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曲艺产业化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olk Art Form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JC.2023.112047, PDF, HTML, XML, 下载: 185  浏览: 32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 怡, 吴伟容: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关键词: 非遗曲艺产业化时代化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Chinese Folk Art Forms Modernization
摘要: 近年来,传承和保护非遗已经成为了一项共识,我国也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非遗保护。作为非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曲艺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多关注。曲艺产业化就是焕发曲艺行业生机的途径之一。本文发现曲艺行业在产业化过程中还存在着内容守旧、传承人老龄化、传承人缺乏、市场缩减、受众减少等问题。新时代,为了更好地实现曲艺产业化、推动曲艺长久发展,应进行时代化创新、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宣传吸引新鲜血液、拓宽传播途径、丰富演绎形式、突破方言限制。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ve become a consensus, and China has also introduced multiple policies to support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olk art forms has also attracted a lot of attention. Industrialization is one of the ways to revitalize the Chinese folk art form industry. This article finds tha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such as outdated content, aging inheritors, lack of inheritors, market shrinkage, and reduced audi-ence. In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better achiev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Chinese folk art forms and promote long-term development, we should carry out epochal innovation, attract fresh blood through online and offline platforms, broaden communication channels, enrich interpretation forms, and breakthrough dialect restrictions.
文章引用:张怡, 吴伟容. 新时代我国曲艺产业化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 新闻传播科学, 2023, 11(2): 312-316. https://doi.org/10.12677/JC.2023.112047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1] ,强调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的、蕴含着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珍贵的文化信息资源。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的真实见证,也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传承非遗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大门类中单独且非常重要的门类之一,曲艺的传承与保护也至关重要。本文将对我国曲艺行业目前产业化的困境进行分析,结合时代发展,对我国曲艺行业产业化策略的完善提出相关建议。

2. 曲艺产业化的原因及意义

2.1. 曲艺行业产业化的原因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作为中国最具民族民间色彩的表演艺术,在中国整个的文艺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 。曲艺是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媒介,例如著名的“活史诗”《格萨尔王传》,就是靠着无数的游吟歌手世代承袭才得以留存 [3] 。同时曲艺的存在也催生了许多经典的古典小说以及地方戏曲,足以见得曲艺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意义。

近代以来,曲艺的发展可谓是命途多舛,经受了多次的破坏和摧残,虽然采取了多次复兴措施,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曲艺渐渐与时代脱节,目前仍然存活并且活跃在人们视野中的曲艺种类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曲种面临着消亡的命运。想要让曲艺能够适应时代、持续发展,仅仅依靠外界的援助是远远达不到目的的。要让曲艺焕然新生必须要让曲艺自身“造血”,曲艺行业产业化正是让曲艺实现自救的重要措施。

2.2. 曲艺行业产业化的意义

资金问题在曲艺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曲艺产业化可以实现曲艺行业自身盈利,以自身取得的利益来推动曲艺长久的发展。除此之外,曲艺行业产业化还可以焕发曲艺行业的新魅力。通过创新和改进,让曲艺吸收新时代的特色,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进步,吸引更多的新鲜血液加入曲艺的传承和保护中来,利用更多的平台和媒介,将经典的曲艺归档保存,使其得以长久留存。通过产业化,也能将曲艺蕴含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广泛传播,让中华文化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真正做到人人保护,人人传承。

3. 曲艺行业产业化困境

3.1. 文本内容守旧,脱离现实生活

我国的民间曲艺种类繁多,自古以来便有“曲山艺海”之称,但是步入新时代以来,曲艺行业的创作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目前流传的曲目大多是过去创作的,其中大部分是以古典小说、传说故事、历史故事为基础创造的,其中记载的故事情节已经严重脱离当今社会。德云社作为目前在我国最为火热的民间相声团体,在相声的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德云社成立之初,郭德纲着手整理出了600多段濒临失传的曲艺节目 [4] ,做到了对经典的传承,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德云社在剧场的演出还是以传统相声段子为主。例如拴娃娃、铃铛谱、大保镖等类型的传统节目。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年德云社在小剧场共演出了大约4700个节目,其中传统节目和新节目情况如图1所示。

Figure 1. The ratio of traditional programs to new programs performed in the small theaters of Deyunshe in 2022. (Source: Deyunshe’s 2022 Annual Program List)

图1. 2022年德云社小剧场演出传统节目与新节目比例(资料来源:德云社2022全年节目单)

图1可以看出,2022年德云社小剧场演出中全新节目仅占约5%,约95%的节目还是传统类型的节目,曲艺行业文本内容守旧的现状可见一斑。

3.2. 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传承意愿低

曲艺作为农耕文化的产物,面对生存环境的恶化,“死一个人,亡一门艺”的事时有发生。现在大部分鼓曲名家平均年龄已经超过70岁,能够把握不同鼓曲特点并且演唱的继承人少之又少。鼓曲听众也存在老龄化问题,鼓曲的演出往往上座率不超过10%,其中大多是年近古稀的老人。曲艺的训练是艰难而且枯燥的过程。一方面是说唱的训练。“说书一股劲,唱曲一段情,句句警人心,听者自动容” [2] ,曲艺需要表演者将小段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的清楚明白,加以评价,考验吐字发音、语言表达的能力。唱的音调转换、吐字归音都需要研究琢磨,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还需要不断变换唱腔。另一方面是乐器的训练。曲艺的魅力离不开传统乐器的演奏,大部分曲艺乐器的学习比较困难,过程非常枯燥。曲艺的传承需要投入很大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曲艺表演者的现状并不乐观,投入与回报的巨大差距,使得愿意从事曲艺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3.3. 新兴媒体冲击,快文化形式流行

