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人的物化现象及其表现——基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探讨
The Reification of Human Beings in Modern Society and Its Manifestations—Based on Gy?rgy Lukács’s Reification Theory
DOI: 10.12677/ACPP.2023.127219, PDF, HTML, XML, 下载: 232  浏览: 470 
作者: 王 叶: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关键词: 卢卡奇物化工具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Gy?rgy Lukács Materialization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Socialist Core Values
摘要: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必须重思《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观。卢卡奇的物化观是事先在没有看过马克思的异化观的基础上的独立理论阐释,对于分析当代社会中的各种物化现象对人的困扰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参考意义。本研究将在这篇文章中着重分析物化对人关系的困扰,分析用物化问题以及物的关系掩盖人的关系的“危机与表征”,从困扰人的物化问题展开理论分析,并从中了解到的理论问题是交往困境、其中交往困境的原因是:以货币为连结关系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具体表现为:人的多样性被束缚,物的关系对人真正关系的遮蔽,具体表征为虚无主义、工具理性、物化意识、人类“类特性”的丧失等问题。本文在总结了卢卡奇物化观的理论贡献,分析了卢卡奇物化观对当代中国的重要启示和意义,纡困的办法是积极回归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向真正共同体的回归,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bstract: György Lukács’s reification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y of Western Marxism thought. To study György Lukács’s reification theory, we must rethink the reification concept in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György Lukács’s view of objectification is an independent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a prior failure to see Marxism’s view of alienation,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value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various materialization phenomena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materialization in human relations, and analyze the “Crisis and representation” of human relations covered by the problem of materializ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ings, the reason of the communication dilemma is that the relationship of currency leads to the indifference between people,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People’s diversity is restrained, the conceal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gs and the real relationship of peopl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problems of nihilism,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materialized consciousness, and the loss of human “Class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sums up th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of Lukacs’ materialization view, analyzes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and significance of Lukacs’ materialization view to contemporary China, to meet people’s diverse needs, return to a real community, and actively practice and carry forwar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文章引用:王叶. 现代社会人的物化现象及其表现——基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探讨[J]. 哲学进展, 2023, 12(7): 1293-1299.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7219

1. 引言

我们专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批判的武器,去揭露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运用好理论的武器去分析当代存在的一些问题是时代交给我们的责任。

商品作为资本的逻辑起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问题,也是马克思分析资本造成人的异化的原点,卢卡奇从对马克思《资本论》中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得出了著名的物化概念,商品形式本应该反映的是人们劳动的社会性质,却反应成了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了物所具有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 [1] 。物化就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下,在人们的商品生产过程中本该是人与人劳动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即人的关系的物化,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普遍的物化现实。物化是《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中心概念:物本该是人的劳动的创造结果,但是却反过来对人进行控制,“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 [2] 。

2. 现代社会的物化危机

物化问题关乎人的发展的问题,也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人的关系被掩盖的后果就是社会盛行虚无主义、工具理性、而人的物化意识、类特性等人的本质的特征被禁锢,社会存在的物化问题必然对社会中生存的人产生物化困扰。

1) 危机之一,虚无主义盛行

虚无主义在笔者看来就是缺乏对生活和生命的信仰,尼采将虚无主义的本质定义为“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没有目标,没有对目的的回答” [3] 。在虚无主义时代,人的生活无目的、无意义,充满着空虚、无聊、乏味、焦虑和郁闷等等。于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信仰迷失、道德危机、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极度盛行起来,这个时代是令人绝望和窒息的时代。马尔库塞也通过“单向度的人”的隐喻向我们揭示了现代人的自我迷失:我们没有自我、本我和灵魂,我们的内在生活受到社会系统的彻底管理,人只能在“商品中认知自己,在他们的汽车、音响、错层式的住房、厨房设备中找到自己的灵魂” [4] 。虚无主义产生的“空虚感”肯定会让人的注意力转移到对物的依赖上,社会中生存的每个人都需要寻找一种依靠,但显然盲目的崇拜金钱并不能改善人的身体和心灵的健康,反而会使人在这种幻想的虚无中逐渐走向迷失。

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精细化,但是随着需求的增多,却伴随着需求的野蛮化,稀奇百怪的饮食和穿衣需求为了博取市场流量而进入人们的视野,生吃蝙蝠、蜈蚣等不怕死的人层出不求,消费的异化,无下限对自然的索取,不顾伦理纲常的行为便是当代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物化的环境和价值理性的缺失,工具理性的盛行,使现代人不可避免的陷入到了虚无,这个时代也是虚无不断相遇的历史,使现代人的精神不断陷入虚无主义的处境中,人们只有在各种麻痹的感官活动中掩盖自己精神的空虚和缺失,顿感人的生命的无意义,只想躺平,精神的无家可归是当代大多数人的写照,历史照进现实,理想照进生命的时刻似乎离开我们越来越远了。

