翳风穴在临床中常见的应用
Common Applications of Cataract Points in Clinical Practice
DOI: 10.12677/TCM.2023.126192, PDF, HTML, XML, 下载: 146  浏览: 384 
作者: 罗亚琳: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赵 惠*: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翳风穴Cataract Acupoint
摘要: 翳风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上的腧穴,其气血为天部的阳热风气,它的性质等同于足少阳胆经,又称之为手足少阳之会。该穴位作用广泛,在神经解剖学上关联的神经也有很多,在临床应用中实用率高,使用率频繁。本篇文章从对古代医学著作的解读和现代医学的神经解剖学两个大方向就常见的临床应用展开叙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头、面、耳鼻喉以及神经系统等疾病。相同疾病或者是不同的疾患中,在翳风穴位置实施不同的操作方法的疗效列举。
Abstract: The cataract point is an acupoint on the Hand Shaoyang Sanjiao meridian, whose qi and blood are the yang-heat wind energy of the heavenly part; it is equivalent in nature to the foot Shaoyang Bile meridian and is also called the meeting of the hand and foot Shaoyang. The point has a wide range of effects and many neuroanatomically associated nerves, making it practical and frequently used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common clinical applications in two general directions: interpretation of ancient medical writings and neuroanatomy in modern medicine,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areas: head, face, ear, nose and throat, and neurological disorders. The efficacy of the different manipulations performed at the cataract point for the same disease or for different disorders is listed.
文章引用:罗亚琳, 赵惠. 翳风穴在临床中常见的应用[J]. 中医学, 2023, 12(6): 1286-1291.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3.126192

1. 引言

翳风穴,“翳”,原意指的是羽扇,用作遮挡、掩盖,用羽毛做的华盖穴,为遮蔽之物,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卫外阳气;风,穴内之气类似风行的形状。翳风穴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化为天部的阳气,该穴的物质为天牖穴传来的热胀风气,达到本穴后,热胀风气势弱缓行进而转化为天部的卫外阳气,卫外阳气由本穴以风气的形式输入头的各个部位,因此得名。定位在颈项部,耳垂的正后方,乳突下端前方的凹陷中,是手少阳三焦经上的腧穴,出自《针灸甲乙经》 [1] 。又称之为手足少阳之会。翳风穴的气血为天部的阳热风气,它的性质等同于足少阳胆经,因此称为手足少阳之会。

2. 现代医学的穴位解剖

翳风穴下布有耳大、耳颞、迷走、舌下、舌咽神经,还有腮腺。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处;有耳后动脉和静脉以及颈外浅静脉。针刺或者灸法作用于翳风穴能加速局部血液、淋巴循环以及加快神经调节,使面瘫、面肌痉挛,耳鸣、耳聋,腮腺炎、中耳炎等疾病得到改善,加快治愈的时间。深刺翳风穴针感可达耳内,加快前庭蜗神经的调节作用,可以更好的改善内耳前庭功能,而且还可以调节颈上神经节,从而改善脑血管的舒张与收缩功能,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大脑供血。何刚 [2] 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Epley手法复位加针刺组35例与Epley手法复位组33例,比较两组疗效、症状评分、复发率及安全性,以观察Epley手法复位结合深刺翳风穴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临床疗效。得出Epley手法复位结合深刺翳风穴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疗效优于单纯手法复位治的结论。因此可以有效的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眩晕。

针刺有双向调节作用,针刺翳风穴可以抑制兴奋状态下的迷走神经,通过加快外围的小血管收缩,来增加心率,升高血压,进而脑部的血流量增多、血管充盈,因此可以使血管迷走性昏厥的患者恢复意识。针对呃逆的患者,针刺翳风穴可以让处于兴奋状态的迷走神经受到抑制,抑制膈肌的异常兴奋,使膈肌痉挛缓解,从而起到止呃的作用。

