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要素集聚水平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影响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Agglomeration Level of Innovation Elements on the Development Quality of New Urbanization
DOI: 10.12677/SD.2023.133100, PDF, HTML, XML, 下载: 203  浏览: 297 
作者: 张华丽: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创新要素创新要素集聚新型城镇化Innovation Elements Innovation Elements Agglomeration New Urbanization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举世瞩目,显然在此期间我国城镇化进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之带来的是,传统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已经暴露了我国许多问题,比如较为落后的城镇基础设施、迅速扩张的土地规模、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等。为积极有效地推进城镇化,本文力图研究前人学者对新型城镇化的内容,并提出研究创新要素集聚水平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影响这方面的必要性,以弥补学术空白。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my country’s economy has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Obviously, my country’s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also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 during this period, but what has been brought about is that the traditional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l has exposed many problems in our country, such as Relatively backward urban infra-structure, rapidly expanding land scale, and widening urban-rural gap, etc. In order to actively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the content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by previous scholars, and proposes the necessity of study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level of innovation factor agglomeration on the quality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o as to make up for the academic gap.
文章引用:张华丽. 创新要素集聚水平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影响研究[J]. 可持续发展, 2023, 13(3): 958-962. https://doi.org/10.12677/SD.2023.133100

1. 研究意义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被党和政府提出以来,城镇化的衡量标准就从城镇化的速度转移到城镇化的质量上。创新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新型城镇化推进方面起关键作用,如果将创新资源合理利用,能够快速有效地推动新型城镇化。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各省也出现一些诸如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水资源严重污染、生态资源严重破坏以及社会资源严重浪费等现实问题。因此,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创新资源空间集聚水平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影响有多少,是目前不得不研究的一个问题。

1.1. 理论意义

丰富了区域经济学体系的内涵。本文力图把创新要素集聚水平作为解释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一个内生变量,与其他因素等一起成为能够影响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因素,通过其对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生产力布局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审视和应用,对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内涵进行丰富、拓展和创新。

丰富了新型城镇化理论的内涵。本文以党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概念和要求为出发点,根据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现实情况,构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从理论上体现新型城镇化内涵并丰富新型城镇化测度的相关内容。

1.2. 实践意义

构建新发展格局下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的政策工具和对策建议。本可为地方政府部门制定创新要素分布政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提供参考,为我国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工作提供借鉴。

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2.1. 创新资源空间集聚相关研究

在经济学领域中,关于创新资源空间集聚方向的研究,目前国外学者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整体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实证检验创新资源集聚与地区创新之间的关系。Vandenbussche (2006) ‎[1] 等发现人力资本集聚存在溢出作用,这对地区技术水平的进步有着正面效应。Tappeiner (2008) ‎[2] 等发现地区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集聚有着正向的空间关联趋势,这也导致了区域间技术创新水平存在差异。高丽娜和蒋伏心(2011) ‎[3] 发现宁镇扬地区的创新要素空间分布特征有显著差异,南京市优势明显,地区间创新扩散与人力资本集聚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有正面作用。周锐波(2020) ‎[4] 等发现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集聚对提升技术水平有促进作用,而劳动力集聚则表现出相反的作用,且要素集聚与技术进步二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第二个方面是考察创新资源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趋势,Fei Fan等(2021) ‎[5] 发现中国城市等级与城市创新的空间结构是一致的,城市层级越高,城市的规模也就越大,同时城市聚集的创新资源也就越多。他们使用了2004~2017年中国一些城市的数据,再利用AHP和EVM方法来计算创新集聚和城市层次的指数和权重。方远平和谢蔓(2012) ‎[6] 等发现创新资源整体体现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具有高高集聚的特征,而西南地区的大部分则呈现出低低集聚的特征。张宓之(2016) ‎[7] 等发现创新要素集聚模式具有低低以及高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他们基于浙江省的数据来研究创新资源空间集聚模式演进机制。

