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 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Based on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Taking College English Integrated Course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CES.2023.117256, PDF, HTML, XML, 下载: 270  浏览: 42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马 静, 段慧如: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关键词: 产出导向法思政元素大学英语“城镇化”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llege English “Urbanization”
摘要: 在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城镇化”单元为例,依托产出导向法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展示了如何设计融入思政元素的产出任务,并选取合适的语言材料促成学生完成产出。旨在探讨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路径,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omo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to study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entire process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while achieving the goal of fostering virtue. Taking the unit of “Urbaniz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Integrated Course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displays how to find suitable materials to design production-orien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asks and guide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 tasks under the guidance of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The purpose is to explore the specific path of implement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eaching practice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English.
文章引用:马静, 段慧如.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7): 1719-1726.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7256

1. 引言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1] 要求,高等学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之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是创新型教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科学创新的思维,显隐结合的方法,立体多元的结构,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2] 。课程思政的第一要素是课程,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牛鼻子”。课程视角下,规划和设计课程思政应抓住“牛鼻子”进行科学取舍 [3]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4]

大学英语课程因其显著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国际性,自带“得天独厚的思政育人基因” [5] 。作为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课程受众范围广,内容丰富,话题多样且富有时代气息,如成才观、幸福观、教育观、奋斗观、艺术鉴赏、文化差异、邻里关系等。这些话题都易于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利用课程特色将家国情怀、个人品格和正确的科学观传递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大量关于国外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等内容,通过对比我国国情、社情、民情,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大学英语读写译课程更是让学生从精心挑选的文章中领悟思政内涵,通过理解课文,积累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表述,增强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由此可见,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融为一体的“大思政”格局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助推器” [6] 。

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全面展开,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着眼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效果,探讨如何从学生视角设计调查性问卷 [7] ;或关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独特价值,应承担的责任及实践路径 [8] ;亦有学者立足于教学实践,从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材内容重构 [9] 、教学模型搭建 [10] 、人才培养目标 [6] 、教师思政教学能力 [11] 等多维度加以探索。总体而言,目前多数研究从理论层面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或具有普适性的实施策略。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常常面临诸多的教学困境:如因践行思政意识不强或思政素养有限,无法因时因事地引入思政元素,造成“硬融入”;或将课程思政理解为在原有的教学设计上额外增加一个模块,没有将思政教学贯穿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估的全过程,出现“两张皮”的问题;或思政教育趋于随意化、碎片化,课堂时间充足即思政,时间有限就布置学生课后了解……因此,思政效果无法达到入脑入心。基于此,本文尝试从微观单元教学设计入手,以创新型教学法——产出导向法为指导,探讨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路径,以期为教师同仁提供可行性参考,达到互为启发的目的。

2.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以下简称POA)是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创建的一种适用于中高级外语学习者的理论体系。该体系围绕“学习中心”“学用一体”“文化交流”和“关键能力”的教学理论,构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和“以评为学”的教学假设,执行教师主导下若干“驱动–促成–评价”循环的教学流程。就单元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初始阶段呈现交际场景,创设产出任务,学生尝试产出失败,从而激发求知欲望;教师适时精准施策,提供相关输入,促成学生选择性学习后,完成产出任务,最终师生合作共同评价,巩固新知识 [12] 。

作为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教学法,构建POA的顶层理论“关键能力说”和“文化交流说”与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高度契合。因此,相比于其他教学方法更具有育人的优势。产出导向法强调通过设置含有思政元素的产出任务、挑选弘扬正能量的输入材料、互助合作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六种关键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文化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综上所述,该理论为大学外语教学开出了一剂“中(国)药方”,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用英语‘能说会道’的国际化人才” [12] 的有力支撑。

3. 课程思政案例设计与实施

3.1. 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处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在语言能力层面,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好,部分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能读懂题材熟悉、语言难度较低的英语报刊文章和其他英语材料,能运用基本阅读策略帮助理解,能听懂英语授课、一般性题材讲座和英语慢速节目。但大多数学生口语输出和写作能力有待加强。在认知层面,00后的青年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高度关注网络流行话题,而对本案例涉及主题“城镇化”(urbanization)的理解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加强。

3.2. 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该教材符合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国家和高校对大学生英语能力设定的新要求。教材本着“一课一得”的理念,将思政元素贯穿于每一单元的课文和练习中。课文选材主题多元,集知识性、可读性、时代性和启发性于一体,引导学生在学中思,学中做;练习设置循序渐进,服务于课程思政。