3. 经典解读

晋代皇甫谧著作的《针灸甲乙经》中写到:“痉不能言,翳风主之。聋,翳风及会宗,下空主之;口僻不正,失欠,口不开,翳风主之。”唐代的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 [3] 记载主治“耳痛鸣聋,下牙齿痛,牙齿龋痛,狂,瘛纵,瘖不能言。”北宋的王唯一创作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4] 中记载:“治耳聋、口眼喎斜、失欠脱颔、口噤不开、吃不能言、颊肿牙车急痛。”明代的杨继洲撰写的《针灸大成》 [5] 中写到:“主耳鸣、耳聋、口眼斜、脱颔颊肿、口噤不开、不能言、口吃、牙车急;小儿善欠、聍、生疮、生脓水、翳风、合谷、耳门……复刺后穴、听会、三里。”明代的张介宾编撰的《类经图翼》 [6] 中提到“主治耳聋、口眼喎斜、口噤不开、脱颔肿颊、牙车急痛、暴暗不能言。一云、耳红肿痛,泻之;耳虚耳鸣,补之;补多泻少。”通过解读古籍可得出,翳风穴可以主治耳鸣、耳聋、口喎、口噤、颊肿、牙痛、瘰疬、暴喑、牙床急痛、耳中湿痒、耳红肿痛等病证。

十三五规划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针灸学》 [7] 书本中翳风穴作用为:近治作用:耳聋耳鸣等耳疾;口眼歪斜、面痛、牙关紧闭、脸颊肿痛等面、口疾病;瘰疠;远治作用:循经远治。手少阳三焦经主要治疗病候头面五官病,热病、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疾病胸胁疼痛,肩臂外侧疼痛,上肢挛急、麻木、不遂等。

4. 临床常用治疗

4.1. 面神经疾病,主要治疗周围性面瘫

4.1.1. 穴位贴敷

鄢琼 [8] 等人运用歪嘴巴膏穴位贴敷于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法即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和甲钴胺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日1次;口服药物维生素B1片每次10 mg,每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歪嘴巴膏贴敷翳风穴。轻按点揉患侧翳风穴1分钟,然后贴敷。每天贴1次,次日早晨取下。实验结论为治疗组可更好的改善面部肌肉瘫痪的症状,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较快,缩短了疗程,减少了一些不良反应,提高了总体疗效。

4.1.2. 放血疗法

戴荣水 [9] 等人运用翳风穴放血疗法早期干预周围性面瘫风热证,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针刺,即取攒竹、阳白、头维、太阳、四白、下关、颧髎、迎香、人中、地仓、颊车、夹承浆、完骨等局部穴位,远道对侧合谷穴。实验组患者在治疗组于常规针刺的前3 d,每日用7号无菌注射针头在翳风穴针刺拔罐放血,针刺深度1 cm~1.5 cm,针刺点10个,小号玻璃罐,闪火法拔罐,每次出血量大于3 mL,余治疗方法同对照组。翳风穴放血疗法联合常规针刺进行临床观察,得出结论治疗组疗效更佳,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加快病情恢复,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4.1.3. 温针灸法

李明 [10] 等人运用温针灸翳风穴医治孕期周围性面瘫,采用随机分组将患者进行分组。入组第1周,对照组单纯用TDP灯照射耳周;实验组患者在患侧翳风穴实施温针灸,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直刺2.5~3.0 cm,得气后,将点燃的1.5 cm的清艾条(苏州市艾绒厂)段插于针尾,耳郭外缘予用纸片遮挡,以防烫伤。每次灸2壮,每次30 min,每日1次。两组均基于常规针刺。疗效观察得出结论对翳风穴进行温针灸能有效改善面部表情肌的瘫痪情况,相对降低了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孕期实用率高,总体疗效也提高了。

4.1.4. 物理疗法

邹群英 [11] 等人为了提高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让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添翳风穴超声波治疗仪干预治疗,ME740型超声波治疗仪(METTERWLECTRONICS生产)调整参数为1 MHz、强度1.0~1.5 w/cm2,将探头置于患侧翳风穴处,缓慢移动,以患者感觉微热为准,10 min/次,1次/d,10次/疗程,共进行1~2个疗程。对照组采取营养神经、抗病毒、消炎等常规对症治疗,两组对照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得出的结论是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提高了总体疗效。

