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育人视角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Research on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twork Education
DOI: 10.12677/ASS.2023.124271, PDF, HTML, XML, 下载: 207  浏览: 35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何姝仪:岭南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广东 湛江
关键词: 网络育人高校爱国教育价值引领The Network Education Patriotic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Value Guidance
摘要: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高校爱国教育的主战场由线下转到线上网络领域。而现有网络爱国教育存在教育内容碎片化难成体系化、教育方式以灌输为主、新媒体管理队伍业余等问题。围绕着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大主题,以网络育人为切入点重构路径。依托网络丰富教育形式、构筑爱国主义教育网络体系,依托网络挖掘教育素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精品专题,依托网络互联融合平台、培育高素质强能力工作队伍等多种形式,打造高校网络爱国教育有效路径,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价值引领。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patriotic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has changed from offline to the online network. However, the existing online patriotic education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fragmentation of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difficulty in systematization, the indoctrination of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the amateurism of the new media management team. Centering on the major theme of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we should reconstruct the path by taking network educ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Relying on the network to enrich education forms and construct a patriotism education network system. Relying on the network to tap educational materials and create a special topic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Relying on the network interconnection integration platform, to cultivate a high-quality and competent working team. Through the above it forms to build an effective path for online patriotic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strengthen patriotism education and valuable guidance.
文章引用:何姝仪. 网络育人视角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4): 1995-200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4271

1. 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虚拟网络环境和复杂外来文化直接冲击影响大学生认知,大学生思想认知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部分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造成在突发事件表达过程中和现实生活中理性爱国意识和爱国奉献行为的缺失。以中国成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经验为抓手,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优势,用中国特色的道路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助力解决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促进高校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大学生。

2. 网络育人与高校爱国教育内涵

在新媒体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火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产生与教育需求相适应的网络思政教育,网络爱国教育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部分,是构建在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结合的基础之上的。

2.1. 网络育人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网络育人是指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建强网络队伍,净化网络空间,优化成果评价,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发挥网络的教育引导作用 [1]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与服务特征,体现在大学生既是网络思政的建设主体之一,又是网络思政的建设服务对象。现阶段的网络育人,通常采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易班、B站、学校论坛等方便、虚拟、交互的网络载体,建构“平等对话交流”的育人环境,实时关注大学生用户在接受教育时的感受与需求。

2.2. 高校爱国教育

充沛的爱国情感与正确的爱国认知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正确价值观,也能够激励大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 。基于国家颁布实施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本文认为高校爱国教育即是高校根据国家颁布的教育要求,从大学生群体的意识行为特点出发,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具备爱国主义情感与意识、能够自觉开展爱国行动的高尚的爱国者的教育实践活动。

3. 网络育人视角下高校爱国教育现状

新媒体时代为高校爱国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各大高校也逐渐重视使用各种新媒体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与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话语作斗争,提防敌对势力错误思潮渗透。历史虚无主义以碎片化的事实为依据,歪说经典、调侃英雄,他们强行自圆其说、花样表达,对于青少年大学生来说,价值观尚未完全塑造,最易受影响。总的来说,目前网络育人爱国教育呈现几大特征。

3.1. 爱国教育内容碎片化,网络教育难成体系化

高校对于爱国教育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重要节假日契机,学校官方新媒体号转发各大官方新媒体号的推送,爱国教育内容以宣传历史人物事迹为主,以视频、图片和文字为主,推送无固定时间、不常态化,兼具随机性和随从性。第二种是以新闻稿宣传学校行动,列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为主,这类内容以单个事件为主,与前后的爱国教育关联性不大,只是纯粹的通知发送工具。这种运营方式促成了大学生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冲击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建构,爱国主义教育是系统性的学科,内容碎片化导致网络教育难成体系化。因为缺乏系统的应用,对爱国主义教育网络育人的实效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冲击。

3.2. 教育方式以灌输为主,教育资源以搬运为主

高校网络爱国教育参与形式互动性弱,自我教育主体性淡。新媒体本就是高校教育和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新天地,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校园新媒体交织的网络中,每个参与者都潜移默化的受到网络内容的感染,同时,又通过自媒体向网络中辐射着自己的影响。大学生就是在频繁互动、相互影响中接受教育渗透。高校通过网络系统的推送和输出,满足大学生对网络内容的客观需求,接受大学生的反馈,提升高校网络教育的吸引力,建立和增强大学生对高校网络的主观需要,才能建与大学生之间长久而有效的相互影响的关系。

