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策略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uilding Virtue and Cultivating People”
DOI: 10.12677/AE.2023.137677, PDF, HTML, XML, 下载: 194  浏览: 31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郝 溪, 屈雨萌, 王国强*:西安文理学院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立德树人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策略Lide Cultivates Peopl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raining Strategies
摘要: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人口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随着教育不断改革,德育教育逐渐被重视,并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坚实基础。因此,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小学生亲疏有别的责任感认知差、性别差异以及独生子女差异,通过责任感认知、责任感情感和责任感行为三个维度来阐述关于责任感培养的策略。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population quality has been improved to a certain extent. However, with the continuous reform of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is gradually being valued, and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is to build morality and cultivate people. Primary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an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ocial stability. Therefor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iming at the cognition difference of responsibility, gender difference and only child difference am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e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responsibility are expounded through three dimensions: cognition of responsibility, emotion of responsibility and behavior of responsibility.
文章引用:郝溪, 屈雨萌, 王国强. “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策略[J]. 教育进展, 2023, 13(7): 4289-429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7677

1. 选题背景

新时代以来,我国的德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9.6%,使得人口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但传统教育的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一直是我国教育的沉疴。比如学者马建欣认为:现行的家庭教育基本上以学校教育马首是瞻,重智轻德的价值定位让家庭教育变成了学校教育的附庸,以及唯分数和唯学历现象也层出不穷等。 [1] 这些问题都使得培养人才的质量大打折扣。总书记也于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2] 早在党的十九大就把“立德树人作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这皆体现了德育独一无二的地位。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更加突出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对德育现存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尤其是家庭教育愈发被关注和重视。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家庭教育既关乎孩子的终身发展,也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 [4] 作为学校德育重点内容、家庭德育重要一环的责任教育,也急需走进大众视野,引起人们重视。

2. 研究意义

2.1. 社会意义

研究当代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挖掘有效培养和增强小学生责任感的方式方法,是学校德育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更是家庭德育的重点所在,为社会稳定的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是学生个人人格修养提高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具有家国情怀,成为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义。

2.2. 教育意义

责任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起着理论指导的作用,使得小学的德育目标更加清晰明确,同时小学生责任感的研究对学校的德育实践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在直接的思想德育课中,教师可以采用国内外一致认同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进行课堂教育,对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也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使得不同的德育手段的使用更加精准有效,也使得学校德育长期存在的误区得以改善。同时以间接的言传身教辅之,教师自身的行为举止,学校邀请道德模范,每学期的道德评比等,都可以使学生在榜样之上汲取力量。

2.3. 学生发展需要

学生在学校教育期间要学习的绝不仅仅是书本的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品行,培养自身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期间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对于一个人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学生个人人格修养提高的前提条件。一个人首先要具备自我责任感,这样他首先能对自己的学业负责,能为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同时责任感还关乎着能否对自己的家庭成员负责,更关乎着他能否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在小学期间,责任感教育就应受到重视,要不断提高学生个人的素质,为日后更好地实现社会流动奠定基础。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的责任感是指:小学生对完成分内事的自觉和负责态度及产生的情感体验。 [5]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探索小学生责任感的相关现状。旨在了解小学生责任感的现状,摸清学生在责任感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目前,许多学者已编制出以学生为被试对象的各种责任感量表或问卷。如:Fuligni编制的家庭义务感问卷,Bacon编制的学生学习责任心问卷等。本研究采用自编《小学生责任感调查问卷》 [6] ,主要从小学生的自我、家庭、他人、集体、社会责任感5个维度来设计问题,总计13题。量表信度0.745,效度系数0.841。调查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了1~6年级的小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次发放问卷174份,回收169份,其中有效问卷167份,包括男生79人,女生88人,回收率为98.8%,调查数据采用SPSS19.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4. 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结果与发现

4.1. 存在基于亲疏关系的认知差序格局 [7]

表1知,小学生责任感认知整体水平较高。其中集体责任、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认知得分高,自我责任次之,他人责任认知最低。即仅从自身、家庭成员、亲朋等熟悉他人角度进行思考的一种责任感认知。经进一步比较各道题目得分发现,被测小学生“他人责任感”的意识比较薄弱。如在对“当和同学发生争执时,我应该只考虑自己。”这一题目进行反向记分换算后,得出其均值低于其他责任感维度。说明被试小学生主要对家人,集体,社会有较强的责任意识,自我责任感较弱,而对他人责任感意识可能存在一定限定条件。

Table 1.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cognition scores for each topic (N = 167)

