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生减负现状调查——以武汉市为例
Investigation on the Real Status Quo of Burden-Reduc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under the Double-Reduction Policy—Taking Wuhan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3.137708, PDF, HTML, XML, 下载: 168  浏览: 38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胡永胜: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双减”政策学业负担减负现状Double-Reduction Policy Academic Burden Status Quo of Burden-Reduction
摘要: “双减”政策实施近两年,其减负实效广受关注,本研究基于武汉市实际情况分别对学生、家长、教师以及培训机构采取了问卷调查、单人访谈、田野调查的方法以期获取一年多来武汉市学生在“双减”政策下的真实“减负”现状。研究结果表明,自“双减”政策颁布实施以来,中小学生的课外培训负担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部分中小学生在面对升学压力时培训负担并无太大减轻。中小学生学校作业负担确有减少,但其实际作业负担减负效果欠佳。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认为进一步为学生减负,需要推动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促进教育资源均衡供给、从严治理培训机构、科学看待学业压力。
Abstract: Two years have gone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reduction policy, whose effect has come under the spotlight. In order to figure out the real status quo of the burden-reduction of students in Wuhan,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and field survey have been adopted among students, parents, teachers and off-school training institutions,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s in Wuhan. The result demonstrates that the off-school training burden has been relieved to a certain degree on the whole for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However, for some students who are faced with enrollment pressure, the burden has not been relieved too much. Meanwhile, the homework burden has been relieved for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hereas the burden reduction of homework is not so effective. In the light of the above-mentioned problems, this research propounds that in order to relieve the burden of students, the equal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should be promoted; the balanced supply of education resource should be ensured; the off-school training institutions should be strictly governed and the academic pressure should be viewed scientifically.
文章引用:胡永胜. “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生减负现状调查——以武汉市为例[J]. 教育进展, 2023, 13(7): 4500-451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7708

1. 引言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双减”政策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高中阶段参照执行)提出了五项要求:即减少作业总量、提升课后服务质量、规范校外培训、提升教学质量、强化配套治理。“双减”政策落地近两年以来,学生的作业负担和培训负担现状如何有待进一步理清。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对话访谈、田野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减负”实际情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现状调查,其中有效回收学生问卷200份、家长及教师访谈稿20份、三家不同类型的培训机构田野调查报告三份,本着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本研究试图如实反映当前武汉市学生的“减负”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之形成客观分析,提出应对之策。

2. 学生减负效能问卷调查

为了能进一步了解“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的补课情况及学生的学业压力情况,本研究对2023级的高一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该届学生初二和初三阶段与“双减”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具有很好的重合性,能较好体现出“双减”政策的“减负”实际情况在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的实际现状。一共发出问卷240份,收回问卷220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受调查同学分别来自武汉三所不同高中,三所高中涵盖了省级重点高级中学、市级重点高级中学和区普通高级中学。

2.1. 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调查从六个不同维度对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六个问题分别是“是否在初中参与过补课”、“补课门数”、“平均每周补课时长”、“校外补课的满意度”、“初中时的学业压力程度”、“高中继续补课的意愿度”。

2.2. 问卷数据分析

根据图1可知,本次问卷一共收回200份有效问卷,其中省重点高中70份、市重点高中70份、普高60份,男生问卷一共收回94份,女生问卷一共收回106份,男女比例基本均衡,问卷具有一定的可参考性。

Figure 1. Total number of students and gender distribution chart in the three schools

图1. 三所学校学生总人数及性别分布图

根据图2我们可以看到,2023届的高一学生虽然在上初一时国家已经颁布了“双减”政策,然而任然有96.5%的学生在初中参加过了课外补习,占比相当高。由于“职普分流”的政策,本文并未深入到职业高中去进行调研,但是从高一新生如此高的参培率我们可以看出,想要在中考中能够脱颖而出,成功成为前50%的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就学,那么参加课外培训似乎是初中生无法绕过去的一道坎。从目前来看,初中生的课外培训负担依然居高不下。

Figure 2.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the number of participants participating and not participating in missed lessons

图2. 参与补课和不参与补课人数分布图

2023届受访高一新生在参与中考时计入中考总分的科目分别是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实验操作、体育共12科。由图3可知,受访学生在初中阶参与培训科目数量主要集中在7~9门,也就是说受访学生中有33.5%的学生接受了中考考核科目中2/3的科目种类的培训。培训科目超过10门的总人数为44人,占比达22%。参与培训科目最少的3门的也有35人,占总受访学生的17.5%。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初中生在参与课外培训时与中考考核科目有着较大关系。