第三个方面是创新资源集聚可能会对空间关联生产率产生影响。Zhang J (2019)根据上海2011~2017年的统计数据发现,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成立以来,创新资源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场源上海的创新辐射效应明显增强,但整体辐射格局变化不大,总体态势依然强劲。在距离边缘空间距离较远的区域,该模式的辐射效应相对较差。张斯琴和张璞(2017) ‎[8] 等发现创新资源的集聚有利于提高本地区和周边的劳动生产率。吴卫红(2020) ‎[9] 等发现区域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对创新资源集聚的反应呈为倒U型,门槛值在不同的创新资源集聚水平下的溢出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2.2. 新型城镇化相关研究

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现有文献大多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探讨:

一是对于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确认。由于各位研究者研究视角的差异,研究者们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认识显然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尽管如此还是基本形成了研究共识即“以人为核心”。如单卓然和黄亚平(2013) ‎[10] 认为,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是可持续发展、民生和质量,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升级转型为重点内容的城镇化过程。张占斌(2013) ‎[11] 则认为我国构建与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连接的城市格局是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之一。王新越等(2014) ‎[12] 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一种新发展战略,来应对中国在面对环境日益污染、人地矛盾、资源过度利用等问题,倡导向内涵质量的提升转变,而非注重偏重数量规模。潘闻闻和邓智团(2022) ‎[13]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的转变,是从注重结构主义到注重人本主义的转变。

二是对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的研究。制定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利用科学评价体系来评价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目前,学术界评价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方法主要有复合指标法和单一指标法,单一指标法如欧名豪(2014) ‎[14] 等主要采用非农人口比重、城镇人口比重或城镇土地利用比重等指标,优点是表征性强、数据易于获取,然而这种单一的指标测量方法的缺点也很明显,如信息量小,无法全面客观地描述城镇化发展水平。

三是对新型城镇化的实现途径方面,秦德智(2020) ‎[15] 等认为,对新型城镇化的相关政策实行协调性分析能更好地发挥政策合力。辛宝英(2020) ‎[16] 认为,新型城镇化战略能更好的解决中国问题,实现我国的新型城镇化需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

2.3. 创新资源空间集聚水平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创新资源空间集聚水平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方面的研究较少,仅有的几篇都是在定性的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张静(2017)利用2000~2015年安徽省及16个地级城市的数据,研究安徽省创新资源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发现安徽省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和辐射效应不断提高,区域差异明显且创新资源集聚水平高的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也较高。纪明等(2015) ‎[17] 利用2000~2014年西部地区的数据,研究西部地区创新资源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创新资源集聚水平高的区域,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也比较高。

2.4. 研究现状评述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关于创新资源集聚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成熟,特别对关于创新资源空间集聚对创新绩效或者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尤为深刻。不同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出发,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等一系列方法对创新资源空间集聚的水平进行测度,最终得出了很多有用的结论。国内学者对新型城镇化方面的研究也较为丰富,然而过去大多数学者选取非农人口比重作为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新型城镇化赋予人口、经济、社会、环境更加丰富的内涵,单一指标仅能代表人口城镇化,不能反映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等更加全面的内容体系,本文在借鉴前文的基础上,试图对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作进一步完善与补充。此外我们从上文可以得出,关于创新资源空间集聚水平对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很少,仅有的几篇都是在定性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而定量分析二者之间关系的成果几乎没有。此外,现有的文章都是基于一个省或者一个区域来研究二者的关系,在全国层面研究此内容的文献是空白的。所以研究二者的关系是有必要的。

3. 理论机制分析

创新要素作为区域发展所必需的基本要素,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地域差异较为明显,借鉴集聚经济、新经济地理学等相关理论对创新要素集聚的研究,创新要素禀赋具有比较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产生创新要素的初步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随着创新要素的进一步集聚则会出现辐射现象,通过成本效应而使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效率降低。

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来看,创新要素投入能够影响经济增长,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能够影响企业生产成本,改变地区要素供给数量,影响产业规模报酬,从而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创新要素聚集密度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在经济发展初期和中期,创新人员、创新资本以及科学技术等创新要素通过集聚能够促进人口合理转移,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发展效率,促进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创新要素集聚是要素空间配置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创新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能够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创新要素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再从城市流向农村,城乡创新要素的持续流动和重组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创新要素在产业之间的流动和转移也能够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产业之间信息以及技术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提高技术效率,节省经济成本,发挥集聚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提升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