表1. 小学生责任感认知各题目得分情况(N = 167)

4.2. 显露性别差异

表2知,不同性别对于“当和同学发生争执时,我应该只考虑自己”呈现出0.05水平显著性(t = −2.011,p = 0.046)。其余共7项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说明男女生在对他人的责任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生较女生更关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注重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责任与地位。 [8]

Table 2.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results of the impact of gender 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表2. 性别对小学生责任感影响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p < 0.05; **p < 0.01。

4.3. 显露独生子女差异

表3知,是否独生子女对于题目2“我认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时,要自己去寻找原因”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t = −2.742,p = 0.007);对于题目7“课堂上有同学扰乱了纪律,我会很反感”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t =−4.057,p = 0.000);对于题目9“我会主动帮助爸爸妈妈分担家务”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t = −2.950,p = 0.004)。说明是否独生子女在个人、集体、家庭方面的责任感具有显著性差异,且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在以上方面的责任感更为明显,在他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较弱。

Table 3.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results of the impact of the only child 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表3. 独生子女对小学生责任感影响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p < 0.05; **p < 0.01。

5. 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策略

基于责任感调查现状,针对小学生亲疏有别的责任感认知差、性别差异以及独生子女差异,本文主要从学校和家庭的角度出发,通过责任感认知、责任感情感和责任感行为三个维度来阐述关于责任感培养的策略。

5.1. 责任感的认知

对责任感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将其转化为个人内在品质的首要环节,也是责任感形成的基础和前提。调查显示:小学生存在亲疏有别的责任感认知差,男女生对于危险情况下的不同责任认知,独生子女在他人责任感方面的缺乏以及非独生子女在自我责任感的淡薄。

5.1.1. 言语说服法

对于小学低年级责任感较弱的儿童可以使用单面论据法,但单面论据在短时间效果显著,长期可能发生遗忘,以及情绪色彩较为浓厚的以情动人法,年龄较低的儿童总是敏感脆弱的,很容易被情绪较为激烈的事迹所触动;对于稍大的责任感较弱的儿童则可以使用长期稳定的双面论据法,以及严密的、有条理的以理服人法,高年级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儿童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所举事例的严谨性与逻辑性,并且正反面都要涵盖。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个体的差异,进行集体教育或是个别谈话。同时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教师都要注意提前规划,不能盲目的进行说教。

5.1.2. 责任感概念分析法

责任感的概念在成年人的世界都比较模糊,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责任感的概念可能更难界定。所以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界定责任感的概念,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答案可能五花八门或者有所局限。这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出示难以界定责任感的不同事例,之后发起对责任感的讨论,将责任感判断不同的学生分为一组,使小组内产生意见产生碰撞,同时教师给予启发、鼓励,可设置开放性的答案。但最后需要由教师总结出一种学生普遍接受的。最终达到加深学生对责任感的认识的目的,使各方面的责任感均衡发展。而家长要注意儿童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保证儿童受到责任感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5.2. 责任感的情感

情感伴随着认知产生,是责任感是否得到实现的情感体验。调查显示:独生子女在集体活动中具有较为强烈的责任情感,反而在他人责任感方面较为匮乏。

5.2.1. 参与实践活动:引起情感共鸣

在儿童接受一定的言语教育之后,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辅之实践训练。在实践活动中,是儿童思维最活跃,情绪最充沛的时候。教师可组织角色扮演,寓教于乐,活动时角色分配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质,让每个儿童在不同的角色上产生不一样情感共鸣。比如可以采用匹配策略,让儿童扮演与自己性格一致的角色;或是失配策略,让儿童扮演与自己性格互补的角色,在角色的扮演中,儿童能快速地与不同的角色共情,意识到自己可能缺失的责任感。或者家长和教师都可以直接带领儿童参与真实的活动,越真实的活动,儿童获得的反馈越真实,在不同的活动中感受到的责任感也越强烈。

5.2.2. 培养羞愧感:减少犯错

儿童出现错误的行为在所难免,但对儿童的处理应该做到理性克制,动用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智慧,使得教育效果有效且持久。比如在学校,对于儿童错误的行为,首先可以采用适当惩罚帮助其强化,接着借用集体舆论的力量,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逐渐消除他的错误行为,但与此同时一定要适度,惩罚的核心目的是使责任感成为儿童“内化的父母”,能够实现自我强化,最终达到培养羞愧感,减少犯错的目的。此类情况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也需要家长合理的判断。

