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通识教育协同育人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Liberal Educ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VE.2023.124078, PDF, HTML, XML, 下载: 186  浏览: 25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时 翔:常州工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关键词: 地方高校通识教育协同育人Local Universities Liber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摘要: 新时期我国地方经济的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通识教育适应现阶段知识体系更新快、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体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标,能够及时地响应国家和地方对人才的需求差异,对地方高校综合性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输出,起到重要的合力作用。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have put forward higher and newer requirement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Liberal education adapt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st updating of knowledge system and interdisciplinary at the current stage, reflects the fundamental education goal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respond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ational and local demands for talents in a timely manner,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and output of comprehensive applied professional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时翔. 地方高校通识教育协同育人研究[J]. 职业教育, 2023, 12(4): 511-515. https://doi.org/10.12677/VE.2023.124078

1. 引言

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地方高校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不仅需要对青年学生进行以专业知识技能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还需要进行大学生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心理素质培养,以及创新与创业的能力培养等核心素质的培养 [1] [2] [3] [4] [5] 。地方高校通识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核心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体现知识体系的更新与发展,充分发挥通识教育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协同育人作用 [6] [7] 。

2. 地方高校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社会,传统的学科分工已不足以应对时代变革,地方高校通过学科专业教育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需要扩大通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以加强大学生核心素质培养,培养社会所需的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品德高尚、能力全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首先,地方高校开展通识教育是适应现代知识体系多元化、多学科交叉及其互融发展的需要。当前地方高校的知识体系,比以往具备更多的复合性与综合性特点,是科学与哲理、社会与人文、工程与艺术、甚至伦理与道德等多学科交叉、多专业的融汇。现代的地方高校课程体系,不仅包含本专业的传统知识体系,还要有一些衍生的外围、交叉知识 [8] 。

其次,地方高校开展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政治思想素养,健全人格,完善精神等核心素质的需要。大学生正确的道德修养、人生价值观的培养、社会意识与精神的塑造,需要哲学、逻辑类课程来实现;优良的科学素养与精神,需要自然科学类、逻辑学、创新创业类课程实现;完美的个人修养与人文素养,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需要美学、音乐类、心理学课程实现 [1] - [7] 。

最后,地方高校的大学毕业生,不仅能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技能,而且还能够具备多学科融会贯通能力以触类旁通,具备跨界整合能力以促进创新,具备全球视野以追踪引领最新专业领域发展,具备领导能力以团队协作群策群力,具备实践能力以攻关克难 [8] 。

3. 地方高校通识教育平台的课程设置

基于地方发展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将大学生国情与国防教育、文学教育、哲学教育、逻辑学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自然科学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等通识教育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进行良好的融合和贯通,丰富学生人格培养的各个方面,充实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各个方面。

(一) 大学生国情与国防教育课程

大学生国情与国防教育,是将国际局势、国家安全、国家战备、军事防务等内容,与我国的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国家战略、社会发展等紧密联系,进行教学。教学增强了大学生的国家忧患意识、爱国热情和报国信念,充分发挥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作用 [9] [10] 。

在高校的大学生国情与国防教育课程教学中,将国情与国防教育融入高校育人体系,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作用,当代大学生的国家忧患意识、爱国主义热情必将进一步增强,从而摒弃“金钱观”、“权力观”,像我国的老一辈革命家和建设者一样,心怀报国之初心,把新科技和新思想注入国家发展、区域繁荣、军备强大的事业中去。

(二) 文学通识课程

文学通识教育通过运用语言和文字来塑造人物、描写生活、阐释内心,是社会生活与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课程主要包括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学、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文学、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为代表的外国文学等。人类文明源远流长,文学作品擅长抒发爱国与仁义,诚信与宽容,务实与进取,关爱与互助,团结与合作等核心精神,人们普遍担心的青年学生道德滑坡、信仰危机、诚信缺失、金钱至上、人情冷漠等不良人格倾向问题,可以通过高校开设的文学类通识课程学习得到有效的改善 [11] [12] [13] 。

通过学习孟子,善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学习庄子,做个“卓尔不群”的君子;学习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树立青年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学习《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和保尔一样,不惧怕任何困难,坚韧勇敢,养成优秀的心理素质;掩卷《山海经》、《西游记》,我们也会像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一样,在科学创新的道路上大胆而勇敢。

(三) 哲学通识课程

哲学通识教育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系统性地研究宇宙的本质、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人与世界的关系等基本问题。课程不仅包括西方哲学经典和宗教经典,而且包括中国哲学经典和宗教典籍的学习。

哲学通识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认识世界,学会做人”,形成民主、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为科技创新与团队合作奠定基础;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看本质,系统、宏观、全面、理智、辩证地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四) 逻辑学通识课程

逻辑学通识教育通过对思维规律的探讨与研究,合理推理各类事物本质与规律,是各门科学的基础。课程能使不同专业学生得到逻辑性推理与批判性思维、思辨与论辩训练。

逻辑学通识课程训练了当代青年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了解科学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创新的方式及其过程,具有以逻辑为基础的理性精神,掌握以逻辑为核心的理性科学方法,提高对科学发现的客观认识,提高科学认知、思维与反演能力。

(五) 音乐通识课程

音乐通识教育通过有旋律、有节奏,并伴随和声的人声、乐器,反映和分享人类现实生活情感,使人类的内心情感得到共鸣与升华。高校开设的音乐类通识课程不仅包括中国民族的、西方古典的音乐学习,也包括当代经典的、欧美流行的音乐等的鉴赏与学习。