从要素流动理论来看,区域外创新人员、资本和创新技术等创新要素流入,能够影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区域外高素质和高技能创新要素的流入,在区域内形成集聚优势,能够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从而提升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区域外创新资金要素的流入,能够促进区域内投资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利润不断增加;区域外创新技术要素的流入,能够促进区域内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创新要素流动是新型城镇化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从集聚经济理论来看,创新要素集聚能够产生外在的经济效益,产生规模报酬递增,促进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发展。随着创新要素的集中,集聚经济效应愈发明显,当创新要素过度集中,不断超过城市规模承载力,就会导致外部不经济现象产生,造成生产成本和流通费用明显增加、环境污染、居民生活条件恶化、居民幸福指数下降等负面影响,导致集聚经济正向效益不断下降,甚至出现负向效益,从而使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下降。

总体来说,创新要素通过集聚进而产生辐射,有利于资源共享,增加收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而促进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当创新要素不断集聚,达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快速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产生规模不经济现象,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创新过度集聚往往会导致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不利于区域经济进步和新型城镇化发展。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资源集聚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土地、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要素在“资源诅咒”的作用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创新要素等高级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关键,创新要素集聚是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重要的动力支撑,对新型城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Vandenbussche, J.P. (2006) Growth, Distance to Frontier and Composition of Human Capital.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11, 97-12.
https://doi.org/10.1007/s10887-006-9002-y
[2] 黄金玲. 人力资本空间集聚与城市创新[J]. 教育经济评论, 2021, 6(3): 63-89.
https://doi.org/10.19512/j.cnki.issn2096-2088.2021.03.004
[3] 高丽娜, 蒋伏心. 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分异与融合[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6): 50-55.
[4] 周锐波, 胡耀宗, 石思文. 要素集聚对我国城市技术进步的影响分析——基于OLS模型与门槛模型的实证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 2020, 39(2): 110-118.
[5] 赵星, 董直庆. 创新要素空间集聚与区域创新产出:不同城市群的对比检验[J].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22, 23(2): 3-20.
https://doi.org/10.19941/j.cnki.cn31-1957/f.2022.02.001
[6] 方远平, 谢蔓. 创新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基于中国省域的ESDA-GWR分析[J]. 经济地理, 2012, 32(9): 8-14.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2.09.002
[7] 郭庆宾, 刘琪. 城市资源集聚能力研究进展述评[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43(4): 122-129.
https://doi.org/10.13793/j.cnki.42-1020/c.2016.04.020
[8] 张斯琴, 张璞. 创新要素集聚、公共支出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京津冀蒙空间面板的实证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 2017, 31(11): 65-70.
[9] 吴卫红, 董姗, 张爱美, 唐方成. 创新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研究——基于门槛值的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20, 40(5): 6-14.
[10] 单卓然, 黄亚平. “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 城市规划学刊, 2013(2): 16-22.
[11] 张占斌.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3(1): 48-54.
https://doi.org/10.14063/j.cnki.1008-9314.2013.01.007
[12] 王新越, 秦素贞, 吴宁宁.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测度及其区域差异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33(4): 69-75.
[13] 潘闻闻, 邓智团. 创新驱动: 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的实践逻辑[J]. 南京社会科学, 2022(4): 49-60.
https://doi.org/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22.04.007
[14] 盛业旭, 刘琼, 欧名豪, 佴伶俐. 城市土地扩张与经济发展的Kuznets曲线效应分析——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例[J]. 资源科学, 2014, 36(2): 296-302.
[15] 秦德智, 陈军, 何梦丹. 云南新型城镇化建设政策协调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0, 41(10): 192-199.
[16] 辛宝英. 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实现路径与推进策略[J]. 山东社会科学, 2020(5): 117-122.
https://doi.org/10.14112/j.cnki.37-1053/c.2020.05.020
[17] 纪明, 曾伟平. 西部地区资源集聚及对区域城镇化的影响[J]. 区域金融研究, 2015(9): 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