4.1.5. 其他治疗

严媚 [12] 等人运用毫火针半刺联合翳风穴牵正散超声导入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疗效。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主要有:激素治疗、抗病毒或抗生素治疗;维生素营养神经,修复神经功能;改善局部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进而降低面神经管内压。观察组采用毫火针半刺联合翳风穴牵正散超声导入治疗。毫火针半刺是指将针尖置于95%的酒精灯的准火焰的外焰燃烧,烧至通红或发白,对准穴位行半刺法,即快速刺入,破皮即止,不行针,不留针,旨行“浅内而急发针”。中药超声导入是通过超声波物理效应,将中药制剂透过皮肤或黏膜屏障进入机体,发挥疗效。经分别治疗后,实验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因此得出结论毫火针半刺联合翳风穴牵正散超声导入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证)疗效确切。

4.2. 耳部疾患包括突发性耳聋,中耳炎等

4.2.1. 突发性耳聋

王彬 [13] 等人采取治疗组于翳风穴穴位注射利多卡因注射液1 mL + 地塞米松注射液磷酸钠1 mL,对照组于瘛脉穴进行穴位注射,治疗肝火上扰性突发性耳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基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 mg静滴,1次/日,连用1周。前列地尔注射液10 μg静滴,1次/日,甲钴胺注射液0.5 mg静滴,1次/日,2周为1疗程治疗。两组患者的听力、耳鸣症状均在治疗后有显著的改善,且两组疗效相当。

4.2.2. 分泌性中耳炎

王媚 [14] 等人于翳风穴实施水针治疗亚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观察组、对照组各34例患者,两组患者都给予粘液促排剂、鼻用激素 [15] 等基础治疗,观察组翳风穴注射联合鼓室内注射,对照组只进行鼓室内注射,疗效观察得出结论翳风穴注射增加了药物持续作用的时间,缩短了疗程,提高了疗效,避免了一系列并发症,临床实际运用率高。

4.3. 头部疾病

4.3.1. 紧张性头痛

鞠作泉 [16] 等人应用翳风穴等穴位注射治疗紧张性头痛,对照组、治疗组都进行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翳风穴等穴位注射2%利多卡因5 ml、氟美松2.5 mg、维生素B1 100 mg和维生素B12 500 μg的混合液1 ml;对照组口服强筋松0.4 g,每日3次,适洛特0.2 g,每日1次,疗程为3周。经多年临床实践观察以及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得出穴位注射能有效的改善头部血液循环,气血运行畅通,进而加快头痛的缓解,此方法操作简便,使用率高。

4.3.2. 偏头痛

周华 [17] 等人运用电针翳风穴治疗偏头痛,对照组30例使用尼莫地平片40 mg/次,谷维素20 mg/次,3次/日 [18] 、治疗组48例患者取双侧翳风穴,用一次性华佗牌毫针刺入1.5寸,得气后接通电针治疗仪,用连续波刺激,以患者能耐受量为度,留针30 min,10天为1疗程。实验表明:偏头痛患者脑血流图多以扩张波为主,波幅显著增高,上升时间延长、两侧波幅不对称等,针刺翳风后,波幅呈下降趋势,两侧波幅趋于对称,使失衡的机体重获相对平衡 [19] 。

4.4.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赵海丰 [20] 等人通过不同深度针刺风池、翳风穴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进行疗效观察,两组患者均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辅助治疗作为基础治疗。观察组选取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主穴双侧翳风、风池穴进行深刺治疗,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谨慎行针,深刺深度达到1寸。对照组:针灸取穴同观察组,双侧翳风、风池穴采取常规针刺,斜刺距离约0.3寸。其他配穴天突穴、双侧廉泉、双侧完骨、双侧合谷穴等进行常规针刺。得出采用深刺双侧风池穴、翳风穴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升高表面肌电图波幅,提高生活质量的结论。