当代青年学生学习该类课程,通过聆听民族经典,可以增强爱国热情,提升民族自信;通过音乐乐理、技巧、方法的学习,能够协调自己的情感与认知,思维与动作;通过对西洋古典音乐和现代交响乐的鉴赏,提升自己的高雅情趣和审美观,完善自己的艺术与人格修养;通过流行音乐的倾听与鉴赏,能够减轻自己的低潮情绪,获得更大的生活和奋斗的勇气。

(六) 美术通识课程

美术通识教育是通过创造视觉感官形象,来反映人类思想、观念、感情和态度的一种艺术。

通过美术理论学习与技巧实践,能够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感性认知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美术鉴赏,对艺术作品做出分析与体会,感受作者的情绪和对美好事物的表达,提高自己对美的鉴赏能力,学习艺术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沉淀自己美学素养,更加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

(七) 自然科学通识课程

自然科学通识教育课程涵盖科学经典、基础科学、前沿科学等领域。比如,《电磁通论》、《物种起源》、《力学中的数学哲学》等经典科学名著,就已成为全国各大高校自然科学类同时课程的授课首选。

学生通过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加深刻理解交叉学科之间的关系,了解科学的历史和发展,体会多种思维方式和广阔的视界,有助于宽广的知识面和均衡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品质、为学态度。

(八) 创新与创业通识课程

创新创业通识教育是指青年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创新素与创业质综合训练,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开拓精神以及组织、策划、协调与推广能力。课程主要包括国家政策与融资、公司运营与管理、企业创新与转型、创业环境与法律等相关课程。

青年学生通过当前就业形势和经济发展态势学习,自觉增强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通过自强自立和理想信念教育,敢于创新,勇于尝试,从而形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良好品质;通过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教育,能够将专业知识很好地与未来事业发展和企业运筹很好地结合;通过各种实践与训练,能够更好地拥有优秀创新与创业能力,增强组织与领导能力、协调与亲和能力等良好商业领袖素质。

4. 高校通识教育协同育人效用分析

高校在接轨国际,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更应当将专业知识教学与通识教育良好地结合,拓展专业教学的外延,双方互补,协同培养具有高水平综合素质的现代大学生。

(一) 帮助大学生确立报国初心

高校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从而立大志,脚踏实地地进行大学四年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自身的完美蜕变。通过不同类型的通识教育,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在国家安全、国防战备、核心科技竞争中的作用,能够加深国家忧患意识,更深刻地领会国家的大政方针,激发国家层次的荣辱观与责任感,理解学为何用、学以致用,树立“国之所需,我之所需”的求学理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通识教育亦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起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

(二) 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修养

通识教育过程中,贯穿育人过程全程的思政元素始终贯穿学生的专业学习始终,能够使大学生更清楚地明白自己所担负的历史责任,不为名利所困,不为物欲所惑,摆脱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和思潮的影响,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

(三) 增强大学生团队意识和奋斗精神

通识教育可以让大学生理解奋斗与奉献的内涵;文艺创作需要集体智慧的通力合作和富于想象力的创新思维;科学技术的攻关,少不了科研人员多年默默无闻的艰苦奋斗。因此,将格类型优秀的通识教育融入地方高校育人体系,进行针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通识教育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而且进行了求实创新、艰苦奋斗的思想熏陶和感染,全面提高了大学生的科团队意识和奋斗精神。

(四) 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

不同专业的任课教师在进行所授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教学活动与实践中,同样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熏陶和教育。通过通识课程的教学,教师本身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国际的局势和发展,理解国家安全与防务所需,从而能领会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率先将国家的发展和自身的教学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进行“教书育人,立德为先”为根本原则的课程思政教学。

总之,通过地方高校通识课程的教学,不仅使当代大学生充满爱国情怀和荣辱意识,而且进一步地提高了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政治思想素质。我国的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高校的人才培养始终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5. 结语

通识教育注重青年学生从青春期发展到青年期的人格、品性和素质养成。二者之间并非独立,只有进一步交互发展和融汇贯通,才能够完成地方高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在道德与品质、知识与能力、人格与素养方面协调和全面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人。地方高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为服务地方,培养多样化、宽口径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不仅仅是培养企业当前所需的专业人才,还要培养企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创新型、发展性人才;不仅仅是为经济建设服务,还要为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培养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全面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学改革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21JSJG707);常州工学院教学建设项目(项目编号:xxjk2022-3);常州工学院“课程思政”建设项目(项目编号:30120300100-22-kfk01;30120300100-jxtd03)。

参考文献

[1] 贾宏宇. 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反思研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1): 42.
[2] 高文丹.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 36(30): 39-41.
[3] 周谷平, 张丽.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 教育研究, 2019, 40(3): 107-116.
[4] 蔡映辉, 丁飞己. 从能力培养到全面发展——新工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路径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10): 75-82.
[5] 母小勇. 一流本科教育: 培养目标与实现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7): 33-39.
[6] 强世功. 数字智能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J]. 复旦教育论坛, 2023, 21(2): 5-12.
[7] 龚思怡.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模式探索[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2(12): 36-40.
[8] 杨晓玲. 应用型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J]. 育与职业, 2017(24): 101-104.
[9] 董博. 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课程思政”进路研究[J]. 江苏高教, 2020(12): 95-99.
[10] 张威. 通识教育: 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促进[J]. 中国高等教育, 2019(2): 36-38.
[11] 徐国利. 史学经典与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J]. 历史教学问题, 2022(6): 83-88+58+206-207.
[12] 章昌平. 国内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探析[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7, 31(11): 1-7.
[13] 李凤亮, 陈泳桦. 新文科视野下的大学通识教育[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4): 17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