Figure 3.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the number of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training

图3. 学生参与培训学科数量分布图

根据图4可知,平均每周参培时长在9~12小时区间的学生最多,人数达69人之多,这也就意味着在此参培区间的学生,每个双休日最多只有半天的时间可以用于休息。还有42名学生的参培时间超过12小时,这也就意味着在此区间的学生在平时放学后很有可能也要参加补习。超过9小时培训时间的总人数到达了受访人数的一半还多。整体上来看,受访学生中每周参与课外培训时长大部分超过8小时,过长的课外培训时间可能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Figure 4. Distribution chart of the average weekly training duration of the surveyed students

图4. 受访学生平均每周参培时长分布图

根据图5我们可知,高中阶段的学生对初中阶段参与课外培训的满意度呈现大部分人都满意的状态,有50人认为基本满意、60人认为比较满意,在此区间的人数最多。非常满意的人数为22人,非常不满意的人数为3人,这两个占总人数比例并不高。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于通过补课可以让自己进入一所理想的高中持正向认可态度。

Figure 5.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student training satisfaction

图5. 学生培训满意度分布图

根据图6可知,受访学生认为学业有压力和比较有压力的人数达到了159人,已经超过了总受访人数的3/4。还有27人认为学业非常有压力,只有5人认为几乎没有压力。由此可见虽然“双减”政策已经实施了两年有余,但是面对中考,受访学生的学业压力并未有明显的减轻。

Figure 6. Distribution chart of the academic stress of the surveyed students

图6. 受访学生学业压力情况分布图

根据图7可知,受访学生认为在高中阶段还有必要继续参与课外补习的人数一共有166人,超过总受访人数的一半。仅有5人非常不愿意在高中继续参课外培训。对比图6可以发现,受访学生对参与课外培训的满意度图与高中继续参与课外培训意愿图的人数分布情况高度重合,可见绝大多数高中生依旧认为参与课外培训确实能让他们在应试方面更有优势。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生的课外培训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确有减轻。但是初中阶段学生在面临中考的升学压力时,大多是学生依然会选择寻求课外补习的方法让自己在应试方面更占优势。“双减”政策执行到初三阶段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

Figure 7. Distribution chart of the surveyed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continue to participate in high school

图7. 受访学生高中阶段继续参培意愿分布图

3. 培训机构发展转型现状调查

本部分对武汉市市面的三家不同规模和不同领域的培训机构做了实际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3.1. A机构调研情况

1) A机构概况

A机构是一家大型的全国连锁机构,在“双减”政策出台之前,该机构已经在美纽交所上市,注册资本为5800余万元。其主要业务是针对初中和高中的学生提供中高端的学科类一对一服务,设计科目包含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传统九大科目。根据其官网显示,其在全国拥有超过400家直营校区,拥有14年的高端学习指导经验,直接指导学员超千万。截止到目前为止,该机构已于2021年停止营业,拖欠家长应退款项及员工工资总计高达27亿元。

2) A机构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费用不透明。A机构收费问题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① 不同校区同一课程包价格不统一或者同一校区不同学员费用不统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该机构对于招生主管有一定的活动定价权,但在初期招生专员并不会主动告知,也不会主动替家长争取;② 退学退费难,该机构的退费周期在正常营业状况下长达45天,直至该机构对外宣布停业,也仍有大量学费未退;③ 扣费不合理,该机构每次上课为120分钟,记学员3课时,支付教师课时费为2课时,以2021年3月该机构高三收费为例,高三每课时收费320元,也就是学生每次上课2小时需要支付960元,相应的支付给兼职老师的课时费为每课时100元,也就是老师上一次课得到课时费200元。问题在于学生支付的960元中并不能得到完整的120分钟的教学时间,因为这中间还包含课间休息的时间。费用算法的双轨制导致更多的教师并不愿意将每一次课的课程内容“撑满”,学生有的时候也乐得清闲。

第二,教学不透明。A机构教学不透明主要体现在A机构的教学部由全职和兼职两种任课教师组成,全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全职教师持有相应学科教师资格证率低,兼职教师基本都持有相应学科的教师资格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A机构的教研系统只对在职的全职教师开放,不对兼职教师开放,且兼职教师在任教过程中不需要参与A机构的统一教研活动,其教学结果不与其课时费挂钩,这就造成了占A机构上课主力军的兼职教师的个人水平决定了该名学生的学习收获的高低,与A机构宣传的机构所特有的教育方法和所谓的“科技赋能教育,学习力成就未来”教学理念毫无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A机构干的还是中间商赚差价的传统运营模式。