3.3. 新媒体管理队伍业余,爱国教育建设老套化

高校各院系一线网络管理人员大多数是以辅导员群体为主,新媒体管理队伍业余。一方面,辅导员普遍存在学科多样化、专业不对口现象,多数高校所招聘辅导员是不限专业,包括理工科、艺术类的硕士研究生担任政治辅导员,他们在国情教育、文化传统传播、人文知识方面缺乏专门研究。另一方面,辅导员疲于应对日常事务,在网络开展爱国教育上,只能照样画葫芦。譬如以正面教育为主,缺乏隐性教育渗透。年轻的政治辅导员们将自己深受传统的显性教育惯习,搬运应用起来。偏重正面灌输,缺乏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以直接粗暴回应为主,缺乏对学生思想的疏通引导。部分教育者视学生不当网络言论如洪水猛兽,当发现学生存在的爱国主义认知错误问题时,态度强硬训斥或是直接要求大学生删贴,缺乏必要关怀和正确疏导,会让处在叛逆期的大学生产生质疑和抵触。以老套教育案例为主,选择案例缺乏当代视角。爱国教育素材主要是近现代的战斗英雄,没有结合时代时势选择符合当代背景的鲜活案例,和平时代成长的大学生思维难以深入理解,对于大学生行为引导也缺乏一定的感召力 [2] 。

由此可见,尽管高校开始使用新媒体开展爱国教育工作,但大多是基于传统工作常态模式的实践中构建起来,对于新常态网络多媒体的工作新生态缺乏统筹实施。因此,在网络育人视角下重构爱国教育路径是对传统理论的补充和修补,也有助于打造大宣传体系与融媒体网络矩阵的平台保障,建构起高素质青年新媒体宣传思想工作梯队,实现爱国教育隐形化、生动化、生活化、故事化转向,创新多渠道教育方式。

4. 网络育人视角下高校爱国教育路径建构

4.1. 依托网络丰富教育形式,构筑爱国主义教育网络体系

依托微信、易班、腾讯会议等丰富教育形式,通过开设党史国史宣讲专题、线上主题班会、“云”三下乡与线下社会实践相结合等渠道,全面发挥网络育人功能,努力画好线上线下爱国教育同心圆,构筑起厚植爱国之情、砥砺爱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爱国主义教育网络体系。网络平台使爱国主义教育既保持了主渠道教学,又拓宽了教育渠道,以教育活动、教学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使爱国教育网络体系得以实现 [3] 。

一是依托微信多维度、宽角度,全方位开展爱国教育工作。微信公众号、易班定期推送历史史实,保持宣讲的连贯性。同时要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时势,与时俱进渗透教育,以班级、团委、党支部为宣传教育单元,推出大学生学习思考时政、重上爱国奉献主流专题,开设互动专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特别是发掘师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先进典型,选树身边“平凡人不平凡事迹”的榜样,向大学生发出爱国奉献的倡议,号召大学生不负时代重托,铭记殷殷教导,践行初心使命。鼓励大学生扎根一线、爱国奉献,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有一份光,发一份热,积极把专业技能优势延伸到服务群众。

二是借助QQ群课堂、腾讯会议等软件,打造“反转课堂”式爱国主题班会:由学生们主讲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事迹,展示学生自主创作的助力应急治理的原创视频、原创文章、手工剪纸等作品,让学生们学习了解无名爱国英雄人物事迹,激发学生爱党爱国、崇德奉献之志,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三是以毕业生党建为引领,让爱国教育成效以点带面流动起来。通过搭建新媒体平台和结对帮扶,选树先进优秀,做到“一个典型,带动一片”,让优秀成为风尚,让爱国、奉献成为潮流,推动网络思政教育,扩大党建引领影响力。如选树宣传援疆援藏毕业生党员,把身边人爱国奉献、扎根基层事迹用活用好,积极宣讲三支一扶以及西部计划、援藏支教等基层计划,深化大学生爱国奉献意识,使得爱国不再是抽象概念。

4.2. 依托网络挖掘教育素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精品专题

高校爱国教育者在挖掘教育素材时必须将自身的知识存库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选择具有实时价值、贴近实际的时代楷模、时代大事、社会热点作为典型示范案例。在网络挖掘爱国教育素材,要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人物个性表现突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前,爱国素材取之于生活,讲身边人身边事,鲜活灵动的教材才富有感染力。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过程当做思政大课堂,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道路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当做思政教科书 [4] 。搜集整理典型案例,如医护人员等积极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的各类人员的先进模范事迹,运用推文、视频、声频、漫画等新兴制作卫生安全防控教育以及大学生感恩教育等爱国主义教育系列专题 [5] 。引导青年学生聚焦爱国主义本质的教育,增强青年大学生民族自豪感 [6] 。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鼓励同学们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中体会“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担当”,在实践中涵养家国天下的情怀。

