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还是毁灭: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思考
Survival or Destruction: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Based on the Age of Big Data
DOI: 10.12677/ACPP.2023.126200, PDF, HTML, XML, 下载: 280  浏览: 390 
作者: 邵 东: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苏小妹:陵水中学,海南 陵水
关键词: 大数据数字“信息茧房”思考Big Data Digital “Information Cocoon” Thinking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大数据的作用越加突显,大数据具有庞大复杂的功能,可以有效推动社会治理、数字政府、数字交往等,同时也相应产生了诸如个人隐私保护、“信息茧房”、网络暴力等问题,这些现象的频发使我们产生一些哲学的思考和追问,大数据带给人类的终极究竟是:生存还是毁灭。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role of big data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big data have a huge and complex function, which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social governance, digital government, digital interaction, etc.,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also corresponding problems such as personal privacy protection, “information cocoon”, cyber violence, etc. The frequency of these phenomena has led to som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nd questions about the ultimate of big data to human beings: survival or destruction.
文章引用:邵东, 苏小妹. 生存还是毁灭: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思考[J]. 哲学进展, 2023, 12(6): 1182-118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6200

1.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大数据的作用更加突出,尤其是利用大数据可以在各个领域发挥关键性的效果,特别是此次疫情中大数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控制疫情有着突出效果,从中可以看出大数据是当今时代关键技术,所以不管是从技术角度还是哲学角度,研究大数据相关问题以及产生一些思考是必要和必需的。

2. “大数据”的概念

关于“大数据”的概念至今学界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统一的定义,但是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例如3V定义:即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和高速性(velocity),还有4V定义,认为再加一个新的特性如:价值性。维基百科对大数据的定义则简单明了:大数据是指利用常用软件工具捕获、管理和处理数据所耗时间超过可容忍时间的数据集 ‎[1] 。仅从字面理解“大数据”的关键点在“大”和“数据”,所以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大数据需要海量和大规模的数据,但是“大数据”的概念显然不止于此,它需要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算法处理,得到一定的价值目标。基于此笔者浅显的认为“大数据”就是需要依据一定的数字平台获取大量的数据,然后通过分析处理得到一定的价值目标,这种目标可以用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个性推荐,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各领域。

3. 大数据时代的优势

大数据时代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当今社会是数字时代,大数据的运用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无现金支付、数字政务、数字教育等等。2022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引领驱动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社会建设、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加快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是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形成数字治理新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可以看出从国家层面非常重视大数据的实际运用。

第一,大数据时代有利于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个很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以基于大数据进行社会维稳、打击犯罪等,大数据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之前无法解决的各种问题。比如近几年疫情突发,大数据在其中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利用大数据甄别确诊患者的接触者效果明显,利用大数据搜集各方数据生成“健康码”,这都是大数据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典型例证。

第二,大数据时代有利于推动建立数字政府。“数据时代社会信息化和政府信息化程度前所未有,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整合、基于语义网的Web 3.0、关联数据、信息发布等新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政府治理实现‘智能’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将会从根本上改革政府的组织模式和政府形态,进而改变政府治理模式。” ‎[2] 当今世界是信息世界,数字时代,政府同样要与时俱进,利用大数据的优势进行高效行政,国家近些年来非常重视数字政府建设,稳步推进数字政务,例如推行各种办事手机客户端、政务服务网、一网通办、“零次跑”、数据全国互认等举措,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以及方便了人民群众,利用大数据更好的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种模式的改变也有利于转变政府的“本位”属性,逐渐转变成服务性政府,也有利于建设法治政府、法治国家,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水平的提升。

第三,大数据有利于建立数字交往。大数据的出现同样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计算机出现以前人与人之间更多的靠面对面的交流以及简陋的书信通信,所以一个人的交往社会界限较小,只能局限在居住地附近。但是数字革命打破了这一界限,使人与人的交往借助一台数字终端即可实现即时通信,这种转变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与人的交往理论上不在存在物理和现实的界限,改变了社会关系中的交往模式,使之逐渐演变成一种数字交往。当然随着数字交往客观需要以及市场需求,产生了许多数字交往平台,诸如微信、QQ、facebook等社交平台。通过这种即时性社交平台,人们可以构筑以自己为核心的较为庞大的“朋友圈”,即时通信视频,即时掌握对方的动态。这些都可以看出大数据逐渐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模式甚至思维方式,这是大数据值得肯定的优势之一。