本案例的教学内容选自该教材第8单元A课文“城市化推动文明”(Text A Civilization Through Urbanization)。文章作者爱德华·格雷泽(Edward Glaeser)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城市经济学家。课文以欧美城市为例分析了城市兴盛的原因、信息技术对城市的影响、城镇化带来的问题,最后向读者表明态度——只要合理地发展,城市在改善人类生活、促进文明发展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结合课文内容,授课教师梳理了本单元育人目标,包含大德层面和公德层面:在大德层面帮助学生了解城市发展进程,理解快速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性与优越性,实现政治认同,增强“四个自信”;在公德层面引导学生意识到城镇化发展关乎个人前途、社会发展和国家未来。大学生应该思考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未来投身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提升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3. 教学目标

针对学情,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课程组梳理了本单元教学目标(见表1),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三个板块。

Table 1. Teaching objectives of Unit 8

表1. 第8单元教学目标

课程组将教学总目标锁定为“用英语介绍城市”,依托WE Learn互动式自主学习平台,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本着自上而下的设计思路规划了三个教学环节,拟用2个学时完成线下教学:(1) 引入主题,驱动产出:创建真实的交际情景,明确包括口头陈述和写作两个产出子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 深入主题,促成产出:设置子任务指导学生选择性学习,帮助其完成产出任务;(3) 得出结论,评价产出:引导学生得出关于城镇化的总体结论,对小组陈述和写作产出进行师生合作评价,实现以评为学 [13] 。

3.4. 教学实施流程

1) 驱动环节

要实现全面认识新型城镇化的教学目标,学生需要真实地了解城市的发展。交际场景的创设应贴近生活,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基于本单元的主题——城镇化,教师设计交际场景为:假设你陪同外国朋友在网红城市长沙游览,外国友人惊叹于长沙城市的繁华,希望了解其发展及原因。请你向友人介绍长沙市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Figure 1. Teaching procedure of Unit 8

图1. 单元教学流程图

学生首次尝试产出,提交一份小组头脑风暴后的思维导图,发现这一话题既熟悉又陌生。虽然生活在此城市,却感觉不知从何谈起,而且语言储备也无法支撑顺畅的表达,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教学目标为通过掌握与城镇化和文明发展相关的词汇、短语及语言知识等,了解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原因、问题和前景,并进行口头陈述和书面表达。产出任务除了有课内与输入学习同步的各类练习外,还包括两个产出子目标,分别是:课后参观长沙规划展示馆,完成一篇题为Urbanization in Changsha City的作文;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第二课堂,拍摄反映长沙城镇化发展的微视频并在课堂完成小组陈述(见图1)。

此环节中,“接地气”的交际场景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抓手”。学生有了明确的调查目标,从现实生活的城市出发,真实感受城镇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理解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含义,从而认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2) 促成环节

促成环节是决定产出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在该环节中起到了“脚手架”的作用 [12] 。为实现上述两个产出子目标,教师需为学生提供语言形式和内容结构支持。为使教学内容与产出任务完全对应,教师解构了课文内容,并适当补充教学材料,针对性地设置了有助于产出的四个子任务:一描述现象:对比城市的过去与现状;二分析原因:城镇化为什么能促进文明快速发展;三聚焦矛盾:城镇化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四得出结论:展望城镇化发展的前景(见图1)。每一项子任务中穿插与产出相关的语言表达。(见表2)

Table 2. Task workplans in enabling phase

表2. 促成环节子任务实施方式

用问题链连接本环节的四个子任务,如在描述现象环节提问:What urban changes can be seen in Changsha and how have these changes influenced our life? 分析原因环节提出问题:How does urbanization promote civilization? 聚焦矛盾环节围绕问题What are the problems caused by urbanization? 得出结论环节提出问题:Will the improvement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ke urban advantage obsolete? 最后引导学生回归长沙城市发展主题,围绕两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What is Changsha’s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 What can we do to contribute to Changsha’s urban development? 一系列问题逐层递进,按照“描述现象–分析原因–聚焦矛盾–得出结论”的写作思路解构课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观点,为学生完成写作产出做好铺垫。拓展探讨信息时代长沙城镇化的发展,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并结合自己的专业思考未来可做的贡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大力宣传学生所在的城市。

3) 评价环节

POA体系的评价环节包括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即时评价在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时发生,有助于教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或进行补救教学;延时评价是对学生课后产出做出的评价 [12] 。两种评价过程中教师均时刻关注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学生产出中的思政表现是评价标准之一。