第三,虚假宣传。A机构的虚假宣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 教学广告虚假宣传,比如师资力量虚假宣传,将兼职教师说成常驻专家,将普通高校毕业学生说成重点名校毕业学生,将初级教师包装高级名师等,同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也有夸大的成分。其在2020年“双减”政策颁布后曾被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因教学广告虚假宣传而顶格处罚;② 教学成果虚假宣传,A机构每年元旦以后都会有初三和高三的学生完全脱离学校的教学安排,全日制在该机构冲刺复习,该机构称其为“两三学员”,在对外宣传时,该机构会夸大往年学员的教学效果,如将普通本科夸大成重点本科,将普通高中夸大成重点高中,甚至凭空捏在学生的中考、高考成绩。

3) A机构现状

2021年10月,该机构宣布暂停营业,留下高达27亿的未销课时费至今还未有结果,可谓给“双减”后的教育市场市场留下了一地鸡毛。

3.2. B机构调研情况

1) B机构概况

B机构是一家面向艺术生的封闭式全日制文化课培训机构,B机构的学生在参加完艺术联考和校考后会完全脱离原有学校,在B机构接受全日制封闭式学习。该机构日常学生保有量大概在500人左后,教职工大约100人左右,该机构半年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大概在6~8万每人,年营业额在4500万人民币左右.是一家武汉本地的中小型教育培训机构,同时也是艺考生文化课培训行业的头部机构。

2) B机构运营现状

根据长达两年的观察研究,B机构在2022年的在校人数为450人左右,2023年的在校人数为650人左右,目前B机构已经开了第一个分校区,疫情和“双减”政策的双重影响并没有对C机构的招生和营收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反而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B机构在2020年九月份开办了全日制高三文化生冲刺班。具C机构相关工作人员透露,“随着湖北省艺考改革方案的相关文件的落地,明年将艺考生对文化课的需求量会更大、要求会更高,所以明年我们有希望冲击800人的目标。”

B机构是如何在“双减”政策与疫情防控的高压之下高还能逆向生长的,机构相关负责人也给出了解答,2023届的学生是第一波受到“双减”政策影响的高中生,这期间又叠加疫情影响长时间处于线上学习状态,艺考生学习自主性差,线上学习给了他们极大的“自由”,由于“双减”政策的影响,平时也无法大规模的上课补习,所有问题都积累到了高三。高考的绝对公平性和评价机制决定了这些学生无法继续待在之前的学校浑水摸鱼,落下的节奏跟不上,自己学又没有毅力,所以只能选择其他的途径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以B机构为代表的艺考生文化课培训机构解决的一大部分艺考生文化课薄弱的痛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双减”政策叠加疫情的影响,反而让C机构的学员数不降反升。

4. 教师及家长对待“双减”政策的现状

4.1. 学校教师对待“双减”政策的现状

“双减”政策中提到的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的要求其主要需要学校通过教学设计,在保证教学质量不下降的同时对标“双减”政策中的相关要求。相关要求具体指:“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刻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1关于“双减”政策的执行情况,本研究分别访谈了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希望通过了解他们的实际工作来进一步了解“双减”政策的真实执行情况。“双减”政策实施近两年以来,学校对标“双减”政策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具体情况如下:

1) 书面作业明少暗多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生的书面作业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其中小学阶段几乎严格对标“双减”政策的相关要求,初中和高中阶段略有减少,但是与之前相比区别不大。值得关注的是,学生作业量的减少在实际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特别是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比以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协调。

……其次就是高年级(3~6年级),根据政策要求我们要将他们的作业量控制在60分钟之内,这个其实很难量化,有的学生做的快,有的学生做得慢,有的题可能有难度,但是量不大,而且各科之间还要协调好时间,比如语文今天布置多了,可能就要协调英语今天少布置一点,最关键的是既不能不布置又不能多布置,这个真的很难操作。(小学教师访谈节选)

根据学生的实际反馈情况,学校作业的减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减少学生的实际作业量。

……我们学校是不上晚自习的,也就是6点以后学生就放学了,作业控制在90分钟以内这个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而但是目前大多数学生的作业压力根本不来自于学校,而是来自于家长。家长会私下给学生买练习册,或者网上查找题库打印出来给学生做,然后他们可能会去自行另外找一个老师给学生讲题。(初中教师访谈节选)