根据Global Info Research (环洋市场咨询)发布的《2022年全球市场新媒体总体规模、主要生产商、主要地区、产品和应用细分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新媒体行业企业数量首次超过4000家,2020~2022年短视频行业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在44%左右 [5] 。随着新兴媒体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线上演出成为新潮流,2022年全年抖音线上演出超3200万场 [6] ,在一定程度上对曲艺的线下演出造成了冲击。5分钟读完一本书,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成了一种流行,在这样的快文化下,曲艺表演失去了竞争力。曲艺的魅力是在表演过程中将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让听众感觉仿佛置身其中,这在快文化背景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3.4. 城市化进程加快,方言受众减少

传统曲艺中大部分是采用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来进行演绎的,像宁波走书、江苏宣卷、安徽凤阳花鼓、山西二人台、广东粤曲等,还有白族大本曲、蒙古族好来宝等都是运用少数民族的语言进行表演,语言本身就对于曲艺的受众产生了限制,一直以来传统曲艺更多是以地区进行划分,各地流行的曲艺种类各有不同。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普通话的普及,方言的受众越来越小,曲艺的受众也因此受到了影响。曲艺表演是以讲故事为基础的,而语言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听众无法理解表演的内容,也会失去观看曲艺表演的兴趣,不利于曲艺的产业化发展。

4. 曲艺行业产业化建议

4.1. 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内容创新

曲艺产业化,内容创新是根本。曲艺表演必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才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曲艺需要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新的内容创作。常德丝弦中著名的《夸货郎》唱段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以当时常见的走街串巷吆喝的小货郎为主角,该唱段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常德丝弦也因此迎来了一次流行 [7] 。近年来,曲艺工作者也在不断地尝试创作中,2021年正值建党百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制作合成的100集北京评书《话说党史》,生动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征程,用北京评书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8] ,在相关平台播放量已经超过380万次,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喜爱。曲艺本就是民间艺术,不能一直曲高和寡,而要深入群众,将身边人和身边事作为创作素材,吸收新的时代特色,与时俱进,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扩大影响力,让曲艺得以流传。

4.2. 线上线下平台宣传,吸引新鲜血液

曲艺产业化,关键要通过商业性演出来实现。在新兴媒体盛行的今天,仅仅依靠传统方式进行宣传远远不能达到目的。京剧也曾经面临衰落的境况,但是出现了一批像王珮瑜、郭雨昂、果小菁这样的京剧演员,他们在各种平台科普宣传京剧,为京剧吸收了一波年轻流量。曲艺行业也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让更多人了解曲艺、熟悉曲艺、对曲艺产生兴趣,从而愿意观看线下演出。

曲艺产业化需要更多的曲艺工作者参与其中,这就需要招募更多爱好曲艺的年轻人加入,各大媒体平台可以实现招募的目的。2020年德云社龙字科招生在抖音开展,超200万人报名,这样的盛况在以往几届招生中也从未有过。不同于线下面试,线上招生解决了交通和住宿问题,让更多的人能放下顾虑,参与其中,为曲艺的传承提供强大的后备力量。

4.3. 拓宽传播途径,丰富演绎形式

曲艺产业化需要打通壁垒,通过不同渠道进行宣传和演绎。通过借助不同的媒体平台,曲艺表演团体可以创建自己的官方账号,例如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进行宣传。线上演出也是达成盈利的方式之一。数据显示,2021年抖音上曲艺类主播平均每天开播3719场,收入同比增长232%。曲艺也应该和别的艺术形式融会贯通。2018年歌手谭维维带着华阴老腔团队,将传统曲艺和现代摇滚相结合,打穿了传统与现代的屏障,一首《给你一点颜色》引起了很多人对于华阴老腔的兴趣,黄土高原上嘹亮的唱腔终于也在网络上唱响。2019年热播电视剧《都挺好》中多次出现了苏州评弹的身影。传统曲艺通过与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的结合,可以扩大曲艺的影响力。

4.4. 跟紧时代趋势,突破方言限制

曲艺产业化需要突破方言带来的地域限制。万荣蒲剧团在演出时,为了解决唱词难懂的问题,专门在舞台两侧设置了播放字幕的屏幕,方便观众理解。曲艺也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在演出场所设置专门的设备提供字幕,对于生僻的唱词也可以通过屏幕进行解释,消除方言带来的语言隔阂。

5. 结论

在现代化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产业化对于曲艺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曲艺实现产业化的唯一选择就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运用新兴媒介吸收时代特色,进行时代化的创新,找到传统曲艺与时代的契合点,曲艺才有可能重现繁荣、生生不息。

基金项目

2023年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我国非遗产业化的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参考文献

[1] 二十大报告全文[OL]. 凤凰网.
https://i.ifeng.com/c/8KQF0PVVMI5, 2022-10-26.
[2] 曲艺[OL].
https://baike.so.com/doc/166540-175962.html, 2023-01-03.
[3] 格萨尔王传[OL].
https://baike.so.com/doc/2539543-2682634.html, 2022-09-09.
[4] 祝鹏程. 表演理论视角下的郭德纲相声:个案研究与理论反思[J]. 民俗研究, 2011(1): 67-81.
https://doi.org/10.13370/j.cnki.fs.2011.01.016
[5] 2022年全球市场新媒体总体规模、主要企业、主要地区、产品和应用细分研究报告[R].
https://www.globalinforesearch.com.cn/reports/280189/new-media, 2022-01-10.
[6] 2022抖音数据报告[EB/OL].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S9GETGV051795KB.html, 2023-01-29.
[7] 田正铁. 新媒体视野下常德丝弦的创新与传播研究[J]. 四川戏剧, 2021(5): 132-134.
[8] 吴文科, 赵倩, 蒋慧明, 等. 2021年度中国曲艺发展研究报告[J]. 文化艺术研究, 2022, 15(3): 66-7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