本案例进行延时评价的产出任务包括:① 题为Urbanization in Changsha City的作文;② 小组微视频制作和指定小组PPT陈述。学生在课后提交作文初稿至班级QQ群或TronClass可视化平台,供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教师挑选典型作文样本指导学生在线上进行交流评价。为了让学生在评价时有法可循,教师从内容、语言、结构和价值方面对评价标准做出了具体要求(见表3),通过师生合作评价后给出修改建议。学生按照修改意见进行二稿写作,并核对评价标准开展自评,最后提交批改网评分。教师抽样评价后,挑选优秀作品上传班级QQ群或TronClass可视化平台,供所有学生学习借鉴 [14] 。

Table 3. Writing assessment standard

表3. 写作任务评价标准

各小组微视频上传至班级QQ群或TronClass可视化平台,小组陈述在课堂上进行。按照新学期初始师生共同商议后的顺序,有一组成员在本次课堂上进行时长为十分钟的PPT展示陈述。其余学生每人一份评分细则,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分。小组陈述完毕后,教师从PPT演讲内容和技巧方面给予点评。肯定学生产出中的优点,讲解有代表性的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其余小组经讨论后派一名代表,根据组员意见说出优缺点各一个 [15] 。

通过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学生自评和师生合作评价等多种方式,教师可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优化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学生自评和互评是对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促进,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加了学习的成就感 [13] 。

4. 教学效果与反思

完成案例教学后,课程组教师通过学生写作产出、同行交流和学生访谈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学生能将促成环节中习得的语言表达、观点应用于写作中(促成语言形式加粗标记),从诸多维度分析长沙城市化发展:如有学生关注到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The high-quality education and diverse campus culture attracts a remarkable cluster of students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who are eager to contribute to Changsha’s development.),有的学生关注公共交通改善人民生活(The development of Changsha metro system has produced a boom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the citizens.)或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There are more and more skyscrapers, like Changsha International Finance Square, but at the same time some historical buildings are at risk.),或得出鼓舞人心的结论(In conclusion, urban development in Changsha needs the collaboration of government, all industries, and citizens. As long as we unite together, we will have a promising future.)。由此可见,本课程到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在传授知识、提升技能的同时实现了价值引领。

本课程设计以POA为指导,课本内容为基础,遵循由表及里原则,寓思于教。以长沙为调查对象设计参观、调查等第二课堂活动,使思政元素源于生活,让学生乐于接受;分设“描述现象–分析原因–聚焦矛盾–得出结论”四个递进式子任务,以问题链连接各任务,使学生跳出生涩难懂的文本局限,统领全局地把握作者观点;尝试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模式,通过拍摄微视频宣传城市,讲好中国故事,让思政教育贴近生活,入脑入心。

总之,大学英语课程的教与学如何与隐性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培养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人才,是一线教师需要长期持久探讨与实践的课题。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思政课程、参加关于思政教学的磨课研修或参加、观摩思政教学比赛,提高自身思政素养,防止在挖掘思政元素时千篇一律,趋于同质化,或流于表面或过于晦涩,无法引起学生共鸣。在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充分考虑如何将思政元素适时、无缝植入专业课教学中,找准思政元素与教材内容的切合点。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将教学拓展到课堂之外,同时考虑时间的合理分配和学生的学习负担等因素,以期达到课程思政最佳效果。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省教改项目“文化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研究与实践”(编号为HNJG-2020-0090)的成果。

本文获2023年中南大学研究生教学案例库项目:“跨文化交际课程案例库”赞助。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06-06-03.
[2] 王学俭, 石岩. 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1(2): 50-58.
[3] 陆道坤. 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 思想理论教育, 2018(3): 64-6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5] 张敬源, 王娜.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原则与路径探析[J]. 中国外语, 2020, 17(5): 15-20.
[6] 龙玉红, 符冬梅. 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 语言与翻译, 2023(1): 77-80.
[7] 秦丽莉, 赵迎旭, 高洋, 等. 社会文化理论指导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研究路径[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6(1): 78-86.
[8] 战双鹃.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发展: 可为、应为与何为[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6): 68-75.
[9] 肖维青, 赵璧.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材内容重构实践——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数字资源包”建设项目为例[J]. 外语界, 2023(1): 57-65.
[10] 刘建达.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外语课程改革[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6): 38-42.
[11] 胡萍萍, 刘雯静. 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现状调查[J]. 外语电化教学, 2022(5): 11-17.
[12] 文秋芳. 产出导向法: 中国外语教育理论创新探索[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0: 21, 45-52, 112, 122.
[13] 唐美华. “产出导向法”与“任务型教学法”比较: 英语专业精读课单元教学设计案例[J]. 外语教学, 2020, 41(1): 65-69.
[14] 郭薇, 骆莲莲. 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析——聚焦首届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J]. 外语与翻译, 2021, 28(3): 77-82.
[15] 张文娟.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6(2): 10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