5.2.3. 移情训练法

移情能力是责任感的动力,也是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有显著抑制侵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作用。一个具有良好移情能力的人,更能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他人受到的伤害也能迅速的感知预测,因此问题行为会很明显的降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速时期,是各项机能的启蒙阶段,在此期间移情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对于儿童责任感的提升,也可以通过此种手段,通过情境理解,对故事进行讨论,在讨论的同时教师积极地利用语言引导学生移情,让儿童代入自身,并畅所欲言;也可通过情绪追忆,鼓励儿童在学校或是向家长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自身的真实感受,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5.3. 责任感的行为

出现责任感的行为是责任感认知和情感的集中体现,是个体面对一定的情境,调动认知,并产生强烈的情感,经过内心冲突及外部情况的影响而产生的行为。它是衡量责任感的客观标准。调查显示:小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责任感意识,明白自己得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但简单的自我检查作业,却很难落实。

5.3.1. 榜样激励法

雅科布松的实验表明,每个儿童都有积极肯定自己希望得到他人表扬的强烈愿望,这是儿童遵守道德规范的条件之一。同时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系理论,可以通过榜样对儿童进行替代强化。教师应充分发挥榜样激励的作用,在班级、学校里树立榜样,培养学生责任感。依据不同儿童在各方面责任感的体现情况,每个班级应积极评选道德标兵,对其余学生也应积极鼓励。道德标兵可多维度多层次评选,人数不加限制。评选也应是公平公正,综合各方面因素,通过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表现,利用班会或平时口头表扬进行评选,并且尽可能动态轮换。同样,家长和教师要充当好儿童的榜样,促进儿童的责任感发展。

5.3.2. 公约法

小学期间,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叛逆心理,教师和家长过多的管教可能会使得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反而是同学之间的想法会让他们反应更强烈。选择让全体学生参与班规关于责任感的讨论,教师只做收集工作,班集体内部制定相应公约,得到所有学生一致通过,同时完善监督体系,一切做到公开透明,这样会使得学生更乐于承担集体责任,个体责任等。在家庭中,儿童也可以制定一定的家规,但前提是需要家庭成员的遵守执行。

5.3.3. 服务法

根据美国学者的研究,具备一定的领导力可以使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一定的服务性工作还会使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得到加强。 [9] 在学校的环境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分配不同的班级任务或者担任不同的职务,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会刺激学生各方面的热情,在为班集体服务的同时,也能增强自身领导力,进而使得集体责任感得到提升,然后积极引导,使辐射到家庭,社会责任感之上。

6. 结果与讨论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责任感存在基于亲疏关系的认知差序格局、性别差异以及独生子女差异。可能原因如下:

首先,随着时代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更愿意投注更多的时间精力于抽象的人或事,更愿意做精致的利己主义,对于身边具体的人反而容易漠视,而在小学生身上不仅能看到家长为人处世的态度,也是整个时代整个社会的缩影。这与既往的研究一致;

其次,男女本身生理结构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于危险情况的界定方式也不尽相同,从而使得男女生面对不同的情形产生了不同的责任认知以及行为,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

最后,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自身的价值观会影响到子女,以及家庭氛围的截然不同,使得儿童的性格以及思维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这也导致了儿童的责任感存在差异。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采用自编《小学生责任感调查问卷》,研究样本量较少,独生子女例数少,可能造成一些偏倚。

综上所述,小学生对家人、集体、社会有较强的责任意识,自我责任感并未达到知行合一,而对他人责任感意识可能存在一定限定条件。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应积极采取行动,从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入手,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协同育人。

基金项目

课题名称:陕西省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师队伍骨干体系建设途径与策略研究,立项号:2019Q018,陕西省社科基金。

参考文献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马建欣. 现代家庭教育问题及成因[J]. 甘肃高师学报, 2020, 25(3): 103-107.
[2] 人民日报.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1(01).
[3]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EB/OL].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qtxgfl/202110/t20211025_574749.html, 2021-10-23.
[4] 魏缙, 邱昆树. 我们需要怎样的家庭教育?——基于“传统与现代”双向批判的视角[J]. 中国特殊教育, 2021(4): 3-7.
[5] 汪明霞, 何百通. 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J]. 教学与管理, 2006(2): 12-14.
[6] 凌纪霞. 小学生学习责任感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无锡: 江南大学, 2010.
[7] 王晓燕. 北京市小学生责任感状况调查[J]. 中国德育, 2014(13): 25-28.
[8] 宋真理. 小学生责任感的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15.
[9] 翁文艳, 李家成. 美国中小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学科渗透模式[J]. 课程∙教材∙教法, 2013, 33(10): 1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