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德育思想探析
An Analysis of Socrates’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DOI: 10.12677/AE.2023.137707, PDF, HTML, XML, 下载: 260  浏览: 393 
作者: 何 易: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苏格拉底道德教育现实启示Socrates Moral Education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摘要: 苏格拉底的德育思想极其丰富,涉及的领域甚广。他把美德即知识作为道德哲学的源流,从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美德的观点。他所处的时代虽然距离我们久远,但是他的德育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它不仅仅传播德育思想观点,重要的是他还教导我们如何学习,从而掌握德育知识。本文从苏格拉底的德育思想形成、主要内容、德育方法以及德育思想的现实启示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对我国借鉴西方德育理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Abstract: Socrates’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is extremely rich, involving a wide range of fields. He regarded virtue as knowledge as the source of moral philosophy, and thus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views on virtue. Although his era is far away from us, his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is still worth learning and using for reference. It not only spreads moral education ideas, but also teaches us how to learn to master moral education knowledg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main content, methods and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of Socrates’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which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China to use the western moral education theory for referenc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何易. 苏格拉底德育思想探析[J]. 教育进展, 2023, 13(7): 4495-449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7707

1. 引言

苏格拉底作为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在伦理道德领域不断的探索,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德育思想。中西方文化在道德上有不同的价值趋向,因此,深入学习和探索苏格拉底的德育思想,吸取其优秀的理论成果,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苏格拉底德育思想的形成

2.1. 时代背景

城邦的出现,使得希腊的教育呈现出特殊的状态,少数精英控制着整个国家的政治、教育、文化、军事等活动,社会上的阶级差异很明显,只有少数贵族阶级才能享受到教育的权利。后来由于城邦的民主化、公开化,这些掌握在贵族阶级手中的权利慢慢的向普通民众放开,人人独有受教育的权利,与此同时,他们可以通过辩论、论战等方式参加解决国家政治上的问题。民众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沟通、交流,极大的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整个社会的文化繁荣发展,苏格拉底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另一方面,古希腊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拥有众多的天然港湾,其航海业、贸易和手工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于经济的繁荣发展,它的文化也随之繁荣起来。公元前431年伯罗尼撒战争爆发,此次战争共持续了28年,最终以雅典的彻底失败而告终。战争的破坏,社会的动乱,使整个国家处于混乱状态,社会毫无秩序,面对国家的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认为是国民道德的丧失,为了恢复国家的秩序,使民众免受战争的灾难,苏格拉底提倡对民众进行道德教育,希望广大民众积极行善,挽救社会的腐化堕落,只有这样整个国家才会和谐,民众才能安居乐业,这种混乱的国家环境促进了苏格拉底德育思想的萌芽。

2.2. 哲学基础

从苏格拉底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来看,“善”是他的思想发端,他认为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所追求,而且都自以为所追求的是善的东西。有的人追求善就能得到善,有的人追求善反而得到恶,导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后者知识的不足,他自以为追求善的东西其实不是善的,因为他自身知识的匮乏,无法分辨善恶。柏拉图在《斐多》篇里记载了苏格拉底德育思想的发展过程。在青年时期,他热衷于研究自然哲学,一心追求自然事物的客观规律 [1] 。但是随着苏格拉底对客观事物的深入研究,他对自然事物有了更深次的理解,他认为,自然哲学家并没有回答出事物的真正原因,没有探究出事物的客观规律和本质,他们只是在物质的范围内说明了什么组成了什么,而组成这个事物的本源也不是唯一的,具有不确定性。针对当时自然哲学家的研究,苏格拉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自然哲学应该研究为什么生成这种东西?为什么能够生成这种东西? [2] 他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世界之所以会显现出这种样子的原因在于有一种支配的无形力量在影响着人类社会活动,它帮助人们解释世间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这个支配的力量就是“善”。

从苏格拉底对道德哲学研究的实践过程来看,其思想根源是以“宇宙灵魂”或“神”的力量这种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在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我们可以看到,他也在探索事物产生的本源,但是研究对象不同,他从研究宇宙、自然科学转向研究社会道德、人的心灵,认为一切都是神创造的,而神是不需要怀疑的。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的客观,科技证明世界上是没有神灵的。苏格拉底认为是神创造了人的灵魂,人的行为受灵魂的指导。人一切能力的获得都是在灵魂的指引下通过锻炼得到的,神在安排这些活动时,始终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善”,人类的任何活动也是围绕“善”这一概念展开的。