4. 大数据时代的困境

任何一个事物是矛盾的,具有正反两面,对立统一的属性,大数据作为一个可以影响整个时代的事物,自然也有弊端和不足。尤其近些年来,数字对人民生活工作的影响显而易见,这种影响总体看是积极正面的,但是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信息茧房”问题等,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发展困境,需要社会各界集思广益解决问题。

4.1. “个人隐私”保护面临困境

“大数据中的大部分数据来源于人和传感器,包括用户上网浏览的资料、社交网络上用户的信息和评论、传感器数据和监视数据等” ‎[3] ,这些数据被数据平台收集后进行大数据处理分析,通常可以分析出用户的个人信息,部分企业将这些个人信息非法二次出售进行获利或者分析精准的消费群体以提高市场。这些数据通常被滥用进行非法目的,例如电信诈骗、销售推广、金融犯罪等,严重危害个人的安全及社会稳定。

现如今是网络时代,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及工作都会在网络上留下大量的数据痕迹,大部人没有专业的知识以及主动意识清除掉这些记录个人数据的信息,这就给个人隐私泄露带来便利条件。比如在网络上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浏览记录、搜索记录、聊天记录、照片视频、购物信息及付款信息等,通过这些大量的数据可以分析出个人的家庭住址、工作地点、新闻喜好、购物习惯、近期动态等各种个人隐私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进行精准的购物推荐、新闻推荐以及其他的非法目的等。可以看出大数据在极大地方便人们生活工作的同时也带来非常大的隐患,值得我们警惕和解决。

4.2. “信息茧房”现象突出

“信息茧房”是西方学者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提出的,是指人们往往习惯把自己包裹在自己感兴趣以及符合自己价值观和认知的信息周围,长此以往这种信息将其包裹成一个网,就像生活在“茧房”中一样,从而像生活在“茧房”中,这样一种现象即称之为“信息茧房”。大数据时代数字平台获取大量数据后可以分析出个人的喜好兴趣等隐私,如果将这种数据运用到信息领域就表现为“个性化推荐”,例如数字平台可以根据个人数据分析出用户喜欢关注那些新闻、喜欢那些领域等,通过算法机制个性化推荐,长此以往用户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听到自己想听的,长期接触不到不同的认知及价值观,只会更加地固化自己的思维和认知。

当然在网络时代还可以认识与自己价值观、认知能力、教育程度、兴趣能力相似的圈子,并逐渐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所谓的“圈子”,出现了“人以群分”的现象,这种圈子由于相似的背景,内部逐渐只有一个意见,“网络的新技术提供了人们一种信息过滤筛选机制,允许网民寻拍自己癖好的消息,这会使他们隔离了别的意见。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人们设定了话题、观点,网民接受到的信息是封闭式,听到的将会是自己发出并且想听到的回音。” ‎[4] 这种“信息茧房”发展到极端就会出现“回音房”和“群体极化”的现象,最终甚至使其丧失自我思考能力,成为被动接受的“工具”。

4.3. “网络暴力”现象频发

“信息茧房”现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回音房”和“群体极化”的现象。“回音房”是指具有相似背景的群体具有相似的观点和声音,排斥和不接受外部的意见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会发展成为一种群体极化的现象。“当个人聚集在一起时,一个群体就诞生了。他们糅杂、融合、聚变,获得一种共有的、窒息自我的本能。他们屈从于集体的意志,而他们自己的意志则默默无闻” ‎[5] 。这种群体因为具有相似的价值观、认知能力、教育程度、兴趣能力等,内部高度同质,这些人的意见情绪在网络上累积后,以群体的方式宣泄出来,进而引发网络暴力。这种宣泄不辨是非、不问对错,没有明显的认知能力,就是单纯某个群体的发声,所以网络上才会出现所谓的“键盘侠”等名词,因为这些人对某一事件的评论和意见只基于自己不成熟的价值观和认知能力,是非不辩,只为宣泄这个群体积攒的情绪和意见。