笔者认为现代社会的虚无主义盛行,根本的原因在于物化的社会和物化的人,物化的社会为物化的人和物化意识的产生提供了温床,而物化意识是包括虚无主义思想在内的。物化在掌控“人的身体劳动和异质的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还会不断的发展和进化,掌控“人的思想以及社会意识形态”才是物化的根本目的。这当然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经典理论: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是这里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都是相对于人是异质发展的,而催生的上层建筑之花“社会意识,上层建筑”同样是“异质”的,这才是马克思“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物化理论”中所揭示的根本症结所在,因此我们应该防微杜渐,抓好经济的生产和建设工作,尊重人民的主体和创造地位,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解决好按劳分配问题。要克服和超越虚无,摆脱生命的无意义,需要崇高的信仰,需要极高的自我的解放、自我确证、自我实现精神生命,正如马克思所说,人通过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人的精神是在肯定自己的本质和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

2) 危机之二,工具理性盛行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将一切都纳入到商品交换的范围之内,创造一个普遍有用性的体系,人的劳动变得商品化,变得有用性,人也变成了一种特殊的商品。

在资本主义的物化条件下,人们对物的依赖性与日俱增,对金钱和权利的渴望越发膨胀,不断增长的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感觉欲望的宗教随之升起,马克思称之为资本拜物教,人的价值理性被工具理性和物化欲望所取代。例如实证主义的观点中就蕴含着功利主义的思维方式,本质在于从有用性这个角度去理解一切事物,使人精神生活面临麻木和空虚的境遇,现在人一方面享受着丰富奢侈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却是精神的贫瘠者,扮演着绝望的文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分工的不断细化和专业化,社会生产的技术不断提高,人只是从事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并且日益演变为一颗毫无感情的螺丝钉,在支配人与人关系的背后是一台巨大的物化的社会机器,机器的运转需要我们所有人为之工作,单一的劳动关系逐渐支配我们的人类的思维,特别是在技术理性或者说是工具理性发展的大背景下,技术理性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人似乎变得卑微和渺小了,正如霍克海默所指出的那样:“在这种新形式的神话统治之下,科技的广泛运用以及对理性的大肆宣扬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支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甚至渗透到社会的思想和文化领域,导致个人外在反抗力度的消亡和内在精神批判向度的丧失 [5] 。”而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正好揭露了社会中存在的这种病症,他将工具理性定义为:“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 [6] 。”在他的视野里认为人不可能是纯粹理性的,完全按照工具理性进行思维的,人是复杂的感情的集合体,需要在社会中获得多种感情需要,现在的社会物化问题就出在:越来越形成一种理性的系统对人的关系和感情进行制约,而现代性的诸多弊端在于理性对于人的个体性的制约,认为合乎理性的生活便是合法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是人类真正想要的生活,人类不可能需要出处规范和时时被规制的生活,人的天性是自由和解放,是发明创造。

3) 危机之三,物化意识的产生和类特性的消失

卢卡奇认为:商品获得了以物化形式改造社会所有方面的条件,人的意识也“屈从于这种物化所表现的形式” [7] ,从而产生了物化意识。特别是在当代实证主义的影响下,物化意识是受物化现象所决定的一种意识,卢卡奇认为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对人内在的影响就是形成物化意识,物化意识崇尚对商品利益的追求,形成利己的社会价值观,并且随着物化的深入,人们会逐渐认同这样的物化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商品生产不断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们习惯于被物支配,物化现象日益深化的重要标志就是物化意识的产生。物化现象深入到人的意识结构必然产生物化意识,并由此产生两个重要的影响,刺激人们追求经济的决心和诱发人们对利益的过渡追逐,滋生金钱拜物教,诱发社会物化意识的蔓延,当代社会中出现的价值观混乱和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物化意识的产生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替代,人的精神生活逐渐被物欲所支配和占有,精神生活完全沦为感性欲望的刺激与满足。

最后,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不仅产生物化意识,更导致人的类特性的丧失,丧失的原因在于物化违背了人类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违背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诉求,在马克思看来,“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8] 。在物化的社会下,合理化不断增加,工人的质的特性,人的个体特征不断被消除。

3. 困扰现代人的物化问题

人的本质不在与其他动物共同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9] ,这证明人是社会性存在,也是人和动物根本性的区别,人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我们不得不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交往关系,但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资本的异化劳动条件下,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卢卡奇揭示的物化关系所遮蔽。从对社会的一系列物化表征开始,上升到困扰人的物化问题,是一个从社会到个人,从宏观到微观的物化问题的研究。