3. 苏格拉底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美德即知识

希腊哲学发展到苏格拉底的时候,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当时的战争致人民的生死不顾,同时奴隶主贪得无厌追求财富,肆意的挥霍浪费奴隶所创造的财富,社会道德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苏格拉底在雅典的各个场所巡游讲学,劝人向善,以求社会能够向和谐美好的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他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所讲的美德包括智慧、正义、勇敢、节制等四个主要内容 [3] 。智慧是美德的核心内容,一个人如果没有智慧,那么他就是无知的,也就无法去判断事物的善与恶,更谈不上具有美德。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一个人是否具有智慧,如果他不从事任何的劳动,根本无法知晓他是否具有智慧,只有当一个人从事某项劳动时,这种外在表现才能够知道他所做的事情是否具有美德,换句话说,美德也是智慧。比如,我们平常所说的勇敢,如果一个人是没有智慧的勇敢,那么就变成了莽撞,这种不带有智慧的勇敢,对人自身是没有益处的,在从事某项活动之前,必须事前考虑清楚,做好周详的计划,然后大胆的去执行,这种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勇敢只有与智慧结伴而行,才能表现出善的美德,因此具有美德的人是有知识的。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个命题,如果一个人一无所知,他所做出的反应或表现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样的事情是善的或者是恶的,有知识的人能够分辨善恶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别人传授的知识的结果,所以美德也是由于拥有知识的结果。

3.2. 善是最高的真理

善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最高范畴,苏格拉底在研究道德哲学的过程中对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系统讨论,得出很多新的观点,他把善视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 [4] 。他认为善是一切行为的目的,也是公民最高的道德价值,至善是人生最高的境界。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与生俱有的,但是人们要认识善,首先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德性,才能实现生命中完满的至善。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到四个方面。一是找到心中的善。找到心中的善才能找到生命和生活的意义,找到行善的方向,从而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可以说善是行动的力量源泉,苏格拉底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善,为了探寻心中的善,他博览群书,不断的探寻善的理念,朝着至善的方向不断努力;二是认识心中的善。苏格拉底认为人们找到心中的善之后,要充分认识心中的善,如果不能够充分认识心中的善,那么与行尸走肉毫无区别。认识心中的善就是认识心灵内在的原则,按照自己的原则办事,因为人生来并不是符合人的本性,而是在理性的指导之下做真正的善事;三是实现心中的善。苏格拉底认为实现心中的善才是善的最终目的,要将善的思想、理念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做到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善。苏格拉底在实现善的过程中主要是采取教育的形式,他对雅典的民众进行无偿的教育,帮助他们获得智慧,探究生命的意义,这些都是苏格拉底善行的具体表现;四是守护心中的善。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指控犯有亵渎神灵罪和蛊惑青年罪,并处以死刑 [5] 。在法庭上,苏格拉底为自己辩护,并告知雅典公民不管遇到什么困境,都要坚守自己的善良与真理的正义,讲完这些之后,苏格拉底欣然接受了法庭的宣判,在监狱中饮毒酒而亡。从这里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在面对死亡时,仍然坚守真理,守护着心中的善,也不愿意去妥协。

3.3. 德性是否可教

苏格拉底以“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作为逻辑起点,认为德性的本质就是知识,而知识是可教的,那么德性也是可教的 [6] 。然而普罗泰戈拉则认为德性是一种政治技能,是技术性的知识,因此德性是可教的,但是,普罗泰戈拉又认为德性除了知识之外还有其他的东西,因此德性又是不可教的。为此,苏格拉底与普罗泰戈拉展开了辩论。苏格拉底为证明德性是可教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即知识的本质并不是一种现成的技术性知识,而是一种伦理性知识,这种伦理性知识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主体能力 [7] ,能够正确使用外在的和身体的各种善的能力,德性既然是一种表达善的能力,那么能力是可教的,德性也是可教的。对于德性是否可教,苏格拉底与智者们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智者们将德性知识理解为可以被买卖的成品性的东西,他们将德性知识商品化了,德性知识成为他们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谋取利益的工具,基于这一逻辑,德性在其自身并非就是善的,而是根据不同的环境变现出善与恶,具有双重性,不纯粹了,那么德性也就不是苏格拉底所理解的那种知识了。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不是从别的地方转移到自身,德性知识也是这样,而是先天就存在于学习者的灵魂之中,学习只不过是一个自身回忆的过程,学习者先天就已经掌握了这种知识,是不需要教授的,德性也是如此。但是这一观点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产生了悖论。苏格拉底通过“回忆说”证明德性是可教的,但同时又是源自于人的本性 [8] ,二者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因为德性本身就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人类只不过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知识的传授将德性激发出来。就像知识一方面是内在于我的,另一方面又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提问,去启发受教育者获得知识。