例如近些年人们一直关注的“饭圈”就是一种典型的代表,这些饭圈的成员大都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以未成年为主,没有成熟的价值观和认知能力,所以才会出现为了自己喜欢的明星出现“网络骂战”、“倒牛奶打榜”事件,不允许其他人对自己的“爱豆”提出不同的意见,不然就是有组织的对其进行网络暴力。这些都是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一些弊端和困境,需要我们思考解决。

5. 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思考

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发展推动世界的进步,极大地方便的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但是与之相对,大数据也带来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大数据的发展到底带向人类的是光明还是黑暗,是生存还是毁灭,这些哲学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5.1. 人的“自我意识”是否丧失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算法推荐可以说比我们自己都了解自己,了解“自我”,我们长期接受这种个性推荐的信息,逐渐将自己包裹在“信息茧房”中,逐渐成为一个思维固定,丧失思考能力的机器甚至“工具”,再如资本、平台、消费主义通过各种方式让人们沿着他们设定好的方式消费购物选择。可以说我们在一定程度连选择何种商品、怎样消费的选择权都没有,只能被动选择,逐渐丧失“自主性”和思考能力,人们长期以往处于这样的一种“茧房”和幻觉中,是否会丧失“自我意识”值得思考,是否演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工具”和“机器”。

5.2. 人的“社交属性”是否丧失

大数据时代让人们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可以跨越空间进行通话、交流,缩短了空间距离,但是与此同时人们表现出沉溺于数据时代、媒体时代,线下的交流与社交逐渐缺失,表现出在网上社交的属性,在网络上积极发言,但是在现实中“沉默寡言”甚至社交恐惧,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人最重要的属性是社交属性,如果伴随这数字时代的发展,这种社交属性是否会丧失?或者网络上的这种交流是否是我们发展必须的社交。同时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在网络上表现出“社交泛滥”的现象,个人隐私、网络暴力等问题层出不穷,网络的匿名性和跨越空间的特点使部分人在网络上肆无忌惮,远远超出网络正常社交的范围,而在现实中往往表现出与之相反的特点,网上社交是否为人在哲学意义上的社交范畴,人的“社交属性”是否会丧失,值得我们思考。

5.3. 生存还是毁灭

值得思考,大数据时代带给人类的重点到底是何方?生存还是毁灭,这确实值得思考,大数据的进步意义显而易见,带给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可以说是一场“发展革命”,从这个角度去看,大数据只会带领人类走的更远和很快,可以使人类实现更加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是相对的大数据的弊端也不容忽视,人们是否有能力应对这种困境,这种困境是否会使人类“毁灭”,当然这只是哲学意义的价值和终极思考,但是往长远来看,考究人的哲学意义,丧失“自主性”甚至“自我意识”的人,还能否称之为“人”,大数据的时代究竟带领人类走向何方,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和“省悟”。

6. 结语

大数据时代发展具有很明显的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有利于社会治理以及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但是不可避免的带来诸如个人隐私泄露、“信息茧房”、网络暴力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也使我们产生了一些哲学思考,从哲学层面考虑,大数据的发展是否使人丧失“自我意识”,发展的终点到底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值得思考和反思的。

参考文献

[1] Big Data. https://www.fen.wikipedia.org/wiki/Big_data
[2] 刘叶婷, 唐斯斯. 大数据对政府治理的影响及挑战[J]. 电子政务, 2014(6): 20-29.
[3] 刘雅辉, 张铁赢, 靳小龙, 程学旗.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5, 52(1): 229-247.
[4] 刘礼彤. 微博“信息茧房”与“意见领袖”探析[J]. 互联网天地, 2014(9): 16-19.
[5] [法]塞奇·莫斯科维奇. 群氓的时代[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