多位老师同时谈到,“学生的主要作业负担更多的时候并不来自学校,而是来自家长。”而家长在课后主动增加学生的作业内容,学校很难通过管理来杜绝。

2) 课后服务量“多”质忧

“双减”政策要求学校提供课后服务来缓解学生放学后的“监管缺失”问题和素质拓展的要求。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学校会要求课后服务时间教师不能讲授新课,考虑到家长担忧的“教育公平性”的问题,教师也无法针对个别学生进行长时间的查漏补缺。目前提供课后服务的学校主要是小学和初中,高中学校有晚自习,基本不存在提供课后服务的相关问题。目前课后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种类不多,质量不高。不同学校的办学条件不同,并非所有学校都能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内容,勉强提供,大多也都是本校科任老师兼职,科任老师在有些领域并不专业,导致课后服务的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普遍存在。

……然后就是教职工的工作时间变长了,课后服务的工作我们主要还是安排自己本校的老师来进行,之前学校也考虑过外包,但是涉及到费用、安全以及资质三大问题无法顺利解决,所以就搁置了。(小学教师访谈节选)

涉及到校园安全问题和费用问题,短期来看,目前也很难从校外聘请专门的机构来提供课后服务。

第二,老师参与积极性不高。当下在职教师平时的工作量基本趋于饱和状态,提供课后服务意味着延长教师的工作时间,在尚未建立完善的课后服务绩效考核机制的前提下,课后服务的参与程度与教师的绩效评定,职称评定并未形成强相关,导致课后服务的参与仅靠学校补贴的不高的经费作为唯一支撑。

……你不要觉得小学老师传授的知识很简单,不用操什么心,但是其实他们并不比高中老师轻松,是体力、脑力、嗓力的多重考验,延长教师的工作时间(有偿),但是操作起来还是很麻烦的一件事,老师也是人,也有家庭,特别是双职工家庭,更难协调。(小学教师访谈节选)

因此现有的课后服务管理制度在调动教师积极性方面还面临着巨大挑战。受访教师还谈到“在不多的补贴经费和下班休息之间,我更愿意选择后者”。

第三,家长的参与意愿不高。课后服务提供之初,大部分家长都参与了课后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家长开始选择让孩子在课后服务时间出去补课。课后服务的参与属于自愿原则,学校很难强制要求家长必须参加,特别是初二、初三即将中考的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的实际情况更是不容乐观,有的班级超过一半的学生都不参加课后服务了。

……初中生所面对的问题和小学生完全不一样,主要矛盾就在于要中考,中考是一场什么样的考试?是一场筛选性考试,是进行“五五分流”的,也就是有一半的学生没有办法进入到普通高中继续学习,虽然国家现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打通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业上升渠道,推动职业高考等相关的政策都非常的完善,但是有几个家长在中考之前就能认命自己的孩子以后就上职高?大多数都是不愿意。所以在升学压力之下,“双减”政策(的相关要求)到了初三基本上很难落到实处了,学校没作业家长找作业、机构不让上课就不在机构上,总之他们如果铁了心想上课,是绝对有渠道有办法的。(初中教师访谈节选)

部分学校在上报的过程中并未如实上报该情况,教育行政部门也很难对辖区内所有学校课后服务参与率的数据进行动态实地核实。

4.2. 学生家长对待“双减”政策的现状

家长作为“双减”政策主要受影响的主体之一,其对“双减”政策的态度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双减”政策目前的社会接受度,甚至可以影响“双减”政策的最后执行效果。通过访谈得知,小学阶段的家长对“双减”政策大部分是持支持态度的,因为伴随“双减”政策的颁布,小学阶段课后服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这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解决了“三点半放学”给家长带来的接送你子女放学的问题。初中家长和高中家长对“双减”政策的态度大部分持观望态度,部分家长对“双减”政策的态度呈负面态度。

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为了减轻家庭对子女教育支出的负担,从而缓解家庭养育子女的压力 [1] 。然而家长能否理解“双减”政策,理解后是否会支持“双减”政策,支持“双减”政策又会支持到什么程度都很值的商榷。目前家长对双减政策的态度主要表现为:

第一,政策理解无障碍。“双减”政策的内容和目的基本十分清晰明了,经过政府、学校的大力宣传,家长对“双减”政策内容的理解基本没有太大障碍。

第二,政策实施半观望。关于“双减”政策实施的相关措施,例如减少课后作业、提供课后服务、减少补课等等,家长在政策初期可能大部分是支持的,但是在相关措施实施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家长开始持观望态度,到底是让孩子趁机会“弯道超车”还是老老实实听从学校的安排成为了家长的主要矛盾点。当有个别家长选择了前者以后,这个矛盾点很有可能迅速消失。

第三,政策执行不在乎。“双减”政策实施近两年,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家长对“双减”政策的执行已经开始不在乎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开始逆“双减”而行。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不落下,家长对“双减”政策的拥护之心很可能就不会萌芽 [2] 。

“双减”不“双减”有什么区别呢?我当然知道国家想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中考就摆在那里,升学率也摆在那里,初一初二随便怎么减,初三还是得过一遍中考,如果大家同时都不补习了,各凭学习能力,那也不是不行,大家都可以轻松一点。但问题是,总有人在学,偷偷学,只要有人没有放弃补课,我们就不可能先放弃,机会就那么多,资源也就那么多,这些都是努力奋斗来的,不是“双减”减出来的。(某初三学生家长访谈片段)

5. 关于学生减负现状的调研结论

5.1. 培训负担减轻效果有待提升

根据调研显示,“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生的实际培训负担并似乎未得到很好的控制,特别是面临升学的毕业年级的学生,课外培训的时长和科目数量较之“双减”政策颁布之前的情况并无较大变化。面对升学压力,学生的培训压力并未变现出由于“双减”政策对教培机构的严防死守而有所缓解的现象。培训需求作为教育需求的一种特殊形式,内生与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之中,应该如何避免培训需求转化为培训负担成为了“双减”政策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5.2. 培训形式趋向复杂多变

“双减”政策颁布以来,政府加大了对培训机构的治理力度,原有的培训机构在面对“双减”政策时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直接卷钱跑路,二是积极主动对标“双减”政策对经营模式进行调整,三是“表里不一”有保留地执行“双减”政策。学生的培训形式开始变得复杂多样,出现了类似韩国的别墅补课、酒店补课、住家补课等补课形式。地方政府的管理难度倍增,治理成本一再被拉高。

5.3. 培训成本尚未大幅下降

“双减”政策颁布以来,以往常规的寻求补课教师的途径被不断缩窄,大批原有培训机构教师转行,使得市面能合法执教的补课老师总量减少,在培训需求尚未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合法补课教师数量的减少无疑形成了培训市场的供需失衡,无形之中拉高了现有培训教师的单课时价。与“双减”政策颁布之前相比,家长可能要花更多的费用才能享受到“双减”政策颁布之前的同等服务。

5.4. 作业负担实质减少不足

“双减”政策颁布以来,学校确实严格按照相关政策精神执行了“双减”政策的相关要求,在中小学阶段严格控制了作业量,但在升学压力和家长教育焦虑的双重作用下,学生作业量在实际上并未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特别是隐形作业量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有所增加。根据现有调研数据显示,相较于学生的培训负担而言,学生的作业负担减轻的效果要更少,其被关注的程度低于培训负担的关注程度,同时其管理难度高于培训负担的管理难度。

6. 进一步减轻学生负担的未来展望

6.1. “双减”政策演进的宏观建议

第一,持续落实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

首先,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教育薄弱环节,要围绕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薄弱环节和人民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根据人口流动变化趋势提前研判学位供需变化,坚持城乡并重,科学合理规划学校布局 [3] ;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各地要统筹兼顾城镇化进程和支持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要求,完善区域内学龄人口动态监测机制,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引导学生合理流动。进一步减少56人以上的大班教学情况,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和供给,对校舍、食堂、图书馆等硬件设施配齐配好,建立优秀教师资源区域内轮转机制和优秀管理人才学校间轮转机制,不断提升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水平。

其次,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与非重点学校划分,利用分校区、联合办学等模式提升“非重点”的办学质量。推行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统一入学标准,严格限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严厉打击“重点”学校招生“掐尖”现象。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学户籍限制制度,以学生家长的实际居住地或实际就业地为入学核心参照标准,打破“学区房”的政策壁垒,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教育权利。

最后,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收入。依法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多渠道解决好教师基本住房,建设必要的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 [4] 。通过不断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老师的实际收入,提升教师对“资本诱惑”的免疫力。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提升教师社会地位,讲好教育世家的新时代价值底蕴,鼓励教师从教爱教,终身执教。