人的困扰在社会物化的危机与表征下,容易形成以物与物作为人的唯一交往关系。

(一)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困境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困境,从内在来说:是物与物的关系束缚了人的多样性的发展,导致人是内在交往欲望的低下。从整个社会结构来说是货币的冰冷本质阻碍了人类的交往热情,是外在的资本利益造成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

1) 以货币为连结关系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人处于社会关系结构中,每天不得不面对的就是:人与人的交往。现在交通技术的发展如此之快,大大的缩小了人和人之间交往联系的空间距离,马克思用:“时间去消灭空间” [10] ,来形容全球化下人们联系和交往的一种加速度状态,大卫哈维也用“时空加速”去形容当今社会生活步伐方面加速的特征。在这种加速的趋势下,本来应该越来越紧密联系的人际关系,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陷入现代性的交往困境中呢?交往本应该体现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实践范畴,而现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却缺乏真正的交往和联系,熟人社会的生存模式在资本主义开创世界历史,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世界蔓延的时候就已经悄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取而代之的是以货币为连接的物化关系,而这也是是人与人之间关系越来越冷漠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商品经济时代的全面到来,一方面,货币充当了人与人交往关系的“中介物”,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是一种间接的交往关系而并非直接的交往关系。这种状态显然不是真正的交往,而是一种交往的异化形态,马克思认为这种交往异化,主要表现在以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关系中的不同商品所有者之间。马克思这里表达的交往异化等同于卢卡奇的物化概念,即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转变为物与物的关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论述两种社会中人类劳动交换的情况时指出:“在前一种情况下,所有者对非所有者的统治可以依靠个人关系,依靠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共同体;在后一种情况下,这种统治必须采取物的形式,通过某种第三者,即通过货币” [11] ,而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典型的通过货币为纽带统治人的社会形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以货币为媒介,这是一种物的依赖关系,毫不相干的个人之间的互相的和全面的依赖,构成他们的社会联系,这种社会联系表现在交换价值上,因为对于每个个人来说,只有通过交换价值,他自己的活动或产品才成为他的自己的活动或自己的产品,只有这样才同社会产生了联系。他必须生产一般产品—交换价值,或本身孤立化的,个体化的交换价值,即货币,人必须通过生产自己的交换价值以换取货币,这成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以来的,人与社会的唯一的紧密的连接。在这个过程中商品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范畴,成为支配一切的权利,商品具有改造社会生活所有方面的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通过货币这个表现为独立的物的属性的中介来实现,人的活动的异化必然使得货币成为异己的中介,即货币成为支配人的活动的权力,成为真正的上帝 [12] 。”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市场经济中人的关系通过商品关系来表现 [13] 。”

货币充当人与人交往关系的“中介物”这在现代经济社会交往中往往不会被人轻易发现,因为货币是作为资本市场潜在的、根本性的一个规律,人与人交往关系作为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这使得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蒙上了一层冷漠的色彩,你带给资本家利益的多少以货币作为衡量手段,简单一点说就是:你值多少。与此同时,基于货币为关系的交往使人的关系变得简单,唯一的关系便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也是当代社会乱想的根源之一。

2) 作为依赖的物与物的关系——导致人的多样性被束缚

与人的关系逐渐演变为物与物的关系,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受拜金主义、发展至上等理念的影响,人们交往的功利化交往倾向越来越严重。市场经济在解放人的欲望,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同时,也使这一切演变成以挣钱或创造利润为目的人类活动,人类从事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服务于“有利可图”真情变得难能可贵,甚至为了争夺利益而变成敌对关系,萨特是从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来理解这种敌视态度的,按照萨特的理解“就是人对于其他人采取了一种对象化的立场,即把其他人当作一种客观的对象”。如果人被当作一种客观的对象,那么人的多种可能性就被否定了,被单纯的当作一种物的关系来对待,但这样并不利于自己主体性的发挥,也同样会导致人的交往的多种可能性被束缚。人与人的关系变成单纯的经济利益关系,每个人都在这种简单的关系中日益变成片面的人,而人的内在多样性的被束缚,导致人的交往欲望的低下,特别是在当代的互联网社会,人的精神更多的寄托在虚拟的乌托邦,人的发展越来越单向度。

在资本主义大工业越发盛行的当下,人们对社会和人类本身的制度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越来越低,人们越来越沉迷于现实生活,安于眼前的生活现状——这种环境使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就将这种人比喻为:就是只知道物质享受而丧失了精神追求,只有物欲没有灵魂,对社会只有屈从没有批判精神的人,马尔库塞认为正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单向度的人。当今社会的生存形式正不断压缩人类的批判欲望,网络技术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方面不断创造精神不断开放的人,另一方面也不断创造虚拟的精神乌托邦的人,将自己的精神寄托于网络,而单向度发展的人。