5. 总结

《针灸穴名解》 [21] 记载:“平近风池,能治风证,故名翳风。翳,遮蔽之也,犹云翳处之风穴也。按气动为风,本穴能开气郁之闭”。针刺翳风可调节三焦气机,疏通经络,有通窍利咽、熄风开郁的作用。《针灸甲乙经》载:“痓,(喑)不能言,翳风主之”。《针灸大成》云翳风穴“主耳聋耳鸣,口眼歪斜,脱颌颊肿,口噤不开,不能言。”《备急千金要方》载:“翳风主口噤,喉鸣沫出,喑不能言”。针刺翳风穴亦可疏通局部经络,调节气机,促进血液运行,使针感传至病位,起到聪耳通窍、利咽开音,活血解毒之功。

综上所述,翳风穴有祛风通络、开窍调气、降逆止呃、利咽开音、活血解毒等作用,从而达到通耳窍、利头面、降呃逆、促循环、利咽喉等功效。所以翳风穴的临床应用相对广泛。但由于翳风穴所处位置血管、神经丰富,解剖结构特殊、复杂,因此操作时应该注意防范以下几点:第一要根据病人情况采取适应患者的针刺的刺激强度,防止晕针及其他不良情况的发生。第二进针过程中若受到阻碍或患者感到剧痛应及时退针,改变针尖方向再进针。第三针刺时尽量减少提插,可适量进行捻转操作手法,以防出血及损伤面神经即其他神经。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晋]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2] 何刚. Epley手法复位结合深刺翳风穴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 2015, 24(7): 1251-1253.
[3] [唐]孙思邈, 等. 备急千金要方[M].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9.
[4] [宋]王惟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M]. 北京: 中国书店, 1987.
[5] [明]杨继洲, 等. 针灸大成[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6] [明]张介宾. 类经图翼[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5.
[7] 王华, 等. 针灸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8] 鄢琼, 李红琴, 曹利民, 等. 歪嘴巴膏翳风穴贴敷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研究[J]. 新中医, 2021, 53(19): 78-82.
[9] 戴荣水, 林洁, 罗彩云, 等. 早期翳风穴放血干预对风热型面瘫预后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 2020, 24(35): 5128-5129.
[10] 李明, 朱珊珊, 万钱容, 等. 温针灸翳风穴治疗孕期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疼痛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 2020, 40(12): 1281-1285.
[11] 邹群英, 章浩, 冯祯根. 翳风穴超声波干预在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S1): 204-206.
[12] 严媚, 曾婧纯, 林诗雨, 等. 毫火针半刺联合翳风穴中药超声导入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 2022, 31(4): 626-629.
[13] 王彬, 仲云. 不同穴位地塞米松注射治疗肝火上扰型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比较[J].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22, 37(4): 129-131.
[14] 王媚, 王慈, 丁毅, 等. 翳风穴水针治疗亚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研究[J]. 上海针灸杂志, 2021, 40(9): 1117- 1122.
[15] 魏兴梅, 陈彪, 崔丹默, 等. 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应用指南(2004版修订) [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6, 23(8): 454-472.
[16] 鞠作泉, 王风霞. 穴位注射治疗紧张性头痛54例[J]. 中国民间疗法, 2005, 13(1): 17-18.
[17] 周华, 滕秀英. 电针“翳风”治疗偏头痛78例[J]. 中医药信息, 2005, 22(4): 69.
[18] 周燕. 偏头痛治疗指南[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6): 667-668.
[19] 魏凤坡, 吴绪平, 王亚文. 针刺治疗偏头痛150例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J]. 中国针灸, 1988(5): 27-29.
[20] 赵海丰, 王立恒, 伊璠. 不同深度针刺风池、翳风穴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 16(3): 522-526.
[21] 高式国. 针灸穴名解[M]. 哈尔滨: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