐, 侯春娟, 李可意. 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设计[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45): 57-58.
[3] 张美枝, 雷蕾, 王晓政, 郑海武.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9): 2315-231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9364
[4] 贾雪梅, 吕正梅, 陈晓蓉. 基础医学专业的人体组织学和胚胎学教学改革[J]. 解剖学杂志, 2006(2): 229.
[5] 陈远华, 赵梅, 谢芬芬, 刘超, 李红, 祝晓梅, 贾雪梅. 基于BOPPPS模式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2, 43(8): 783-7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1256.2022.08.018
[6] 赵文婧, 毛宇昂, 苫君玲. 组织学与胚胎学结合哲学思维培养医学生生命观的研究[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 11(2), 45-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9308.2019.02.020 https://www.doc88.com/p-5406462331114.html
[7] 王雪娇, 廖敏, 任艳华, 王旸.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组织学与胚胎学理论教学中的实践[J]. 创新教育研究, 2020, 8(6): 1030-1033.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0.86167
[8] 李秀荣, 李世海, 杨栋.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青海医药杂志, 2021, 49(10): 70-7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HYZ201910030.htm
[9] 董为人, 肖纯凌, 郭晓奎, 夏欧东, 关喆, 仇欣霞, 王巧玲, 陈英华, 文民刚. 基于“混合式教(导)+学”理念的“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之实践[J]. 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9, 9(4): 3-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YJX201904001.htm
[10] 李迎秋, 趣波, 陶穗菲, 张蒙夏, 刘畅.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初探[J]. 科教文汇, 2021(19): 88-89. https://www.doc88.com/p-47147147720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