4. 马克思解决人的物化困扰的路径选择

怎样回到一个纯粹的交往关系,摆脱物化的交往困境?是本篇文章所要做的。笔者认为:解决人的物化困境在于回到马克思的视角中,物化问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中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大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形态,小到个人的意识观念,都和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因此物化问题的出现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问题,而解决的办法根本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在满足人民物质极大需要的同时,提高人的精神生产力和丰富感。

(一) 大力发展生产力,向真正共同体的回归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同样要满足人们生活中多样化的需求,首先需要对人本质力量一种满足,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当然是不能实现这一满足的,资本逻辑的本质在于财富的积累,私有化的制度下贫富差距扩大,作为社会底层的人们不得不在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违背人的劳动的本性下从事工作,加速了人被物化的速度。只有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社会才能占有人的真正本质,也才具备消灭物化的物质基础,在马克思的视域中,首要的根本便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推动社会制度变革的基础,也是人的生活改变的基础,也是的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马克思理论的终极目标在于寻求一种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未来社会形态,即形成自由人联合体的“真正的共同体”的社会,马克思在《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真正的共同体概念,这个概念最重要的核心思想在于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理念,共同体是人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从自然共同体到资本主义是虚幻共同体,物化现象主要集中在虚幻共同体阶段,虽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摆脱了对人的依赖性,却陷入到了对物的依赖性阶段,产生一系列的物化现象,如果说共同利益是马克思阐释共同体产生发展的根本视角,那么在虚幻的共同体下则人类的利益是彼此对立,彼此分离的,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人的利益才会是一致的,物化问题自然也得到了真正的解决。

(二) 共产主义是人的关系的真正复归

在物化的社会关系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交往关系呢?那就是所谓未被异化的交往或者说是真正的交往,就是人格与人格之间不借助于中介的、直接的关系。在市民社会中,人格之间的交往只有借助于私人所有(即资本)和货币才能完成,结果使人格与人格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在马克思的视角中不借助于中介的交往关系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才会实现,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在资本的社会生产条件下,而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是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资本家早就发现了工人身上的剩余价值,“资本发现并促使人的劳动代替死的物而成为财富的源泉” [14] ,即工人的剩余价值才是资本家财富的来源。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和交换条件下,随着资本全球化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卷入资本生产的历史,而越来越多的社会也同样产生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个体在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只会越来越被物化困扰,马克思揭示的商品拜物教现象只会越来越严重。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具有丰富性,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类劳动显然不是满足人的多种需要的。那如何才能满足人们的正当且多样的需求呢?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真正的满足人的需求,减少人的物化困扰。“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而这也将会成为人类摆脱物化困扰的重要手段。

(三)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经历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发展,市场经济也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催生出了一系列物化现象的困扰,社会思潮变的更加多样,资本拜物教现象也越来越屡见不鲜,催生出越来越多为了利益的不良商家和精致利己主义者。而通过分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理性幻觉和错误的价值观,回归人的本质。目前,我国物化问题依然存在,并且呈现加剧之势,因而在社会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反对经济主导一切的思维处理方式,着力消解社会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反对理性对人主体性的消解以及,在推动人与物、精神与物质相统一,推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肯定人的主体价值,对于社会发展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在工具理性的主导下,不可避免地的就会出现功利型社会和功利型公民,每个人都以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为准则,往往就会出现倒地老人不敢扶的情况出现。人类无论身处怎样的社会环境,趋利避害都是人类的天性,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选择更加偏向占有化和自私化,想法设法的思考怎样在现实生活中生存才对自己最为有利,极度的关注于自身的切身利益,对他人采取漠不关心和不信任的态度是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的,为此只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克服功利和物化问题的最优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社会向前发展的价值引领,也是克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虚无主义和工具理性的有效办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等民族精神蕴含的高尚的人格追求同样会坚定人们的人格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强化当代的教育引领,在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的创建当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在当代这个虚无主义、工具理性、人的价值观和类特性丧失的时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在民族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下,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充满活力和健康。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89.
[2] [匈]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M]. 杜章智, 等,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5: 147.
[3] 王国富, 景月楼. 论霍耐特对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批判性重建[J]. 世界哲学, 2020(1): 22-28, 160.
[4] [美]马歇尔∙伯曼.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5] 霍克海默, 阿道尔诺. 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M]. 渠敬东, 曹卫,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6-27.
[6] [德]马克斯∙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 林南,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20.
[7] 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M]. 杜章智, 等,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273.
[9]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7.
[10]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521.
[1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84.
[12] 王晓升. 现代人为什么如此冷漠?——《启蒙辩证法》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及其启示[J]. 学习与探索, 2018(12): 18-24.
[13] [德]尼采. 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1.
[1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