第二,加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首先,加快优化现有职业教育入学方式。我国现有职业教育依然存在数量少、质量低、生源差的问题。职业教育的入学方式依然是中考后50%的学生进入职校,这也就意味着现有的职业教育在起跑线上,存在生源质量不高的问题。想要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首先要推动职业教育的入学方式的改革,让适合理论学习的学生继续留在高中进行理论学习,让不适合理论学习或者对某项职业有天赋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进行深入学习,不以分数划分而已兴趣划分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的选择。

其次,打通职业教育人才上升途径。全力保障职业教育学生在高考升学、继续深造、工作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权利,实现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双轨制。二者只有选择的不同,擅长领域的不同,工作只有内容的不同,而没有高低贵贱的不同。

最后,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做到人才评价不唯学历形式,而注重个人实际能力。政府部门应该首先带头不区别对待职业人才,对于技术岗位的人才招聘不设前置学历要求,对部分高技术工种例如医生、教师、建筑等行业实行全过程职业教育模式,不断推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评价氛围向好转变。

第三,科学从严治理培训机构。

首先,确立培训机构非盈利机构的社会地位。教育事业与教育产业都需要站牢公益性的底色,培训机构并非是单纯的市场组织,不能单纯利用市场经济规律运营培训机构。确立培训机构的非盈利机构的社会地位,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培训机构单纯逐利从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从严打击培训机构违规经营。完善培训机构管理办法,从严审批培训机构、从严治理培训机构违规违法行为。特别是合同管理、财务监控、广告宣传等方面,切实解决好招生时过度贩卖焦虑、上课时质量参差不齐、退费时推三阻四的问题。培训机构的主办人和实际管理人可参照国家公职人员管理办法实行严审、严查、严管。对主办人和实际管理人实行财产申报制度,防止违规转移培训机构资金。对于培训机构的主办人的违规失信行为,可纳入征信依法从严惩治。

最后,引导培训机构健康经营。培训机构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培训机构在经营过程中要处理好上课时间、上课人员、上课内容和上课方式的问题。上课时间既不能与学校上课时间冲突,也不能过多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得利用经济利益挖掘在职在岗的教师资源,要形成自身的教师培养制度,与学校教师资源可在一定程度上良性交流。不得超前超纲教学,站住教育陪跑员的底色,主要负责对弱生查漏补缺和成绩较好学生进行知识延伸与拓展。不得一味应试,要把握好在教学中同时育人的教育原则,共筑时代教育新篇章。

6.2. “双减”政策演进的微观建议

第一,学校通过管理制度的改革,不断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首先,要努力提升学校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教师在学校提供课后服务中应该扮演好“主人翁”的角色,目前部分教师存在参与课后服务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主要原因变现为精力有限和待遇不对等等问题。学校需要通过日常管理的改革,不断提升管学理校的能力,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充分激发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如鼓励科任老师主动开展自己擅长的课后服务;通过教师分组配对,提供集体组合课后服务;严格落实将教师课后服务参与度纳入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的过程中等。

其次,建立健全采购校外机构课后服务机制。学校可根基本校实际情况需要,通过采购第三方机构的课后服务产品补充本校课后服务种类少、质量不够的情况。

最后,创新课后服务提供形式。不仅局限于校内素质拓展,还可通过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博物馆、科技馆等机构进行校外课后服务拓展。不断通过课后服务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第二,家校联动,共减学生学业负担。

首先,家长需要正确看待学生成绩与成功人生、幸福人生之间的关系,正确合理看待升学考试带来的学业压力。努力营造良好的家风家教环境,不盲目跟风、不无节制“鸡娃”,不做无效“内卷”。主动与学校保持沟通交流,在最大程度上减轻因家庭教育而给学生额外增加的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

其次,学校应主动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引导家长、教育家长、为家长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提供方式方法、平台机会。主动化解家校联动障碍,争取家长与学校形成合力,努力在真正意义上为学生学业负担减负。

基金项目

本文系武汉工程大学第十三届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科类教培机构管理与改革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X2021293)。

参考文献

NOTES

1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 2023-05-01.
[2] 杨雯清.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基本权利功能理论的分析[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2, 41(6): 126-135.
[3] 曹瑞, 刘明娜, 符晓梅, 樊雅琴. 家长视角下“双减”工作开展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J]. 中华家教, 2023(1): 52-6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21-07/03/content_5622270.htm, 2023-05-01.