3.4. 无人自愿为恶

苏格拉底认为无人自愿为恶,因为向善是所有人共同的向往,就像人类对和平和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厌恶战争和苦难。人们之所以会做恶事,是由于自己的无知,他们做不出善事,相反,还会把恶的事情当作善事来做,所以他们作恶不是有意为之,二是愚昧导致的结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格拉底的无人自愿为恶这一观点不是从人性本善这一角度出发,而是对他的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进一步的阐释,在他看来,人们做了恶事,纯粹是由于自己的无知和愚昧导致的,他始终坚信那种做坏事的人不是真正的想做坏事,只是因为他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善的本质,不了解做善事所带来的益处,做恶事所带来的报应和惩罚。苏格拉底的“无人自愿为恶”的道德哲学命题,实际上,是想把“恶”转化为“善”,而要实现这一转化,就必须通过德性的积累,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从理论上掌握关于美德和善的知识,在实践上去践行善和美的行为。

4. 苏格拉底德育的方法

苏格拉底对道德教育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理论终究是要通过实践去践行的,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道德作为一种知识,也是需要教授的,在教授道德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搞清楚什么是道德,以及道德有什么表现,什么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从心里认可和接受道德知识,从而做出道德的行为。为此,苏格拉底提出了自己的德育方法,他的德育方法不是传统的灌输轮,而是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置于平等的位置,两者通过讨论或辩论的方式进行交流,揭示事物中存在的矛盾,从而引导受教育者得出问题的答案,在教学上,苏格拉底更加注重教育方法,因为方法才是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关键因素,其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4.1. 讥讽

在谈话时,苏格拉底经常会采用讥讽的方式向对方提问,让对方自己感觉到对这一问题认识不足,从而揭露问题的本质,求得真理。请看苏格拉底的一短对话。苏问:什么样的人是勇敢的人?答:有胆量,不怕困难和危险,勇往直前的人就是勇敢的人。苏问:那么,在战场上,冲锋在前的士兵和在后方指挥的将军哪个勇敢呢?答:冲锋在前的士兵。苏问:没有将军勇敢的指挥,哪来的勇敢士兵呢?从这一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回答,得出的结论完全是不同的,让人对自己的观点产生自相矛盾,感觉自己是无知的,这就是苏格拉底在引导学生时采用的讥讽法。

4.2. 助产术

苏格拉底在揭示对方的矛盾后,同时也发现了新的知识。他认为,世界上的任何知识本身就已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无需从外界获取,只须借助讨论、讽刺、引导、启发等方式,帮助人们降生真理,获得真知。

4.3. 归纳

即通过讽刺、讨论之后,否定个别的、偶然的、错误的意见,然后将正确的观点、结论整理归纳得出一般性的普遍真理。

4.4. 定义

就是通过归纳,找出事物普遍的共性,然后给这一共性取一个统一的名称即概念,这一概念是对所有具有共性特征的事物高度的抽象、概括、总结。

5. 苏格拉底德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两千年前的苏格拉底不仅仅给世人宝贵的道德洞见,而且还清楚的阐释了人类理性和思维所具有的力量。苏格拉底以美德即知识作为道德哲学的出发点,告诉世人什么是美德,以及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美德的具体体现,同时,他不仅从理论上分析了美德即知识,还在他的整个道德哲学中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思想。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是一种追求善的哲学,在探讨理论的同时,苏格拉底还从实践上去践行他的道德哲学思想,为当时的人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当今世界格局波橘云诡,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是社会上仍然出现败坏道德的风气,因此学习和传播苏格拉底的德育思想具有很重要的现实价值,让人们认识到苏格拉底德育思想的精髓,只有向善,人类社会才会和平稳定的发展,作恶只会让社会腐化堕落,让人们陷入苦难之中无法自拔。

参考文献

[1] 郑伟召. 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2] 任婧娟. 苏格拉底思想的现代价值[J]. 沧桑, 2007(2): 120-121.
[3] 许剑. 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及意义探析[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04(1): 6-8.
[4] 贾廷秀. 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与道德实践[J]. 湖北社会科学, 2009(2): 106-109.
[5] 黄珊妹. 苏格拉底至善论及其当代价值[J]. 文教资料, 2018(14): 55-57.
[6] 田书峰. 苏格拉底论德性是否可教[J]. 伦理学研究, 2021(6): 61-67.
[7] 郭利峰. 苏格拉底的思想及其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 2004.
[8] 李佳. 试述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J]. 宜宾学院学报, 2003, 3(1): 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