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课程在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培养中的作用探讨
Discussion on the Role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in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E.2023.136588, PDF, HTML, XML, 下载: 186  浏览: 238 
作者: 张妍妍: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东莞
关键词: 通识教育课程批判性思维作用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ritical Thinking Role
摘要: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各高校注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相继推出了通识教育课程。本研究结合东莞理工学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介绍了通识教育的内涵,并探讨了通识教育在地方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培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general education is to improv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literacy and cultivate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various universities in China focus on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nd innovative talents, and have successively launched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This study combin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at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explor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张妍妍. 通识教育课程在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培养中的作用探讨[J]. 教育进展, 2023, 13(6): 3712-371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6588

1. 引言

中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始于1995年 [1] ,通识教育既是一种高校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并非是要培养某一领域的专精型人才,而是要培养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 [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诸多高校都在本科生培养中开展通识教育,创新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东莞理工学院作为国内众多高校之一,也十分重视本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东莞理工学院在2021年正式推进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并于2023年被批准加入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目前仅有72所高校获批),因此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探讨在地方应用型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现实意义。

2. 通识教育的内涵及实施方法

2.1. 通识教育的内涵

自19世纪初期美国学者Packard提出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概念后,世界一流大学诸如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也逐渐引进和发展了本科通识教育模式。如今我国高等教育也着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本科通识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改革趋势,为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以2001年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起点,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高校相继开展了通识教育的课程改革 [3] 。

长期以来,我国对本科生主要实行专业教育,然而这种强调专业至上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的适应面非常窄,难以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 [4]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学者们对于解决由于过分专业化造成的窄化思维等问题而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也因此成为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个热点关注问题。

所谓通识教育,是指通过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受教育者具备“择其善而识之”的能力,成为人格健全、视野开阔、和谐发展的完整之人 [1] 。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学生需要综合、全面地了解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状况,通过融会贯通的学习认识当今社会的关键课题。因此,高校通过构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2. 通识教育的实施方法

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的主要载体 [5] 。2021年东莞理工学院成立了通识教育教学委员会与通识教育中心,相继推出了五门基础导引课程和七个通识教育课程模块组,采用“大课讲授 + 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展开,并将通识课程从2021级开始纳入到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此外,该校还开发了通识能力测评项目,以检验通识教育改革效果。

3. 通识教育课程案例介绍

3.1. 培养目标

以东莞理工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为例,该课程专为大一学生设置,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具有跨界思维和博雅品味的人才。通过“大班讲授 + 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于通识课程所选专著先构建整体的认知,再通过讨论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跨界思维能力。

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自觉的思维训练培养严谨缜密、合理质疑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其他各门具体科学知识做准备,也为将来走学术发展道路的学生提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基础训练;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对经典著作的解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开阔的视野理解多元文化和世界文明,加强学生对外部世界运行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为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做好准备。

3.2. 课程安排特色

东莞理工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依托学校理工科优势,突出创新思维特色。针对大一学生开设了四门通识教育课程:《批判与创新思维导引》《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审美实践导引》,除最后一门是选修外其他三门通识课程都属于必修课。东莞理工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采取“大课讲授 + 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通过“知全局”的大课与“谋一域”的小课并行的方式开展,其中,大课讲授即任课教师对某一部经典的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关键内容进行解读,增加学生对于经典著作的整体把握,从而吸引学生课后阅读,小班研讨即由任课教师围绕大课内容以整部经典为边界确定讨论题目,再由各学习小组自行选题参与小班讨论。

开设《批判与创新思维导引》课程,以《批创思维教程》《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越思考越会思考》《批判思维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认知与实践》《学会提问》《苏格拉底的申辩》《辩谬篇》《新工具》《谈谈方法》《科学革命的结构》等著作为依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开设《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该课程包含《论语》《史记》《红楼梦》《审美教育书简》《论法的精神》《国富论》《管理的实践》《共产党宣言》八部著作的学习与探讨,培养学生的博雅品味,养成学生的君子人格。开设《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课程,以《理想国》《形而上学》《西方科学的起源》《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狭义和广义相对论浅说》《物种起源》《DNA:生命的秘密》《惊人的假说》《几何原本》《科学与假设》等十部西方经典著作为教学参考资料,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科学起源与发展的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强国人才。《审美实践导引》课程则旨在通过审美理论、摄影、综合艺术、极简音乐四个模块的学习与实践,增强学生对美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通识教育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培养的作用

4.1. 创新教育理念,实践基于OBE理念能力导向目标

地方应用型高校是目前我国高校中规模较大的一个群体,学生素质不同于双一流高校,培养目标也与重点大学有所差异,但这一群体还未全面开展系统化的通识教育,无法满足高素质创新型地方人才的发展需求。系统化开展通识教育是东莞理工学院创新教育理念的一个重大实践举措。学校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十分重视通识教育的推行与运作。每门通识教育课程都应该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着力于实践基于OBE理念,力求培养出一批具备综合素质的创新型地方人才。大班教学和小班研讨的合理搭配,有利于检验教学效果并提升教学互动水平,保证了通识教育课程的科学合理。

4.2. 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等能力,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大课讲授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思考题,并根据小课的讨论结果为学生推荐其他相关书籍供其自主学习和思考。通过大量阅读经典著作并与小组成员及老师探讨问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理性判断能力。导引课教师在思路上给予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地方高校的学生更重视专业知识的实用性,自主学习和思考其他知识的意愿不高,相比于重点院校的学生,普通高校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塑造更需要教师的引领,东莞理工的通识教育教学方式的设置具备一定的合理性。

4.3. 促进阅读与思辨的良性互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东莞理工学院的实施,强调了教学与讨论二者并重,有助于促进阅读与思辨的良性互动。学生除了在大课上接受教师对经典著作的讲述外,还可以在课下通过与小组成员的沟通交流,弥补和解决课上的疑惑,优化和延伸大课教学内容,激发自身对经典著作的阅读欲望。通过教师在大课上的著作导读,激发学生的非功利好奇心,再通过小课上的讨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东莞理工学院推行通识教育的目的之一。然而,阅读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东莞理工学院的通识教育教师团队还会通过求是读书计划、通识教育大讲堂等常规性品牌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

4.4. 五育并举的培养方案,突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使得通识教育成为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仅靠专业知识的教学无法让一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因此五育并举的通识教育体系构建成为教育创新改革中的一个着重点。东莞理工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贯彻了五育并举的培养思路,旨在提升学生的道德影响力、审美鉴赏力、协作领导力、认知理解力、应用行动力、高阶创造力和沟通表达力。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并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加深学生对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关联性的理解,以及对生命的感悟,旨在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

5. 结论

东莞理工学院通识教育课程作为教育创新改革的一个重要实践,正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本科生通识教育的实施,有助于高校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促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养成。然而通识教育课程在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系统实施尚处初步发展阶段,如何规范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真正有效地发挥通识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仍是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庞海芍, 郇秀红. 中国高校通识教育: 回顾与展望[J]. 高校教育管理, 2016, 10(1): 12-19.
[2] 陈向明. 从北大元培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3): 71-85+190.
[3] 别敦荣, 齐恬雨. 论我国一流大学通识教育改革[J]. 江苏高教, 2018(1): 4-12.
[4] 王洪才, 解德渤. 中国通识教育20年: 进展、困境与出路[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6): 21-28.
[5] 苏芃, 李曼丽. 基于OBE理念, 构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与评估体系——以清华大学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2): 12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