搭建好网络学习平台,邀请名家大家开讲思政课,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精品专题,形成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经常性教育和动态化管理模式,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旳思想性和政治性。做好精品专题质量把关、政治把关,名家大家擅长结合时事政治,讲授生动形象的思政课。好的思政课是精神洗涤,也会让学生入脑入心。精品专题形式要新颖化、丰富化、趣味化,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结合在一起,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来体现教育内容,也可以设置一些留言互动,增加学生们直观的认识和体验,发挥学生主动性、提升学生参与度。在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精品专题过程中,注重载体创新,凸显独特品牌,扩大引领效应。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依托专业特色培育和打造教育品牌,不仅能借力专业资源,也可以在宣传过程中实现专业和思政的柔性耦合。既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又要形成个人持续的发展动力,实现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深度融合,从而形成高校网络爱国教育的特色和优势。

4.3. 依托网络互联融合平台,培育高素质强能力工作队伍

网络平台互联融合,为教育传播带来的便利性,同样也为教育者带来了优势补充,一方面是教育者可以借助平台获取更多的素材跟资料,提升网络爱国教育的实效性。传统爱国教育习惯对历史史实进行简单的“灌输”,这样的网络教育方式阅读量、点赞量和分享量都会比较低,阅读量、点赞量和分享量低则象征着大学生用户满意度较低。所以爱国教育内容在网络平台上,要从书本条条款款中解放出来。现有的网络爱国育人大多数是采用历史人物事迹,缺乏时代感和感同身受的吸引力,而网络平台能够快速传达世界各地的讯息,其中就包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鲜活素材,当下时代的人物事迹符合更能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历史图片、影像等珍贵史料开展国史、党史的相关主题报道,利用当下时代人物事迹、案例典型等网络资源开展时代爱国宣讲,增强体验感与现场感,提升爱国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是网络平台能够帮助教育者培育与时俱进的媒介素养,爱国教育者不单单需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知识,更需要具备运用媒介传播的技能和素养,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大学生情感表达与思想碰撞的常态化需求,以何种内容形式方法回应衔接大学生的需求,将直接关系到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效果与影响。网络育人工作队伍要学会发挥网络互联融合优势,拓伸爱国主义教育广度深度。

搭建好平台,选用好内容,更需培育好团队。高素质强能力工作队伍是网络爱国思政教育的主要力量,一是要突出政治标准,网络思政工作队伍要求政治觉悟高、业务素养硬、应变处置快、是非分辨准,才能随时灵活应对新颖事件,政治理论成熟,才能快速认识了解网络热点的本质;二是强化技能培训,要高度重视网络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网络思政不是一朝一夕事情,更要以长远的眼光去谋划与耕耘。提升爱国教育团队专业化、规范化,注重培训网络教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传播的技能,如何快速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表达,掌握情感引导的流程、方法及关键点,掌握网络爱国教育方式的要点与策略。要始终贴近学生实际顺势而为、因时而动,学生网络关注点在哪里,爱国教育课堂就建在哪里。及时总结凝练网络思政教育经验,强化提升能力培养,加强推进硬性交流、专业性交流、培养性交流,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历练,建立充满活力的流动机制;三是健全制度管理,夯实教育责任,培育后备人才,确保工作队伍的稳定性和传承性。确保导向正确、内容健康、更新及时,在培养形式上,重实效、强历练、创品牌,提升整体素质,增强育人使命感和成就感。

在全民皆“网”的新时代,通过鲜活方式开展爱国教育,强化爱国教育和价值引领,推动高校爱国教育工作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有利于拓宽高校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路径与新思维,筑牢高校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统一战线,丰富爱国主义思政教育理论与详尽个案资料研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基金项目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0年岭南师范学院统战理论研究课题“网络育人视角下高校爱国教育研究”(项目编号:TZLX20202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共教育部党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Z]. 2017.
[2] 叶婧.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及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中南民族大学, 2019.
[3] 旷媛园. 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交通大学, 2019.
[4] 张彩霞. 新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思考[J].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 2020, 41(2): 65-68.
[5] 杨峰. “抗疫事迹”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6): 13-16.
[6] 刘慧, 李红革.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12): 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